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件 35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件 35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28 20:12: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途径;
3、了解影响声速的因素;
3、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简单距离计算。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 产生的。说话时, 在振动;树叶沙沙响, 在振动;琴声瑟瑟, 在振动。
2、 的物体叫做声源。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可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3、月球上没有 ,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他们只能通过 进行交流。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 的波,向远处传播。
知识点3、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 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 ,在固体中传播最 。
2、声音的传播速度 有关,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米,气温每升高 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铁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慢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例题2、太空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
A. 太空中噪声太大 B. 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 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例题3、“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出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 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 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 D. 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例题4、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
实验二:图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
(1)以上二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
(2)实验二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
例题5、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② ▲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他的操作应该是 ;
(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
三、随堂练习:
1、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 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2、将一只小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若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电铃逐渐停止振动 B. 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
C. 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 D. 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3、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音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 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击鼓时,会看到碎纸屑在鼓面上不断地跳动,在此实验中,小纸片的作用是( )
A. 使鼓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使鼓的振动时间延长 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5、一百米决赛时运动员和终点计时员判断比赛开始的信号分别是(  )
A.听到枪声,听到枪声 B.看到白烟,看到白烟 C.听到枪声,看到白烟 D.看到白烟,听到枪声
6、下表中列出了声音在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写出两条不同的信息.
空气( 15℃) 340 蒸馏水(25℃ ) 1 497
空气(25℃ ) 346 铜棒 3 750
软 木 500 大理石 3 810
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
蒸馏水(15℃ ) 1 494 铁棒 5 200
信息一: ;
信息二: ;
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如图甲所示。

(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她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小明、小华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②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乙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是正确的。
四、课后巩固:
1、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进行交流,这是因为(  )
A.月球上太冷 B.月球上没有空气 C.宇航员不适应月球 D.月球上太嘈杂
2、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嗒嗒”声 B.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3、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4、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此时(  )
A.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5、如图是公园中的“传声筒”,管子是空心且两侧开口,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C.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 D.传声筒的原理和听诊器相似
6、事物总是在变与不变中相统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压改变时,空气的密度一定不变 B.温度改变时,玻璃的导电性会发生变化
C.位置改变时,物体的质量一定不变 D.介质改变时,声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7、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固体和气体都能传递声音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第7题图) (第8题图)
8、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鱼洗”仍在振动
9、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以及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种类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1) 330 316 5100 5000 13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10、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人耳能分清先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据此,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
A.大于34米 B.小于34米 C.大于17米 D.小于17米
11、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裝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2、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空气温度(℃)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米/秒)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
比冬天   (填“长”或“短”)。
13、某兴趣小组在绿色的透明空雪碧瓶中充入白色的烟,分别利用“烟”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用手电筒的光线从雪碧瓶穿过,就能清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如图甲)。这是利用光遇到空气
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   ,使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2)乙同学点燃一支蜡烛,把瓶口对准蜡烛的火焰,并保持适当的距离,拍动瓶底,可以看见“烟圈”
一个一个的“射出”,并能吹动火焰 (如图乙),实验现象表明声音在空气中以   形式向远处传播。
1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质 声速v (米/秒) 介质 声速v (米/秒)
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
空气(15℃) 340 铝(25℃) 5000
空气(25℃) 346 铁(25℃) 5200
煤油(25℃) 1324 铜(25℃) 3750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
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物体的振动 声带 树叶 弦 2、正在发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1、固体、气体和液体 真空 2、介质 固体、气体和液体
3、空气 无线电设施(电磁波) 4、 波 疏密相间
知识点3、声音传播的快慢
1、 快慢 慢 快 2、 温度 340米 0.6米
二、例题讲解:
例题1、A
解析: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声音在铁轨(固体)中比在空气(气体)中传播得快;故C错误;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比光的速度慢得多;故D错误;故A符合题意。
例题2、B
解析: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有人造空气环境,所以可以直接对话。故 B符合题意。
例题3、 D
解析:用铁锤敲击船体是为了使船体振动发出声音,A说法错误;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信息,B说法错误;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者发出的微弱声音,人耳听不到超声波信号,C说法错误;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的好,D说法正确。故D符合题意。
例题4、(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波;能量
解析:(1)根据甲图可知,当不断抽出真空罩中的气体时,真空罩中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则推断出:如果没有空气,那么声音就无法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实验二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根据蜡烛火焰晃动可知,声音具有能量。
例题5、(1)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4)双层
解析:(1)橡胶球从高处下落,势能转化为动能,要使撞击的力度相同,势能要相同,所以可从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据此可知他的操作是: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2)实验中进行了多次测量,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方法,所以 表格中的“▲”处内容 是:平均值;(3)由实验的原理可知, 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4)表格数据反映出,双层玻璃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同样力度撞击时双层玻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就小。 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双层玻璃。
三、随堂练习:
1、D 2、 3、A 4、B 5、C
6、(1)同种物质,温度越高传声越快 (2)同样的温度,气体传声速度最慢,固体传声速度最快
(3)不同物质,相同温度时传声速度一般也不同
7、(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3)小;①
四、课后巩固:
1、B 2、C 3、A 4、A 5、B 6、A 7、B 8、D 9、C
10、C 11、A 12、(1)越大 (2)短 13、(1)反射 (2)声波
14、(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或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等,合理即可)
(2)反射;425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35张PPT)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途径;
了解影响声速的因素;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简单距离计算;
科学思维: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认识声音是疏
密相间的波传播;能利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小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
传播的条件;锻炼初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合作
和互助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回顾
1、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觉为 (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触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2、小明感冒了,他感觉吃饭不香,对香气的反应也没有健康时敏感了,这是因为(  )
A.产生了嗅觉疲劳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
C
D
新知导入
“眼睛把人带进了世界,耳朵把世界带给了人。
听!
树叶沙沙,鸟鸣啾啾;流水潺潺,琴声瑟瑟……天籁之声给人以享受。
那么,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不同的声音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活动:
你观察过生活中的这些发声现象吗?
1)一根钢尺,试着使它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
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
一根钢尺的一端放在桌面上,使其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时,尺的这一端抖动起来,就会发出声音。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发出声音。
嘴唇啜动也会发出声音,……。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新知讲解
一、声音的产生
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
如,拉动琴弦时,琴发出声音;使水流动时,水发出声音;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声音。
(2)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如,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树叶沙沙响,树叶在振动;琴声瑟瑟,弦在振动。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新知讲解
2、声源: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如,正在唱歌的收音机、潺潺流动的水、凛冽的北风、奔驶的列车,吹响的喇叭等。
(2)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振动时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敲击音叉而发声
(点击图片播放)
讨论交流
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来发生的。
活动:
(1)敲击桌子听声音:
①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②接着将两张桌子拉开,使中间出现一小段缝隙,再轻敲桌面,另一张桌面上的耳朵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了什么?
能听到声音,这声音是被敲击的桌子振动发出的,并且通过桌子(固体)传播过来的。
虽也能听到声音,但声音较弱。
说明只有两张桌子紧挨着时声音通过桌子传递过来,拉开一段距离时,中间空气(气体)也能传播声音,但传播效果不如固体好。
活动:
(2)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解释一下,钓鱼时,为什么附近岸上的人不能大声说话。
能听到撞击声,此声音是由水(液体)和空气(气体)传播到人的耳朵的。
岸上的大声说话时,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和水传播到水里,鱼受到惊吓而逃走了。
新知讲解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
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常用介质。
空气是最常见的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
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如,月球上宇航员不能面对面直接对话而要借助无线电设备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介质)来传播声音。
活动:
(1)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火柴粘在杯底上,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
(2)两个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使棉绳刚好拉紧。当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讲话时,另一个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音吗?
制作土电话
能听到声音,这个声音沿着线传递过来了。
视频:
空气是声音的传播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点击图片播放)
该实验中运用到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等。
讨论交流
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
这种场景不合理。因为在太空中不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模拟动态
活动: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点击图片播放)
扬声器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产生波动,波不断地向远处传播,引起火焰晃动。
比较分析
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
类比法
新知讲解
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
喇叭响起,火焰就跳舞的原因:
新知讲解
三、声波
1、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1)发声体的振动通过声波的形式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2)声波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3)传播过程只是能量的传递过程,而不发生质量的
(4)声波是疏密相间波。
2、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超声波洗眼镜、B超诊断病情等。
拓展阅读:
声 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置。
科学家用声呐来探测海水深度
新知讲解
四、声音的传播
1、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不同的介质中,声速是不同的。其中固体中声速最大,气体中声速最小。
新知讲解
3、影响声速的主要因素:介质和温度。
(1)相同温度下,声速与介质的密度有关:
介质的密度越大,声速就越快。
(2)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如,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气温每升高 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
0.6米。
思考讨论
1) 对着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什么?查阅资料,尝试解释原因。
2) 如何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对着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回声。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可以在操场上测量,利用看到发令枪产生的烟雾和听到枪声之间的时间差,来测量声速。
例如:发令人在百米外(适当加大更好)开枪,计时人手持两块跑表:看见发令枪的烟雾启动一块,听到枪声再启动一块.然后同时停止两块表,观察时间差t,若光速忽略则V声=100/t。
注意: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两者分开。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 17 米。
课堂练习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 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
课堂练习
2、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相比正常情况,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
C
课堂练习
3、一辆停在山崖前某处的汽车某时刻鸣笛后,经过1.2 s听到了回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则汽车中的人距山崖的距离约为( )
A. 408 m B. 170 m
C. 204 m D. 340 m
C
课堂练习
4、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C. 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D. “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课堂练习
5、如图是学习声现象时做过的四个实验,下列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A
课堂练习
6、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
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此实验不能说明____(填字母编号)。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C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
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是
   。
放大实验现象
声音的轻重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声音越轻
课堂总结
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肯定在振动;正在发声腔的物体就是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或气体作为介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
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及介质均有关,介质密度大、温度高,则声速大。
5、声音可以反射形成回声,回声可使声音增强,回声应用广泛。
板书设计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2、声音的传播
传播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声波:反射→回声
4、影响声速的因素:温度、介质
相同温度下,V固>V液>V气
t=15℃时, V声=340m/s,温度每上升1℃,速度增加0.6m/s。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预习“2.3耳和听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课题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2节,是初中阶段物理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基础入门阶段,对学生后续学习很重要,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本节内容主要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中心环节,本节课中可通过大量有趣小实验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及收集相关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科学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实际。本节课拟用1课时完成教学。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途径;了解影响声速的因素;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简单距离计算; 科学思维: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认识声音是疏密相间的波传播;能利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探究实践: 通过小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的条件;锻炼初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态度责任: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难点 声音的传播要依赖于介质;影响声速的因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巩固:1、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觉为 (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触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2、小明感冒了,他感觉吃饭不香,对香气的反应也没有健康时敏感了,这是因为(  ) A.产生了嗅觉疲劳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过渡:“眼睛把人带进了世界,耳朵把世界带给了人。 听! 树叶沙沙,鸟鸣啾啾;流水潺潺,琴声瑟瑟……天籁之声给人以享受。 那么,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不同的声音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活动:你观察过生活中的这些发声现象吗? 1)一根钢尺,试着使它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 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 [共同特征:物体振动时发出了声音]归纳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 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 如,拉动琴弦时,琴发出声音;使水流动时,水发出声音;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声音。 (2)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如,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树叶沙沙响,树叶在振动;琴声瑟瑟,弦在振动。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如,正在唱歌的收音机、潺潺流动的水、凛冽的北风、奔驶的列车,吹响的喇叭等。 (2)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振动时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视频:验证音叉振动发出声音讨论交流: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蝉是靠腹部发声器官的振动发声的]活动:(1)敲桌子听声音:①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②接着将两张桌子拉开,使中间出现一小段缝隙,再轻敲桌面,另一张桌面上的耳朵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了什么? (2)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解释一下,钓鱼时,为什么附近岸上的人不能大声说话。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 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常用介质。 空气是最常见的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 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如,月球上宇航员不能面对面直接对话而要借助无线电设备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介质)来传播声音。 活动:制作土电话视频:真空不能声讨论交流: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活动: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分析:喇叭响起,火焰就跳舞的原因:三、声波 1、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1)发声体的振动通过声波的形式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2)声波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3)传播过程只是能量的传递过程,而不发生质量的 (4)声波是疏密相间波。 2、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超声波洗眼镜、B超诊断病情等。 拓展阅读:声呐四、声音的传播 1、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不同的介质中,声速是不同的。其中固体中声速最大,气体中声速最小。 3、影响声速的主要因素:介质和温度。 (1)相同温度下,声速与介质的密度有关:介质的密度越大,声速就越快。 (2)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如,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 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思考讨论:1) 对着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什么?查阅资料,尝试解释原因。2) 如何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比较归纳出声音的产生的原理是物体的振动通过小实验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该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制作土电话活动,既可巩固内化所学,还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和动手探究的兴趣采用类比法获取声波的知识通过阅读等方法获取相关声速的知识讨论过程也是内化知识的一个途径
课堂练习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 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2、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C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D.相比正常情况,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3、一辆停在山崖前某处的汽车某时刻鸣笛后,经过1.2 s听到了回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则汽车中的人距山崖的距离约为( C ) A. 170 m B. 408 m C. 204 m D. 340 m 4、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C. 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D. “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如图所示是学习声现象时做过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6、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实验1】 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此实验不能说明____(填字母编号)。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是   。 [参考:(1)C (2)放大实验现象(3)声音的轻重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声音越轻]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肯定在振动;正在发声腔的物体就是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或气体作为介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 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及介质均有关,介质密度大、温度高,则声速大。 5、声音可以反射形成回声,回声可使声音增强,回声应用广泛。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