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专题五 植被与土壤
[备考导航]
考点展示 知识网络
1.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3.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4.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
(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考点1 植被
(2)植被的垂直结构。
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森林
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
类型 主要分布区 特点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简单;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续上表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以松、杉类类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
1.形成。
(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
(1)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2)温带草原: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3.荒漠。
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银杏树属于灌木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图中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2)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光照
解析:第(1)题,秋季银杏树叶由绿转黄,之后逐渐凋落,为落叶阔叶树种,银杏树属于乔木。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滞尘、降低噪声等。第(2)题,“随着气温下降”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
答案:(1)A (2)A
一、 单项选择题
祁连圆柏是“随遇而安的树种”,是青藏高原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广泛分布于海拔2 600~4 300 m的阳坡、半阳坡地带。祁连圆柏树干笔直或略扭,叶子为刺叶或鳞叶,根系发达。但在柴达木盆地,很多祁连圆柏都呈孤岛状态分布,它们的周边被荒漠包围。据此,完成1~2题。
1.祁连圆柏的生长习性为( )
A.喜热 B.喜湿
C.耐盐碱 D.耐寒旱、耐贫瘠
2.柴达木盆地中很多祁连圆柏呈孤岛状态分布且周边被荒漠包围,说明了( )
A.植被破坏严重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祁连圆柏存在时间长 D.人类保护
1.D 2.C 第1题,根据材料“祁连圆柏是‘随遇而安的树种’,是青藏高原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广泛分布于海拔2 600~
4 300 m的阳坡、半阳坡地带”可判断:祁连圆柏的生长习性为耐寒旱、耐贫瘠,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材料“在柴达木盆地,很多祁连圆柏都呈孤岛状态分布,它们的周边被荒漠包围”可充分说明,它们在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祁连圆柏存在时间长,C正确。植被破坏严重,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保护,不会导致祁连圆柏呈孤岛状态,A、B、D错误。故选C。
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真正意义上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新西兰南岛西南部。下图为新西兰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新西兰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差异 B.海陆位置
C.热量差异 D.光照不同
4.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 )
A.受信风带影响 B.有暖流经过
C.沙漠广布 D.位于背风坡
3.C 4.D 第3题,新西兰北部为亚热带自然带,南部为温带自然带,故其影响新西兰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和降水无关,C正确,A错误;新西兰面积小,光照差异不大,新西兰属于岛屿,面积小,海陆位置对自然带影响小,故BD错误,故选C。第4题,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
的关键原因是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草原气候,D正确;A错误,新西兰南岛东侧洋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应为寒流,B错误;新西兰南岛东部无沙漠,C错误,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
5.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是( )
A.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可见茎花、板根
B.终年常绿,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
C.耐寒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
D.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盛叶,秋冬季落叶
AB
6.从世界植被分布图上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地区都是热带雨林
B.北回归线经过地区都是荒漠
C.地中海周围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澳大利亚有大面积荒漠
CD
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江苏南京的银杏谷,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下图为银杏谷和银杏叶图。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银杏林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树叶缩小为针状
B.叶片宽阔
C.藤本、附生植物丰富
D.春季发叶
8.从北京到江苏到云南,银杏叶变黄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地形 B.纬度 C.光照 D.热量
7.BD 8.BD 第7题,略。第8题,从材料可知,北京、江苏、云南纬度依次变低,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晩,故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热量分布是受纬度影响,BD对。影响银杏树叶变黄主要是温度因素,和地形及光照没有必然关系,AC错。故选BD。
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 )
A.亚欧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B.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
C.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D.非洲大陆的热带地区
10.图示植被的优势植物为( )
A.松类植物 B.革质乔木
C.藤本植物 D.杉类植物
9.AC 10.AD 第9题,亚寒带针叶林,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生长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五十度以北至北极圈左右的地区。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东欧平原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即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故AC正确。第10题,根据上题分析结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故AD选项正确。
考点2 土壤
一、观察土壤
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
(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
①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分类: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
①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分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1)定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影响: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作用→腐殖质→营养元素→植物吸收→生物残体。
3.气候。
(1)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2)不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②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3)意义: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
(1)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2)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壤分化越
明显。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2.养护。
(1)对于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采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第(1)题,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第(2)题,土壤中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向下转移,产生淋溶层,淋溶层淋失的物质沉淀、积累形成淀积层,气候越湿润,淋溶层越厚,淀积层位置越深,因而可判断丙为半干旱草原的土壤剖面;草原根系茂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森林,Ⅰ为草原,D正确。
答案:(1)A (2)D
一、 单项选择题
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红色土壤。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层的强酸性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黏重,黏粒含量高达60%以上,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据此,完成1~2题。
1.亚马孙平原广泛分布砖红壤,但极为贫瘠,其主要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 B.微生物活跃,淋溶作用强
C.生物循环周期长 D.河流径流更新快
2.热带雨林气候下的耕作业,一般布局在( )
A.近活火山、新冲积平原
B.沿海低地、山麓冲积扇
C.古老高原、沼泽与湿地
D.山地迎风坡、山脊附近
1.B 2.A 第1题,土壤贫瘠与否,主要看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含量多少。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生物量大,补给土壤有机质多,但因终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性强,可以将有机质彻底分解,变为无机物,被雨水和河水淋溶带走,土壤腐殖质积累少,土壤贫瘠,所以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活跃,淋溶作用强,B正确。土层变薄指的是土壤厚度,土壤贫瘠指的是土壤中的养分物质,所以土层变薄不是土壤贫瘠的原因,A错误。生物
循环周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会使土壤养分充足,C错误。径流更新速度对于土壤养分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故选B。第2题,活火山附近有新形成的火山灰土,未经过长期的淋溶作用,土壤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农作物,新形成的冲积平原同样未经过长期的淋溶作用,矿物养分多,也适宜发展耕作业。A正确。热带雨林的沿海低地降水较多,土壤相对较为贫瘠,不适合发展农作物,B错误。热带雨林气候下的沼泽与湿地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活动,不适合耕作,C错误。热带雨林气候下的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土壤相对较为贫瘠,不适合发展耕作,D错误,故选A。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土壤质地中,三类不同粒径土壤比例差别较小,砂土、粉土、黏土均以一种粒径为主。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完成3~4题。
类别 甲 乙 丙 丁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3.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4.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3.B 4.D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砂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砂粒(粒径1~0.05毫米)含量大于50%为砂土,A错误;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甲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各自比重相差不大,含量适中,因此应为壤土,B正确;黏土是含砂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而具有较好可塑性,甲土壤中砂粒比重占40%,黏粒较少,不是黏土,C错误;粉土砂粒比重小于20%,介于砂土和黏性土之间,D错误。故选B。第4题,由材料“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可知,乙土壤水土流失量远超其他三类土壤,因此乙土壤是没有覆盖草
皮的土壤。据题干“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甲、丙、丁三类土壤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丁类土壤,从表中可以看出,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植被与土壤类型多样。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地区自然土壤景观示意图。图中甲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平原广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乙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山地丘陵,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据此,完成5~6题。
5.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 )
A.森林植被稀疏 B.降水淋溶作用强烈
C.微生物分解快 D.成土母质矿物质少
6.甲、乙两地典型植被类型及对应土壤分别是( )
A.甲—常绿阔叶林—附生植物较少
B.乙—落叶阔叶林—乔木多革质叶片
C.甲—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
D.乙—常绿阔叶林—垂直结构简单
5.BC 6.CD 第5题,甲地位于东北黑龙江,乙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与甲地相比,乙地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微生物分解快,降水多,降水淋溶作用强烈,BC正确。甲乙都是我国林区,森林植被差异不大,A错误。成土母质矿物质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C。第6题,甲地典型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附生植物较少,是乔木,叶片宽阔,C正确,A错误;乙地典型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垂直结构简单、附生植物较少,B错误,D正确。故选CD。
读“我国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黑土、黑钙土集中分布的省区有( )
A.黑 B.吉
C.辽 D.内蒙古
8.黑土区土壤肥沃的原因正确的是( )
A.气候干旱利于有机质积累
B.气温低造成有机质分解慢
C.草类的枯落物生长量大
D.水土流失增加有机质含量
7.AB 8.BC 第7题,根据图例可知,黑色表示黑土,浅黑色表示黑钙土,根据区域轮廓图可知,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是黑龙江省,简称A黑,中部是吉林省,简称B吉,南部是辽宁省,简称C辽,大兴安岭位于D内蒙古,所以根据图可知,黑土、黑钙土集中分布的省区有黑和吉,辽和内蒙古少,故CD错误。故选AB。第8题,气候干旱,有机体量小,不利于有机质积累,A错误。气温低造成有机质分解慢,B正确。黑土区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草类的枯落物,C正确。水土流失会减少有机质含量,D错误。故选BC。
下图为某地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土壤剖面垂直土层序号与名称的对应组合,正确是( )
A.①—成土母质层 B.②—腐殖质层
C.③—枯枝落叶层 D.④—淀积层
10.土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成土母质可以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 )
A.矿物质 B.无机养分
C.生物 D.气候
9.BD 10.AB 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①应为有机层,③应为淋溶层,AC错误。故选BD。第10题,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无机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B正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错误;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分、热量;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强度,D错误,该题选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