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练习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岳麓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练习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岳麓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6 15:1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第18课
1.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指(  )
A.资本主义发展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D.民族解放运动时代
【答案】 C
【解析】 《共产党宣言》的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2.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
A.社员们思想觉悟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他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答案】 C
【解析】 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3.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答案】 A
【解析】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
4.“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伴随着一声响亮呐喊,《共产党宣言》发表了。这标志着(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第一个工人政权出现 D.国际工人运动达到高潮
【答案】 A
【解析】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排除B项;第一个工人政权指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排除C项;D项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排除。
5.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你们不觉得奇怪吗——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宣布我的思想已经死了吗?不断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材料中的“思想”对无产阶级的斗争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这一思想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B.它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它提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D.它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答案】 A
【解析】 “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说明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影响是A项所述。
6.电视剧《我的法兰西岁月》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邓小平在一面墙前宣誓入团”,这面墙上写着“纪念1871年5月21日~28日公社的牺牲者”,这面墙是为了纪念(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巴黎公社成员 D.拿破仑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信息“纪念1871年5月21日~28日公社的牺牲者”可判断出。
7.“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应是(  )
A.夺取政权 B.夺取生产资料
C.无产阶级掌权 D.发展社会生产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体现了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掌权。
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  )
A.阶级斗争学说 B.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答案】 D
【解析】 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材料的中心是建立一个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若只注意第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本题易误选A项。
9.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  )
A.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 C
【解析】 “特殊”条件下的起义,说明巴黎公社不具备革命的必要条件,具有偶然性。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两股社会主义思潮。
材料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仔细研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们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做了批判考察。当时,英国、法国、德国都出现了令资产阶级震惊的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与工人运动的领袖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工人阶级身上看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
材料三 它(《共产党宣言》)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两股社会主义思潮”分别是什么?产生的共同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 (1)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共同的根本条件:19世纪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广泛吸取优秀的思想成果。
(3)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其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并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1.“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  )
A.资本主义大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B.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尚未建立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尚未激化
D.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武装
【答案】 A
【解析】 B、C两项不符合史实,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武装说明巴黎公社缺乏主观条件。
12.(2015·漳州)马克思说:“公社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恩格斯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巴黎公社(  )
A.发生的时间 B.参加的阶级
C.发生的国家 D.采取的措施
【答案】 D
【解析】 巴黎公社成立后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劳动者的措施,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
13.(2015·湛江)有一部著名的历史话剧中有以下的一段对话,由此推断出这部话剧反映的历史是(  )
贝菜:“考虑到国家就是人民,应该由人民管理自己,因此政府所有的公职都应该有一定的期限,担任公职的人,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进行选举。”
有人喊:报酬一律!工资平等!
A.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美妙设想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巴黎公社运动
D. 十月革命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引用的对话中强调建立选举产生的由人民掌权的政府,工资平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巴黎公社运动中的措施,故选C项。
14.“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中的“革命首创精神”最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B.规定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C.实行义务教育
D.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着眼于“革命首创精神”。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此举是史无前例的,影响也最深远,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公民们!你们的公社已建立了。3月26日的投票确定了革命的胜利。卑鄙无耻的政府掐着你们的脖子逼迫你们,你们已用合法的自卫军把那些强迫你们承认国王、侮辱你们的政府赶出城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成立的是什么政权?它成立于哪一年?
(2)材料二中的政府指的是什么政府?被赶出城外的政府逃往何方?
(3)这一政权的建立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答案】 (1)巴黎公社。1871年。
(2)梯也尔反动政府。逃往凡尔赛。
(3)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第五单元 第18课
1.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指(  )
A.资本主义发展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D.民族解放运动时代
【答案】 C
【解析】 《共产党宣言》的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2.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
A.社员们思想觉悟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他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答案】 C
【解析】 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3.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答案】 A
【解析】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
4.“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伴随着一声响亮呐喊,《共产党宣言》发表了。这标志着(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第一个工人政权出现 D.国际工人运动达到高潮
【答案】 A
【解析】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排除B项;第一个工人政权指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排除C项;D项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排除。
5.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你们不觉得奇怪吗——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宣布我的思想已经死了吗?不断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材料中的“思想”对无产阶级的斗争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这一思想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B.它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它提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D.它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答案】 A
【解析】 “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说明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影响是A项所述。
6.电视剧《我的法兰西岁月》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邓小平在一面墙前宣誓入团”,这面墙上写着“纪念1871年5月21日~28日公社的牺牲者”,这面墙是为了纪念(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巴黎公社成员 D.拿破仑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信息“纪念1871年5月21日~28日公社的牺牲者”可判断出。
7.“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应是(  )
A.夺取政权 B.夺取生产资料
C.无产阶级掌权 D.发展社会生产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体现了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掌权。
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  )
A.阶级斗争学说 B.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答案】 D
【解析】 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材料的中心是建立一个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若只注意第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本题易误选A项。
9.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  )
A.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 C
【解析】 “特殊”条件下的起义,说明巴黎公社不具备革命的必要条件,具有偶然性。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两股社会主义思潮。
材料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仔细研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们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做了批判考察。当时,英国、法国、德国都出现了令资产阶级震惊的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与工人运动的领袖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工人阶级身上看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
材料三 它(《共产党宣言》)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两股社会主义思潮”分别是什么?产生的共同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 (1)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共同的根本条件:19世纪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广泛吸取优秀的思想成果。
(3)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其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并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1.“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  )
A.资本主义大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B.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尚未建立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尚未激化
D.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武装
【答案】 A
【解析】 B、C两项不符合史实,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武装说明巴黎公社缺乏主观条件。
12.(2015·漳州)马克思说:“公社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恩格斯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巴黎公社(  )
A.发生的时间 B.参加的阶级
C.发生的国家 D.采取的措施
【答案】 D
【解析】 巴黎公社成立后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劳动者的措施,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
13.(2015·湛江)有一部著名的历史话剧中有以下的一段对话,由此推断出这部话剧反映的历史是(  )
贝菜:“考虑到国家就是人民,应该由人民管理自己,因此政府所有的公职都应该有一定的期限,担任公职的人,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进行选举。”
有人喊:报酬一律!工资平等!
A.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美妙设想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巴黎公社运动
D. 十月革命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引用的对话中强调建立选举产生的由人民掌权的政府,工资平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巴黎公社运动中的措施,故选C项。
14.“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中的“革命首创精神”最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B.规定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C.实行义务教育
D.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着眼于“革命首创精神”。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此举是史无前例的,影响也最深远,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公民们!你们的公社已建立了。3月26日的投票确定了革命的胜利。卑鄙无耻的政府掐着你们的脖子逼迫你们,你们已用合法的自卫军把那些强迫你们承认国王、侮辱你们的政府赶出城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成立的是什么政权?它成立于哪一年?
(2)材料二中的政府指的是什么政府?被赶出城外的政府逃往何方?
(3)这一政权的建立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答案】 (1)巴黎公社。1871年。
(2)梯也尔反动政府。逃往凡尔赛。
(3)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第五单元 第19课
1.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  )
A.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的国情
B.俄国当时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D.俄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B
【解析】 面粉是烤制馅饼的原料,没有面粉就没法烤馅饼,意即普列汉诺夫认为当时俄国缺乏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2.1907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国内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革命的客观历史任务还没有解决。”文中“革命的客观历史任务”是(  )
A.反帝反封建 B.反对外来侵略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07年,这一年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故“革命的客观历史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3.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8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  )
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二月革命的斗争对象和结果。“自由”指的是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专制统治。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正确的回答是(  )
A.罗曼诺夫王朝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工兵代表苏维埃 D.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17年4月”,据此结合所学可知B项符合题意。
5.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演说。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  )
A.要坚持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统治
B.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然后去实行土地改革
C.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D.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A
【解析】 二月革命已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且在1917年7月,布尔什维克党才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6.将下列两幅图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两图反映的主题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D.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 D
【解析】 干扰项是C项,但列宁没有领导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是自发的。
7.《四月提纲》被称为十月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是因为它(  )
A.给予俄国人民“和平、土地和面包”
B.提出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C.确定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方针
D.确定和平过渡的方针
【答案】 B
【解析】 《四月提纲》提出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为俄国革命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因而成为十月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8.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指 (  )
A.十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巴黎公社革命 D.二月革命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俄国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同时,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这反映了二月革命前的俄国状况,故选D项。十月革命和七月事件发生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时期,排除A、B两项;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9.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分析,说明应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应选D项。
10.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使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清除其幻想的口号。
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资产阶级手中。
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摘自《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高潮”以及后来完成的“新高潮”分别指哪两次革命?
(2)根据材料判断,1917年8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两种?最终选择了哪一种?
(3)为“得到贫苦农民的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之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 (1)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和平夺取政权和暴力夺取政权。暴力革命,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通过《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颁布《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无偿得到土地。
11.下图是一枚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45周年而发行的邮票《攻打冬宫》。我们纪念十月革命的理由有(  )
①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它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④它鼓舞和推动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③指的是巴黎公社,排除含③的选项。
12.(2015·江南十校联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斗争的主要任务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立即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材料反映(  )
A.俄国“二月革命”前人民的要求
B.“十月革命”后巩固议会的措施
C.“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D.《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的要求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二月革命”后列宁指出革命发展方向,即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故本题选C。
13.《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成立人民委员会
【答案】 C
【解析】 第二次革命是指十月革命,其“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
14.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 B
【解析】 对于俄国而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第一个工人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四月提纲》
材料二 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问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0日
(公历10月23日)会议有关武装起义的决议
材料三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材料四 1917年11月10日中国《民国日报》报道的几则消息:“八日伦敦电:俄国公报云: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翻克伦斯基政府。”“七日俄京电:海军士座,奉美克齐美尔党之命令,携械占据俄官立通讯社。……”“八日伦敦电:路透社电接俄官立通讯社报谓:美克齐美尔党占据都城,已四处拘捕大员。此次主谋者为里林氏,现在里林氏要求即行休战媾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各指什么性质的革命?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中“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俄国人的什么要求?
(4)材料四报道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美克齐美尔党指什么? 主谋者里林氏指的是淮?被推翻的克伦斯基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答案】 (1)革命的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革命的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使用武力镇压革命。
(3)反映了人民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和平的要求。
(4)报道的是1917年11月发生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布尔什维克党。里林氏指列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第五单元 第20课
1.(2015·山东·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用题中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25年处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开展;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大革命失败。这一变化导致了苏联更改校名,C项符合题意。
2.(2014·德州)下图是某时期农民协会的入会须知, 据此判断,此组织有利于(  )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体现了国民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故选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任务是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B、D两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抗日,排除C项。
3.(2014·石家庄)一位人士为自己写自传时,叙述他在某一时期的身份“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此时期这人参加了 (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 B
【解析】 “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这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故选B项;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共产党员保持了身份上的独立性。
4.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  )
A.参加中共一大
B.领导南昌起义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 C
【解析】 与材料中“在农村”“20世纪20年代”完全符合的是C项;A、B两项不符合“农村”,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
5.观察油画《井冈山上》,该画描绘了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的场景。当时毛泽东站在井冈山上正在思索的是(  )
A.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如何把苏联的指导落到实处
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
D.如何尽快同党中央取得联系
【答案】 A
【解析】 井冈山是毛泽东创建革命根据地实践的开始,这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A项。苏联走的是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的道路,排除干扰项B项。
6.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共诞生 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 D.三大战役胜利
【答案】 C
【解析】 “惜别苏区”指的是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历史转折”指的是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出奇制胜”指的是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下,长征不断取得胜利。故与三者最接近的事件只能是遵义会议。另“黔北”也是有效信息。
7.(2014·石家庄)“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摘自《蒋介石日记》)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
A.国民大革命期间 B.土地革命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应准备速剿匪祸”等信息体现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一政策提出于土地革命期间。
8.歌曲《松花江上》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皆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 A
【解析】 据“脱离了我的家乡东北松花江”等信息可知,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9.(2015·安徽·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绝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中的“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推算出具体时间是1941年,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故A项正确。B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任务,C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任务,D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任务。
10.“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描述的历史发生在(  )
A.1840年~1842年间 B.1927年~1936年间
C.1937年~1945年间 D.1946年~1949年间
【答案】 C
【解析】 《铁道游击队》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
11.“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 D
【解析】 据“全国军民齐奋起”这一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
12.观察下列两图,表述有误的是(  )
A.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都发生在中国革命关键时期
C.都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图二比图一更具史料价值
【答案】 A
【解析】 南昌起义只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并没有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故选A项。照片相比油画更具有客观性,故图二比图一更具史料价值,排除干扰项D项。
13.“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答案】 C
【解析】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的口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的口号;“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的口号。综合起来看,这些口号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案】 (1)哭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回归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分离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新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此前的道路:夺取“中心城市”。
说明: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3)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
“天翻地覆”指: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15.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答案】 (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
16.(2015·漳州)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革命统一战线道路
C.国共合作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答案】 D
【解析】 据“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当红色‘山大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D项符合题意。
17.(2015·湛江)下图所示是江西省遂川人民1928年传唱的一首歌谣,歌谣反映了当时遂川(  )

①红军长征的到来 ②土地革命的开展
③红色政权的建立 ④人民的喜悦心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确定C项正确。
18.(2015·石景山)儿歌《两只老虎》起源于法国民谣,其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便是其中一个版本,这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北伐战争 B.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A
【解析】 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故A项正确;十年对峙、解放战争期间的主要矛盾是国共阶级矛盾,抗日战争期间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都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
19.(2015·济宁一中)某一时期刘伯承曾对战士们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争取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红军改编。材料反映的是为了抗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八角帽换成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所以应选C。
20.(2015·龙岩)1938年9月28日,武汉行营致电某军:“贵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害敌胆。”其中“贵军”是指(  )
A.国民革命军 B.红军
C.八路军 D.解放军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平型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本题实际考查抗战初期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故选C项;国民革命军是国民党的军队,红军、解放军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领导的军队。
21.(2015·济宁一中)1938年英国报纸报道:“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这一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淞沪会战以中国失败结束,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月,与题意“1938年”不符,排除;百团大战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也与题意不符;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3月至4月。所以应选C项。
22.(2015·济宁一中)下面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就 B.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 D.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共领导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十八集团军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红军改编来的。故图片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的情况。所以应选C。
23.(2015·菏泽)以下四张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国共十年对峙 B.工农武装割据
C.和平民主团结 D.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 D
【解析】 浙江嘉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点,江西瑞金是1931年成立的红色政权的首都,陕北延安是敌后抗日战场的指挥中枢,河北西柏坡在1949年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些共同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故选D项。
24.(2015福建·八县一中)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经历了(  )
A.22年 B.30年
C.79年 D.109年
【答案】 B
【解析】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于1949年,历时30年。
25.(2015·合肥)阅读下图,分析中共党员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建党初期吸纳不同阶层人士 B.北伐时期大力发动农民运动
C.国共对峙时期开展土地革命 D.大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该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分变化一览表,1927~1928年影响中共党员成分变化的因素只能是国共对峙时期开展土地革命,故选C项。
26.(2015·漳州)下图漫画《春天到,河冰解》是华君武先生所作。图中河冰解冻,河上漂浮着七零八落的几块冰块。冰块上的是当时几个残存的国民党军政要人:蒋介石、李宗仁等。漫画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国共对峙时期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的解读文字,从中提取到关键信息“几个残存的国民党军政要人:蒋介石、李宗仁等”,据此可判定漫画反映的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
27.(2015·赣州)观察下图(漫画)。该图最能够说明(  )
A.蒋介石假和谈的反动本质 B.重庆谈判取得了丰硕成果
C.和谈使和平民主得以实现 D.国共的内战完全可以避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桌上握手,桌下指枪,这体现了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面目,故选A项。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和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2)“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民革命的目标,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取得怎样的成果?
(3)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答案】  (1)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改组国民党,同意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工农运动掀起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民主建国的路线;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的历程。第(1)问主要考查国共合作在思想和组织上的条件,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组织上是指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第(2)问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3)问需要概括共产党在1945年至1949年所做的努力,注意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这个角度。
29.(2015·永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美国政府对日侵华战争持“中立”的态度。日本人要求美国下令让所有在华的美国空军人员离开中国。美国国务院将此情况转告陈纳德时,陈斩钉截铁地回答: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1940年后苏联空军援华人员陆续撤走,这时中国国民党空军和日本空军飞机之比是1:53,日本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制空权。
1940年5月陈纳德返美,四处宣扬中国人民的抗战,争取各方援助。罗斯福决定对华进行军事援助,以把日本拖在中国。1941年7月中旬,陈纳德回到中国时,已有68架飞机、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其他一些后勤人员到达中国。
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美国航空志愿队在中国、缅甸、印度支那作战7个多月,取得击落约150架敌机和摧毁297架敌机的战绩。美国航空志愿队共损失26名飞行员。1942年7月以后,陈纳德率领美第14航空队摧毁了2608架敌机,击沉和击伤敌大量商船和44艘军舰,己方损失496架飞机。
1945年8月1日,陈纳德带着失意离开中国回国。蒋介石和宋美龄设宴为他送行,并授予他中国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大蓝绶带。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纳德将军及其航空队在华作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纳德将军及其航空队在华作战的意义。
【答案】 (1)日军全面侵略中国;中国空军力量薄弱;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援华抗战;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作战。
(2)消灭了日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