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7:2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
5 孔乙己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
2.通过品析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主旨,解析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
4.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深意。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会对孔乙己这个尝尽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留下深刻印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体味一下文中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侍候”“不屑置辩”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默读课文,概述小说内容。
小说讲述了常在鲁镇咸亨酒店喝酒的下层读书人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和戏谑中混度时日,后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终无声无息地死去的故事。
◎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层(第1—3段):小说的序幕。通过在咸亨酒店里当小伙计的“我”的叙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命运的展开做了铺垫。
第二层(第4—12段):小说的主体部分。以“我”的口吻,描述了孔乙己的遭遇。
第三层(第13段):小说的尾声。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孔乙己”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吗?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孔乙己”不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是一个绰号。因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再加上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了“孔乙己”这个具有嘲弄、讽刺意味的绰号。
◎小说中,“我”回忆了关于孔乙己的哪几个片段?哪些是“我”亲历的?哪些是“我”间接了解到的?
学习任务单
[参考答案]①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书,他争辩“窃书不能算偷”。 ②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③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折了腿。
2.目标任务二:跳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刻画。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刻画孔乙己的句子,并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
描写方法 具体内容 形象
外貌描写 第4段:他身材很高大……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第11段:他脸上黑而且瘦……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地位低下、好喝懒做、死要面子
语言描写 第4段:“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 第7段:“我教给你……写账要用。” 第8段:“多乎哉?不多也。” 自命清高、卖弄学问、热忱善良
动作描写 第4段:便排出九文大钱。 第8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第11段: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贪慕虚荣、穷困潦倒
神态描写 第4段: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第6段: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第7段: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根据上面的分析,请用一句话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总结概括。
孔乙己是一个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好喝懒做、热忱善良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
◎除了孔乙己,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人物?请概括他们与孔乙己的关系和他们的形象,并分析这些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人物 关系 形象特点
小伙计 孔乙己教写字不理睬;和众人一起笑孔乙己。 冷漠
掌柜 和众人一起取笑孔乙己;记得孔乙己没还钱。 唯利是图,冷酷无情
短衣帮、长衫客等酒客 嘲笑孔乙己偷书;质疑孔乙己认得字;嘲笑孔乙己没捞到秀才。 麻木冷漠、幸灾乐祸
丁举人 遭孔乙己偷窃,毒打孔乙己。 凶残狠毒、冷酷无情
小孩子 听见笑声,赶来凑热闹,围住孔乙己吃豆。 天真、势利、冷漠
作用:①孔乙己和这些次要人物的关系构成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鲜明地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氛围,展现了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②渲染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③为情节的发展奠定基础;④预示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②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③分析情节发展,体会人物性格;④探读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⑤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3.目标任务三:了解场景,分析环境。
◎结合小说前三段内容分析咸亨酒店的特点。
①咸亨酒店里主顾等级分明:一是以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二是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②掌柜的态度因人而异,折射出人情的冷暖:一方面对长衫客有特殊的尊重和特殊的招待,另一方面对短衣帮不讲信誉、掺假欺骗。③店员与顾客之间存在信任危机。④酒店里的气氛单调压抑。
◎小说前三段具体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开篇对咸亨酒店格局和顾客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一短一长,一站一坐,一外一里,刻意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揭示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和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悲剧结局做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③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④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分析悲剧原因,理解主题。
◎通读全文,找出揭示孔乙己结局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在这里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落井下石,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
◎孔乙己最后到底有没有死呢?从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孔乙己最后死了。①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说明他身体已经很不好,可能不久就会死去。②当时的天气“一天凉比一天”,“将近初冬”,而孔乙己还穿着破夹袄,说明他很贫困,没有钱买衣服保暖,加上身体不好,很难熬过寒冷的冬天。③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暗示他已经死了。
◎探究造成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原因。
◎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揭开序幕,但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教育体系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封建教育仍以各种方式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还未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针对这一现状,鲁迅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目的是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的教育状况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以唤醒愚昧、麻木的人们。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讨论本文的主旨。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叙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及人们精神的麻木。
2.目标任务二:立足叙事视角,分析效果。
◎这篇小说是以酒店小伙计“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在追忆的氛围中叙述故事的。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1)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
(2)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3)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4)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
(5)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6)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
(7)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视角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作者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②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文章既然是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视角叙述,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
“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公开嘲笑孔乙己的短衣帮,惦记孔乙己欠账的掌柜,坐在里面喝酒的长衫主顾们,显隐在背景里的何家人和丁举人,以及只关注孔乙己的茴香豆、凑热闹的邻居孩子们。“我”既是一个观察者,一个线索人物,又是作者意图的承载者。“我”不仅在“看”孔乙己,也在“看”那些看客是如何捉弄、取笑孔乙己的。看出了苦人的苦与社会的凉薄,这凉薄,便是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成年的“我”回忆时,不仅“看”当年的孔乙己、看客们,还在“看”少年时的“我”。同时小说又隐含作者在高处冷眼“看”着这一切,包括叙述者和故事中的人的意思。这样,小说便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结构。
3.目标任务三:了解以笑写悲,体会深意。
◎《孔乙己》是一出悲剧,然而“笑”却贯穿全文的始末,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找出文章中有关“笑”的语句,并简要分析。
(1)第一处“笑”:“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造成悬念,凸显冷酷的意味。
(2)第二处“笑”:“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看到他便笑了。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这里勾画出酒客们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藏着悲凉的意味。
(3)第三处“笑”:“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满嘴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越是迭起,悲凉的意味就越浓。
(4)第四处“笑”:“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忘乎所以地乐一乐。分豆时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和穷酸的特点描摹得淋漓尽致,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5)第五处“笑”:“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他。这里的“笑”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表现出当时社会人们的冷漠无情。
◎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四次笑,实际上写的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快活。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制度中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同样可悲可怜,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反而只知道哄笑取乐。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结束语:鲁迅先生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清楚地看到了每一阶层人民的境遇以及大众背后的黑暗势力,把历史的真实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让大众反思人的生存意义与生命意义。我们要学会坚守自己的心灵,不要让自己的悲悯之心被“偷”走!
三、作业布置
1.阅读鲁迅小说集,重点阅读《示众》《药》等文章。
2.请发挥你的想象,从下面几个“假如……”中任选一个,假想“孔乙己”的另一种结局。200字左右。
(1)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2)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3)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4)假如孔乙己被打折的腿好了……
本课教学设计以分析人物形象贯穿。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为抓手,结合课文具体句段和写作手法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揭示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环境,表明作者的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把握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探讨孔乙己的结局,把孔乙己的遭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本文主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好处,在锻炼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课文的社会意义和悲剧内核。最后了解课文以笑写悲的手法,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深意、深入把握主题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
6 变色龙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3.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川剧的变脸表演绝技,匪夷所思:一张脸在刹那间可以变幻出十多张新面孔,令人惊叹。有这样一个警察,面对一只小狗,他的脸色态度在短时间内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他是在表演变脸绝技吗?当然不是。他是谁?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而变脸?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变色龙》,来了解事情的真相。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洋溢”“无精打采”“异想天开”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背景链接
《变色龙》写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这时的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趋炎附势、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敏锐地洞察了这一现象,塑造了奥楚蔑洛夫等一系列典型形象,揭露了当时的反动统治。
2.目标任务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木柴厂发生一起“狗咬人”事件,警官奥楚蔑洛夫正好经过,处理这件事,结果因为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判案的态度。
◎阅读课文,找出小说结构的四个部分,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参考答案]①赫留金 ②奥楚蔑洛夫 ③将军哥哥
◎围绕“狗主人是谁”的猜测,勾画出文中表明奥楚蔑洛夫态度和裁断的关键词句。同时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简要复述课文。
[参考答案]①错在首饰匠 ②首饰匠耍赖,想要赔偿金 ③错在狗,完全是个下贱胚子 ④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气 ⑤怪首饰匠自己把蠢手指头伸出来 ⑥就说狗是“我”找着并派人送上的 ⑦错在狗 ⑧是条野狗,弄死它算了 ⑨狗真伶俐,一口就咬破了首饰匠的手指头 ⑩早晚要收拾首饰匠
复述课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上巡视,恰逢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经历了五次变化。最后得知狗是将军哥哥的,奥楚蔑洛夫脸上立即堆起笑容,对着小狗一阵猛夸。厨师把狗带走,故事告一段落。
3.目标任务三:关注言行,分析形象。
◎再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体现了他怎样的身份和特点。
(1)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分析:外貌描写,交代了他的身份。“军大衣”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2)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
分析:动作描写,“咳”“拧”两个动作,形象地刻画出奥楚蔑洛夫在老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
(3)“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分析:语言描写,借脱大衣这个插曲,顺势把话题转开,揭示了奥楚蔑洛夫知道狗主人身份后的心虚、恐慌心理,也表现出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的狡猾。
(4)“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分析:语言描写,穿上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心惊胆战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间接辱骂了将军而胆怯、恐惧的心理。
(5)“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
分析:语言描写,当众说谎,表现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卑劣无耻的特点。
(6)“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分析:语言、神态描写,“洋溢”一词形象地刻画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
(7)“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分析:动作、语言描写,“收拾”“恐吓”两个词语揭露了奥楚蔑洛夫沙皇走狗的真面目。“裹紧大衣”“径自走了”写出了他竭力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又感到难堪的情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沙皇走狗夹着尾巴狼狈而逃的形象。
◎由上面的分析,概括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的小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
◎除了主角奥楚蔑洛夫,小说中还出现了不少其他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他们有什么特点。
人物 特点
赫留金 底层小人物,贪婪鄙陋,投机钻营,推崇权贵,畏惧权势。
“独眼鬼” 极力附和警官,开口闭口“长官”,也是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之辈。
将军家的厨师 说外人“瞎猜”,对于将军言必称“我们”,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折射出对权贵的崇拜。
围观的人们 嘲笑卑微的同伴,不敢质疑和挑战警官的权威,奴性十足。
席加洛夫将军和他的哥哥 没有正面出场,但在围观群众及厨师的口中却又无处不在,通过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霸道和权势熏天。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关注环境,探究主旨。
◎阅读第1段,说一说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这寥寥几笔,真实地再现了沙皇统治下的社会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渲染了死气沉沉、萧条压抑的社会氛围,暗示了当时社会阴森恐怖的黑暗面貌,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契诃夫为什么要写《变色龙》?
通过选取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街头巷尾极为平常的狗咬人的事件,作者意欲表现当时俄国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官僚警察只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社会是孕育人格的土壤。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之所以趋炎附势、变化无常,是因为在那种残暴的专制主义社会环境中,他们不敢得罪权贵。为了生存,不惜用人格和尊严来换取所在阶级的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2.目标任务二:分析手法,体会特色。
◎作为一篇讽刺小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细读课文,结合内容,总结本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1)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3.目标任务三:找关键词,理解文本。
◎奥楚蔑洛夫的精彩表演,离不开他的“变”。一个“变”字,就把一件小事演绎成了极具内涵的传世佳作。除了“变”,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其他值得玩味的词语吗?围绕关键词,寻找相关句段,读一读这些句子,并联系语境深入分析。
(1)军大衣:文章共四次写到军大衣。开头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出场,这件大衣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中间的两次出现在第10段和第20段,他先放肆地恫吓狗主人,在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后,惴惴不安地想要脱下军大衣,在得知狗主人不是将军后,他立刻又神气起来,要法办狗主人,这时得知狗可能是将军家的,他又把大衣穿起来,仿佛大衣能保护他,一热一冷,一脱一穿,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复杂心理,活画了一个“变色龙”形象。结局“裹紧大衣”离场,表现了他竭力想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觉得难堪的心理,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
(2)法律:第一次出现在第7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第二次在第12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通过人物语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宪兵就是法律。这是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锐讽刺。第三次在第17段,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的虚伪。总之,三提法律,不仅交代了社会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批判上,而且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结束语: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本文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善变的人往往不受欢迎,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待人处事的追求。让我们以小说中的人物为镜,时刻反省自己,工整地写就“人”字的一撇一捺。
三、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契诃夫的其他经典名篇,如《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写出阅读心得,并与同学交流。
2.发挥想象,借鉴手法,续写《变色龙》。
要求:忠于原文,用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扩展情节、细化人物形象。
《变色龙》作为一篇短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就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理解和复述情节一般不会存在障碍。本次教学设计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小说,以及用什么方式去把握小说的主旨上。第1课时,梳理文章情节后,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来感知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变”与“不变”,通过理解人物形象初步感知课文。第2课时,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分析出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再结合课后习题,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7 溜索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简洁明快、比喻新奇的语言特点。
一、导入新课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之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的惊涛怒浪使小船无法横渡,从前人们要过江,主要靠溜索。那么,溜索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工具呢?人们又是如何利用溜索过江的呢?请大家走进《溜索》一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场景吧。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理情节。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盘桓”“战战兢兢”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并利用文后的“阅读提示”,尝试把标题扩写成一段话,概括小说情节。
这篇小说写了一群过江的马帮汉子,在奇险的怒江之上,沉着冷静,毫不畏惧,运用溜索成功渡江的经历。
◎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中心事件: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峡谷 ②牛和驮子 ③首领 ④时间 ⑤“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
2.目标任务二:析奇人。
◎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故事的讲述者“我”,还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
◎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分析:“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沉着冷静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分析: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分析:在“我”溜索时,首领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分析:“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弹一弹”腿,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豪迈的为人、无畏的精神。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豪迈无畏的人。
◎除了首领,马帮中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简要分析他的形象特点。
【示例】精瘦短小的汉子。
分析:描写瘦小汉子时,作者运用了大量动词,如“弹”“走”“扯”“跃”“入”,传神地写出了他溜索时的从容;巧妙化用形容词,如“小过去”“长出去”,形象地写出了他溜索时的状态,让人叹为观止。他是所有马帮汉子的一个缩影。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我”的存在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③“我”是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出马帮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3.目标任务三:赏奇景。
◎除了人物描写,文中还有大段的环境描写。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分析:“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化静为动,赋予绝壁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
(2)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分析:作者从怒江着笔,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突出了怒江大峡谷环境的奇险,而马帮汉子们面临如此险境却能够谈笑自如、镇定自若,环境描写对马帮汉子群像起到了衬托作用。
◎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写牛们?试举例说明。
(1)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分析:牛们在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和溜索时惊恐失态之状,烘托出峡谷环境的险恶;与后文“我”“战战兢兢”相呼应;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赶牛溜索的汉子们动作的熟练、性格的沉着果断。
(2)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分析: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写“我”出一身黏汗,显示出“我”刚才经历了惊险刺激,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对牛们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也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无畏勇猛。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同时通过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目标任务四:品奇语。
◎教材P28旁批中说:“类似这样干净、洗练的语言,文中处处可见。仔细品味。”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语句,并简要品析。
(1)第1段,“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中,用“磕”而不用“打”,力度轻柔,表现出他对马的疼爱,也写出人与马的默契。
(2)第2段,“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中的“扎”字,写出鹰飞翔时的勇猛、敏捷。
(3)第10段写瘦小汉子在溜索过程中“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小”字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经过怒江峡谷时,身影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4)第18段“聋了一般”“僵着脖颈盯住天”“又透远得欲呕”“手划出血来”“撕得钻心一疼”“血溅到唇上、鼻子上”等短句生动地写出了“我”溜索时的惊险情形。
(5)第19段“眼纹一直扯到耳边”一句精妙在一个“扯”字,活画出几个汉子笑看胆小者的神态。
(6)第21段“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一句精妙在“飞”“跃”“拐”“弹”等字,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的姿态刻画得非常鲜活。
结束语:文学评论家郭枫曾说过,阿城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这篇《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巧到好处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滇西马帮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传神凝练的语言特色。
三、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阿城的小说代表作《棋王》,进一步感受作者小说的语言风格。
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和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是这篇小说的两个主要特色。本次教学设计将分析人物作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以及结合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在语言赏析环节,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激发其自主体会语言魅力的热情,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8 蒲柳人家(节选)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侠义精神和传统美德。
3.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是别人口中的“神童”作家,13岁时开始发表小说,15岁成名,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作品风格独特,受到大家喜爱;而他却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说自己是个“土著作家”,只能写“土气”的作品。他就是刘绍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小说《蒲柳人家》节选部分,看看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所说的“土气”又是怎样的一种风格。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障碍。
◎课题解读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这里用“蒲柳人家”指代普通贫苦农家。这一标题点明了写作对象和内容,充满北方运河滩浓厚的乡土气息。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隐匿”“天伦之乐”“望眼欲穿”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1997),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之一。其作品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代表作品有《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京门脸子》等。
◎背景链接
《蒲柳人家》全篇共12节,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妾,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让檎、莲顺利完婚。
2.目标任务二:初读感知理情节。
◎默读课文,梳理情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内容简述: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何满子 ②一丈青大娘 ③何大学问 ④顽皮的何满子惹恼了奶奶,奶奶到刚从外面赶马回来的爷爷面前告了状,爷爷这趟赶马坐了牢,还险些丢了命,一怒之下,就把何满子拴在葡萄架下,何满子盼望着救星来救他
◎找出串联全文的一句话,并思考这句话的作用。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文章是如何围绕这句话展开情节的?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14段):以何满子为线索,引出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等传奇人物,写出了一丈青大娘对孙子的疼爱。
第二部分(第15—35段):塑造何大学问这一人物形象,并通过何大学问之口,略提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3.目标任务三:细读品味析人物。
◎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
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
◎谁是主要人物?谁是线索人物?根据下面提示说说。
提示:线索人物就是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由其引出故事或者主要人物的人物。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何满子是线索人物,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是主要人物。
◎对小说所刻画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你认为谁的个性被刻画得更独特鲜明?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从文中找出描写该人物的语句,说说人物特点及描写手法。
(1)何满子
①年龄:六岁。
②外貌: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
③动作: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藏在芦苇丛中跟奶奶捉迷藏;爱听故事,过耳不忘;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在葡萄架下写字,觉得失去了自由,枯燥乏味。
④心理:原来爷爷坐了牢,还险些扔了命,何满子心疼起爷爷来了。
人物特点:好动顽劣,野性十足;好学好问,伶俐可爱;心疼爷爷,爱憎分明。
(2)一丈青大娘
①外貌: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
②语言:“不能叫你们腌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你一进家就丧门神似的,没一点儿喜色,要是你嫌弃我们娘儿俩,就留在口外别回来,死外丧也没人去给你收尸!”
③动作: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④外号由来: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正直泼辣,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传》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人物特点: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能干,爱打抱不平;口苦心甜,溺爱孙儿。
(3)何大学问
①外貌: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②动作: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
③神态:这一趟回来,何大学问好像苍老了几岁,愁眉苦脸,垂头丧气,眉头子挽成个鸡蛋大的疙瘩。
④语言:“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
⑤外号由来: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可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可他又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人物特点:刚正不阿,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能说会道,疾恶如仇;崇尚学问,不惜下血本为孙子请老师。
小结:通过对这祖孙三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三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喻、夸张的运用使得人物的特点更真实有趣;外号的使用亦是一大特色:既凸显了何爷爷、何奶奶的性格特点,更使文章多了一些江湖传奇的意趣和兴味。
4.目标任务四:品味语言探主题。
◎本篇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富有特色,请找出相关句子,并做分析。
(1)大量使用口语、俗语。如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2)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这篇小说以六岁小孩何满子为线索展开情节,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赞颂他们热诚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结束语: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三、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蒲柳人家》全书,去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进一步体会小说的特色。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再着手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本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所以本教学设计以分析人物形象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和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德。
写作 审题立意
1.理解审题立意的内涵和要求。
2.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3.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一、导入新课
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审题是指通过对文章题目、材料等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再选用适合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思想的深度。立意的正误高下,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
二、教学开展
1.探究活动一:自读教材,理解内涵。
◎默读教材P42的文字,总结归纳“审题”和“立意”的内涵。
审题就是审察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明确审题立意的要求和方法。
2.探究活动二: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方法指导
(1)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
比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2)审题时,还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含义。
比如《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将“生活”比喻成“镜子”,意味着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表达对生活中所蕴含的哲理的体悟。
(3)揭示题目关键词语的含义,揭示关键词之间的明确关系和隐含关系。
如《忘不了那双眼》,从词语结构而言,标题是个动宾短语:宾语“那双眼”已经明确规定了本次作文的写作对象,即刻画的主要人物的主要特征是“眼”,同时要体现“眼”的具体特征,如忧郁、深情、严厉、慈爱等;而动词“忘不了”就是写作的重点,即本次作文的题眼,换言之不仅要交代忘不了的原因,还要抒发忘不了的情感或者给“我”带来的影响。当然,“忘不了那双眼”可以由“我”来讲述,也可以借他人之口来表达,文章只要符合以上三个要素,均可视为题意正确。
◎实例分析。让我们来看两道题目,了解如何进行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题目一:这段记忆温暖了我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考生所在学校名。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这段记忆温暖了我》这一题目包含三个要素:这段记忆、温暖、我。“这段记忆”,表明这是一段过去的经历,是留存在记忆中的深刻的往事;“温暖”,指的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一种让我们心里如沐春日艳阳般暖洋洋的感觉,因此,这段记忆中的经历应该是正向的,能够温暖人心的;“我”,限制了叙事的主体,不能是别人,只能是自己。
(2)题目二:以《成长路上》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600字,最多写满格。
审题:《成长路上》这个题目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经历很多事情,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作文必须突出的是在“成长路上”的一些体会,紧扣自己的成长经历,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回顾、感悟、反思。体裁上,可以是记叙文、散文或是议论文。
立意:这个题目选材很自由,但必须紧扣“成长”,可以展示自己的心路历程,把自己的成长感悟写出来。可以展现亲情在“我”成长路上的意义,如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让“我”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妈妈对“我”的精心照顾,让“我”的成长之路充满阳光。可以展现师生情在“我”成长路上的意义,如老师对“我”的激励与关怀、同学的帮助和引导使“我”在成长路上倍受感动。还可以写自己在成长路上遇到了困难,最后战胜挫折,勇往直前,自信面对人生等。写作时,可以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并借助生动的描写,表达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展示丰盈的情怀。
◎实战演练。对《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你如何审题立意?
审题:题目为《翻过那座山》,这里的“山”具有比喻意义,不是指自然界的山,这个“山”可以是学习、生活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短视,可以是人际交往中的害羞、胆怯、傲慢,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消灭、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
立意:作文的立意要深刻,可以是越过障碍、克服困难、战胜懒惰等。
3.探究活动三: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相对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就需要我们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正确立意,而读懂材料且能从中提炼观点是关键。
◎方法指导
(1)分析、归纳材料的基本意义。可以通过找议论性语句,或根据材料中故事的因果关系推理出其中原因,或是挖掘材料间的异同点来得出材料的意义。
(2)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解析材料的意义,得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认识,选定其中一个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正向思考,也可以逆向思考,还可以兼顾二者辩证思考。
纯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对象、事件、情感,特别是有多个对象时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材料的主旨立意不能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断章取义。
◎实例分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
“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这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姓名、校名。
审题:材料是围绕“肯定”的一段对话,从对话中我们不难提炼出以下几个角度。
①生活中,我们首先要肯定自己。
②被人肯定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
③要能够换位思考,学会肯定别人。
④肯定必须是真诚的,要能够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立意:①我们要能肯定自己——这是自我心态的调整。
②要能肯定他人,能够换位思考——这是人际交往的角度。
③肯定他人的方式和原则——善于发现他人闪光点,是真诚的。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审题:题意应源于对泰戈尔的这一诗句的完整理解。“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其中的“世界”可以理解为“生活”“环境”等;“痛”可以理解为“灾难”“困境”“挫折”“失败”等;“吻我”可以理解为“给我”“我遇上了”等;“要我”可以理解为“要求我”“我应该”等;“报之”可以理解为“回报”,偏重于态度,是相对于“痛吻”而言的;“歌”可以理解为“乐观”“积极”“感激”的人生态度。理解本题题意需要认识到“痛吻”在人生中的价值,这样就会自然地落脚到“报之以歌”的态度上。
立意:①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苦难或人生的挫折,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种磨炼,需要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②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灾难或人生的挫折,因为灾难或挫折有助于成长。
③我们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
以上表述,都可视作正确立意。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别的地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材料分析:
对象 观点
猫头鹰 因自己的叫声不被这里的人喜欢(环境不好),决定搬到别的地方(改变环境)
斑鸠 猫头鹰不改变叫声(自己不变),别的地方的人不喜欢(结果不变)
猫头鹰能改变自己的叫声(自己变),别的地方的人才喜欢(结果改变)
审题立意:仔细揣摩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如:对于自己某些重大的缺点或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我;当自己在某一环境中难以适应,无法得到人们认可时,主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此我们的写作立意可以为“治标更要治本”“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唯有自我反省,才能进步”等。
结束语:经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如何审题立意有了自己的理解。要想写好一篇作文,正确审题立意是前提,如果这第一步就做错了,接下来只会一错再错,所以我们在动笔之前一定要好好审题立意。
三、作业布置
根据课堂的指导,从教材P43的写作实践二、三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本次教学设计依据先理论、再示范、最后训练的思路,对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指导讲解,力图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审题立意的方法,掌握技巧,最终学以致用。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先给出理论,再举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审题立意,最后以课本上的写作实践作为演练,整个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