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含义。
2.学习文章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习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4.启发学生把握文章观点,思考这些观点对立身处世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观点,学习文章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论证方法。
2.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探索文章蕴含的人生智慧,思考“真”与“善”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难点
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论证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修辞礼其诚》
一、联系现实,导入新课
“真”,指的是“真实的”,与“假”相对。
一个“真”字,看似简单,却万般艰难。“真”是文章的根本,也是文章的灵魂。从小处说,“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与世界对话交流的纽带,关乎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大处讲,“真”是一个人在与世界交流中的心灵写意、精神流露。当个体的“真”源源不断地流淌出一条清澈的河流时,“真”就是情怀与胸襟。今天我们来看看张岱年先生在《修辞立其诚》一文中是怎样阐释“真”的。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理解“真”的含义,启发思考,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修辞立其诚》的思路。
2.小组讨论《修辞立其诚》的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
明确:
1.《修辞立其诚》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立其诚”的含义;第二部分由修辞到为人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论述;第三部分强调“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2.题目“修辞立其诚”就是文章的观点。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学生朗读《修辞立其诚》第1~5段,回答问题。
(1)第 1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2~5段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小组讨论。
3.师生明确。
(1)
第1 段话紧扣论题,告诉我们“修辞立其诚”的出处及现实意义,明确文章揭示的核心概念是“诚”,并为下文论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埋下伏笔。
(2)
这四段是按由总到分的论述方法进行论述的。第2段总写“立其诚”包括三层含义;第3~5段从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三个方面,运用并列论证的方法分层展开论述。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习本文的主要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四、小组讨论,重点突破
1.学生朗读《修辞立其诚》第6~10段,回答问题。
(1)这一部分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述的?请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2)简述这一部分的论述思路。
2.小组讨论。
3.师生明确。
(1)
这一部分是用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进行论述的。第7段开头先明确本段的论述观点,即“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接下来作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最后明确“观察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2)
先明确这一部分的论述范围,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接下来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论述,按照由此及彼,由修辞到为人的思路进行论述。(设计意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进行论证,是本课的论证方法。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这一方法的运用。)
五、比较阅读,探讨人类美好品德
1.学生自读《怜悯是人的天性》。
2.《修辞立其诚》和《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课文侧重论述的是什么?
3.学完课文,请结合实际谈谈“真”与“善”之间的关系。
讨论明确:
2.第一篇侧重论述的是“真”,第二篇侧重论述的是“善”。
3.学生各抒己见。
提示:论述时要体现出“真”与“善”这两者之间的递进关系。
(设计意图: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真善美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六、布置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
2.以“真与善”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运用由总到分的论证方法。
(设计意图:作业一旨在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作业二旨在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写作方法的运用。
板书设计
修辞立其诚
第一部分(第1~5段):揭示“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6~10段):由修辞到为人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第三部分(第11段):强调“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怜悯是人的天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本然地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西方国家的哲学家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法国哲学家卢梭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由有争议的问题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怜悯是人的天性》,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
3.口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明确:
2.《怜悯是人的天性》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用辩证法揭示人的本初无所谓善和恶。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问题,批评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错误观点,明确表明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第三部分(第 5 段):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的重要意义。
3.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也是本课的重点。
三、小组讨论,重点突破
(一)默读《怜悯是人的天性》第2~4段思考:
1.这一部分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
2.霍布斯的观点是怎么来的?卢梭认为他的观点错在哪里?
3.人的怜悯心从何而来?
(二)小组讨论
(三)归纳明确
明确:
1.第2段先驳斥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的错误观点,用事例论证分析霍布斯错误的原因,紧接着表明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做到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
2.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但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并且,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
3.怜悯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状态中产生的。文中举例指出:动物不忍心走过同类的尸体;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即将被屠杀的动物发出的凄惨的哀鸣。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呢?
四、比较阅读两篇文章,把握内涵
学生阅读《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小组讨论:
1.结合两篇课文的内容,理解“真”“善”这两个核心概念,领会文章内涵。
2.两篇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3.两篇文章是怎样表现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的?
明确:
1.《修辞立其诚》中,作者运用唯物主义观点,从学说、言论、文章求“真”,延伸到为人,层层深入地进行阐述,对在“立其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和批判,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
《怜悯是人的天性》中,作者指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在怜悯心的驱使下,人们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那些受苦的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两篇文章在选材上都做到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修辞立其诚》侧重引用名言作为道理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侧重用假设事例作为事实论证。
3.《修辞立其诚》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表现出作者理性的探索精神。文章开头先指出“修辞立其诚”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接下来从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三个方面揭示“立其诚”的含义。从学说、言论、文章推广到为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论述坚持“修辞立其诚”这个唯物主义原则的意义。
《怜悯是人的天性》运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表,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开头用辩证法揭示观点:人的本初状态犹如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错误;接下来作者边驳边立,运用类比论证证明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借曼德维尔的观点指出怜悯心的不可替代性,突显出怜悯心的难能可贵。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作者理性地娓娓道来,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性中的“善”的由来与美好。
五、拓展延伸,提升意识
1.有人说:人本身的欲望是无限膨胀的,人的贪婪是没有止境的,从这一点来说,人本性就是恶的,不可能是善的……学完《怜悯是人的天性》后,展开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2.学生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3.示例:“人之初,性本善”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观点。他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这种潜质决定了人人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如果人性本恶,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的约束?如果人性本恶,当一个人做了坏事时,他自然可以用人性本恶来开脱罪责,从而为所欲为,那我们这个世界将走向何方?我们还有什么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
善良是人的本性。看到别人的悲惨遭遇,忍不住流下心酸的眼泪;看到有人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忍不住义愤填膺,甚至想打抱不平;看到别人重病缠身,忍不住想慷慨解囊,哪怕是囊中羞涩,也想尽绵薄之力……所以说,善无大小,善无止境,善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本性的流露。另外,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向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提升学生对善与恶的认识,通过讨论,启发学生要正确认识善与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理解。
2.以“性本善”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做到立论与驳论相结合。
(设计意图:两个作业的设计,一是侧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侧重对写作手法的运用。学以致用,巩固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一部分(第1段):用辩证法揭示人的本初无所谓善和恶。
第二部分(第2~4 段):批评霍布斯的错误观点,明确表明善是人的本性。
第三部分(第 5 段):总结归纳怜悯心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