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文言文阅读如何翻译
一、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例如:
“说”读shuō时,有当说、说明的意思。
“说”读shuì时,当游说、劝说讲,如“苏秦以连横说秦”。
“说”读yuè时,当高兴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2.古今意义不同。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
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
多种义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是不得志、不显贵的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
其他还有像词义的转移、弱化、强化,感彩的变化等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① 直译,通俗地讲,就是做到一一对应,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②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三、怎样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练一练
要求:找出下列句子中,“留”的部分。
1.木兰不用尚书郎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元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三、怎样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例: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译:诸葛孔明,就是卧龙。
练一练
要求:找出下列句子中,“删”的部分。
1.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2.夫环而攻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怎样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补”,就是增补。
①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必细察其纹理。”中“细”可以翻译成“仔细”;“察”可以理解成“观察”。
②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例:见渔人,乃大惊。
译:(村人)见到渔人,就感到很诧异
练一练
要求:找出下列句子中,“补”的部分。
1.对曰:“忠之属也。”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怎样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比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翻译时,原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比如:沈复的《童趣》中“昂(抬)首(头)观之”。
用“换字法”解释词义时,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同。
练一练
要求:找出下句中,“换”的部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三、怎样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
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练一练
要求: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个需要“调”。
1.何以战?
译:您凭什么作战?
2.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总结
一、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2.古今意义不同。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① 直译 ② 意译
三、怎样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留、删、补、换、调
童趣(节选)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①对日,明察秋毫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③之趣。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④,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⑤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⑥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⑦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⑧数十,驱之别院⑨。
【注释】
① 张目:张大眼睛。
② 明察秋毫: 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③ 故:所以;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④ 以……为……:把……比作……。
⑤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⑥ 盖:原来 。 ⑦ 方:刚才。
⑧ 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打。 ⑨ 之:代词,它指虾蟆。 驱:驱赶。
练习:
1.给下面紫色字注上拼音,或者写出标注拼音的汉字。
( ) ( ) ( )
藐小 庞然 怡然自得
凹者为hè 土lì凸者 lài há mɑ
( ) ( ) ( )
2.解释下列紫色的词语的意思。
①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
② 鞭数十,驱之别院( )( )
1.给下面紫色字注上拼音,或者写出标注拼音的汉字。
( miǎo ) ( páng ) (yí)
藐小 庞然 怡然自得
凹者为hè 土lì凸者 lài há mɑ
( 壑) (砾) ( 癞虾蟆 )
2.解释下列紫色的词语的意思。
①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张开、睁大眼睛)
( 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 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② 鞭数十,驱之别院(抽打,鞭打 )( 驱赶 )
3.翻译句子
①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4.学习了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翻译句子
①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答: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答: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静下心来仔细观察
4.学习了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善良、有正义感、有情趣的人。
【译文】
童趣(节选)
我回忆童年的时候,能睁大眼睛 对着太阳,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获得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我经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下神来仔细观看,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当作丘岭,低陷的地方当作山沟,我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啊”的一声惊叫,等到恢复神智,捉住蛤蟆,抽打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于②南方。席上食菱③,并壳④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⑥曰土产,此坐强⑦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
① 北人:北方人。
② 仕:(仕途)在……做官。
③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④ 并:连同。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⑤ 欲:想要。以:用来。
⑥ 而:却。
⑦ 坐:因为,由于。 强(qiǎnɡ):本文中指“勉强”。
练习:
1.解释文中指定词语的意思。
① 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
② 其人自护其短 短:
2.用“/ ” 给下面句子画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文中指定词语的意思。
① 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 有人
② 其人自护其短 短:短处,缺点
2.用“/ ” 给下面句子画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答:我之所以 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道旁苦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⑨。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 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 尝:曾经。 ③ 诸:众。
④ 游:玩。 ⑤ 子:果实。
⑥ 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 竞:争着。
⑧ 走:跑。 ⑨ 信然:真是这样。
练习: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尝与诸小儿游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尝与诸小儿游
答:曾经和很多小孩子一起玩。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这棵)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我认为王戎是一个聪明、善于观察思考的孩子。
愚人食盐①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②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③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④食盐。食已口爽⑤,返为其患。
【注】
①选自《百喻经》。这是一部佛教文学作品,古印度人著,我国南朝时人译。全书共98条,号称“百喻”,均以故事宣扬佛教思想。
②更:改变。 ③缘:因为。
④空:空口。 ⑤口爽:口味败坏。
练习:
1.下列句子中紫色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至于他家( ) B.更为益盐( )
C.况复多也( ) D.返为其患( )
【解析】他:别人;“返”通“反”,反而。
2.翻译句子。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1.下列句子中紫色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至于他家(愚人) B.更为益盐(增加)
C.况复多也(再) D.返为其患(通“反”)
【解析】他:别人;“返”通“反”,反而。
2.翻译句子。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答:菜味道鲜美的原因是有了盐的缘故。
3.文中“愚人”之“愚”具体表现在哪里?造成这一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主人与食”的“食”和“便空食盐”的“食”解释上有何区别?
5.这则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3.文中“愚人”之“愚”具体表现在哪里?造成这一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认为盐是美味的原因,便只吃盐。没有意识到适量的盐能美味,过量则败坏口味。
4.文中“主人与食”的“食”和“便空食盐”的“食”解释上有何区别?
答:“主人与食”中的“食”是名词,意为吃的食物;“便空食盐”中的“食”是动词,意为吃。
5.这则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或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十分愚笨,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