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吾、弗 ”等 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 ”,会写“矛、盾 ”
等 5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 ”“弗 ”“立 ”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复
述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 ”的原因。
5.能关注人物的表现,了解人物的看法和思维过程,联系故事的结局,读懂
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 ”“弗 ”“立 ”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复
述故事。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 ”的原因。
【教学难点】
1.能关注人物的表现,了解人物的看法和思维过程,联系故事的结局,读懂
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教学准备】
教学 PPT,音频资源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吾、弗 ”等 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 ”,会写“矛、盾 ”
等 5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 ”、“弗 ”、“立 ”的意思。
4.能联系上下文中人物的表现揣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楚人
卖矛和盾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解读单元导语
1.出示单元导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始第五单元的学习,这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
排了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
天。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
2.指名读单元导语内容。
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
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二、揭示课题,理解“矛 ”“盾 ”
1. 出示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版的寓言故事。
它选自?
【预设 1】我借助注释知道,这篇课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点评:你关注了注释,很会学习。
【预设 2】这篇课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点拨:你是怎么知道的?
点评: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要学会关注注释。
2.出示背景介绍。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韩非子, 自己读读这段资料。
出示:韩非子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这本书记载了大量
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故事中
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板贴:《15 自相矛盾》)
4.齐读课题:《15 自相矛盾》。
师:提醒,“盾 ”在书写时要注意第 7、8 笔是两横。
5.借助课文插图,理解“矛 ”和“盾 ”。
师:什么是“矛 ”和“盾 ”? 板书:矛 、盾
【预设】“矛 ”和“盾 ”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矛 ”是古代用来进攻的 兵器,在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盾 ”指的是盾牌,古代用来防护
身体,用来遮挡刀剑的防御武器。
过渡:那么“ 自相矛盾 ”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一)听录音,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课文中每个字的字音,还要读好停顿。接下来,
请你们仔细听课文录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2.学习“鬻 ”“吾 ”“夫 ”。
师:听完录音,相信这些字你们一定会读了,谁来?(指名读)“鬻 ”这个字是 上下结构的,上面是“粥 ”,下面是“ 间隔 ”的“隔 ”的右半部分,书写的时候
要注意。
2.出示自学要求: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师:字都会读了,读文章肯定难不倒你们。谁来读自学要求?(指名读)开始吧。
3.指名读。
点拨指导:字音、停顿、声断气连。
4.齐读。
师:学着他们的样子,我们一起读。
(二)借助“夫 ”,理清故事层次
1.梳理层次。
师:请你们自己轻声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提示,可以借助
注释,帮助我们梳理层次。
2.指名交流。出示注释,关注“夫 ”的释义。
师:谁来交流。
【预设 1】联系“夫 ”字,分对层次
点评:你很会观察,借助注释,就可以很快理清文章脉络。
【预设 2】没有联系“夫 ”字,分对层次
点拨:你的判断依据是?(引导学生说注释内容)是的,借助注释,就可以很快
理清文章脉络。
【预设 3】分错层次
点拨:仔细看看注释,有没有找到能帮助你划分层次的释义?(引导学生关注注
释内容)你看,借助注释,就可以很快理清文章脉络。
3.男、女生读。
过渡:我们关注注释,抓住了“夫 ”这个字,把文章分为了两个部分。课文的第 一部分是在说故事,第二部分则是作者议论的内容。今天我们重点先来学习第一
部分的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借助注释,把握故事内容
1.了解主人公身份。
师: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干什么的呢?
【预设 1】用文中的话回答
师:“鬻 ”的意思是?(生:卖)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楚国有个卖盾和
矛的人。)
点评:会找关键字突破,理解了整句话,有理有据,会学习。
【预设 2】用自己的话回答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鬻 ”的意思是?(生:卖)
点评: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关键字的意思,进而知道了这个人的身份。
2.齐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二)出示学习单,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字义。
1.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尝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呢?如果遇到不能理解
的,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2.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刚才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句话中
“誉之曰 ”的“誉 ”,我不理解。
(1)要理解“誉 ”的意思,可以从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说了什么入手。他说——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板书:誉
(2)“吾 ”是一个生字,念第二声,在这里的意思是——“我的 ”。
(3)“陷 ”,我们看注释,它的意思是——“刺破 ”。
(4)谁能来解释一下这句话?
预设: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也不能刺破它。 ”
板书:坚 莫能陷
(5)从他说的话,我们猜测一下“誉 ”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我明白了。这个“誉 ”就是称赞的意思,他在自我夸耀, 自卖自夸。 (6)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猜出了“誉 ”的意思。现在大家能运用刚才的方法理
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板书:又誉
预设: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东西都能刺破。 ”
板书:利 无不陷
3.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吗?我们继续交流。
【预设 2】“其人弗能应也 ”的“弗 ”和“不可同世而立 ”的“立 ”,这两个字
我不理解。
(1)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来猜测“弗 ”字的意思
预设: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这个楚人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摧, 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催。这时有人问他,如果用你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
怎么样?他就无言以对,答不上来了。所以“弗 ”应该是“不 ”的意思。
(2)小结:非常好。你联系上下文来猜测字的意思。当然我们还要查古汉语常
用字字典来验证。
(3)现在看看这个“立 ”字,谁能说说“不可同世而立 ”的东西是什么呢?“立 ”
是什么意思?
【预设】不可同世而立的,是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它们是不能同时存在
的,这个“立 ”应该是存在的意思吧。
(4)小结:对的。“立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思就是“存在 ”。 我们借
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出了不理解字的意思。
4.现在,谁能不能连起来,把这个故事的意思说一说?先自己说一说。
5.谁愿意来说说?
预设: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 破它,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任何东西都能被它刺破。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 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他无言以对,坚不可摧的盾和无坚不
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四、总结学法,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猜测字义的方法,了解了文章的大致 意思,相信同学们都会说了。原来学习古文并不是特别难,只要掌握了好的学习
方法,就能走进古文,领略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复习巩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二题。
附板书设计:
15 自相矛盾
盾 誉 坚 莫能陷
矛 又誉 利 无不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联系上下文关注人物的表现,了解人物的看法和思维过程。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 ”的原因,联系故事的结局,读懂寓意,明白说话、
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明白寓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4.借助板书,想象人物当时的模样,结合人物的心理,用自己的话说故事说
完整,讲生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朗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了字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借助注释,
抓住了“夫 ”字,梳理了文章的层次,让我们配合着读读课文,走进这个故事,
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二、了解楚人吆喝时的心理
(一) 出示自学要求,读正确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这位既卖盾又卖矛的楚人。那这位楚人是如 何评价自己的盾和矛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故事部分,用“ ”划出相关
语句。
【预设 1】划对
点评:你都划正确了,一样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不一样的同学马上修正。
【预设 2】划错
师:注意老师的问题,他是如何评价的呢?你能自己修改吗?(生修改)现在
你都划正确了,一样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不一样的同学马上修正。
2.齐读:“吾盾之坚……无不陷也 ”。
3.学习楚人对自己盾的评价。
过渡:我们先来学习他评价自己盾的语句,了解楚人的内心想法。
(二)学习“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1.指名读。
师:谁来当当楚人,读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
(1)读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怎么样?
预设: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誉 ”的意思是称赞,所以应该是称赞的语气。
(2)怎样才能读出称赞的语气。
点拨:抓住关键字,语气上扬,可以读出称赞的语气。
1. 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称赞一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 句式训练,体会人物想法。
师:现在请同桌互读句子,边读边思考:当时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说这样的
话。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试着自己说一说。
(出示句式:看着自己的盾,这个人心想:如果 ,就能
。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呢?对了,如果 ,就
说明 。)
3.学生互相交流。
4.指名学生说。
【预设】看着自己的盾,这个人心想:如果让别人知道我的盾是最好的,就能把 盾卖出去,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呢?对了,如果说所有的矛都不能戳穿我的盾,
就说明我卖的盾是最好的。
点拨:通过联系上文知道这个楚人是个生意人,所以推测出他先是想应该如 何才能卖出自己的盾,让自己赚钱,后来又想怎么能把自己的盾卖得好一些,于
是想到要大声叫卖,把自己的盾夸成全天下最坚固的。
5.指导感情朗读。
(1)是呀,这个楚人心里打着如意算盘,他想得挺美的,想象一下,他当时自
吹自擂的时候,会是什么模样?你能用上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
【预设】得意洋洋/沾沾自喜/信心十足……
(2)谁想来演演这个楚人,称赞一下自己的盾?
指名读。(点拨:可以加上动作、表情,声音可以大一点, 自信一些。)
1-3 组读;4-6 组读。
(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重点学习了楚人称赞自己盾的内容,回忆一下,我 们是如何学习的?首先,我们先感情朗读,读出称赞的语气,接着根据人物的语 言,揣摩出了他的内心想法,想象他当时的模样,最后通过表演,读出了人物的
语气。
(三)学习“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1. 出示学习小贴士:
(1)感情朗读。
(2)根据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想法。
句式:如果 ,就 。如果 ,就 。
(3)想象楚人当时的模样,表演朗读。
师:现在请你们用上这些方法,四人小组,试着合作学习楚人评价矛的部分,
再揣摩人物内心想法,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想想刚才我们是如何用上关联词评
价盾的,注意两个“如果……就…… ”之间的衔接哦。等会请你们以小组的形式
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2. 小组汇报。
3. 齐读: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四)对比朗读,找不同
1.语气不同。
(1)师: 自己再读读这两句句子,想一想,同样都是称赞的话,它们之间的表
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 1】第二句语气比第一句更强烈
点拨: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引导学生关注否定字词)
【预设 2】第二句用了双重否定词“无不 ”
点评:你很会观察,他在夸自己的盾的时候用到了一个否定字,这个字就是 (生:莫)告诉别人他的盾太坚固了,再看看他说自己的矛的时候却用了?(生:
无不)“无 ”和“不 ”都表示否定,所以这是一句(生:双重否定句)。
(2)揣摩人物心理
师:为什么语气会有所不同呢?你觉得当时楚人心里在想什么?
【预设】楚人想自己已经把自己的盾夸得很厉害了,自己矛会不会卖不出去,他
可能有点着急,所以语气更加强烈,想把自己的矛也卖出去。
(3)指名读。
师:那现在谁能读好这两句话?
点评:感受到你称赞时不同的语气了。/你称赞矛的时候语气更强烈了。/你的
声音一句比一句大,感受到你不遗余力地称赞了。
(4)齐读。想一想他称赞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2.内容冲突。
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1】他说自己的盾很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破它,可他又说自己的矛很锋利, 没有东西不会被它刺破,那用他的矛刺他的的盾,如果盾破了,就说明它并不是 最坚固的,他说谎了,如果矛没有刺破,就说明矛也不是最锋利的,哪个是正确
的呢?他肯定有一个是说谎了。
【预设 2】矛是无坚不摧的,盾是坚不可摧的,这两个互相矛盾,这不行。
【预设 3】自己前后的说法是有冲突的,无不陷之矛和不可陷之盾,是不可能同
时存在的。 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三、学习路人质问时的内容
1.师生配合读。“或曰:……何如? ”
过渡:围观的路人,也和你们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便提出(以子之矛攻子之
盾,何如?)
2.揣摩路人内心活动,读出人物语气。
(1)那个围观的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抓住围观的人听到的话,
来揣摩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会用怎样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呢? 自己先准备一下。
(点拨:要抓住人物听到的,结合人物内心想法和语言来说)
【预设 1】疑问/好奇/怀疑
围观的人听到卖盾和矛的人称赞自己的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 称赞自己的矛“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想: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 矛碰撞在一起会怎么样呢,所以他会用疑问的语气对楚人说:“以子之矛陷子之
盾,何如? ”
【点评】你关注到他说的话中,有一个疑问词“何如 ”,判断他是很好奇的,想
去问问他,好像很有道理。有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预设 2】讥讽/嘲讽
围观的人通道卖盾和矛的人称赞自己的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 称赞自己的矛“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想: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
矛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才会对楚人说:“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点评】你是联系路人听到的内容,从而揣测出路人的想法,觉得他说的太可笑
了,想要嘲讽一下他。嗯,也挺有道理。
(2)出现异议了,那我们现在可要辩论一下,到底哪种语气更准确呢?
【预设】这么明显的问题,路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他肯定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所
以并不是问他会怎么样,而是为了让这个楚人难堪,所以讥讽的语气更合适。
(3)小结:是呀,路人们其实都发现了他前后语言的冲突之处,所以旁敲侧击,
提出这个问题,想看看这个楚人怎么回答。所以现在你们觉得哪个语气更合适
呀?(讥讽)。
(4)指导感情朗读
①生读。
师:想要读出讥讽的语气可有点难度,谁想先来试试?
②师范读。
师:要读出讽刺的语气,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表情和动作,来帮助我们,老师
也来试试哦。
③指名读。
点评:你在说“何如 ”的时候语气上扬,拖长音,感受到你对他的讥讽。
④齐读。
师:作为围观者的我们,也站起来讥讽一下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小结:瞧,通过感情朗读,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人物当时的心理,还感受到
寓言故事中那些深刻的道理往往就隐藏在人物的表现中。
四、理解“其人弗能应也 ”的原因
1.体会人物心情
师:那如果你是楚人,听到这句话,你感觉怎么样?
【预设】瞠目结舌/无地自容/目瞪口呆/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2.齐读。
师:这个楚人尴尬至极,无言以对,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表现,读“其人弗能
应也 ”。
3.说原因。
师:现在你们知道“其人弗能应也 ”的原因是什么了吗?
【预设】因为他发现自己前后的说法是有冲突的。
五、进一步理解“矛 ”与“盾 ”的意思,明寓意
1.齐读“夫不可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师:所以,用文中的话说就是(夫……立)
2.理解“ 自相矛盾 ”。
师:可见“矛 ”和“盾 ”不仅仅只是古时候用的兵器了,还可以用来比喻?
(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
3.师:那么“ 自相矛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预设】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4.齐读全文。
5.小结:对,要我们要做个言行一致的人,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则寓言,体会体会。
六、借助板书,背诵课文
1.师:现在谁能借助板书,来背一背这则寓言? 自己先准备一下。谁来挑战他。
【点拨】背诵的时候注意到了停顿,还能读出人物语气。
2.部分背诵,剩余朗读。
师:已经能背的同学举举手,你们的真是记忆小达人,还有些困难的同学不
用着急,可以尝试着跟我们一起背,课后再积累一下。加上课题,我们一起试试。
七、借助板书,加入人物心理,创造性复述
1.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
师:谁能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说)
【预设】从前,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人。他称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 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接着,他又称赞自己的矛说:“我的非常锋利,没有 什么东西是它刺不破的。 ”一个围观的路人说:“要是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呢, 结果会怎么样? ”楚人不能回答。所以,世界上什么都刺不破的盾和没有什么不
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
师:我们一起做听众啊,谁想给他提提建议,怎样才能把故事说生动,吸引我们?
(基本要求: 目光直视前方,要自信,声音响亮……)
(点拨:可以增加楚人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以及无法回答问题时的窘态;
增加楚人和路人的心理活动;增加神态、动作。)
【预设】有一天,一个楚国人在热闹的大街上卖他的矛和盾。可是他吆喝了半天 都没有人来买。这时,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他大声地吆喝道:“大家快来 看看呀,我这里有一块盾牌,它可坚固哪,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听到他的 夸赞后,人们都围了过来,想来看看这块盾牌。他又接着夸耀道:“我还有一杆 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它刺不破的。”听了他的介绍,一个围观的路人
心中非常好奇。他想:世界上怎么可能同时存在着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穿的
矛呢?我倒要问问他。于是,他对楚人说:“要是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呢,结果 会怎么样? ”听了这话,楚人一下子脸红了。他心想:哎呀,我说的话前后不一
致,我还是快溜吧!最后,他悄悄地逃走了。
点评:不仅把故事的主要内容都说清楚了,还把人物的思考过程说具体了。
八、总结学法
1.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中,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知道要想读懂寓意还要
结合人物的表现,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3.完成《语文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15 自相矛盾
盾 誉 坚 莫能陷
矛 又誉 利 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