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课件( 66张 )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课件( 66张 )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8 13: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专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
[备考导航]
考点展示 知识网络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地质年代表。
6.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7.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8.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主要类型: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等。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
行星 绕恒星运行的天体,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卫星 围绕行星运转的天体
(2)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考点1 地球的宇宙环境
2.天体系统。
(1)形成: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2)级别:由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地月系 由地球和月球组成,中心天体是地球
太阳系 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构成,中心天体是太阳
银河系 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恒星系统
可观测宇宙 由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组成
二、行星地球
1.行星的类别。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据天文学家推算,2020年有多次行星冲日天文奇观。如7月14日木星冲日,7月21日土星冲日,10月14日火星冲日。下图为火星冲日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火星冲日”时,太阳、地球、火星出现了图示位置特征,体现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  )
A.同向性     B.近圆性
C.共面性 D.连续性
(2)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火星体积密度较小
B.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C.火星表面温度高
D.火星上没有大气
解析:第(1)题,图示火星和地球与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体现了行星运动的共面性。第(2)题,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温度低,大气稀薄,无液态水。
答案: (1)C (2)B
一、 单项选择题
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构的三体外星文明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三体人乘坐飞船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到达地球,所经过的天体系统级别最低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C
A
“血月”就是红色的月亮,当发生月全食时,面向地球的半个月球并不是完全黑暗,而是呈现暗红色。据此,完成3~4题。
3.“血月”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位置正确的是(  )
4.与“血月”现象形成原理相似的是(  )
A.雨后出现彩虹 B.阴天室内较暗
C.日落后天仍亮 D.晴天气温较高
3.A 4.C 第3题,题干中提到,“血月”只有发生月全食时才会发生,而月全食发生的时候,日、地、月呈一直线,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4题,“血月”是一种光的散射现象,日落后天仍亮也是光的散射现象,C正确;雨后出现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A错误;阴天室内较暗是光的反射现象,B错误;晴天气温较高是太阳光的辐射,D错误。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
2022年9月2日,天空中出现火星合日(火星、太阳、地球三者形成一条直线)现象,火星正好从太阳背后经过,如下图所示。火星大气稀薄,表面常年平均温度-23 ℃。读图,完成5~6题。
5.当火星合日时,通讯易受干扰的是(  )
A.火星  B.木星  C.地球  D.金星
6.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温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体积大,内部热量难以释放
B.水域面积比较广阔
C.距离太阳较远,获得热量少
D.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
5.AC 6.CD 第5题,“火星合日”现象发生时,从地球上看,太阳比火星大得多,完全遮蔽火星,由于太阳的阻挡作用,地球与火星通讯易受干扰,故选AC。第6题,火星离太阳远,获取太阳辐射比地球少。且火星体积比地球小得多,没有像地球那样大面积的吸收太阳辐射。火星上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气温高;晚上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差。故选CD。
7.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十分相似,主要表现为(  )
A.火星和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相同
B.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C.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D.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CD
8.“计划”流浪2 500年,最终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时代到来。关于地球泊入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不可信的是(  )
A.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B.比邻星性质较为不稳定,无法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C.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防止星际物质撞击
D.比邻星周围的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
BC
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2017年2月23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1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三颗位于宜居带内。图甲为“TRAPPIST—1系统”示意图。图乙中阴影区域为太阳系的宜居带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行星有(  )
A.地球 B.水星
C.火星 D.木星
10.之所以推测出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与中心天体距离适中
B.天体表面平坦
C.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有肥沃的土壤
9.AC 10.A 第9题,读图,根据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星球,目前主要是地球和火星,AC正确;其他行星不在宜居带内,BD错误。故选AC。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心天体距离适中,有利于形成适宜的温度,这是形成生命的重要条件,A正确;天体表面是否平坦与行星是否宜居无关。地球表面不是平坦的,但它是宜居行星,B错误;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不适合生命生存,C错误;肥沃的土壤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A。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辐射能等。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2)分布:
太阳外部大气层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太阳活动 黑子 耀斑 太阳风
(3)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4)周期:约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020年5月29日,太阳爆发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最大的耀斑,太阳表面也出现了新的黑子,这些现象可能意味着太阳正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但此次耀斑对于地球几乎没有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伴随此次耀斑爆发而出现的新黑子(  )
A.所在太阳大气区域温度比周围高
B.大致和耀斑活动同步
C.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上
D.属于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的产物
(2)此次耀斑对于地球几乎没有影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放出的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较少
B.尚未正式进入太阳活动活跃期
C.黑子同时爆发,削弱了耀斑的影响
D.耀斑爆发的太阳活跃区背向地球
解析:第(1)题,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其周围区域的温度低,A错。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致相同,约为11年,B正确。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上,C错。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不是核裂变反应,D错。第(2)题,由材料“太阳爆发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最大的耀斑”可知,耀斑强度较大,释放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较多,A错。不管在不在太阳
活动活跃期,只要太阳活动爆发有射向地球的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就会对地球造成影响,B错。黑子同时爆发,并不会削弱耀斑的影响,反而会增大太阳活动的影响力,C错。耀斑爆发的时候太阳活跃区背向地球,对地球影响较小,D正确。
答案:(1)B (2)D
一、 单项选择题
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1~2题。
1.仅从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考虑,最有利于太阳能开发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关于太阳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是地球唯一的能量来源
B.煤的能量来源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辐射
C.太阳辐射仅为地球提供阳光照射
D.太阳辐射为岩浆活动提供主要动力
1.A 2.B 第1题,由图例可知甲地区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为丰富区,乙为较丰富区,丙为可利用区,丁为贫乏区。因此仅从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考虑,最有利于太阳能开发的地区是甲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来源之一,但不是唯一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地球内能,天体引力能等,也是地球能量来源,A错误;煤炭属于化石能源,能量来源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辐射,B正确;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同时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C错误;太阳辐射与岩浆活动无关,D错误。故选B。
太阳不像地球,它没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不过通常太阳两极的磁性是不同的,并且在每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大约当太阳活动达到峰值时,两极磁性会发生转换。这种转换并不会给地球带来显著的直接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大气层扰动而导致(  )
A.“磁暴”现象
B.极光现象
C.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现象
D.耀斑现象
C
4.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磁力混乱相关的是(  )
A.候鸟迁徙迷途
B.旱涝灾害频发
C.电视转播中断
D.竹林开花死亡
A
二、不定项选择题
5.关于太阳黑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于太阳外部大气的最里层
B.其数目变化大体以11年为周期
C.其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几十倍
D.可直接诱发地球上出现极光现象
AB
6.太阳活动所反映的问题,正确的是(  )
A.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降水变化,进而影响年降水量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影响地磁针的指向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会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AC
如图示意昆明市2000—2023年平均各月太阳辐射量变化曲线,昆明市4月接收的太阳辐射最多,其值为604.75 MJ/m2;12月最少,其值为361.01 MJ/m2。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昆明市4月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多的主要因素是(  )
A.日照时长 B.太阳高度角
C.工业排放 D.云量
8.2000—2023年昆明市的年均太阳辐射整体呈增长趋势,说明近24年昆明市(  )
A.年降水量下降
B.城市面积增加
C.工业产值下降
D.西南季风势力加强
7.D 8.AB 第7题,昆明市位于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时长最长在夏至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也是在夏至,而不是4月,故AB错误。工业排放一般不受季节影响,故C错误。4月份昆明市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加上日照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所以4月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故D正确。第8题,云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如果年降水量下降,意味着云量减少,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便会减弱,年均太阳辐射就会增多,故A正确。城市面积增加,破坏绿地,使得蒸发减少,B正确。工业产值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故C错误。如果西南季风势力加强,降水会增多,即云量会增多,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会减少,与题干不符,故D错误。故选AB。
光伏扶贫是我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是指在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实现扶贫。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农户光伏大棚结构。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  )
A.光伏组件位于大棚的北侧
B.通风口只起到散热的作用
C.透光膜可增加棚上太阳辐射
D.LED灯能延长农作物受光时间
10.下列地区光伏发电效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最高 B.四川盆地最弱
C.江南丘陵最高 D.内蒙古高原最弱
9.AD 10.AB 第9题,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太阳方位偏南,所以光伏组件及大棚都面向南,由图中光伏组件和大棚的相对位置,可知光伏组件位于大棚的北侧,故A正确;通风口不仅起到散热的作用,还起到换气的作用,故B错误;透光膜的作用主要是保温,不能增加棚上的太阳辐射,故C错误;LED灯的照射,能够延长农作物受光时间,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故D正确。故答案选AD。第10题,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是我国
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故A正确; 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区,故B正确;江南丘陵、 内蒙古高原太阳辐射不是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居中,故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B。
考点3 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
(1)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特征: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2.化石。
(1)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
(2)特征: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地质年代表。
(1)划分依据: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2)具体划分: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时间,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过程。
阶段 生命的出现和演化 成矿情况
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
太古宙 蓝细菌等原核生物
元古宙 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
(2)环境变化: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3)演化过程。
阶段 生物进化 成矿情况
早古生代 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陆地上出现低等的植物 -
晚古生代 脊椎动物发展,早期的鱼类,中期的两栖类,晚期的爬行类。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3.中生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
(2)环境变化: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3)生物进化。
①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
②中后期,开始向鸟类 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③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4)物种灭绝:中生代末期,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5)成矿情况:主要的成煤期。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读图,完成(1)~(2)题。
(1)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是(  )
A.文字记载    B.考古资料
C.标本与化石 D.地层和化石
(2)与①对应的地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是地层和化石。第(2)题,与①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为丙。
答案:(1)D (2)C
一、 单项选择题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
2.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C
地层和化石就像“书页”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图2化石中的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代(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图1中化石同时代
4.①地层中含有图1生物化石,②地层中含有图2生物化石,在未受到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两地层的位置关系是
(  )
A.①在②下方 B.②在①下方
C.同一位置 D.无法判断
3.B 4.A 第3题,根据题意,图2中为恐龙化石,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中生代时期,B对,A、C、D错。故选B。第4题,根据题意,三叶虫化石生活在地球的古生代,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中生代,因此三叶虫存在的时期早于恐龙生存的时期,两类动物形成的化石,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在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之下,即①岩层在②岩层之下,A对,B、C、D错。
二、不定项选择题
科学家把近缘的种归合为属,下图示意全球寒武纪起源生物属数量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科学家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不同代的重要依据是(  )
A.生物演化阶段 B.海陆格局变迁
C.大气成分变化 D.气候数次更替
6.下列关于图示说法正确的是(  )
A.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乙时期
B.三叶虫和笔石繁盛于甲时期
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丙时期
D.甲时期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5.AB 6.BD 第5题,科学家将地球历史以生物演化、海陆格局变迁为依据划分为不同的代,故AB正确;大气成分变化、 气候数次更替无法体现地球历史变化,CD错误。故答案选AB。第6题,由图可知丙为新生代,乙为中生代,甲为古生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新生代;三叶虫和笔石繁盛于古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中生代;古生代之前的隐生宙占地球历史的90%。故BD正确,AC错误。故选BD。
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下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读图,完成7~8题。
7.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不可能是(  )
A.雪山 B.湖泊
C.深海 D.森林
8.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
A.裸子植物化石 B.煤炭资源
C.恐龙化石 D.三叶虫化石
7.AC 8.BD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轮叶化石中的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是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耐旱品种极少。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和森林,适宜蕨类植物生长,BD不符合题意;故选AC。第8题,据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不可能发现裸子植物化石,A不符合题意;我国的主要成煤时
期是晚古生代,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发展煤炭资源,B符合题意;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在古生代晚期地层中不可能发现恐龙化石,C不符合题意;三叶虫出现在早古生代,故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能发现三叶虫化石,D符合题意。故选BD。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特性。
A波:传播速度较慢,只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物质中传播。
考点4 地球的圈层结构
(3)波速变化。
在地下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消失,B波传播速度下降。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其范围是指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020年注定不是平凡的一年,印度尼西亚如今正面临着疫情爆发的挑战,感染率在东南亚国家高居榜首。令人不安的是印尼喀拉喀托之子火山于当地时间4月10日22:35再次喷发,喷出的火山灰高达657米,大量火山灰向火山四周扩散,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影响。前有病毒,后有火山,这对印尼人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读图,完成(1)~(2)题。
(1)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2)此次弥漫在空气中的火山灰会(  )
A.减弱太阳活动的强度
B.改变太阳活动的周期
C.减弱太阳辐射的强度
D.减弱大气逆辐射强度
解析:第(1)题,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为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故C正确。第(2)题,受火山灰反射、散射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影响,火山灰弥漫空中会减弱太阳辐射的强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强度,C正确、D错误。太阳活动的强度与活动周期是太阳自身的特点,不受火山喷发影响,A、B错误。故选C。
答案:(1)C (2)C
一、 单项选择题
印度尼西亚有“地震之国,火山之邦”之称。下表为印度尼西亚两次地震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时间 位置 震级 震源深度
2020年1月7日 苏门答腊岛北部 6.3级 10千米
2019年7月7日 马鲁古海 6.8级 50千米
1.苏门答腊岛北部6.3级地震、马鲁古海6.8级地震分别发生在
(  )
A.地壳 上地幔 B.上地幔 地壳
C.地壳 地壳 D.下地幔 上地幔
A
2.印度尼西亚马鲁古海地震后,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地面的过程,波速的变化特点是(  )
A.增大 B.减小
C.纵波消失 D.横波消失
B
2023年1月,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境内的海底火山发生了猛烈喷发。下图为火山喷发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地壳 B.地核
C.软流层 D.岩石圈
4.此次火山喷发导致周边数座岛屿消失于海面上,改变了地球的(  )
A.表面形态 B.大气分层
C.海水运动 D.圈层结构
3.C 4.A 第3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上地幔的软流层,故C正确;地壳、地核和岩石圈都不是岩浆发源地,故A、B、D错误。答案选C。第4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喷发后,周围数座岛屿消失于海面上,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故A正确;火山喷发,虽然产生大量烟雾,但只影响到对流层,因此并未对地球的大气分层产生影响,故B错误;火山喷发可能形成海啸,但海啸这种海水运动与岛屿消失于海面关系不大,故C错误;圈层结构更不可能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故D错误。答案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
5.岩石圈(  )
A.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
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一般认为1 000 km是大气圈上界
C.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非常密切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CD
AC
北京时间2022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治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根据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  )
A.地震波P为纵波
B.地震波S为纵波
C.圈层M为地壳
D.界面G为古登堡面
8.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  )
A.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
7.AD 8.CD 第7题,根据材料及图可知,地震波P可以穿透地核,故为纵波,S波不能穿透地核,故为横波,圈层M为地幔,界面G为古登堡面,AD正确,BC错误;故选AD。第8题,地震波传播速度有差异,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发生前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而横波的破坏程度更大,故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利用的是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C正确;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是地震发生后才计算出来的,A错误;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可以估测地震前的预兆,D正确;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以及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并不能预警地震,B错误。故选C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