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语句。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一个能牵动人们内心真挚情感的词语,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歌,舒婷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聆听她的心声。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真实地反映了一代青年心灵的迷惘和思索。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致橡树》《风暴过去之后》等脍炙人口。
◎背景链接
这首诗作于1979年4月,发表于同年7月。舒婷面对饱经磨难而又获得新生的祖国,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又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热切的期望和深情的祝愿。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推动下,舒婷写下了这首诗。
◎文体知识
朦胧诗
兴起时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主要特点 朦胧诗多强调诗人自我的内心表达,往往借助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歌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人物 舒婷、北岛、顾城、江河、食指
2.目标任务二:自由诵读,体会诗歌节奏。
◎快速默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干瘪(biě)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ǎnɡ)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簇新(cù) 驳船(bó) 稻穗(suì) 熏黑(xūn)
喷薄(bó) 伤痕累累(lěi)
◎自由朗读诗歌,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及朗读语速。
感情基调从沉重悲怆到高亢激昂;朗读语速由舒缓到急促。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再次朗读本诗,说说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前两节沉郁、凝重,语调应低沉;后两节清新、明快,语调应高亢。
3.目标任务三:指导品读,理解诗歌意象。
◎默读诗歌第一节,勾画出这一节诗中出现的意象。
示例: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资料链接: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这是中国诗歌表达感情的传统方法。比如大家很熟悉的一些意象:柳、月、燕、杜鹃、梧桐、黄昏、流水、落花等。
◎诗人用了哪些修饰词来修饰第一节诗歌中的意象?勾画出来,体会这些词的特点。
示例: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
◎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内涵,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意象 内涵
破旧的老水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熏黑的矿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瘪的稻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修的路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淤滩上的驳船 暗指祖国的落后
[参考答案]①表现祖国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状态 ②写出祖国工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 ③象征祖国农业的落后和衰败 ④象征祖国交通的落后和破败
◎默读诗歌第二至四节,勾画出这几节出现的意象以及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
示例:(“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神话的)蛛网、(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
◎结合诗句,说说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
“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美好、希望,然而却千百年来未能实现,这让人民感到痛苦。
“神话的蛛网”:象征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的束缚。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古莲”象征长久以来人民心中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终于熬过冬天,走向春天,伟大的理想冲破千年封建专制的冰封雪盖,冒出希望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涡”:黑暗刚过,黎明将至,伟大的祖国迎来光明与希望,尽管脸上还有伤心的泪水,但心中更有满满的欢喜。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要实现理想,祖国就要与时间赛跑、奋力拼搏。
“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漫漫长夜终于到了尽头,曙光以不可阻挡之势在聚合,喷涌而出,象征着祖国的明天必将更美好。
◎第一节的意象和第三节的意象对比,各有什么特点?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悟读诗歌,品味语言。
◎找找诗歌中有哪些打动你或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并分析句子的含义。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分析:“破旧”表现历史之久,“老水车”表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数百年来”转个不停,一方面补充老水车“破旧”“疲惫”的原因——单调、重复的动作;另一方面,老水车虽然“疲惫”却“纺”个不停,即使条件艰苦也依然坚持运转。诗人用这一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却依然顽强支撑着运转的特点。
(2)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分析:这几句诗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飞天”是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着美好、吉祥、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3)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分析:“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落后思想的束缚中艰难地挣脱出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这一切值得期待,让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这首诗歌除了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匠心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总结并分析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
(1)排比
第一节诗“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以及第三节诗“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使用排比,增强了抒情的气势,使感情表达更加强烈。
(2)对比、反复
对比:主要表现在诗歌的前三节,将祖国的落后、衰败、保守、愚昧、希望渺茫,与如今蓬勃向上的腾飞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希望。
反复:一是每一诗节均用“我是……”领起;二是前三个诗节均用“——祖国啊!”收束,使情感表达渐趋强烈。
◎前三个诗节都是以“——祖国啊!”收束,为何最后一个诗节是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收束?
第一节诗是纵向写祖国几千年的历史,古老的祖国苦难深重,让诗人心痛不已,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激情咏叹;第二节诗是写祖国某一段苦难的历史,在这里祖国成了“贫困”“悲哀”的化身,国富民强的希望幻灭,诗人悲痛地唤一声“祖国啊”;第三节诗是写现在,此时的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诗人激动地呐喊“祖国啊”;最后一节诗,“我”向祖国庄严宣告,语气更为强烈,心情激动至极,情感达到最高潮,诗人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既点题,又使得全诗回环往复、气势贯通,强化了对祖国炽热的爱的表达。
2.目标任务二:诵读诗歌,理清情感脉络。
◎结合之前对意象的分析和诗歌诵读,让我们试着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
第一节从纵的方向写历史。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祖国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处在落后、保守、愚昧的状态中。“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形象地说明了祖国过去的落后和衰败。在封建专制下,祖国摆脱不了贫穷、落后,只能“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这样巨大、沉重的负担像“纤绳深深勒进”祖国的“肩膊”。古老的祖国苦难深重,促使她在极度痛苦和悲哀中“摸索”,渴求富强之路。
第二节选择一个横切面写祖国的历史。这个祖国是“贫困”“悲哀”的化身。在封建专制下,广大人民不仅生活在物质“贫困”中,也生活在精神“贫困”中。双重的“贫困”使他们“祖祖辈辈”一直沉溺在“悲哀”之中。在这样悲惨的境地中,人民一直怀着美好的“希望”,盼望能摆脱“贫困”“悲哀”的生活。但是,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挣扎,反抗,斗争,“摸索”富强之路的结果,却是那“希望”像“‘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一样,得到的是幻灭、痛苦和绝望。
第三节写祖国的新生。“新生”的意义在于,人民“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不再盲从,不再狂热,不再受欺骗,精神上受到一次洗礼,得到了思想解放。人民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等待救赎,而是向民主、法制和科学寻求“簇新的理想”,精神上的解放必然带来祖国的腾飞,新生的祖国如同“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苦尽甘来,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就像“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一样,充满生机和希望。
第四节写诗人对祖国的挚情。诗人虽然只是祖国人口的“十亿分之一”,但是对祖国的爱,却包含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祖国以饱受创伤的历史,“喂养了”诗人,使诗人从“迷惘”走向觉醒时的“深思”,进而为祖国光明的未来身心“沸腾”。在“簇新的理想”的召唤下,诗人愿意奉献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奋斗,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
小结:前两个诗节写诗人面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渴求富强之路,然而得到的是幻灭、痛苦和绝望。后两个诗节流露出诗人看到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时的欢欣、激动;同时表达出“我”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用自己的奋斗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3.目标任务三:理解诗中的“我”,体会主旨。
◎诗歌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其实诗人并不可能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而且去掉主语“我”和谓语“是”之后诗句仍是顺畅的,那么诗人采用这种写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诗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与“你”(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负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最后,诗人更是跳出了个人情感体验的狭小范围,“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不只是诗人自己,而是全国人民都同祖国血脉相连、融为一体,诗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升华。
结束语:祖国,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唤起人们心底最真挚而深切的情感,牵动人们的思绪走入遥远。舒婷,一个普通的女工,用她充满激情的歌唱,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的深情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我们日益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唱出新的赞歌。
三、作业布置
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写一首献给祖国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拳拳赤子心。要求:题目自拟;要选取有时代气息的意象;不少于10行。
诗歌创作个性十足,难以用统一的规律去分析,然而发掘一些欣赏诗歌的一般性的思路和角度,可以让阅读诗歌有章可循,减少学生读诗时的畏难情绪。在第1课时中,我以朗读为贯穿课堂的抓手,让学生通过思考“怎么读”,自觉地去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大意,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第2课时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具体去分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阅读诗歌的方法。两节课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这首诗的特点和整体教学思路进行规划,做到“一课一得”。
2 梅岭三章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一、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扫清障碍,了解背景。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丛莽(mǎnɡ) 旌旗(jīnɡ) 阎罗(yán) 捷报(jié)
当纸钱(dànɡ) 即为(wéi)家 血雨腥风(xuè)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酷爱文学,创作了大量革命诗词,有“元帅诗人”的美誉。作品主要采取旧体诗词的形式,但又不为格律所束缚,灵活自由;语言朴实、明快。代表作品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理解小序。朗读小序,勾画出重要内容,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思考小序在全诗中的作用。
小序点明了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对于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有重要意义。
◎背景链接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的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借助注释、阅读提示等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第一首:身陷绝境,死而不已;第二首:誓死卫国,激励战友;第三首:展望未来,革命必胜。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关联?
这三首诗共用诗题,形式上相对完整独立;内容上相互关联,围绕“断头”构想,扣住“意如何”展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诗意层层深化、拓展,组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浑然一体的组诗。
3.目标任务三: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圈画三首诗中的意象并分类,分析其内涵及情感。
学习任务单
意象 内涵 情感
泉台、烽烟、①__________ 概括革命征程的艰辛 英勇无畏
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纸钱 表达不屈的革命意志 ②__________
捷报、自由花 表达③__________的信念 坚定乐观
[参考答案]①血雨腥风 ②视死如归 ③革命必胜
◎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梅岭三章 内容概述 革命精神
第一章 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 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 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 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 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目标任务四:品读诗歌,品味语言艺术。
◎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析其表达效果。
动词 招 表现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的气概,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斩 威力巨大,沉着痛快,特别能表现诗人对“阎罗”的憎恨。
飞 想象捷报来得又多又快,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副词 正 表现出革命时间之长、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情。
须 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
多 表达了诗人对战友的无限期望。
5.目标任务五:拓展阅读,感受革命精神。
◎将课文与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比较,探究两者在诗歌体式以及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大江歌罢掉头东①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②群科③济世穷④。
面壁十年图破壁⑤,难酬蹈海⑥亦英雄。
【注释】①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即将赴日留学,时年19岁。②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③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一说指各种科学。④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⑤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⑥蹈海:即跳海殒身。这里是借用陈天华留学日本时,为抗议日本政府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毅然投海自杀一事。
体式 都是七言绝句,都是以旧体写新意。
情感 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及誓死不屈的救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结束语: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也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的诗人。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正气凛然、刚毅如山、胸襟坦荡的伟人风范。虽然英雄已去,但他留下的这些诗篇,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后,让我们满怀敬意,再次朗读英雄诗篇!
三、作业布置
1.流畅背诵《梅岭三章》。
2.推荐阅读:鲁迅的《自嘲》《自题小像》。
梅岭三章
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的三首诗在内容上是一个整体,但每首诗各有侧重。本课将三首诗横向比较,来理清三首诗之间的联系,把握各自侧重点,又将三首诗纵向比较,领会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比较三首诗之间的意象、情感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这三首诗歌的魅力。
品读陈毅的这几首诗,重点不仅在于对词句的细细斟酌,还在于感受作者传递出的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将其与主题类似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者们舍生忘死的决心。同时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 短诗五首
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第1课时《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经典“咏”流传;现代诗,风格独特别样红。同学们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现代诗的语言清新隽永,意境含蓄优美,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湿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里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的寂寞倾诉。
二、教学开展
学习《月夜》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背景链接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是为中国新诗的起源,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2.目标任务二:分析意象,理解主旨。
◎圈画《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意象 象征意义
霜风、月光 萧森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
顶高的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念。
“我” 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青年。
[参考答案]①古老、传统、固执而迂腐 ②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冬日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3.目标任务三:再读诗歌,感受韵味。
◎自由朗读,从语言反常处与新奇点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子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在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探讨这首诗的朗读技巧。
“呼呼”“明明”重读,读出在这清冷、幽远的环境中“我”的寂寞孤独;“顶高”重读,凸显出大树的高大无比、“我”的渺小;“并排”重读,稍加停顿,读出一种平等的感觉;“立”“靠”重读,读出对比,表现出“我”的独立;“着”要读得舒缓自然。
◎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却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象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
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他前期的诗歌多带有象征主义式的迷蒙和幻灭,充满了徘徊和忧郁的情绪,后期则较为明朗。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
◎背景链接
萧红(1911—1942),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老家在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指即兴作诗词,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目标任务二:分析内容,把握情感。
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请品味诗句,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中,“六小时”“长途”说明了什么?这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六小时”表明时间之长,“长途”表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说明了悼念之行颇为不易,表现出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红山茶的花性花品,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红山茶”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放于“你头边”,这是戴望舒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这句话?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诗歌由对友人的怀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命运、生死的追问。
◎这首诗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目标任务三:感受韵律,读出韵味。
◎自由朗读,从语言反常处与新奇点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并有针对性地做批注。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偶句押韵,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整齐,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在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探讨这首诗的朗读技巧。
“六小时”“寂寞”重读,读出诗人对萧红的深厚情谊;“红山茶”重读,将作者对萧红的赞美之意蕴含其中;“头边”后面稍作停顿,突出“我”此行的目的,表现出“我”的深情;“等待”“卧听”重读,读出诗人的寂寞忧郁;“却”后停顿,突出诗歌中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第2课时《断章》
《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现代诗歌,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前面一节课,我们共同品读了《月夜》《萧红墓畔口占》这两首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本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三首小诗,继续享受思考的愉悦。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他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早期作品有浪漫主义倾向,后期作品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背景链接
《断章》: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己说,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诗歌虽仅短短四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哲理。
《风雨吟》: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
◎自由朗读,从语言反常处与新奇点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风雨吟》“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具有整齐和谐之美。
《统一》中“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3.目标任务三:再读诗歌,自主探究。
◎《断章》一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朦胧的意境?
◎《断章》中由意象组合成的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但“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断章》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既是相对的,又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又可能从客体变成主体。
◎《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象 象征意义
风、雨 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结合背景理解)。
海、舟 象征着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社会。
舵手 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
◎《风雨吟》中,“我”是怎样的形象?“我”的心态和情感是怎样的?
“我”是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担忧和责任感。同时,“我”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怎样理解《统一》一诗中“繁多是个谎言”这一句?这首诗阐述了怎样的哲理?
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诗句强调了世界具有“统一性”。
4.目标任务四:对比阅读,了解新诗。
◎对比阅读本课的几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④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光”“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结束语:罗丹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经过这五首诗的学习,大家再次感受到了现代诗歌特有的丰富情感和朦胧意境。课下大家可以再找一找沈尹默、戴望舒、芦荻等人的其他诗歌读一读,让这些对生活充满思考和热爱的诗人,指引我们去追求生活中的美好。
三、作业布置
本课的五首短诗语言凝练却意蕴丰富。请你借鉴任意一首短诗的句式,创作一首小诗。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这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来完成诗歌的鉴赏任务。第1课时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前两首诗歌并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第2课时则放手让学生自行尝试理解诗歌,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只就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把握诗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4 海燕
1.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2.朗读诗歌,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
3.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深意,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4.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分析对比、烘托和比喻、拟人、反复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如今,革命的风暴渐行渐远,但人生的风暴常至常新。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一起来感受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苍茫”“飞窜”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
◎背景链接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文体知识
散文诗
散文诗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新诗体。它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练而富有内蕴的诗情,具有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力。它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语言仍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多采用暗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
2.目标任务二:朗读课文,把握情感。
◎朗读本文时,应该选择什么风格的背景音乐?
激昂高亢。
◎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的感情基调。
这首散文诗的感情基调是高亢的,它描绘了海燕在大海上与风云雷电的勇敢搏击,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海燕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海燕形象越来越高大,朗读时的感情也渐趋激昂。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并思考朗读时情感、语气应该怎样变化。
①朗读“在苍茫的大海上”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这一部分时,总体语调应平缓些。
具体朗读处理:读到“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时,语调要明快有力;读到“海鸥”“海鸭”“企鹅”三部分时,语调要低沉并带有嘲讽的语气。在读完了“蠢笨的企鹅……在悬崖底下”一句以后,“只有”这个词,可以读重音,表现文势转折,使海燕的形象突兀而起,然后用轻快的语气朗读,并且充满自信、坚定的力量,使人感受到海燕的英雄气概。
②朗读“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这一部分时,声音可以逐渐放高,速度稍稍加快。
具体朗读处理:读到风狂浪激的情景时,要读出紧张的气氛,使人感到海燕将面临的艰难复杂的形势。读到“乌云遮不住太阳”这一富于哲理的警句时,语调要坚定、有力,充满胜利的信心和乐观主义情绪。
③朗读“狂风吼叫”到课文结尾时,声调要变得更加高昂激越。
具体朗读处理:读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高亢、响亮,使人感到海燕这胜利的叫喊声回旋不息,具有无穷的力量和极大的号召力。
3.目标任务三:概括画面,把握海燕形象。
◎依据朗读时情感的变化,概括文章描绘的三个画面,梳理诗歌层次。
划分层次 画面内容
第一部分(1—6段) 暴风雨正在酝酿,海燕在大海上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部分(7—11段) 暴风雨迫近之时,海燕勇敢地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12—16段) 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
◎本文描写了暴风雨来临前的三幅画面,请从中找出描写海燕具体行为特征的词句,体会其形象。
学习任务单
画面 海燕的行为特征 形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傲地飞翔,翅膀碰着波浪,直冲向乌云,叫喊,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飞翔 高傲、英勇无畏、自由自在
暴风雨迫近之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傲、矫健英勇、乐观自信
暴风雨即将来临 高傲地飞翔,叫喊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以暴风雨的渐次逼近为序,从海燕“冲向乌云”到“穿过乌云”,从“碰着波浪”到“掠起波浪的飞沫”,从“飞翔”到“飞舞”,突出了海燕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暴风雨正在酝酿 ②叫喊,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飞舞,大笑,号叫 ③英勇无畏、斗志昂扬 ④高傲、矫健勇猛、乐观自信、英勇无畏、斗志昂扬
4.目标任务四:再次朗读,体悟手法。
◎找出诗中描写的形象,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画出关系图。
◎海燕是全诗的主要形象,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以及大海、狂风和乌云呢?
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时还写了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细读文本,探究象征手法。
◎细读课文,勾画出写海燕活动的环境的句子,自由朗读这些句子。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3)雷声轰响。波浪……摔成尘雾和碎末。
(4)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5)一堆堆乌云,……一晃就消失了。
◎思考:作者写海燕时为什么要写海燕活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怎样的表现?作者对海燕有着怎样的情感?
作者写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是为了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面对恶劣的环境,海燕勇敢地搏击风雨,穿越乌云,并渴望黑暗之后光明的到来。作者对海燕充满了赞美之情。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文中的“海燕”仅指自然界中的海燕吗?它有什么深层含义?
不是。海燕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勇于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资料链接: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的手法。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除了海燕,课文中还有哪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它们分别象征什么?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黑暗的反革命势力。
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2.目标任务二:分析关键词句,深入理解形象。
◎圈画出课文中写各种动物以及大海在暴风雨前的状态的词句,思考并讨论这些词句分别表达了什么深层意思。
(1)海燕“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穿过”体现了革命的影响力之大,这种影响力“如箭一般”射穿了象征沙皇黑暗统治的乌云,不可阻挡,显示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勇气与力量。
“掠起”不仅说明海燕“飞翔”的速度极快,还说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因为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所以“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说明人民群众已经响应革命者的号召,在革命领导者的带领下勇敢地冲上前,投身于战斗之中。
(2)海燕“飞翔”“叫喊”。
“飞翔”和“叫喊”是海燕的基本行为动作,正是这两种行为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才突出了海燕一方面唤醒和教育人民群众的贡献,另一方面带领人民群众一往无前地勇敢战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3)“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抓住”,显示大海力大无比;“深渊”,表现大海潜能无尽。这里大海与闪电的激战,象征阶级斗争的激化。“闪电的箭光”“熄灭”表示大海的胜利,象征无产阶级必胜,沙皇反动派势力最终必然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4)海鸥“呻吟着”,海鸭“吓坏了”,企鹅“躲藏”。
“呻吟”“吓坏”“躲藏”象征着在战斗到来的时候,这些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害怕战斗、害怕社会制度变革的丑态。这些既得利益者畏惧革命,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心,只会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摆动。他们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正好对比、烘托出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们勇敢、执着、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3.目标任务三:赏析修辞手法,品味艺术特色。
◎这首散文诗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请从文中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语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身姿并且给海燕活动的背景增添了一点亮光,使人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和希望。“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赏析: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呻吟”“吓坏”等词,赋予海鸭以人的声音、动作和情感,写出了海鸭的恐惧、胆怯,与英勇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
(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赏析:这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抱”“甩”“摔”几个动词的连用,以及“恶狠狠”的神态刻画,赋予狂风以人的性格,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把巨浪比作“大块的翡翠”,突出海浪中蕴蓄的力量,也烘托出风的猖狂和凶狠。
(4)——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赏析:这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欢快之情,号召人民起来迎接暴风雨。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羽翼渐丰的海燕,我们即将走向生活的大海,伴随我们的有阳光雨露、鲜花掌声,也有狂风暴雨、困难挫折。让我们展开坚强的翅膀去迎接人生的暴风雨,做一个勇敢的斗士!
三、作业布置
除了海燕这个主要形象,文中还有海鸥、海鸭、企鹅和狂风、乌云、雷声这两组形象。选择其中一组形象,想象一下:如果海燕要向它们表明自己的心志,它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提示:因两组诉说对象不同,在撰写宣言时应做出明显区分。如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话应该突出它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和冲突,表现出海燕蔑视怯懦者的情感态度。
《海燕》既是一篇散文诗,又是运用象征手法的典型作品,其极富感染力的语言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因此,本课以朗读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路径。在第1课时中,以朗读为核心,通过朗读全文,把握感情基调,体会情感的变化,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同时,对具体诗句应当如何朗读的揣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第2课时通过朗读描写海燕活动的环境的句子,体会海燕的象征意义,初步了解象征手法。接着通过分析课文里含有象征意味的关键词句,深入把握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这种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和情感,避免了对文本的浅显化解读,培养了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能力。
写作 学习扩写
1.阅读不同的材料,能把握内容要点,找准扩写点。
2.总结不同文体的扩写技巧与方法,应用到作文当中。
3.通过扩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写作水平。
一、导入新课
大家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般文章的写作方法。但是,如何将一篇简短的文章写得更加充实、丰富、生动,还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扩写,学习把简短的文章写充实的方法。
二、教学开展
1.探究活动一:记叙性文章的扩写。
◎明确概念,了解含义。
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成为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的文章的写作方式,就是扩写。
◎忠于原文,紧扣主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材料二的扩写有哪些问题。
材料一: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材料二:关羽、张飞站在门外等了很久,不见动静,进去一看,刘备还站在院中等候。张飞非常气愤,本欲发火,但转念一想:“也许这正是诸葛亮考验众人诚意的一种方式,不如激他一激,看他如何。”于是他心生一计,故意对关羽大声说道:“这位先生为什么如此傲慢?看见我哥哥站在门外,他竟然还卧床休息,推说睡觉不愿开门!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说完就假意向屋后走去,关羽再三劝住他,张飞却心中暗自好笑。刘备见了,赶紧命令二人到门外等候。
①材料二的扩写没有忠于原文的人物形象。张飞本是一个鲁莽、粗犷的人,他见诸葛亮再三不见刘备,心中暴怒,想要放火烧屋,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材料二却将此扩写成了张飞故意激诸葛亮露面的计谋,人物形象变得心思细密、冷静机智,与原文形象不符。②材料二没有忠实于材料一的中心思想。这一段三顾茅庐的情节,本意是为了突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张飞的鲁莽,正是从侧面衬托出了刘备作为领导者对诸葛亮的尊重和对人才的渴求。但是材料二在扩写之后,无谓地加入了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反倒削弱了刘备的人物形象,显得喧宾夺主。
记叙性文章扩写注意事项:忠于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
◎找准扩写点,补充细节。
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课文《女娲造人》,明确它从哪些方面对《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记载进行了扩写。
①课文增加了故事的起因:“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丰富了故事的经过:如何“抟黄土”,如何“引于泥中”。补充了故事的结果:“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②课文在故事中加入了更具体、生动的人物描写。如心理活动描写:“感到非常孤独。”语言描写:“一开口就喊:‘妈妈!’”动作描写:“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神态描写:“眉开眼笑。”③课文增加了自然环境的描写,如:“莽莽榛榛的原野”“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等。
记叙性文章扩写技巧:找准扩写点,补充情节和细节,增加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
◎交流讨论,方法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将其扩写成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难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于是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1)把握材料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确定扩写点。
①忠实原文。文段讲的是晋公子重耳和随从在逃难途中,因为“讨饭吃”引发的故事。应围绕此内容展开扩写。
②找准扩写点。文段最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便是晋公子重耳因“土块”从大怒到磕头致谢的转变,这一部分便是扩写中需要着力思考的点。至于重耳和他的随从是怎么逃难的,卫文公又是怎么“没有以礼相待”的,重耳怎么收下土块,又做了哪些事情,虽然也都需要扩写,但不是扩写的重点。
③发挥想象,增加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和环境描写,使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2)尝试扩写,同桌之间交流。
2.探究活动二:说明性文章的扩写。
◎阅读下面一段话,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扩写这一段话?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①给中心句和三个特点各举出几个恰当的例子。②使用举例子、打比方、引用、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充实说明的过程。
◎扩写文段,展示范文。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用“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意象,形象地说明了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流露出作者的痛惜之情。二是语言凝练。如芦荻的《风雨吟》,前两句运用“卷”“奔”,描绘出风、雨的动态,突出了风的呼啸奔腾,雨的滂沱而下,展示了一种席卷一切的气势;中间两句“如海”“如舟”的比喻,展现了狂风裹挟着暴雨的画面,极具动态效果。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无论是《月夜》中每句末尾用以收束的“着”字,还是《萧红墓畔口占》中押韵的“茶”“话”,《断章》中的回环等,短短的诗行,和谐的韵律,朗朗上口的节奏,都体现了诗歌独有的节奏和韵律。
3.探究活动三:议论性文章的扩写。
◎在学习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扩写的基础上,探究议论性文章的扩写方法。
①找到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②围绕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补充恰当的论据。
③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完成论证。
④联系现实,指出观点的现实意义。
◎自主画思维导图,完成下面材料的扩写准备。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渴掘井。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
结束语:扩写是将原本简单、概括性的文字变得更丰富,它不是简单地增加字数,而是让原文更充实。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简单地堆砌文字以充数。
三、作业布置
依据自己列出的思维导图,课后扩写文段,完成课本P16写作实践三。
学习扩写是学生初中阶段写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本次教学设计采用“比较阅读—发现问题—归纳方法—实践操作”的思路来展开教学。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扩写的方法,避免概念式地植入,并在实践写作中让学生大胆尝试。同时,因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因此课堂的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这三种体裁展开。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扩写方法后,再进行扩写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