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化学同步练习:必修二 8.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只发生化学变化
B.海水提溴的过程中,用氯气作还原剂
C.从海水中可以得到MgCl2,可电解熔融MgCl2制备Mg
D.将海带烧成灰,用水浸泡,加入乙醇萃取可以提取碘单质
2.21世纪以来,国与国之间因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引起的摩擦不断,在捍卫主权的同时,人们看重的是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藏。下列对于海水利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铁、锰、钴等金属元素,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开发,以弥补资源的短缺
B.淡化海水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
C.晒盐浓缩后得到的苦卤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溴离子,向苦卤中通入氯气,可以得到溴单质
D.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食盐、溴、钾盐、镁及其化合物、铀、重水、卤水等
3.下列物质的获得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无关的是( )
A.NaCl B. C. D.
4.金属冶炼通常有热分解法、热还原法和电解法。下列金属中,需要用电解法冶炼的是( )
A. B. C. D.
5.利用金属的活泼性不同,冶炼铝、铁、银分别应采用的方法是( )
A.电解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 B.热还原法、热分解法、电解法
C.热分解法、热还原法、电解法 D.电解法、热分解法、热还原法
6.在冶金行业中通常把铁称为“黑色金属”,铁制品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是黑色的金属
B.用作避雷针是利用铁的导电性
C.铁制容器不能贮存浓硫酸
D.生铁是铁矿石经热分解法冶炼而得的
7.工业冶炼铝的方法是( )
A.热分解法 B.电解法 C.热还原法 D.物理方法
8.对于一些活泼金属,工业上可用电解法冶炼。下列金属的冶炼方法与其他三种金属不同的是( )
A.Al B.Ag C.Na D.Mg
9.下列金属中,通常用电解法冶炼的是( )
A.Fe B.Mg C.Hg D.Ag
10.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的干馏属于物理变化 B.石油的分馏可得到汽油
C.聚乙烯不能使溴水褪色 D.加热能够使蛋白质变性
11.下列转化不属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的是( )
A.将煤干馏制得煤焦油和焦炭 B.用天然气作化工原料生产甲醇
C.将煤制成蜂窝煤作燃料 D.将石油分馏获得汽油、柴油等
12.原油的分馏及裂化可得到多种产品,下列物质不属于原油分馏产品的是( )
A.汽油 B.沥青 C.酒精 D.石蜡
13.下列物质有固定溶、沸点的是( )
A.煤油 B.花生油 C.已酸 D.聚乙烯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的裂化和裂解都是物理变化
B.有些特种橡胶耐热和耐酸、碱腐蚀,在尖端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C.工业上利用乙烯与水的取代反应来制取乙醇
D.聚氯乙烯可制成薄膜,用于食品和药物的包装
15.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
B.石油
C.Al
D.
16.石油催化裂化和裂解的目的是( )
A.使长链烃分子断裂为短链烃分子
B.从石油中获得较多的芳香烃
C.前者为了得到短链的不饱和烃,后者为了提高汽油产量和质量,
D.提纯石油除去杂质
17.2022年2月4日,在北京举行第24届冬奥会,主题口号是“一起向未来”,科技部提出“科技冬奥”的理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颁奖礼服添加的石墨烯是一种碳纳米材料,化学性质与石墨相似
B.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代替以往使用的氟利昂,原因是CO2来源广泛、安全无毒等优点
C.火炬中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D.冬奥会史上首次采用氢气火炬,工业上氢气可来源于煤的气化
18.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分馏可得到乙烯、丙烯、甲烷等重要化工原料
B.煤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可通过煤的干馏来获得
C.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可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等
D.石油的裂化和裂解属于化学变化而煤的液化、气化属于物理变化
19.有关煤的综合利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和水煤气均是可再生能源
B.煤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
C.①是将煤在空气中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
D.B为甲醇或乙酸时,原子利用率均可达到100%
20.将煤制成气体燃料煤气(CO)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存放 B.方便运输
C.提高燃烧效率,减少大气污染 D.多赚钱
21.近日,我国渤海再获亿吨级大发现——渤中26-6油田。渤中26-6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距离天津市约170公里,平均水深22.1米。经测试平均日产油超270吨,平均日产气超32万立方米。“气”的主要成分是( )
A. B. C. D.
22.我国许多城市已经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如压缩天然气(CNG)类,液化石油气(LPG)类,这两种燃料的主要成分是( )
A.醇类 B.一氧化碳 C.氢气 D.烃类
23.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甲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解析】【解答】A.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海水提溴的过程中,用氯气作氧化剂,B不符合题意;
C.电解熔融MgCl2制备Mg,C符合题意;
D.乙醇与水互溶,不能萃取水中的碘单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蒸发为物理变化;
B、氯气做氧化剂,将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
C、电解熔融氯化镁可以制取单质镁;
D、乙醇不能作为萃取剂。
2.【答案】A
【知识点】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解析】【解答】A.海底的资源非常丰富,蕴藏着丰富的铁、锰、钴等金属元素,在考虑资源、成本、环境等因素的条件下,提倡合理开发这些物质,以弥补资源的短缺,故A符合题意;
B.海水为盐和水的混合物,可以利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方法实现海水的淡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晒盐浓缩后得到的苦卤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溴离子,向苦卤中通入氯气,氯气可以与苦卤中的溴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得到溴单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海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指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食盐、溴、钾盐、镁及其化合物、铀、重水、卤水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对海水资源应合理开发;
B. 淡化海水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C.氯气与溴离子反应生成溴单质;
D.海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食盐、溴、钾盐、镁及其化合物、铀、重水、卤水等。
3.【答案】B
【知识点】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解析】【解答】A.海水中的氯化物主要是NaCl,从海水晒盐可获得食盐,故A不符合题意;
B.制取可采用铜与浓硫酸加热或铜、氧气和稀硫酸加热的方法,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无关,故B符合题意;
C.将石灰乳加入海水沉淀池中,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再将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蒸发结晶可获得六水合氯化镁晶体,将六水合氯化镁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加热生成无水,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从海水中提取溴,通常是将氯气通入提取粗食盐后的母液中,将溶液中的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进一步提纯获得,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NaCl、Mg2+和Br-。
4.【答案】D
【知识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解析】【解答】一般冶炼金属,活泼金属主要是利用电解熔融的化合物制备,不活泼金属一般采用还原性物质还原的方法制备,而银、汞主要加热分解氧化物制取,铝属于活泼金属采用电解熔融氧化铝,铁和铜采用一氧化碳或者碳还原,汞采用分解氧化物方法,
故答案为:D
【分析】一般制备金属单质的方法主要是电解法,还原法,热分解法,结合金属性强弱判断即可。
5.【答案】A
【知识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Al采用电解法制备,Fe采用热还原法制备,Ag采用热分解法制备,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是对金属冶炼的考查,K、Ca、Na、Mg、Al采用电解法制备;Zn、Fe、Sn、Pb、Cu采用热还原法制备;Hg、Ag采用热分解法制备。
6.【答案】B
【知识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铁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
A.纯铁是银白色的,铁元素被称之为黑色金属是因为铁表面常常覆盖着一层主要成分为黑色四氧化三铁的保护膜。铁不属于黑色金属,A错误;
B.铁属于金属可以导电,可用作避雷针,B正确;
C.铁遇冷的浓硫酸会被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的铁进一步被氧化,所以可以铁制容器贮存浓硫酸,C错误;
D.铁的冶炼时利用铁矿石中铁的氧化物高温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铁单质,该方法为热还原法,D错误;
故选B。
【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解析】【解答】铝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备,
故答案为:B。
【分析】金属冶炼的方法:钾、钙、钠、镁采用电解熔融氯盐的制取,铝采用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取,锌、铁、锡、铅、铜采用热还原法冶炼,汞、银采用热分解法冶炼。
8.【答案】B
【知识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解析】【解答】工业上用热还原法得到金属Al,工业上常用加热Ag2O的方法得到金属Ag,用电解法电解熔融NaCl得到Na、电解熔融MgCl2得到Mg,Ag的冶炼方法与其他三种金属不同,
故答案为:B。
【分析】活泼金属采用电解法冶炼,如钠、镁、铝,相对活泼金属采用热还原法,如铁。对于不活泼金属采用热分解法,如汞和银。
9.【答案】B
【知识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解析】【解答】A.铁是较活泼金属,通常用热还原法冶炼,故A不符合题意;
B.镁是活泼金属,通常用电解法冶炼,故B符合题意;
C.汞是不活泼金属,通常用热分解法冶炼,故C不符合题意;
D.银是不活泼金属,通常用热分解法冶炼,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电解法应用在不能用还原法、置换法冶炼生成单质的活泼金属(如钠、钙、钾、镁等)和需要提纯精炼的金属(如精炼铝、镀铜等)。
10.【答案】A
【知识点】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解析】【解答】A.煤的干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
B.石油的分馏利用物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B不符合题意;
C.聚乙烯不含有碳碳双键,不能使溴水褪色,C不符合题意;
D.加热、重金属盐等能够使蛋白质变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煤的干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
B.石油的分馏利用物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C.聚乙烯不含有碳碳双键;
D.加热、重金属盐等能够使蛋白质变性。
11.【答案】C
【知识点】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
【解析】【解答】A.煤干馏是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将煤干馏制得煤焦油和焦炭属于煤的综合利用,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天然气作化工原料生产甲醇属于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将煤制成蜂窝煤作燃料不是煤的干馏、气化、液化中任何一种,不属于煤的综合利用,故C符合题意;
D.将石油分馏获得汽油、柴油等,石油分馏、裂化、裂解、催化重整都属于石油的综合利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易错点:把煤做成蜂窝煤,目的是使煤充分燃烧,不是综合利用。
12.【答案】C
【知识点】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
【解析】【解答】汽油、沥青、石蜡都是原油的分馏产品,酒精不是,酒精的工业制备途径主要是粮食酿造,故C为合理选项。
【分析】原油分馏的产品有燃料气、汽油、石蜡油、柴油、燃油、润滑油、石蜡、重油、沥青等。
13.【答案】C
【知识点】烯烃;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羧酸简介;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解析】【解答】A.煤油是石油分馏的产品,属于混合物,没有固定溶、沸点,故A不符合题意;
B.花生油属于油脂,属于混合物,没有固定溶、沸点,故B不符合题意;
C.已酸属于羧酸,为纯净物,有固定溶、沸点,故C符合题意;
D.聚乙烯为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没有固定溶、沸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纯净物具有固定的沸点,混合物因含多种成分没有固定的沸点。
14.【答案】B
【知识点】乙烯的化学性质;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解析】【解答】A.石油的裂化和裂解都是大的烃分子分解为小的烷烃和烯烃,为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特种橡胶性能优异,能耐酸碱腐蚀,且耐热,在尖端技术领域有重要作用,故B符合题意;
C.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故C不符合题意;
D.聚氯乙烯塑料在加热时释放出有害物质,不利于人体健康,不能用作食品、药物的包装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分馏是物理变化;
B、特种橡胶性能优异,能耐酸碱腐蚀,且耐热,在尖端技术领域有重要作用;
C、乙烯和水加成反应可以制取乙醇;
D、聚氯乙烯有毒,不能用于食品和药物的包装 ,一般采用的是聚乙烯。
15.【答案】D
【知识点】氮气的化学性质;镁、铝的重要化合物;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解析】【解答】A.氮气与氧气在高压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故A不符合题意;
B.石油裂化生成乙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故B不符合题意;
C.铝在冷的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催化剂作用下,乙烯与水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氮气与氧气反应只能生成一氧化氮;
B.石油裂解生成不饱和烃;
C.铝盐与足量的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16.【答案】A
【知识点】石油的裂化和裂解;化石燃料与基本化工原料
【解析】【解答】A.通过石油裂化和裂解可以使长链烃分子断裂为短链烃分子,故A符合题意;
B.石油催化重整能获得芳香烃,故B不符合题意;
C.石油裂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轻质液体燃料(汽油,煤油,柴油等)的产量,特别是提高汽油的产量,裂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乙烯、丙烯、丁二烯、丁烯、乙炔等,故C不符合题意;
D.石油裂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轻质液体燃料(汽油,煤油,柴油等)的产量,特别是提高汽油的产量,裂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乙烯、丙烯、丁二烯、丁烯、乙炔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石油是烃的主要来源,对于石油的主要工业方法是裂化和裂解。
17.【答案】C
【知识点】无机非金属材料;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高分子材料
【解析】【解答】A.石墨烯是一种碳纳米材料,与石墨均由只由碳元素组成,化学性质与石墨相似,A不符合题意;
B.CO2具有来源广泛、安全无毒等优点,其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B不符合题意;
C.碳纤维是一种碳单质,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C符合题意;
D.煤的气化将固体煤转化为含有CO、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工业上氢气可来源于煤的气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石墨烯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B、氟利昂会导致臭氧空洞;
C、碳纤维为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D、煤的气化是将煤转化为可以燃烧的气体。
18.【答案】C
【知识点】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
【解析】【解答】A.石油的裂解可以得到乙烯、丙烯等重要化工基本原料,A不符合题意;
B.煤中不含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煤的干馏得到的煤焦油中含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可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等,C符合题意;
D.石油的裂化和裂解、煤的液化、气化均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石油分馏只能得到汽油、柴油等;
B、注意煤的干馏为化学变化;
C、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用于合成氨和合成甲醇;
D、煤的液化、气化为化学变化。
19.【答案】D
【知识点】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
【解析】【解答】A.煤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故A不符合题意;
B.煤中不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干馏得到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的煤焦油,故B不符合题意;
C.反应①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一氧化碳,2mol氢气能与1mol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2mol氢气能与2mol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乙酸,反应产物唯一,原子利用率均可达到100%,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不含苯、甲苯等有机物;
C.煤的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分解的过程。
20.【答案】C
【知识点】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
【解析】【解答】解:煤和气体相比较,便于储存和运输,但煤燃烧不充分,常产生污染性气体,将煤制成气体燃料煤气,燃烧充分,可减少大气污染,主要是从环境的角度考虑,而不是多赚钱.
故选C.
【分析】将煤制成气体燃料煤气,燃烧充分,可减少大气污染.
21.【答案】C
【知识点】化石燃料与基本化工原料
【解析】【解答】 “气”主要指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故选C。
故答案为:C。
【分析】依据题目信息及来源判断。
22.【答案】D
【知识点】化石燃料与基本化工原料
【解析】【解答】解:压缩天然气(CNG)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液化石油气(LPG)的主要成分是乙烯、乙烷、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因此可知该两类燃料都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烃类;
故答案为:D。
【分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乙烯、乙烷、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都属于碳氢化合物。
23.【答案】D
【知识点】化石燃料与基本化工原料
【解析】【解答】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甲醇不属于化石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石燃料核燃料的分类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46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46.0(100.0%)
主观题(占比) 0.0(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23(100.0%)
主观题(占比) 0(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23(100.0%) 46.0(10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容易 (100.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铁的化学性质 2.0(4.3%) 6
2 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6.0(13.0%) 1,2,3
3 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2.0(4.3%) 15
4 羧酸简介 2.0(4.3%) 13
5 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2.0(4.3%) 13
6 化石燃料与基本化工原料 8.0(17.4%) 16,21,22,23
7 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 12.0(26.1%) 10,11,17,18,19,20
8 乙烯的化学性质 2.0(4.3%) 14
9 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6.0(13.0%) 14,15,16
10 氮气的化学性质 2.0(4.3%) 15
11 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12.0(26.1%) 4,5,6,7,8,9
12 无机非金属材料 2.0(4.3%) 17
13 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2.0(4.3%) 10
14 烯烃 2.0(4.3%) 13
15 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 10.0(21.7%) 10,11,12,13,18
16 高分子材料 2.0(4.3%) 17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