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练习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岳麓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练习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岳麓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6 15: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第21课
1.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代指五四运动,后一个“天安门”代指(  )
A.古都北平和平解放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C.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等信息可知,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后一个“天安门”是指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2.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
A.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B.确立了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C.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 D
【解析】 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2015·济宁一中)1954年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此中国政协的性质与职能开始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D.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答案】 C
【解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这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政权,《共同纲领》也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宪法的制定,这一局面得以结束。所以应选C。
4.(2015·龙岩)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 80%以上。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少数民族的代表占绝对多数,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中的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1954年,中共中央指出:“达赖、班禅来京出席大会,是西藏进一步靠拢祖国和中央的表现,在政治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这次会议”是(  )
A.西藏和平解放庆祝大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工商联大会
D.中共八大
【答案】 B
【解析】 据“1954年”这一时间可以确定这次会议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浙江省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B
【解析】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制度只能是四项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假如将来你成为一位政协委员,你会认识到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应该是(  )
A.参与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参与国家方针的制定 D.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答案】 D
【解析】 考查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8.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答案】 B
【解析】 体现需要加强党派合作的制度是政治协商制度。
9.1955年10月23日毛泽东接见西藏参观团时说:“你们有自治权,各民族的事自己管,就像新疆维吾尔人的事情自己管一样。汉人只能帮助,不能代替他们管理。”这在以后政治生活中具体表现为 (  )
A.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签署《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C.成立西藏自治区
D.向西藏派遣工作人员,输送大量物资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B项是1951年签订的,A项发生在1954年,均与材料无关;D项是为了加快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成立西藏自治区是民族自治权在西藏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故选C。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4个
材料三 有一首名歌《爱我中华》,其中有一段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体现了我国目前怎样的民族关系状况?
【答案】 (1)平等、团结、互助。实现共同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民族平等。
(3)实现了56个民族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11.(2015·龙岩)1954年宪法在“序言”部分写到:“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1954年宪法(  )
A.规定了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确认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 B
【解析】 《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是新民主主义,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故B项是发展;A、C两项是继承,D项都没有提出。
12.“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另一种形式。”为此,新中国政府 (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故选B。
13.我国人口特别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位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是包括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当家作主
D.少数民族人民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人口特别少的少数民族也有人大代表,这体现了C项所述。
14.“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在多党合作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各党都有自己的组织制度,排除含②③的选项。
15.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 (1)机构:军机处。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第六单元 第22课
1.有一位父亲对儿子说:“我读高中那时,很多老师被划成了右派,整的可惨了。”我们可以推断这位父亲读高中时是(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D.20世纪80年代初
【答案】 A
【解析】 反右派斗争始于1957年。
2.“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疯狂迫害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但不起任何作用。材料反映的最准确信息是(  )
①经济文化发展停滞 ②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③国家法律形同虚设 ④人权遭到严重践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文化发展停滞。
3.(2015·德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模糊时间限制条件“新时期”,“新时期”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时期,四项中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项。
4.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该怎样解释才正确(  )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组镜头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小说和影视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非毫无根据,排除含①的选项,④明显不对,排除C项。
5.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长沙市市民李先生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忠”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亲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答案】 D
【解析】 跳“忠”字舞,体现了个人崇拜的盛行,这发生于“文革”时期。
6.电影《秋菊打官司》的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下面是某班学生的观后感,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村民自治制度开始实行于1998年,①与材料不符。
7.当前我国法律并不允许“安乐死”,而宁夏女孩李燕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现在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她希望能够合法地“安乐死”。她的情况经媒体报导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能够审查讨论《安乐死申请》议案,决定是否就“安乐死”立法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务院司法部
【答案】 A
【解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
8.辽宁省铁岭市在1988年第一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有876个村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实行了民主选举。该事件(  )
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的结果
B.完善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施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干扰项是A项,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于1998年,显然与题干中的时间“1988年”不符,B、D两项也与题干所述不符,故选C项。
9.邓小平曾说:“(过去我们)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下列不能反映邓小平这种说法的是(  )
A.新中国建立以来没有重视法制建设
B.“文革”期间我国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C.我国要建立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D.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还非常淡薄
【答案】 A
【解析】 邓小平的话反映的是我国的“人治”现象。本题重在考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给我们的启示。A项不符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是一种过于绝对的说法,故排除。
10.观察下列三枚纪念邮票,汲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构成新中国政治体系基本框架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2)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其本质含义是什么?
(3)除上一小问涉及的内容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还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答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平反冤假错案;逐步建成了以《宪法》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基层民主选举。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使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突出表现为(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答案】 D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迅速恢复和完善了A、B、C三项所述制度,同时在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进行了新的探索。为了保证人民真正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在农村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在城市实行社区民主自治制度,这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新发展。D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批大学生成为“村官”,若这些“村官”向村民宣传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其宣传的核心内容是(  )
①共同管理、团结一致 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村民自治就是让农民行使民主权利,与民主有关的词语最为符合。
13.“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吸取“文革”的教训,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四项都符合题意。
14.(2014·威海)“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答案】 B
【解析】 “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15.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应坚持哪些主要原则?
【答案】 (1)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图一 野蛮践踏民主法制;图二 平反冤假错案;图三 加强法制建设;图四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3)历程:在曲折中发展完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 第23课
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  )
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法律依据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要旨的理解能力,它要求学生在确定选项时要紧扣材料的中心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说明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办法,说明“一国两制”的实施有了法律依据。
2.《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根据所学,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3.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
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答案】 A
【解析】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叶剑英所述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4.《香港商报》发表的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中说:“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保证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关于香港问题的,因而只有B项适合做标题。
5.“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答案】 C
【解析】 据“米字旗(英国国旗)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等信息可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1997年的香港回归。
6.香港特区政府在庆祝回归10周年的时候,推出了一首名为《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其中唱道:“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盛。”香港“找对了路径”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 D
【解析】 香港“找对了路径”指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定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
7.(2015·济宁一中)据台湾政府部门统计,2014年金门岛上每4户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分析选项,A项表述明显错误;B项符合题意;C项与史实不符,两岸同胞普遍认同的是“一个中国”原则;D项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表述不全面。所以应选B。
8.撒切尔夫人曾回忆:“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理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撒切尔夫人这样认为是因为 (  )
A.“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的持续繁荣
B.“一国两制”允许香港不改变其资本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有效途径
D.“一国两制”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科学构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一国两制”内涵的把握。材料中“独特性”是指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A、C、D各项虽然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9.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提及: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一天都代表着中国一整段历史的结束。……过了这一天,香港又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中国也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促成“这一天”到来的主要动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我国在香港实行的相关政策
C.香港经济发展的需要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答案】 D
【解析】 “这一天”指的是1997年7月1日。本题实际考查的是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香港回归前夕,一些市民对中国对香港政策还是有一点担心。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认真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香港人的信任。即使是英美政府,亦对中国的表现表示满意,他们只能挑剔一下香港的选举制度尚未算十分民主。本来香港市民对解放军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怀有戒心的,但驻港解放军严格的纪律改变了香港人的印象。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香港问题的由来。
(2)材料二中香港市民担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干预”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首先倡导的?
(3)香港地区已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回归祖国。中国政府成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4)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 (1)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③1898年英国强行租借新界。
(2)香港市民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是否受到影响。一国两制。邓小平。
(3)1997 7 1;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发展较快,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4)标志着中国人民洗刷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11.(2015·菏泽)下图为1997年利比亚国家银行发行的题有“一国两制”的邓小平纪念币。有四位同学对此进行解读,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为纪念香港回归而发行的
B.乙:“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的重要贡献
C.丙:“一国两制”规定港澳台地区享有同样的自治权
D.丁:“一国两制”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答案】 C
【解析】 在“一国两制”下,台湾地区可以享受更大的自治权,可以保留军队,故选C项。
12.(2014·泰安)1992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发布的文件中写道:“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该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
A.“一国两制”的制定 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三通”的实现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承认只有一个中国,这有利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达成。
13.(2014·威海)2013年12月31日,山东威海与台北的空中直航首航成功。通航是海峡两岸实行的“三通”之一,除了通航,其他“两通”指的是(  )
A.通邮、通路 B.通邮、通电
C.通邮、通商 D.通信、通路
【答案】 C
【解析】 2008年两岸“三通”全面启动,“三通”指通邮、通航、通商。
14.据台湾新闻网2013年10月31日报道,台湾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山辉31日率领30多位台商会长,一起对外喊话,希望台湾立法机构能尽速让延宕多时的服贸协议过关。他呼吁“立法院”能放下争议,为了两岸和平、台湾的经济与未来,朝野双方应共同携手,尽速通过服贸协议。由这段资料可见(  )
①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②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
③岛内政治斗争影响经济交流
④台商拥护“一国两制”,推动两岸统一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服贸协议的签署表明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①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到两岸政治对话,②错误。材料中台商呼吁“立法院”放下争议尽速通过服贸协议,表明岛内的政治斗争影响到经济交流,③正确。④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最佳答案为A。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黄遵宪
(2)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材料三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实现的基础。
【答案】 (1)秦朝:郡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2)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政治制度上的保障;同民族的民族心理认同;两岸发展的要求。(必须写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