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余拏一小舟 拏: (2)雾凇沆砀 沆砀: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梁衡评价此二文为“秋月冬雪两轴画”。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苏轼、张岱是如何描绘秋之月景与冬之雪景的。
4.这两篇短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弛担持刀 弛: (2)意暇甚 暇:
(3)屠暴起 暴: (4)乃悟前狼假寐 寐: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少时 学而时习之 B.一狼径去 相委而去
C.缀行甚远 夫君子之行 D.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刘基认为人能够战胜禽兽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选文《狼》加以证明。
链接材料:
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说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戒之曰( )
(2)富贵不能淫( )
(3)军中以是服同敞( )
(4)明烛达旦(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行天下之大道”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大丈夫 B.谕之降
C.乃幽之民舍 D.不闻天子之诏
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12.【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B.非宁静无以致远 缀行甚远(《狼》)
C.年与时驰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D.意与日去 意暇甚(《狼》)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
(2)非学无以广才 广:
(3)年与时驰 驰:
(4)悲守穷庐 穷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6.如果要选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句?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又五里,则北山忽断如中剖者,下陷如深坑,底有细流,沿石底自北而泻于南峡。路乃转北而下,历悬石,披仄崿①获窄的山崖,下抵石底,践②流稍南,复攀石隙,上跻③东崖。由石底北望,断崖中剖,对夹如一线,并起各千仞,丛翠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
[注]①仄崿:倾斜的山崖。②践:踩,踏。③跻:登攀。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复攀石隙 (4)丛翠披云
18.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9.请用“/”给【乙】文画线的句子断句。
丛翠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
20.【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川景色之美,请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两文各自描写了什么景物?并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 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 若屈伸呼吸 (4) 其人舍然大喜
22.下列选项中, “之”字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有闻而传之者
A.宋之丁氏 B.因往晓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24.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小玩艺儿,也是大玩艺儿”,请你结合两文,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②,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③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④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狼子野心》)
【注释】①畜(xù):养。②俟(sì):等候。③啮(niè):咬。④虞惇(dūn): 人名。
2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 止露尻尾
B.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博学而笃志
D.久之,目似瞑 犬阻之,不使前也
26.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集中在写两狼的配合,一明一暗地迷惑屠户。
B.“惧” “投以骨” “复投之”等词语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
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胆小。
D.“暴起” “劈” “转视” “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2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28.阅读【甲】文,分析狼和屠户间的对抗是如何变化的
29.【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 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30.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
(1)汝之不惠 (2)虽我之死
(3)惧其不已也 (4)不足学
31.下列词语中的“负”与“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句中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释重负 B.负势竞上 C.负荆请罪 D.忘恩负义
3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33.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①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②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③也。”
【注释】①衣被苍生:这里是“造福百姓”的意思。②贸贸然:莽莽撞撞地。③牺牲:泛指祭祀用的牲畜,这里是“食物”的意思。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顾野有麦场 顾:
(2)其一犬坐于前 犬:
(3)狼亦黠矣 黠:
(4)尽扑杀而食之 食:
35.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尽扑杀而食之 D.我之皮,能衣被苍生
3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3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汝 等 不 必 争 我 能 兼 二 者 之 长
38.【乙】文中,通过“狐”“猪”“羊”的表现及结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9.阅读文言文, 完成后面问题。
【甲】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
【乙】
管宁、 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②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③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④宁读书如故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1处)
少 选 之 间 而 志 在 流 水
(3)下列对“管挥锄与瓦石不异”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宁挥动锄头和瓦石不一样。
B.管宁挥动锄头和遇到瓦石不相同。
C.管宁挥动锄头与碰到瓦石没有不同。
D.管宁挥动锄头与瓦石没有不一样。
(4)甲文中写伯牙“善”琴,文中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
(5)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择友、处友哲理。高山流水、管宁割席,一个个经典的故事带着历史的沉思、深刻的劝诫、高洁的操守,给后人交友处世指明了方向。请你结合选文谈一谈你对交友的理解。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 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0.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 父命之 B.故君子有不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而不胜 而后喻 D.以天下之所顺 以顺为正者
41.将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人”就是指我们普通人,告诫我们要在别人面前时刻树立正面的榜样。
B.《〈孟子〉三章》以其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对举句,气势非凡。
C.孟子以“妾妇之道”作比,是建立在旧时婚姻中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基础上的。
D.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今天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
43.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联系课文谈谈你心中的孟子是怎样的一位君子。
【链接材料】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经济相对独立;诸侯争霸,政治混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礼乐制度崩坏,策士纵横,百家争鸣。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中年游说诸侯各国,推行其“仁政”的政治主张,晚年讲学著书。
44.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①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③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④。
【注释】①卑:恭顺,谦卑。②籴:用钱买米。③卒:最终。④禽:同“擒”,捉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曾益其所不能
王何患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甲文开头连举六位古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读完乙文故事,张智和同学有疑惑:吴越是敌对国,吴国并非“无敌国外患”,但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这个故事能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请你帮他答疑解惑。
4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 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 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 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候: 拜访, 问候。②履行: 实践, 做。③绥: 安, 安抚。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 ④周公不师孔子: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参考词典解释,翻译下列句子。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法”的义项:①法令,法律; ②方法; ③效法,仿效; ④准则,标准。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元方的应答:【甲】文中他以“① ”“② ” (用原文回答)指出友人的问题所在。【乙】文则列举了③ (用自己的话概括) 的事例,两篇文章中元方的回答都体现了他④ 、⑤ 的人物形象。
(5)同学们在翻译“君与家君期日中”这句话时,对第一个“君”的解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翻译成“您”,另一种认为翻译成“你”。你认为哪种翻译更符合文意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故漳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①天孤峰入汉②;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④,悟衷散赏。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①干:连接;②汉:银河;③春罗:即女萝,一种地衣类植物;④颐物:流连物态以怡养性情。
4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 (2)沉鳞竞跃( )
(3)千翼竞来( ) (4)鸡鸣不已( )
4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 青 山 绝 壁 干 天 孤 峰 入 汉
48.翻译句子。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49.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描绘了山水之美。请简要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文言文选段。
【甲】
贾生
李商隐(唐代)
宣室①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乙】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②。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③,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④,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注】①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②博士: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③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表示“应天承运”,须复位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历法。④釐(xǐ):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国祭祀之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釐。
50.正确朗读。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贾 生 因 具 道 所 以 然 之 状
51.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孝文帝说之( ) (2)易服色( )
(3)故令贾生傅之( ) (4)居数年( )
(5)薄暮冥冥( ) (6)太守之乐其乐也( )
(7)佳木秀而繁阴( ) (8)属予作文以记之( )
52.初探人物。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2)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53.品读人物。请仔细阅读文本,完成讨论。
小江:我觉得【乙】文中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时,连用四个四字短语,语气强烈,表现了贾谊受到那些平庸大臣的排挤。
小海:【乙】文中“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这句话与【甲】诗中“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一起品读的话,很值得玩味。
小语:我来试着分析:
小文:你分析得太对了。运用比较阅读,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
54.理解内涵。诗文皆咏贾谊,但着眼点各异。试联系文本,分析【甲】【乙】材料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 拏:撑(船)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记承天寺夜游》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示例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湖心亭看雪》示例一:运用白描手法,“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痕、点、芥、粒几个量词,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让人产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示例二: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是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4.《湖心亭看雪》趣在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或“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记承天寺夜游》趣在作者因月光照进屋内而欣然起行出门游赏。
5. 解除、卸下 从容、悠闲 突然 睡觉 6.B 7.(1)屠户很为难,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2)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从通道钻入来攻击他的背后。 8.智慧是人战胜禽兽的原因。屠户战胜狼颇具智慧,他利用地形防御,抓住“前狼假寐”的时机果断杀狼,并检查柴草堆,识破狼的诡计。
9. 告诫 使 惑乱,迷惑 敬佩,佩服 到 10.D 11.(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2)大军攻破严关,众将士都放弃桂林逃跑了。 12.不唯一
13.A 14.(1)内心恬淡,不慕名利;(2)增长;(3)疾行,指迅速逝去;(4)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5.(1)君子立身行事,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6.示例:我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座右铭,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它强调了“静”与“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劝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不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劳神。
17.(1)消散(2)坠落(3)又、再(4)披着 18.(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9.丛翠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 20.甲文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青林翠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等内容写出了高山、清流、翠竹、猿鸟等景物,描绘出一幅绮丽秀美(清幽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色彩斑斓均可)的自然画卷;乙文中从“丛翠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等写出了悬崖、溪流、树木、云霞等景物,展现出幽险逼仄(雄奇陡峭、幽深险要均可)的特点。
21. 待,等到 命令 你 同“释”,解除、消除。 22.B 23.(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并使宋国国君知道这件事。
(2)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24.“小玩艺儿”是指寓言往往篇幅短小、故事简短,“大玩艺儿”是指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虽故事简短,但内涵丰富。《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杞人忧天》告诉我们要着眼于现实,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25.A 26.C 27.(1)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2)(这两只狼)渐渐长大,也很温驯,(富室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28.最初,屠户害怕,狼占上风;继而,双方相持;最后,屠户消灭了狼。 29.共同点:阴险,狡诈。【甲】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段揭露狼的野心,秉性不改。(通过对描写狼的句子和作者的议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狼”的共同特征就是“阴险,狡诈”;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中可以看出作者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从“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作者揭露狼的野心,秉性不改。)
30. 惠同“慧”,聪明 即使 停止 值得 31.C 32.(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儿都不如。
(2)可是(项羽)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义,又不肯学到结束。 33.愚公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34. 看,视 像狗一样 狡猾 吃 35.D 36.①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②你这么愚蠢的一个动物(东西),哪能和我相比呢? 37.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 38.不要总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谦虚低调做人。
39.(1) 心志,情志 值得 一起、一块 原来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3)C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伯牙能创作出寄托自己情思的曲子和锺子期的“善听”来表现。
(5)示例:交友要交品德高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就如伯牙和锺子期;对于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要远离他们,就像管宁和华歆。
40.B 41.(1)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路。
(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2.A 43.示例:孟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游说,推行“仁政主张”,拯救苍生于乱世,重建礼乐之风。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忧患意识的坚守“仁”“礼”“义”的君子。
44.(1) 同“增”,增加。 担心,忧虑。
(2)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
(3)甲文开头连举六位古人的事例,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吴国并非没有外患,但由于吴王夫差沉湎于眼前的胜利和安乐,不思进取,导致吴国衰败。这个故事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5.(1) 约定 舍弃 曾经 学习、效仿
(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4) 无信 无礼 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 聪明(聪慧) 机智(机敏)
(5)示例:翻译成“您”更好。因为“您”是敬称,表现了元方的知书达礼,对父亲的朋友表示尊敬,更符合文意。
46. 消散 代指鱼 争着 停止 47.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48.(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秋天的露水凝成了霜花,女萝覆盖(铺满)了小路。 49.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情感。
50.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51. 同“悦”,愉悦 更改 教导、辅佐(做师傅) 表示经过的时间,相当于“过了” 迫近 以……为乐 茂盛、繁茂 同“嘱”,嘱托 52.(1)各年长的老先生们无话可说,贾谊都为他们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按照自己的心意,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2)于是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53.符合要求即可 54.甲诗写的是贾生,指向的是君王,讽刺了君王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聩特性;乙文通过叙述贾谊的遭遇,称赞贾谊杰出的才能。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