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 【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去月:上个月。②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③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沉鳞竞跃(líng) B.与其奇者(yù)
C.葺宇其上(róng) D.偏饶竹实(rào)
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 ①晓雾将歇( ) ②孤峰限日( )
A.休息 B.遮挡 C.消散 D.限制
(2) ①夕日欲颓( ) ②岂徒语哉( )
A.坠落 B.颓废,自甘堕落 C.徒弟, 学徒 D.白白, 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
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备:具有
B.循旧路 循:沿着
C.及至峰顶 至:极点
D.寂无居者 寂:空寂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俱庐南面之山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览不能兼收
C.实是欲界之仙都 始知是山之阴
D.自康乐以来 则五峰排列自掩
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9.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甲文中陶弘景通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语句突。出了山① 的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② 的特点。甲乙两文分别用“③ ”和“④ ”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10.【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B.属引凄异 引:延长
C.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是
D.任意东西 东:向东(漂流)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康乐以来
B.绝巘多生怪柏 沿溯阻绝
C.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清荣峻茂 回清倒影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也没有这么快。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和箭一样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树木凭借着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选自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先总体描绘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夏的动人心魄、春冬的沉静优美、秋的肃杀凄清。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都是书信,均体现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视、听多种感官结合,俯视、仰视观察角度结合。
C.《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景部分将月光比作积水,让庭中景物浑然一体,最后的议论抒怀自谓闲人,里面有多少赏月的悠闲。
D.《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总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勾画出整体风貌,以水之清、水之疾突出水之“异”;以山之连绵陡峭,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由景而生感慨,有一点夫子自道的意思。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汝心之固
B.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C.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D.何处无竹柏?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4.两文的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却不完全相同。《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 ”人,《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则是受到贬谪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5.甲乙两文在语言上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慧庆寺距阁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囊(nǎng)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②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③有可感者,故记之。
(戴名世《慧庆寺玉兰记》,有删改)
【注】①朱先生: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很有名望,康熙年间曾在慧庆寺著书立说。②幽潜:幽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6.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曾国藩家书 B.盖竹柏影也/盖二百年物
C.四时俱备/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 D.故渔者歌曰/而在慧庆者如故
17.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B.乙文把虎丘寺玉兰和慧庆寺玉兰做了比较,名满吴中的慧庆寺玉兰已经枯萎了,而默默无闻的虎丘寺玉兰却越来越茁壮。
C.甲文中“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好,它写出了“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了热闹欢快的气氛。
D.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应为: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
19.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或融情于景,或借物抒怀,请结合文本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所寄予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属引凄异(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4) 晓雾将歇(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2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2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转 蝉则千转不穷 哀转久绝
B.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俱 四时俱备 风烟俱净
D.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25.把语段【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6.阅读语段【甲】【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7.下面两组句子在句式、节奏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B.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中的“欲”,通过课内迁移的方法,勾连“解衣欲睡”中的“欲”,可知应解释为“想要”。
B.“四时俱备”中的“时”,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如下三个义项:季节;天气;时辰。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指“季节”。
C.“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联系上下文可推知是“想到”之意。
D.“怀民亦未寝”中的“寝”,参考成语“废寝忘食”,可推知其意为“睡觉”。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0.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发端,表达陶弘景期待与林泉高士比肩之意。
B.【甲】文中陶弘景用词炼字极为精妙,用“将”“欲”二字写出了清晨薄雾、落日余晖的幽静之景,如一幅静默的画卷。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乙】文中自称“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种种感情尽在其中。
D.【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
31.【链接材料】中刘开认为骈句和散句应该相辅相成,相映成趣。请结合【甲】文或【乙】文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故骈中无散,则气①壅②而难疏;散中无骈,则辞孤③而易瘠。两者但可相成,不能偏废。
(节选自清代刘开《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
【注释】①气:古人所谓“文气”指的是文章的节奏和气势。②壅:堵塞。③孤:单独。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与施从事书
吴均
故漳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①天,孤峰入汉②;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④,悟衷散赏。
【注释】①干:连接;②汉;银河;③春罗:即女萝,学名松萝,一种地衣类植物;④颐物:流连物态以怡养性情。
3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四时俱备 四时: (2)清川万转 川:
(3)晓雾将歇 歇: (4)鸡鸣不已 已:
33.翻译下面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3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所写的景物的特征。
35.甲乙两文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试卷第9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 2. C B A D 3.(1)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2)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声音相互交织,声调和谐悠长。 4.都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5.C 6.D 7.C 8.(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 9. 美 险 实是欲界之仙都 真雄旷之极观也
10.(1)C
(2)C
(3)A
(4)A
11. 消散 考虑,想到 12.C 13.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14. 仙 闲 15.甲文;多用骈句,讲究对仗,句式工整,节奏感强。乙文以散句为主,间用整齐句式,富有变化,节奏舒缓。
16.D 17.(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18.B 19.①甲文描写了高峰、清流、石壁、丛林、翠竹和晨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②乙文明为写花,实际上是写世事的不平;庸劣者因居“繁华之地”而易得名。俊杰者以“地僻而鲜居人”却几被埋没。
20. 接连不断 飞奔的马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消散。 21.(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是欲界之仙都 2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24.C 25.(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26.【甲】表达了作者对面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的惋惜,对谢灵运的倾慕,一句与谢灵运比肩的自豪之情。
【乙】流露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山水之美。 27.两组句子都带有骈体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使文章句式与节奏语整齐中富于变化。
28.A 29.(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0.B 31.例如1:《答谢中书书》以骈句为主,全文骈散结合,使文章疏宕流畅,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魅力。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例如2:《记承天寺夜游》以散句为主,中间有四字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摇曳多姿,使语言更加活泼。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2.(1)四季(2)河流(3)消散(4)停止 33.(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秋天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花,松萝覆盖了小路。 34.景色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着勃勃生机。 3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思想。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