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专题七 人口
[备考导航]
考点展示 知识网络
1.人口分布的特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5.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6.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考点1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分布的特点:很不均匀。
2.世界人口分布。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
(2)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平地区。
(3)从距海洋远近来看:近60%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 km以内的沿海地区。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因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因素: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密集。
(二)人文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社会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4.其他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三、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省的瑷珲(今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东南部人口稠密。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 千米范围内
D.距河2千米内人口最多
(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水能资源分布 ②矿产资源分布 ③地形地势状况 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B错;图中显示,距河1~2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小且变化小,说明该距离内人口分布少,C错、D对。选D。第(2)题,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①错;根据图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离河谷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该处并不一定
有矿产资源,说明矿产资源并非该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②错;海拔较低处较为温暖,且地势较平坦处建设比较便利,这反映的是地形地势对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③对;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④对。选B。
答案:(1)D (2)B
一、 单项选择题
若将距海200 km范围内规定为沿海地区,大于200 km为内陆地区,研究人口分布数据能反映各大洲人口分布特点。下图示意世界六大洲距海洋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和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读图,完成1~2题。
1.欧洲距海洋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比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欧洲陆地面积最小
B.地形以平原为主
C.海岸线曲折破碎
D.海岸线长度最长
2.六大洲人口分布最不均衡的是( )
A.亚洲 B.大洋洲
C.欧洲 D.南美洲
1.C 2.B 第1题,欧洲海岸线曲折,很多海湾深入内陆,导致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大洲总面积比例大,C正确;七大洲中,大洋洲面积最小,A错误;地形以平原为主并不能说明距海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大,B错误;七大洲中海岸线最长的是亚洲,D错误。故选C。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距海200 km以内人口比例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大洋洲,也就是沿海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在80%以上,相对于其他几个大洲,人口分布最不均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 )
A.渭河平原 B.秦岭
C.汉水谷地 D.大巴山
A
4.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5~6题。
5.下列地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亚洲南部 B.亚洲东部
C.非洲南部 D.南美洲北部
6.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
B.中低纬度临海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
C.干旱、湿热、高寒地区人口很少
D.发达地区人口密集,欠发达地区人口稀少
AB
BC
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城市分布特点是( )
A.多分布在山麓绿洲地带 B.多分布在塔里木河沿岸
C.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D.分布比较均匀
8.在该盆地中,交通线常沿盆地边缘伸展,其主要原因是
( )
A.盆地边缘地形平坦,减少建设成本
B.盆地边缘距离较短,减少运输成本
C.水源条件好,人口较多
D.货运和客运需求量大
7.AC 8.CD 第7题,由图可知,城市多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各城市连起来看呈环状,且都在山麓的绿洲地带,绿洲地带水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农牧业发达,交通便利,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AC正确;由图可知,城市主要集中于盆地边缘,分布并不均匀,塔里木河沿线城市很少,BD错误,故
选AC。第8题,交通主要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集中的地方,交通网相对密集。该区域人口主要分布于水资源丰富的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该区域地形平坦,既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也有利于交通线路的修建,C正确;交通线常沿盆地边缘伸展,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人口较多,A、B错误;货运和客运需求量大,D正确;故选CD。
印度尼西亚人口约2.7亿(2020年),有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爪哇岛,其中首都雅加达的人口超过1 000万人。加里曼丹岛上热带雨林面积广阔,人口稀少,大部分地区经济较落后。下图为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加里曼丹岛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洼 B.气候湿热
C.经济落后 D.耕地面积少
10.与加里曼丹岛相比,爪哇岛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
A.地形更平坦,耕地面积大
B.火山灰分布广,土壤肥沃
C.东西狭长分布,海洋影响显著
D.纬度更低,热量条件更好
9.BC 10.BC 第9题,根据图和材料可知,加里曼丹岛位于赤道地区,气候湿热,被广阔的热带雨林覆盖,所以其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湿热,B项正确;根据图中山脉分布
可知,加里曼丹岛地势并不低洼,A项错误;经济落后也是一个原因,C项正确,A、D项错误。故选BC。第10题,爪哇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火山灰广布,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从而吸引人口集聚,B项正确。爪哇岛东西狭长,多山地,且面积较小,地形较为崎岖,A项错误。东西狭长分布,海洋影响显著,渔业资源丰富,C项正确。由图可知,加里曼丹岛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热量条件更好,D项错误。故选BC。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概念。
我们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数量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
(2)人口机械增长: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考点2 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
(1)推力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拉力因素:收入、教育、工作、食物、城市生活、和平、医疗等。
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分类 19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方向 从欧洲到美洲、大洋洲 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到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特点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后:人口主要从农村迁往城镇。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分类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原因 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
表现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 流量增大;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农村迁往城市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某时期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因素中对迁入人口规模影响最小的是( )
A.工资水平 B.房价
C.空间距离 D.教育资源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东 D.安徽
(3)西藏图示人口迁移状况的原因是( )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水平越高,教育资源越多,因此会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而且人口在迁移时多选择距离较近的大城市,由此判断工资水平、空间距离、教育资源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大,而城市的房价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小。第(2)题,人口回流现象是指原来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流现象。由图分析可知,广东经济较发达,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人口迁入量大,随着该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迁,导致广东出现大量的人口回流现象。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西藏为人口净迁入省份,其原因一方面是青藏铁路等的修建,加强了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该
地独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人文发展空间和机遇逐渐转好,因此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1)B (2)C (3)A
一、 单项选择题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
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
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2.“孔雀东南飞”增加了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快速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B.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
C.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
D.扩大传统产业生产的规模
1.A 2.C 第1题,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图示中的“闯关东”和“孔雀东南飞”现象均发生在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国内人口迁移,A正确,B错误;图示“下南洋”路线具体指人口由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迁移到东南亚地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C错误; “走西口”路线指的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人口向黄河以西进行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D错误。故选A。第2题,近年来由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也汇入人口迁移大军,迁往沿海,大量人口的迁入给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快速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人口数量增加更快,会加重该区域的生态问
题,A错误;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会导致资源短缺,生态问题加重,且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B错误;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能够优化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缓解区域生态问题,C正确;扩大传统工业的规模,传统工业一般污染严重,会加重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D错误;故选C。
人口现住地与出生地之间出现分离现象,这样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上海市近10年来平均终身迁移人口雷达图。据此,完成3~4题。
3.上海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A.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中东部地区
4.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上海市,对上海市的影响是( )
A.缓解当地住房紧张
B.提供丰富的劳动力
C.降低了城市化水平
D.减轻城市环境压力
D
B
二、不定项选择题
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的地理现象,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赞比亚两个时间段国内人口迁移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①所示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就业机会多
C.地区冲突 D.边境贸易
6.②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的影响是( )
A.土地总面积扩大
B.劳动力数量增加
C.人口老龄化程度减轻
D.人地矛盾减轻
AB
BC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原因是( )
A.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
B.由欧洲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
C.欧洲核心区经济发达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8.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南欧迁往西欧 D.由北欧迁往南欧
AC
BC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此,完成9~10题。
9.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A.二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前往成都平原
B.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C.东部知识青年迁入东北
D.广东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10.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东北“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
A.华南妈祖文化 B.江南水乡文化
C.荒漠绿洲文化 D.华北平原文化
9.BD 10.BD 第9题,库区移民前往成都平原是由于大型工程建设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A错误;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是受水源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恶劣,B正确;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边疆属于政治因素影响,C错误;广东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属于自然灾害的影响,D正确。故选BD。第10题,我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各地区文化存在差异。京津地区位于华北地区,沪位于长江入海口,为江南水乡文化,故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BD正确。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
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1)自然资源状况: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现新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②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
(3)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随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考点3 人口容量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2)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读“北京市有关人口数据表”,完成(1)~(2)题。
北京市部分人口数据 规划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万人)
2000—2010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0.3%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2 300
2000—2010年增加的常住人口(万人) 604 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的人口数量 3 000
2011年常住人口(万人) 2 019
(1)从表中可知北京市( )
A.资源环境承载力为2 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2 019万人
C.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 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
(2)谋求达到北京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③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问题 ④向其他地区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北京利用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3 000万人,即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 000万人;在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人口数是2 300万人,即北京的人口合理容量为2 300万人。第(2)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社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要达到北京人口合理容量,应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问题。
答案:(1)C (2)D
一、 单项选择题
复活节岛是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2.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有关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B
D
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下图示意该区域人口密度。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
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
4.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
A.自然条件优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
C.通过增加耕地,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
C
B
二、不定项选择题
以色列大部分的国土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然而,以色列人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发展了现代农业,计算机控制的水、肥、农药滴灌和喷灌系统遍布全国,农产品和农业技术产品大量出口创汇。按照以色列的农业水准,地球可以养活约现在人口的3倍。据此,完成5~6题。
5.制约以色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干旱,降水少 B.热量
C.人均消费水平 D.淡水资源
AD
6.以色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增强反映了( )
A.以色列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自然资源的制约大
B.科技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
C.人均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
D.对外开放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
AB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北京市预计2023年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是1 200万左右。据此,完成7~8题。
7.材料中的16亿和1 200万分别代表( )
A.人口容量 B.户籍人口数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资源环境承载力
8.当前人口政策的调整是由于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较40年前有所增加。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增加主要基于( )
A.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
B.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
C.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
D.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7.AC 8.AC 第7题,16亿是根据我国的土地资源,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代表人口容量;1 200万是依小康水平北京市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代表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所以选AC。第8题,考查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AC正确;40年间自然环境和资源不会发生极大改善,B错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减小,D错误。故选AC。
下图为山西省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消费量(折合)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2015—2025年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耕地总量增加
10.下列提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
A.开发新的资源 B.限制对外开放
C.鼓励人口外迁 D.提高科技水平
9.AC 10.AD 第9题,略。第10题,提高科技水平,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D项正确;开发新的资源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A项正确;限制对外开放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会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项错误;鼓励人口外迁不利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C项错误。故选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