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专题十一 环境与发展
[备考导航]
考点展示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4.理解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5.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6.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意义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7.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8.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举措及意义。
续上表
知识网络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概念。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
(1)资源枯竭、生态破坏问题: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2)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的。
考点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1)城乡差异。
①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②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①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②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限,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下图是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的内容,将其代号填入图中方框内。
A.土壤肥力下降 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 D.毁草开荒
E.水土流失加剧 F.粮食产量下降
(2)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极为严重,这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直接相关。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导致毁林、毁草开荒,从而使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旱灾加剧、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又致使粮食产量下降,从而使人口的生存压力增大,出现图中的恶性循环。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除了上述人类的不合理垦荒之外,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如气候干旱降水少、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等。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F、A、C、E、B、D
(2)不合理开垦荒地,破坏地表植被 气候干旱,降水少,夏季暴雨集中,土质疏松
一、 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气候变化
C.原有栖息地破坏 D.小行星撞击
2.生物物种数量锐减属于( )
A.生态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1.C 2.A 第1题,图中显示,人类到达时间为1万年前,此时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原始狩猎,其对物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占有了原有物种的生活空间,破坏物种的栖息地,C符合题意;而人类到达北美洲后的1万多年以来,自然灾害频率没有突然增加,也没有气候的突然变化,也没有重大小行星撞击事件产生,因此这些不是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
原因,排除A、B、D。故选C。第2题,生态破坏是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地面下沉等,由此判断,生物物种数量锐减属于生物多样性受损,属于生态破坏问题,不属于环境污染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自然资源短缺 B.水体污染
C.生态破坏 D.大气污染
4.治理该环境问题最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控制机动车数量 B.建设防护林体系
C.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D.全面关停高耗能企业
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人物佩戴了防毒面具,说明大气污染严重,题中未体现自然资源短缺、 水体污染、 生态破坏问题,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4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的环境问题主要为大气污染,控制机动车数量虽然可以减少废气排放,但是会影响人们出行,A错误;建设防护林体系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措施,并非针对大气污染,B错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缓解大气污染状况,C正确;全面关停高耗能企业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D错误。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
阅读分析下面三幅图,完成5~7题。
5.甲图中“先民拜虎为神”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 B.敬畏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AB
6.乙图中人们的行为所导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森林遭到破坏 B.自然资源面临破坏
C.环境污染 D.生物多样性受损
7.丙图中人们的行为目的与下列人们的行为目的一致的是
( )
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B.进行伏季休渔
C.建设水土保持林 D.设立自然保护区
BD
AD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林区山民采用燃烧的方式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变成“空地”,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由于山民的无休止耕作,若干年后土地转为贫地,山民便弃之,另寻他处持续“烧芭”行为。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增值,有许多企业为了降低开发土地成本,通过“烧芭”行为达到“平地”的目的。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据此,完成8~9题。
8.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林区山民烧荒种植
B.企业“烧芭”获得土地资源
C.洪灾频发使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D.人口激增使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9.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
B.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C.珍稀野生动植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D.引发大规模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8.AB 9.AC 第8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是山民燃烧森林后,把灰烬作为“天然”肥料;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增值,有许多企业为了降低开发土地成本,通过“烧芭”行为达到“平地”的目的;故选AB。第9题,热带雨林消失,导致这里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加大,也破坏珍稀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故选AC。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根据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的《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海南省三亚市成为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倒逼三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据此完成第10题。
10.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可行措施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比重
B.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
C.建设海绵城市,防治城市内涝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使用私家车
AD 煤炭、石油都属于化石燃料,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比重,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与建设低碳城市关系不大;建设海绵城市,防治城市内涝,与建设低碳城市关系不大;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使用私家车,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故选AD。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3.组成。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4.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考点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2.发展绿色经济。
“褐色经济”是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3.提倡可持续消费。
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阶段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期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农业文明时期 出现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
工业文明时期 形成“人类中心论”的思想
当前时期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产品流、废弃物流、再生资源流
B.废弃物流、产品流、再生资源流
C.产品流、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
D.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产品流
(2)该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 )
A.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
B.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
C.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D.实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指向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的箭头,应表示废弃物流,对应图中②。由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指出的箭头表示再生资源流,对应图中③。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箭头①代表产品流。第(2)题,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产业链不可能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区域气候不变, 不能改变农业耕作制度,实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1)A (2)B
一、 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异地倾倒”漫画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行为可能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 B.全球气候变暖
C.水土流失 D.土地荒漠化
2.图中的现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权利的观念
C.公平的观念 D.环境的观念
1.A 2.C 第1题,异地倾倒会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B错误;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是湿润地区的植被破坏,C错误;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气候较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第2题,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从时间上,代际之间应享有公平;从空间上,区际之间应享有公平,异地倾倒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C正确;发展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A错误;权利的
观念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也包括环境享受。国家和地区间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B错误;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D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故选C。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有2 000多年的开垦历史。1999年以前,当地居民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大量梯田被撂荒。后来,当地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如图)。2018年,龙脊梯田被联合国列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读图,完成3~4题。
3.1999年之前,导致龙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
( )
A.产业升级需要 B.劳动力短缺
C.耕地面积减少 D.生产效益低下
4.“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生态 B.形态
C.业态 D.文态
D
A
二、不定项选择题
5.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应( )
A.积极开发新能源 B.不再使用化石燃料
C.发展绿色经济 D.全面封山育林
AC
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某中学生创建了一个闲置物品交换平台,用来进行闲置物品交换。下图为闲置物品交换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闲置物品交换平台的创建,有利于( )
A.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
B.减少资源浪费
C.促进信息技术发展
D.消除贫困
AB
7.下列行为与闲置物品交换活动理念相符的是( )
A.多使用空调
B.循环使用环保袋购物
C.多开车出行
D.选择使用节能灯
8.大力推广使用共享快递盒将产生的影响有( )
A.减少快递垃圾 B.减少森林破坏
C.增加快递包装成本 D.加快快递发货速度
BD
AB
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虽然中国不是首个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但却是全球所有的减排目标中最令人振奋的。读图,完成9~10题。
[注] 圆形大小反映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9.有关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化率与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
B.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C.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D.中国、美国应承担相同的减排责任
10.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提高能源利用率
D.开发新能源
9.C 10.CD 第9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城镇化率高的国家如巴西、韩国,碳排放总量并非最高,A错误;印度、巴西均为人口大国,碳排放总量不高,人均排放量更是很低,B错误;发达国家碳排放量较高,且人口较少,人均碳排放量较大,C对;中国、美国发展历史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国家能力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D错误。故选C。第10题,植树造林是增加碳吸收的措施,不是减排措施,A错误;减缓工业化会使发展停滞,而发展和经济是进行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的条件,不能因噎废食,B错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能有效减少矿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碳排放,CD对。故选CD。
考点3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1.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1)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
(2)重点开发区域:未来的开发潜力大,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3)限制开发区域:①农产品主产区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②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
(4)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散布在各主体功能区中。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长江经济带优势条件。
(1)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2)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3)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4)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2.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
(1)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2)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统筹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
(3)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1.我国的海洋国情。
(1)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和金属矿物储量较多;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广阔;还有可转化为动力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
(4)海洋灾害种类多。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2.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举措。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四、维护海洋权益
1.海洋权益的范围: 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
2.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1)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
(2)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
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历史依据: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
(2)法理依据: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是台湾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
4.海洋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
维护海洋权益不仅可以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外部环境,还能营造和平、良好的国际海上安全秩序。
下图为“一个沿海国家海洋权益空间范畴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一个沿海国家毗连区范围的是( )
A.a B.b
C.a+b D.a+b+c
(2)如图,中间多边形表示一岛国,图中数字所示区域为该国的( )
A.领水 B.领海
C.专属经济区 D.内海
解析:第(1)题,毗连区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宽度不超过12海里。读图,图中能正确表示一个沿海国家毗连区范围的是b,B对。第(2)题,图中数字所示区域范围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200海里,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C对。领水包括领海和陆地上的河流、湖泊,A错;领海是从领海基线向外12海里的范围,B错;内海指被陆地所包围,仅有狭窄水道与大洋相通的海域,D错。
答案:(1)B (2)C
一、 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范围。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
B.具有明确的区域边界
C.以分水岭与周边区域分界
D.内部自然环境相对一致
2.黄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是( )
A.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退化
B.黄河上游水位季节变化大
C.黄河流域全流域水资源不足
D.黄河下游水土流失严重
1.B 2.A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有明显的区域界线,A错误,B正确;规划区是人为规划的界限,黄河流域只是其中一部分,故没有以分水岭与周边地区分界,C错误;整个规划区包括了黄河流域在内,内部自然环境差异大,D错误;故选B。第2题,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退化导致生态环境变差,是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一,A正确;整个黄河流域水位季节变化都大,B错误;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主要发生在下游地区,C错误;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中游地区,D错误;故选A。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下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 ②运输困难,远离消费市场 ③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
④分布不集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4.若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 )
①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②加大我国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力度
③优化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生产链
④增加能源战略储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等因素,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下图为山西省“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山西“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人口规模较小
B.发展潜力较大
C.环境承载力较强
D.基础设施很完善
6.山西省“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注重( )
A.控制经济规模
B.杜绝环境污染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优化产业结构
5.BC 6.CD 第5题,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进一步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需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由图可知,山西“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人口规模较大,A错误;发展潜力较大,B正确;环境承载力较强,C正确;基础设施需要充实,D错误。故选BC。第6题,控制经济规模,就会阻碍经济发展,A错误;不能完全杜绝环境污染,可以缓解环境污染,B错误;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C正确;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CD。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省的雄县、容城、安新及周边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将成为我国新的区域增长极。按照规划和定位,雄安新区首先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3个县城未来的发展功能各具特色,新区内以公租房为主,不建设商品住宅。据此,完成7~8题。
7.与深圳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一样,雄安新区选址在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主要考虑的是( )
A.扶贫的需要
B.土地价格低
C.建设成本低
D.历史底蕴厚
8.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有利于北京市
( )
A.资源型产业迁出
B.提高城市等级
C.丰富城市职能
D.改善城市环境
BC
AD
2022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8周年,8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在交通网络构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产业对接协作等方面成绩斐然。下图为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发展轴及相关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东部滨海发展区较南部功能拓展区的对外开放优势更明显
B.南部功能拓展区比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更宜建设大型农业基地
C.京保石、京津和京唐秦发展轴都以发展钢铁、化工等产业为重点,有利于北京大气质量改善
D.石家庄比天津有更大的城市服务范围和更高的城市等级
10.在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下,张家口经济发展应当更加侧重( )
A.为京津提供水源和水电的保障
B.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休闲项目
C.提高耕地质量,发展绿色农业
D.发展木材生产和加工业
9.AB 10.BC 第9题,东部滨海发展区较南部功能拓展区的对外开放优势更明显,海运条件好,对外开放条件好,A项正确。南部功能拓展区较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建设大型农业基地,B项正确。京保石、京津和京唐秦发展轴都以发展钢铁、化工等产业为重点,不利于北京大气质量的改善,C项错误。与天津相比,石家庄城市等级较低,服务范围较小,D项错误。故选AB。第10题,张家口不能为京津提供水源和水电的保障,A错误。在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下,张家口处于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应当侧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休闲项目,B正确。提高耕地质量,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环境保护,C正确。发展木材生产和加工业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D错误。故选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