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6:21: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 题 伯牙鼓琴 课型 新授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情分析 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知音文化”了解甚少,因此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流程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读题解题 谈话引入课题。 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觉得难读的句子,如: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品味语言,懂“知音” (一)体会琴声 1.从哪儿感受到锺子期善于听伯牙的琴声呢? 2.指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句子并指导朗读。 (二)体会心声 1. 锺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道出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志”是指伯牙的志向和情怀,而伯牙的“志”唯有锺子期懂。 (三)理解知音 1.写写伯牙遇锺子期后的感慨。 2.引导学生明白什么叫“知音”。 四、祭知音 1.师讲述伯牙与锺子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会的传说。 2.教师引读伯牙痛失知音断琴绝弦部分。 五、总结升华 1.结合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伯牙鼓琴”这一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 2.诵读全文。 3.总结全文。 六、课后作业 搜集相关的知音故事,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知音文化。 一、通过谈话导入课题,简洁有效。 二、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顺”,通过学生自主读、教师点拨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突破这一障碍。 三、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同时渗透古文学习的方法。 四、通过引读让学生感受到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同时更深刻地体会“知音”的含义。 五、利用教材资料袋,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中。 六、利用课后作业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知音文化。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琴声 志向 知音 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