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东三峡
一、新课导入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 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呢
3.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作者刘大杰带着我们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凝望(nínɡ) 浣妆(huàn) 玲珑(línɡ)
古褐苍苍(hè) 沟壑(hè) 袅娜(niǎo)
崆岭(kōnɡ) 滟滪堆(yàn yù) 夔门(kuí)
2.生词注解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袅袅不断:形容烟气缭绕上升,不间断的样子。
悬崖绝壁:高峻陡直的山崖。
3.作者名片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和翻译家。湖南岳阳人。
4.背景追溯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204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左右,最狭窄处不足百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点拨明确】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2.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点拨明确】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浏览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3.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点拨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总述三峡水的险恶,令作者赞叹而心生恐怖。
第二部分(第3~9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10段):写走完三峡后轻松的心情。
(二)深层理解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峡山水特点的句子。
【点拨明确】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灯影峡:江北山险而无味,江南的山玲珑秀丽,黄陵庙一带风光秀美;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米仓峡:山崖高峻,昭君村,峰峦如聚。
巫峡——“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水险:窄、急、曲、折、多滩;山妙:不单调;山高:笔直、整齐、险峻;云:变幻多姿。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侧重人文景观。
2.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点拨明确】(1)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2)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3)文中还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如“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随着山川形势的变化,作者的心情随之而变,有时惊惧紧张,有时则轻松舒畅。如游西陵峡的第二段时,由于此处山水风光秀美,“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轻松很悠闲了”。再如最后一段,写走完三峡,满船的人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显示出了“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也反衬出了三峡的险恶。
3.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明确】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写白帝城,引用刘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三)走进主旨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文章第6段以简短文字写米仓峡,却着重介绍王昭君诞生地和杜甫歌咏的诗句,这是为什么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治文要治史。”请你查阅有关资料,从文史知识角度说说运用王昭君这一典故的积极意义。
【点拨明确】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为执行和亲政策,公元前33年主动出塞,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解、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文中引用这一典故,意在赞颂民族团结。同时文章介绍王昭君诞生地和杜甫诗句,也丰富了散文的内容,为散文增添了诗情画意。
2 周庄水韵
一、新课导入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镇为泽国,四面环水”,被誉为“梦里水乡”,古称贞丰里,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舍宅为寺,百姓感念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周庄的魅力在于她的文化蕴涵,在于她多姿多彩的水乡。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晶莹(yínɡ) 漾动(yànɡ) 谛听(dì)
娴熟(xián) 剔透(tī) 摇曳(yè)
瞬息万变(shùn) 稍纵即逝(shì)
璀璨(cuǐ càn) 勾勒(lè)
2.生词注解
璀璨:形容光彩鲜明。
相看两不厌:相互之间怎么看也看不够。
如诉如泣: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小声哭泣。本文形容声音柔细。
难以捉摸:不容易猜测、预料。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3.作者名片
赵丽宏,当代作家。生于1951年,上海人,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的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4.背景追溯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被誉为“梦里水乡”,古称贞丰里,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小小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历史的古桥。
周庄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周庄也曾留下柳亚子、陈去病等人的足迹。
周庄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镇上有近百余幢古宅,半数以上是明清之际的建筑。六十余座砖雕门楼。窄直的河道上横卧着二十四座石桥,其中元至清古桥十余座。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幽静。
波光粼粼的水巷,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璞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元代名句: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点拨明确】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小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古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 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点拨明确】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
(1)整体水韵图画(第1~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第4~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图。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理清文章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深层理解
1.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见到的周庄景象有什么不同
【点拨明确】第一次:飘忽朦胧——水墨画;第二次:纯净、简单、明快、对比强烈——版画。
2.第三次所看到的节日夜景和前两次又有什么不同
【点拨明确】前两次:宁静、含蓄、朦胧、庄重的周庄。
第三次:极力渲染周庄的节日热闹气氛,是一幅色彩斑斓、气氛热烈的油画。
作者语言功底深厚,为我们展示了三幅风格迥异的周庄风景图。
3.作者描写古镇的节日夜景,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点拨明确】时间顺序:坐船从古镇的这头到古镇的尽头。
空间顺序:水中——屋脊——天空——屋脊——水中。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
4.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点拨明确】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三)走进语言
1.还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用反问句,这样语气更坚决,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的诗意。
2.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水声怎么重叠 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上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表现了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3.那花船已经转了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四)归纳主旨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的生活。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周庄与巴东三峡相比,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明确】1.周庄清雅秀丽,三峡雄奇险峻。2.周庄房屋古朴,水流恬静,有一种阴柔之美;三峡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有一种阳刚之美。3.周庄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古典女子;三峡像一位热情、奔放的热血男儿。4.周庄像少女,矜持恬静;三峡像男孩,活泼调皮。5.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我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6.周庄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邓丽君的歌曲,款款深情,直入人心;三峡给人的感觉像歌手韩磊的音乐,大气,豪迈,激情澎湃。
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新课导入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大家在课前已经学唱了这首歌,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同学们吧!
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魅力(mèi) 恬雅(tián) 安谧(mì)
缥缈(piāo miǎo) 娓娓动听(wěi) 深湛(zhàn)
眸子(móu) 潸然(shān) 逶迤(wēi yí)
脍炙人口(kuài)
2.生词注解
毅然决然: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世外桃源:文中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3.作者名片
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等几十篇文学著作。
4.背景追溯
青海湖,是祖国一个美丽的内陆湖泊。自古以来,人们为它的浩瀚、神奇而向往,为它的雄伟、秀丽而称赞,把它誉为青海高原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布”,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茵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是一处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点拨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点拨明确】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背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
【点拨明确】(1)湖水蓝得醉人;
(2)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3)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4)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二)深层理解
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点拨明确】(1)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象,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位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又像是……”,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用这种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三)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述青海湖的美丽、富饶,抒发了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表达了对美丽的青海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
四、板书设计
梦幻的湖梦一般
的景色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课文后,青海湖的美景尽收眼底。在领略美景的同时,我们了解一下青海湖的现状。
【点拨明确】(1)水位下降;
(2)草场植被严重退化;
(3)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4)渔业资源迅速减少;
(5)鸟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我们如何保护青海湖
【点拨明确】(1)可以采用人工降雨,增加雨水量,减少蒸发。
(2)多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3)出一本游青海湖必读的书,介绍青海湖的现状,呼吁人们保护青海湖,还要说明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4 *走进纽约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应该在电视里看到过纽约吧,请同学谈谈你对纽约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倏地(shū) 焕发(huàn) 巉岩(chán)
喧嚣(xuān xiāo) 砭骨(biān) 白炽(chì)
浸淫(yín) 分道扬镳(biāo)
2.生词注解
超尘脱凡:超出尘世,脱离凡俗。
柳暗花明:形容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比喻经过一番曲折后出现新的局面。
心急火燎: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眼花缭乱:形容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横空出世:形容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间。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
风风火火:形容行动迅捷。
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道路。
3.作者名片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4.背景追溯
纽约,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位于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文中提到的曾经是纽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世贸中心”双厦于2001年9月11日受到国际恐怖分子袭击而风光不再。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点拨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2.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描写角度的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俯首望去(俯视)环顾四周(平视)好处: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二)深层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和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文中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 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 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段落 描写对象 原句 静或动 这样写的好处
1 高楼大厦 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 静 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2 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 俯首望去…… 静
5 夜景 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棵树后钻出……
2 飓风 万里长风……无法站稳 动 风力之大,大厦之高
4 交通 乘电梯……享受免费按摩 动 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三)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纽约繁荣的景象,表现了纽约城市的勃勃生机,也反映了纽约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并希望它能早日繁荣富强的愿望。
四、走进语言
1.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点拨明确】表现出纽约的喧嚣嘈杂。
(2)“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还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点拨明确】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2.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1)“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2)“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点拨明确】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3.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点拨明确】比喻手法,如:
(1)“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2)“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夸张手法,如:
“登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4.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点拨明确】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点拨明确】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五、板书设计
看纽约: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作者心态:“我”不属于纽约 调整呼吸和脚步
六、拓展延伸
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人们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可是,在城市里,人们更加忙碌了,压力也更大了,压抑、恐慌、烦躁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同学们,或许你们的爸爸妈妈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和你们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放松一下了,或许你们当中的有些同学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和父母共进晚餐了,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模拟旅游咨询
目标展示
依据《新课标》中的口语表达要求,在班上召开一次旅游咨询会,介绍本地或外地的风景名胜及旅游注意事项。老师应着重训练学生在日常环境中的倾听、表达、应对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注意身份、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际。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与社会的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把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在课前两到三天布置为宜)
1.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各组再按邻近原则组成三至四个旅行社,社名自定(可以借用,如中国旅行社;也可以自拟,如刺桐花旅行社)。
2.各旅行社必须开发三到四个旅游景点,景点自定(如风情本地游,新马泰七日游、三峡一日游、周庄水乡游、故宫游等)。景点选择时,要注意山水人文民俗等各方面的协调。收集并了解自己所推出的旅游景点的相关情况(如旅游特色,吃、住、行、游、购、娱。有无特殊的民俗,各类所需的证件,行程的安排等)。
3.每个旅行社要推举一名同学来担当形象大使,简介本社情况,招徕游客(一分钟左右)。(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课件,展现各地风光)
示范:了解国际旅游城市——泉州。
地理位置:泉州地处乐海之滨,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21度。和厦门,漳州合称“闽南三角州”。
旅游特色:概述泉州历史。
主要景点:从文物古迹、自然景区、风物特产、旅游交通、住宿、语言、费用等介绍。
新课导入
有句名言说得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大仁大智之人都是乐于和山水亲近,在自然界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又有句名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屏幕显示两句名言)由此可见想要增长阅历见识也得多出去走动走动。你们想不想去领略周庄水的柔情 想不想看看三峡山的雄壮 想不想去故宫感受历史的博大精深 想不想去大漠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美 (展示各地景物图)
活动展台
1.同学们曾经到哪些地方旅游过 知道有哪些旅游方式 (提示:自助游,旅游团,探亲商务考察等)如果我想去一个地方游玩,可是不熟悉,怎么办 (找旅行社)
2.我们班有哪些旅行社 推出哪些旅游胜地 (例:中国泉州国际旅行社、香格里拉国际旅行社等)
3.现在我们请各旅行社来个自我介绍!其余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是由哪个旅行社推出的,等会才好去咨询。(各团自荐,形式多样,各形象大使分别发言。)
教师小结:在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本班诞生了八个国际国内旅游社团,推出了数十处风景名胜,有咱泉州名山清源山,也有世外桃源张家界,有柔情依依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辽阔的大漠风光,有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有养在深闺的小村寨。还可以去西班牙看斗牛,到瑞士赏雪,到埃及感受金字塔的神秘!应有尽有,服务态度听起来都不错,咱们现在就来开个旅游咨询会,各位想出游的先生小姐尽管找自己中意的旅行社咨询。
注意事项:(打出字幕)
1.游客提问要简洁明确,表述清楚。(补充:要尽量具体,详细地了解所到地的情况。)
2.旅行社咨询员回答要有针对性,注意语言的文明性,同社的成员要注意协作(补充:如果游客想去的地方你们还没开发,要注意引导。同社成员可以互相补充,集体接待。)
3.游客要给旅行社咨询员的回答评分,并交给旅行社。(补充:从景点介绍,服务态度,语言表达三方面来评价,分为优、良、一般三个等级。)
活动开始:一组的旅行社先营业,形象大使和主要介绍者台上就坐。另一组充当游客,每社至少要有三位同学完成咨询任务,按顺序依次发言。(活动由学生自主进行,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负责观察各组的表现,协调发言顺序。)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旅游咨询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也惊喜地看到同学们在待人接物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更有同学真正的感受到社会从业人员的辛苦与不易,感受到同学间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大家的团结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加了对社会,对自然的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里,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饱览我们的大好河山,去追寻先辈们的足迹,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环境添砖加瓦。
写作——写一篇游记
写作要求
了解有关游记的常识,把握其特点,学习写作游记。
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游记
把自己游览一些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游记。
二、游记的主体与地点
主体指的是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还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
三、交代写作注意事项:
1.浏览过程要交代清楚。
游览一个风景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其路线也可能忽东忽西,来回交叉,重叠反复。但在记叙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顺序,让读者明了你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这样一方面利于读者了解所写景物的地理位置及特征,另一方面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印象。
2.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
不同的风景区,其风景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出个性、写出神韵,使人能产生神往之情。
3.适当交代有关风景的知识。
游记还应适当对所游之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读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神往。
4.详略分明
一次参观游览活动,往往看到的东西是很多的,听到的事情也不少,是不是都要记下来写到文章里去呢 不是的。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写游记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记“流水账”。有的同学从听说要外出远足记起,出发前的准备,路上的琐事,一股脑儿都记下来。而游览参观活动却只有寥寥几句。这样喧宾夺主,使文章的中心很模糊。想不记成“流水账”,就要认真地选择材料。
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所谓详写,可以写这一景点独特风光、历史传说、自己的亲临感受,甚至是当时见景后所生之情。至于略写,则只须交待到过这里,或是简单描写景物特点即可。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5.写景与抒情
游记毕竟不是“导游图”,而是绘声绘色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游记只描写景物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记事、写景的同时融进自己饱满、丰富的感情,这样会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因此我们写游记时,不要忘了将自己旅游时的点滴感受表达出来,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就能写出富有人性的好游记啦!
6.学生写作误区
游记类散文作为记叙文的典型样式,是经常要求学生写的。依照游记散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根据游踪记叙见闻。但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写好游记。学生写作的结果多半是:视点琐细,一堆毫无激情的流水账;主次不明,一盘缺乏整体串联的散沙;情感缺失,一种单纯的照相式实录。
榜样例文
匆游东钱湖
东钱湖又称钱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距宁波城东15公里,享有“西湖风光,太湖气魄”的美称。东钱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环湖周长4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面积为杭州西湖的4倍。湖四周群山环抱,绿树簇拥。湖中碧水清澈,烟波浩渺。无论风雨阴晴,四季更替,都能向游客展示出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
今年暑假的一天傍晚,在夕阳的陪伴下,我从学校回市区,绕道东钱湖,在匆忙中游览了这风景如画,令人心驰神往的东钱湖。
在参观了肃穆的陶公祠、忠应庙、岳鄂王庙,登临了有名的补陀洞天、二灵塔、蝴蝶阁后,我来到了东钱湖中最高的建筑——“望湖亭”面前。
走进一个石门,伴随着习习晚风,拾级登上五十级青石台阶,我即登上了“望湖亭”。
站在“望湖亭”上,整个东钱湖美景真是一览无余了。朝下望去,近处的亭台楼榭、湖光树色、艳花绿草,远处的红红落日、巍巍南山、袅袅炊烟尽收眼底。我心中不禁充满喜悦。
伏在“望湖亭”的石柱栏杆上,仔细观察东钱湖,一条玉带把南北两湖浑然连成一个整体,如同一个充满了甘甜爽口美酒的葫芦。那一刻,令人真像喝了那宁波黄酒一样,有一种飘飘欲仙的快感了……
我赶紧在心里告诉自己,还有好多迷人的景色没顾得上看呢。于是,我将视线转向了西面,只见夕阳下的东钱湖成了一个刚穿上嫁衣的新娘,正含情脉脉地等待着心上人前来迎娶,自然,她美丽的脸庞上洋溢着的就全是期盼的羞色。
好一个羞色美人,好一个美丽的东钱湖!
而这个时候,树们花儿们草们却不顾及东钱湖新娘的羞赧。看,他们簇拥着东钱湖,为她披上柔软的绿围巾,戴上鲜艳的彩冠,甚至他们还为东钱湖新娘请来了许多能歌善舞的小鸟。他们共同组成了欢送东钱湖新娘出嫁的庞大队伍。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我陶醉在徐志摩诗的意境中。
等我清醒过来的时候,夕阳早已不见了,东钱湖新娘的婚礼也不知在什么时候结束了。不忍惊扰幸福的东钱湖,我轻轻地走下“望湖亭”,悄悄却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令人心驰神往的东钱湖。
【点评】记录自己的心情故事给自己看,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它决定了这篇游记的造境和立意。
这是一篇很成功的游记。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东钱湖后,对“东钱湖”的浏览过程作了有条不紊的记述,其中详写了“我”站在“望湖亭”上观览“东钱湖”的情形,这与作者的“匆游”有很大的关系。这样的详略处理,既源于写作目的的需要,也突出了游记写作的层次性,更显示了作者驾驭作文的超强能力,而在对“东钱湖”美景进行描绘时,作者又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造境上又暗合了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意蕴,反映了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游记,使得东钱湖的美景跃然纸上,格外诱人。
综合性学习——旅游资源调查
目标展示
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引导学生善于开动脑筋,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有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又有书面作业能力训练。
活动展台
一、实施方案
(一)调查前指导
1.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左右,每组设两个负责人,班长科代表做协调员,各小组选择“赤水主要景区景点”中一至两个景区进行调查。协调员起调控作用,各组调查的景点不要重复。
2.小组经过讨论选定景点后,制订调查计划,小组内部进行进一步分工调查,小组成员应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一起出谋划策。
3.根据调查计划,可选取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
4.向家长及老年人或向景区负责人及当地旅游局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线索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
5.不论是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线索,还是已开发的旅游资源,要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情况设计可行的开发方案。
6.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选一名代表执笔,写成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所选景区有哪些景点、游客量、景区优势及缺陷、如何扬长避短进一步开发等,报告形式可多样,角度自选)。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共同修改。
(二)学生调查实践活动
在此期间,教师应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了解学生的调查情况,作相应的指导,不定时召开小组长会议,交流问题及经验,共同商讨对策以共同提高。
调查程序
确定目标:感兴趣、有意义的调查对象
制定计划:确定范围、明确重点、设计步骤、选择方法
实施计划: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做好记录、群策群力
编写报告:分析资料、发现问题、重点突出、简明客观
二、探究旅游资源,回答问题。
1.你所在的县(市)有风景名胜区吗 请简单介绍两个。
2.为发展本地旅游资源,请你就交通、食宿、接待、宣传、产品等方面,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3.有游客知道你是本地人,他请你为他写一张最佳旅游安排图。
5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一、新课导入
1.7月13日晚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的投票场面: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实况。
2.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出后,天安门广场、世纪坛,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群众热烈欢庆的场面,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当时的见闻感受。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承诺(nuò) 噙泪(qín) 大阪(bǎn)
淘汰(tài) 湿润(rùn) 拥抱(yōnɡ)
申办(shēn) 风度翩翩(piān)
2.生词注解
信守:忠诚地遵守。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
风度翩翩:形容举止洒脱。
噙:(眼里)含。
矜持:竭力保持端庄严肃的态度。
3.作者名片
许基仁,男,1962年12月出生,高级记者,新华社体育部副主任,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4.背景追溯
本文选自2001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这篇文章是在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之时写的一篇消息。举办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心愿。2001年7月13日晚,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召开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2次全体会议,决定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这一决定的时候,神州大地沸腾了。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亿万华夏儿女,无不为之欢呼,无不为之泪下。记者在第一时间将胜利的消息传回了祖国,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
5.文体知识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实体,又称为消息。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在此基础上,作些必要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也是允许的。
新闻一般有三个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及时迅速;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在结构上通常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背景和结语,新闻通常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新闻的标题常包含多种形式,通常有主标、引标、副标。主标是多行标题的中心,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引标多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引出主标;副标是位于主标之后的辅助性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解释主标。三标齐全是消息标题的一种形式,有的消息则或无引标,或无副标,但一定有主标。
新闻的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消息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隐含在主体中。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全文
要求:在自读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1)“思考与练习”一。
(2)对照消息的一般结构,指认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
2.分析文章的标题
(1)这则消息有正副两个标题。这两个标题分别有什么作用 包含有怎样的感情
【点拨明确】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正标题,概括报道中心事件。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副标题,突出得票数多,豪情满怀。“喜”贯穿全文。
(2)这篇课文是一则消息。这则消息的副标题、导语以及主体部分都用了数字,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明确】副标题和导语运用确凿的数字,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消息主体部分用确凿的数据充分证明,在众多的申办城市中,北京战胜竞争对手,脱颖而出,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正义、进步、强盛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众多的支持者。
(二)深层理解
(1)思考:这部分中主要写了一些人物怎样的表现 你能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我们要更详细的了解消息,就要认真阅读消息的主体部分,首先请同学速读这部分内容。同时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体会在消息的主体部分表现的“喜”。
(学生听读课文)
(2)提问: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何振梁——噙着泪水,默默的与前来祝贺的人们拥抱。
(此时无声胜有声,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为申奥做了很多的努力)
韩国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本来就有办奥运会的能力,本次获胜丝毫也不让人觉得意外。
瑞士奥委会主席——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表明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得到了国际人士的肯定,表现了他们对中国举办奥运会充满信心,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刘淇——北京一定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珍藏钢笔)
(钢笔见证了一个全中国人为之振奋和自豪的伟大时刻)
郎平——北京获胜比我拿世界冠军还高兴。
(3)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结束,而这篇课文将中国人申奥成功的喜悦永远定格下来。搜集资料,议一议,中国政府是否“信守”了自己的“承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北京奥运会在哪些方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点拨明确】中国政府信守了自己的承诺,北京奥运会实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目标,留下了巨大而丰富的文化和体育遗产。北京奥运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走进主旨
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说明了强大的中华民族已经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四)师生总结
消息的结构与特点
1.本则消息的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对消息的结语与背景,做简单交代)
2.消息的特点:老师通过引导(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出消息的特点:
(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2)报道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扼要。
四、板书设计
振奋人心
喜悦自豪
五、拓展延伸
课外观看2012奥运会中国选手在赛场上拼搏的视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6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新课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雪洗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瞩目(zhǔ) 缔结(dì) 撤离(chè)
旗帜(zhì) 监督(dū) 停泊(bó)
陈迹(chén) 紫荆花(jīnɡ)
2.生词注解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接载:接待、装载。
3.作者名片
周婷、杨兴,均为新华社记者。本文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4.背景追溯
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后来,英帝国采取强取豪夺的方式陆续占领了九龙及新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主张在适当时机解决香港问题。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将回到祖国的怀抱。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
【点拨明确】(1)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点拨明确】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讲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二)深层理解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三)走进主旨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走进语言
1.体会这句“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的深刻含义
【点拨明确】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末任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体会用“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的作用。
【点拨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3.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点拨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4.这篇通讯有别于新闻,运用了许多描写意味的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点拨明确】“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交代了告别的细节,将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气氛起了点染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大量的新闻故事,能不能抓住这些新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请按照新闻要求,写一篇校园新闻。
【点拨明确】结合新闻要求,从每天发生的事中选择一件具有意义的来写。
7 *生命之舟
一、新课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大家还记得1998年的那场洪水吗 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鱼簰洲湾,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靠拢(lǒnɡ) 簰洲湾(pái) 溃口(kuì)
障碍(ài) 穿梭(suō) 迂回(yū)
肆虐(sì nüè)
2.生词注解
感人至深:令人非常感动。
障碍:挡住道路,不能顺利通过。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次数多。
靠拢:挨近,靠近。
迂回:回旋、环绕。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理清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点拨明确】标题:生命之舟导语:8月1日晚上8点20分,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广州军区……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主体:解放军、武警战士驾驶冲锋舟营救落水群众。背景: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结语:到2号上午10点……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二)深层理解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
【点拨明确】时间顺序。
2.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
【点拨明确】二号冲锋舟。
3.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点拨明确】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这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四、走进语言
1.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点拨明确】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身处逆境,仍然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广大百姓。
2.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点拨明确】表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救人的决心。
五、板书设计
生命之舟
六、拓展延伸
(多媒体播放98年抗洪抢险的感人场面和歌曲《为了谁》)
大浪淘净英雄,而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那千万双泡白了的手,那千万张晒黑的脸给了我们太多的爱与感动,那种在危难时刻全体民众所迸发的坚强与勇气,力量与自信,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天地长存,日月永驻。
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新课导入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他的人物通讯。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籼型(xiān) 笼罩(zhào) 雄蕊(ruǐ)
大相径庭(jìnɡ) 矢志不移(shǐ) 坛坛钵钵(bō)
搅拌(bàn) 劫后余生(jié) 兵不解甲(jiě)
2.生词注解
收效甚微:收到的效果非常微小。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披挂上阵:指亲自参加具体的试验工作。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兵不解甲:指没有休息直接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3.作者名片
谭士珍,1933年生,湖南新邵人。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女匪》《太行儿女》(与人合作)等,长篇纪实文学《袁隆平》《向警予》,散文集《烟雨蒙蒙》《将军柳》等。
4.背景追溯
本文选自《晚报文萃》1990年第5期。有改动。本文写于1990年,在袁隆平获得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崇高荣誉后,对他的事迹作了报道,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5.文体知识
通讯,也叫通讯报道。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它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通讯与消息相比,不仅要求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要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①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②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③通讯文体比较自由;④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⑤表现手法不同;⑥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点拨明确】(1)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2)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3)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他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
(4)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5)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深层理解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点拨明确】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物种学的,没有培育出适合农民种植的好稻种来,感到很惭愧,很自责。表现了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育杂交水稻最重要的困难是什么 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点拨明确】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袁隆平提出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
(三)走进语言
1.“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
【点拨明确】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著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2.袁隆平讲学结束以后,幻灯映出“杂交水稻之父”的字幕和他的头像,全场为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
【点拨明确】袁隆平的成功是他多年来奋斗努力的结果,几十年如一日的执著钻研,使他终于走在了国际科研的最前列。他的成就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这是他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敬。“杂交水稻之父”是对袁隆平最好的评价,是他事业成功的真实写照。
(四)走进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在选材上一方面以围绕研究和发明杂交水稻,创造世界奇迹为线索,简介了他的科学观点和科研成就;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袁隆平所以能够取得划时代科学成就的思想基础,作者着重选取那些充分揭示人物精神境界的典型事例,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他从一位普通农校教师成长为一名大科学家的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和经历,同时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面对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们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神秘,也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天才,那么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 他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 阅读下面袁隆平语录,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在最艰难的关头,一定不能轻易放弃。”(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
“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不迷信权威)
“在传统理论的阻力和束缚面前,只有靠实践去检验,去创新。”
“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有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止)
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当一回小记者
目标展示
口语交际的训练应该置于真实情境中,安排给学生确定的交际任务,本设计要求以小记者活动为纽带,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交际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此话题能否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能否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两大组,采访组和被采访组,其中又分别细分为两组。
第一采访组采访对象: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如袁隆平、鲁迅、朱自清、罗贯中、李白、王安石、孙悟空,或是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采访对象由第一被采访组扮演。
第二采访组采访对象:采访的是生活中的人物,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就所关心的问题提问。(被采访者可以扮演爸爸、妈妈、老师或者就是本人)
2.班长和科代表要将被采访者的采访角色汇报给采访组,并进行调控,让每个角色都有采访者。而且可以自行组织采访小组(2到3人左右),被采访者也可以自行组织被采访小组(2到3人左右),这种形式可以让班级中一些弱势学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对于口语表达较好的同学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一方面让他们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能给其他同学进行示范,作为感性例子侧面引导其他同学。
3.采访组对所选择的采访对象(采访角色)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好采访的问题。被采访组对所扮演的采访角色要作好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估计采访人可能会问的问题。(为避免范围太大无从下手,可以让采访人和被采访人自行讨论,确定感兴趣的具体话题范围,但不能是具体问题。)
4.学生观看新闻联播和CCTV-10“人物”栏目,学习央视记者怎样进行采访,他们怎样提问,以及他们的举止如何,表情如何等,让学生有个模仿对象,有充分的感性经验,为实践做好准备。
5.如家里有条件可带摄像机或录音机。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看电视时总是很羡慕那些记者出色的口才,也暗暗佩服那些在镜头面前落落大方,机智地回答记者问题的被采访人,这些人在镜头前的出色表现,是不是天生的呢 当然不是,一切都需要锻炼。今天,我们就拥有了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我们就是记者了,我们就是出色的被采访人。
活动展台
假如现在你是中青网的一名小记者,要采访全国十佳青年顾双彦(简介:顾双彦,大庆市人,让胡路区法院38岁的共产党员、女法官,她爱岗敬业、公正执法,在群众中赢得“铁案女法官”的美誉。顾双彦是新时期人民法官中的优秀代表,她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维护法律的公正作为一生最高的追求。)你该怎么采访呢 你会问哪些问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1.在激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用实例具体启发:
参考:
记者:您好!我是中青网的小记者吴文丹。我在网上浏览过您的资料。我被您的秉公执法所感动,我想问您一下,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持您办案
顾双彦: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持我办案
记者:嗯。
顾双彦:为老百姓讨公道。
记者:在办案的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啊
顾双彦:这就很多了。
记者:您能说一两件吗
顾双彦: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短的和你说说吧 比如说,现在呢,由于社会风气不好,受到金钱啊、人情啊、权力所左右的时候,这时候法官就很难办案,这就是目前每一个法官面临的困难。
记者:您为他们公正地办案,当别人为您的公正而送礼的时候,您为什么不收呢 我觉得您应该收,因为您帮助了他们。您为什么不收他们的礼呢
顾双彦:因为办案、工作,是我的职责,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说这些人来求我办事儿来了。和那个是两个概念,两回事儿,所以这礼不能收。
记者:您为一个老人办完案之后,还要给他买车票,送他回家,您为什么这么热爱自己的工作呢
顾双彦:我觉得,在工作当中对于那些举步维艰、非常困难的当事人呢,因为我还有这个能力,有这个义务去资助、帮助他,为他解决困难,所以就尽力去做一些事情。
记者:嗯,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2.引导学生分析实例引出应注意的问题
(1)小记者开始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您好!我是中青网的小记者吴文丹。”告诉我们什么
采访开始时要先问好,并做自我介绍,比如你采访袁隆平,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回答(例:袁伯伯,您好!我是来自××学校小记者站的××,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拜访您的机会。)语言一定要有礼貌。
(2)小记者结束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是“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这告诉我们什么
采访结束时要表示感谢,这是一种礼貌。表示感谢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经常送被采访者一份意义非同寻常的礼物。当然所谓殊途同归并非每次都要送礼物,但表示感谢是交际中应该注意的。
(3)小记者共提了几个问题 这些问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问,会问什么
小记者的提问主要围绕“顾双彦秉公执法”展开,问题集中不分散,层层相扣,由“办案时你有怎样的精神力量”到“办案时遇到什么困难”、“帮别人做事为什么不收礼”等。所以我们在采访时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要有艺术性,问题的含金量要高。
3.学生交流采访感受,谈对这次活动的体会
谈感受,说体会,本身就是一次口语锻炼,同时学生通过反思,对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4.分析总结
(1)会“问”。在交谈中发现线索,在采访中听介绍的时候,一定边听边动脑分析。一是要善于启发交谈者讲话的愿望;二是要善于抓住中心问题;三是要善于抓住细微的变化。不说废话,大方得体。
(2)善“答”。随机应变。怎么问就怎么答。不卑不亢,灵活应对,注意礼貌,答话清晰。
活动小结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演说家,锻炼是惟一道路,同学们,本次活动,只是你人生的一个非常小的音符,希望在生活中你们能够更好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不久的将来,那个在镜头前,妙语连珠的人就是你!
写作——写一则本地或本校消息
写作要求
1.掌握写作消息的六要素和常规写法。
2.会拟标题,用事实说话,能够写出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件。
写作指导
1.审题指导
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消息的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和副标。主标是多行标题的中心,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引标多用来作背景交代,点明中心,引出主标;副标或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三标齐全是消息标题的一种形式,有的消息或无引标,或无副标,但一定有主标。
2.写作指导
①全校师生参加
——揭批“法轮功”签名活动受欢迎
此题题材新,内容实。需要及时了解、迅速报道签名的新情况,反映广大师生反“法轮功”的气势,很有教育意义。应该用事实说话,导语要把举办单位、活动内容以及参加人员、人数——一一作交代,使事实概况一目了然。主体部分,选材可以点面结合,纵横扩展,事实既有典型的,又有普遍的,有事例,有综合,有数据。
②又多了一张喜报
这则消息,可采用倒金字塔法,按倒叙方式,把事件的结果置前,然后追求事件的经过及有关情况。导语提出报道的主题,总摄全文;主体部分先介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概述主要事实,然后写这份喜报的来历,结尾照应开头。
榜样例文
为见义勇为者欢呼
【本报讯】 前天下午,黄浦区教育局、团委、青少年保护办公室联合召开表彰会,表彰勇抓歹徒、保护公款的浙江南路小学的少先队员夏雪、钱虎和市六中学的少先队员刘杰、建信中学的少先队员卞永富,并授予他们“见义勇为黄浦少年奖”。
12月1日晚上,解教人员袁某在小绍兴鸡粥店抢劫2000元现金后夺门而逃,服务员边追边喊“抓小偷”。在路边玩耍的四位少年听到喊声,立即上前阻截歹徒。当歹徒将2000元钱抛向路面、个别过路人哄抢时,四名少年迅速将地上的钱款收拢拾起,交给公安人员。
【点拨明确】此消息结构完整,对事实的报道简明、扼要、概括,用语简洁、明确,值得借鉴。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新闻
目标展示
1.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身边事,培养观察、感受、分析、归纳、理解、判断的能力。
2.在学会写消息、小通讯等新闻稿的基础上,还能就重大社会事件发表看法。
3.在感受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课导入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新闻,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新闻。新闻告诉我们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新闻的导向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凡是新近发生的对人们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或能引起公众关注的事情,或者是对过去事件、事实的新发展、新披露,都是新闻报道的对象。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体。
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属性。真实性指新闻所报道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由于报道的主要方法是叙事,因此,客观性既是报道的一个基本手法和基本原则,又是一种报道的理念,它体现了新闻的人文精神。马克思把客观报道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客观报道是“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新闻报道正是以真实性和客观性赢得了大众的青睐,新闻媒体也因此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舆论导向和监督的作用。
活动展台
一、探究准备
1.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搜集有关新闻的知识,了解新闻的要素、特征和功能;
2.尽可能地多阅读新近出版的报纸,充分感受新闻文体的特点,体验如何在快速阅读中摄取主要信息,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重大新闻进行追踪。
3.收集相关报刊的有关报道,观看、浏览电视或互联网上的新闻播报、新闻调查、新闻述评论等,了解其不同的功用。有兴趣的话,还可以了解一下采写花絮或录制过程。
4.比较不同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报道同一新闻所采用的不同的呈现方式,初步感受由此带来的构思、立意、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变化。
5.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阅读一些访谈录,或者有选择地观看一些访谈性的电视节目,思考采访中应该把握和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建议
1.按小组对一周的国内、国际要闻进行择要分类概括,并用口头交流的方式彼此补充,综合叙述。
2.如果对某一新闻事件感兴趣而且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主动参与,去调查这一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尝试做一些深度报道。调查中要注意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
3.采访本市(校)报刊的编辑、记者或通讯员,了解他们是怎样“抢”新闻,“挖”新闻的,领悟新闻采写的要旨,了解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4.以校园或社区生活为内容,采写一则300-400字的短消息,报道本校、本社区新近发生的事情。要求:(1)使用双行或多行标题;(2)用简明的语言写出消息的导语;(3)按重要程度排列采访到的素材,写出消息的主体部分。
5.自由组合,根据小组成员的研究兴趣确定并完成本组的探究专题。
6.在近期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件追根溯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整理出该事件的由来、现状以及与此相关的或连带发生的事件。在分析资料、形成自己看法的基础上写一篇时事短评,文中也可以尝试对该事件的发展变化趋势作出自己的预测。
7.为班级(或文史类的兴趣小组)策划一期小报。
8.选择一个可供探究的题目(在此不作介绍)。
三、探究成果展示建议
下面建议的几种成果展示方式,可以任选一种,也可以兼选数种。
(一)撰写论文
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新闻报道的赏析评论,可以是对某一新闻问题的专题探究,等等。
1.在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后,初步确定研究的主题,并在班级中公布个人(组)的选题。
2.进一步收集资料,在小组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各自的选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成熟的见解或观点。讨论中提倡各抒己见,发表意见要从事实出发,能讲出一定的道理来;在讨论中多角度地思考各自的选题,不断深化、修正自己的见解。
3.撰写论文。行文要条理清楚,引用的事实或资料要完整、准确,说明问题时要注意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新闻体裁呈现方式,要附有简要的采访说明或背景材料。
(二)召开专题报告会
1.班级(或年级)召开一次“新闻论坛”报告会,有条件的可以邀请当地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通讯员等专业人士与会。
2.可将文字、音像资料等制成课件,在宣读专题论文时播放(音像资料内容可以包括搜集的资料,拟写报告的提纲、要旨,以及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实况录音、录像等)。
(三)制作专题展板
1.通过写专题研究心得手记、拍摄照片或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活动(或某新闻事件)的过程。
2.精选能够展示专题和探究活动过程的文字、图片资料。
3.展板设计要突出主题,美观整洁,整体感强。
9 纪念白求恩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 (加拿大人)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能得到答案了。(板书题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所写的,写于1939年12月21日。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殉职(xùn) 狭隘(ài) 热忱(chén)
拈轻怕重(niān) 派遣(qiǎn) 纯粹(cuì)
晋察冀(jì) 鄙薄(bǐ bó) 殖民(zhí)
2.生词注解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文中指心胸、思想、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用两三个手指夹取东西。
冷冷清清:冷寂而凄凉。文章中是冷淡的意思。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漠不关心:不在意,非常冷淡。
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益,更。
见异思迁:看到了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3.作者名片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族。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4.背景追溯
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
5.背景延伸
10岁的白求恩把爷爷行医用的铜牌挂到了自己的门上,那一刻起注定他要走进人类医学的历史。在一连串的冒险和尝试之中,白求恩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他在大学毕业的前一年参加了一战,但战争却让他感到幻灭。一战结束后白求恩来到伦敦,在伦敦一位苏格兰姑娘以一种不平凡的天真让白求恩一见钟情,他们迅速结婚。
1936年冬,他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从西班牙回来后,法西斯战火仍在蔓延,白求恩发现有一个叫中国的地方,更需要他的帮助。从起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生死与共,白求恩与中国人一起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建立起了深厚情谊。当白求恩打算回美国要求药品支援时,突然一场战役爆发,白求恩毅然决定留下,再一次和中国的战士、医护人员一起面对硝烟战火。然而这一次,他在手术过程中不慎弄破手,感染了病毒,最终在中国人民的感激和怀念中离去。 白求恩1889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9年11月在中国河北抗日战场染病去世。在加拿大和美国,他以高超的胸外科手术享有盛誉。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后,在硝烟炮火中忘我地救治八路军伤员,曾连续为115名战士做手术,持续69个小时。他为中国献出了生命中最后的1年零8个月。临终弥留时,白求恩这样写道:“人生很好,很值得为它活上一回,但也的确值得为它去死……”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点拨明确】第1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2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3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4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二)深层理解
1.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点拨明确】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2.“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点拨明确】(1)第1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
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2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第一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3)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4)第4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白求恩小故事
●在英国学习期间,由于专心于业务,住房的冰箱里经常都装着人的器官,“像个血淋淋的肉铺子”。
●当听到有人要“照顾”他,让他留在后方延安时,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把圈椅从窗户扔出。
●年近50岁,一次竟连续为115名伤员做手术,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
结合课文内容及上面的小故事谈谈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 赞扬的目的是什么
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目的是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二、合作学习——交流与展示
(一)走进写法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点拨明确】第2、3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白求恩 不少人和一些人
对工作 极端负责任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对人民 极端的热忱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技术 精益求精 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2.第2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点拨明确】“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走进语言
1.开头两句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 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明确】记叙。介绍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来到中国的目的、经历。
2.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点拨明确】不行。去掉这几句,白求恩的精神没有了事实依据。
3.有人认为,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你怎样理解
【点拨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悼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如果详写,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变了。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4.既然不用详写,那么“五十多岁”“不远万里”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 “殉职”是什么意思
【点拨明确】不对。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点拨明确】(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6.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一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三段
【点拨明确】一个专心业务、精研技术的人,如果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可以为反动的压迫者、剥削者服务,而白求恩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他高明的医术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解放斗争的中国人民。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与赞美,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文章首先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提出来,接着再指出他的积极工作、热爱同志、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品德,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他精湛的医术在具体的医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把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3段来阐述。
(三)走进主旨
本文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并对他的不幸逝世,表示深切悼念之情。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肩负着祖国富强的重任,我们应当如何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点拨明确】要有一颗爱心;要尽职尽责,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等。
10 *谈语言
一、新课导入
听故事找毛病。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不当 找出来。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时髦(máo) 圩堤(wéi) 斟酌(zhēn zhuó)
以讹传讹(é) 一劳永逸(yì) 弄巧成拙(zhuō)
2.生词注解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3.作者名片
王力(1900-1986),字了一。著名语言学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以及《中国语法纲要》等,共计40余种,论文近200篇,约1000万字。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三部分(第6~12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归纳文章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二)深层理解
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试概括所举的事例。
(1)第3段:一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
(2)第4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
(3)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4)第6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
(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
(6)第9段: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规范化)
【点拨明确】学生除从文中举例阐述外,还可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例如:“凯旋归来”;“这次比赛非要拿第一”;“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等口语中常犯逻辑或语法方面的错误,应纠正。
四、板书设计
谈语言
五、拓展延伸
开展“讲笑话,明语病”的竞赛活动
汉语博大精深,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语言,要严肃地运用它,不要闹笑话。请你想想,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没有闹过笑话 比一比:谁的笑话讲得最好 谁是找毛病的能手
11 最苦与最乐
一、新课导入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2.生词注解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作者名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4.背景追溯
本文选自《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 ,而不能 。
2.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二)深层理解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明确】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点拨明确】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点拨明确】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点拨明确】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这样说 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点拨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6.到底什么叫责任 它的范围有多大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点拨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7.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点拨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8.写作特色。
(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点拨明确】 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2)凝重的语言风格。
【点拨明确】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