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这证明元谋人( )
A.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B.已经过定居生活
C.已经知道用火 D.已经会人工取火
2.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3.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4.实物史料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其重要在于直接性。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石铲(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盘(谷物加工)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5.今年的9月23日,我们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是“庆丰收迎盛会”,也是全国人民国泰民安的节日。中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 )
A.旧石器时代 B.传说时代 C.采猎时代 D.新石器时代
6.《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7. 通过分封制度, “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 强化了诸侯权力 B.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加速了西周灭亡 D. 确立了君主专制
8. 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
A. 《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 《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 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 申侯联络戌族打败周王, 西周灭亡, 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 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 非周代所能有。
9.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
A. 甲骨文 B. 小篆 C. 隶书 D. 草书
10.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 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 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 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 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11.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 鼓励耕织 B. 奖励军功 C. 确立县制 D. 废除井田制
12.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 齐桓公成为霸主 B. 商鞅推行新法
C. 秦完成统一大业 D. 夏朝巩固统治
13.“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 ‘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 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 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 著书立说, 宣扬儒家思想
14.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 “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15.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商鞅变法的背景
C.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秦朝统一的意义
16.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 以农为本 B. 戒奢从简 C. 兴修水利 D. 重农抑商
17.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 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 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 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18.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班超经营西域
C. 甘英出使大秦 D. 班勇出使西域
1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这两位帝王,都为我国的统一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问题时,态度却截然相反,该问题是( )
A.抗击匈奴问题 B.加强中央集权问题
C.对待儒家思想问题 D.巩固政权问题
20.西汉文帝、景帝和东汉光武帝都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B.巩固皇权统治
C.打击贵族的势力 D.防止诸侯夺权
21.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信徒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该“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项羽 C.张角 D.刘备
22.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西域的勇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
A.儒学尊崇地位确立 B.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
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
23.司马迁所受的刑罚并未使他阿谀权贵,他用充分的证据表明武帝的残忍和决策错误。他力图区分客观叙事与主观评价。若有文件可稽,他就直接引用原文。由此可见,司马迁( )
A.创新了史学体裁 B.撰史客观、公允
C.注重实地考察 D.叙事栩栩如生
24.《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朝代叙史”部分:“……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 ① 。宋齐继, ② ,为南朝,都金陵。 ③ ,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序号处应填入的正确内容是( )
A.①北元魏 ②迄两晋 ③梁陈承
B.①梁陈承 ②北元魏 ③迄两晋
C.①迄两晋 ②梁陈承 ③北元魏
D.①迄两晋 ②北元魏 ③梁陈承
25.《后汉书·汉献帝本纪》记载:“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C.使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分裂 D.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6.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27.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因此闽南话又称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地保留着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可用来研究(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两晋时人口南迁 D.海外贸易的发展
28.公元383年,东晋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苻坚所率领的占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次战役( )
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 B.激化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
C.奠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D.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29.“他又特地为五个弟弟与汉族大姓联姻……通过这种两族大姓的频繁政治联姻,两族大姓之间的矛盾逐渐淡化了,政治利益日趋相同。”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 )
A.创立皇帝制度 B.实行盐铁官营
C.释放大量奴婢 D.迁都于洛阳
30.北朝时期的贾思勰曾任郡太守,著有《齐民要术》一书,他总结了当时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从科学家的品质角度看,这体现了( )
A.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推动民族交融的家国情怀
C.坚持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D.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33小题各12分,共40分。
31.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境内的人类在农业未兴盛前,主要以采集为生,辅以渔猎。他们采集的植物大半以干果及水果为主,至于采集的是哪些种类,因为残留物难于在地下保存过久,所以我们很难知道具体的情况。至于渔猎的种类,因遗骨比较不易腐化,我们可以检验其品类,大致有所了解。……但当人口增加到采集、渔猎不足以供应足够的食物时,人们就得发展农业了。
——摘编自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
材料二
耕者必有一来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摘自《管子·海王》释义: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摘自《国语·晋语》释义: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
材料三 九月,(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孝文皇帝上》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摘编自班固《汉书·景帝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早期南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农耕遗址。(4分)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产生于哪一时期?(2分)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和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
32.经济发展是强国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同时又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规定凡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土地和房屋……对于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高祖采取这些举措的原因,(2分)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材料所反映的措施和现象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4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
材料三
秦始皇发动了若干次大规模战争,进行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工程。为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赋役非常繁重,刑罚非常严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王扫六合”的时间。(2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秦始皇”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10分)
初一年级历史开学考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D A B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C D A D A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B C D A C D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33小题各12分,共40分。
31.(1)原因:人口增加到采集、渔猎不足以供应足够的食物。(2分)
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4分)
(2)时期:春秋时期。(2分)
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分)
(3)共同看法:以农为本。(2分)
措施:注重农业生产,勉励人们及时耕作。(2分)
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发展农业科技及改进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32.(1)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2分,任答一点即可)
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2分,任答一点即可)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政府要保持社会稳定;应重视发展经济;应引进人才和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33.(12分)
(1)时间:公元前221年。
(2)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的统治有功也有过。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这些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加强中央与全国各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③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④开发南疆,兴修灵渠,便利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经济文化联系。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世界上的大国。秦始皇对我国历中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统治时期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刑法残酷,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的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总的说来,秦始皇在历史上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