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4:0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课文将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写人叙事的技巧。
4.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1.品味文中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2.学习文章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
1.掌握课文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的结构方式;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2.学习文章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被誉为“民族魂”。他以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以犀利的文字为武器向敌人发动攻击。他逝世后,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他的友人曾为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设计意图:简介鲁迅,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导入新课。)
二、播放视频,了解背景
播放“三一八”惨案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设计意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神。)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勾画生字词。
寥(liáo)落 长歌当(dàng)哭
菲(fěi)薄 洗涤(dí)
桀骜(ào) 赁(lìn)屋
喋(dié)血 立仆(pū)
不惮(dàn) 尸骸(hái)
虐(nüè)杀 转辗(zhǎn)
攒(cuán)射 屠戮(lù)
殒(yǔn)身不恤(xù)
2.学生思考:
(1)课文七个部分中哪几个部分写了刘和珍?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2)第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
(4)请概括文章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明确:
(1)文章中记叙了刘和珍事迹的是第一、三、五部分,记了三件事
:一是她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期刊《莽原》。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要求进步,追求真理。
二是写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同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说明她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勇敢顽强、温和善良。“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
三是写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2)交代写作缘由及目的。
(3)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①介绍写作缘由:纪念死者。②交代写作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回忆与刘和珍认识的过程。④刘和珍遇害概况。⑤刘和珍等人的遇害经过。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⑦烈士牺牲的意义。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有利于把握文章情感;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分组朗读课文,小组结合问题讨论每一部分的写作思路。
思考:
(1)第一、二部分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2)第三、四、五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3)说说第六、七部分的写作思路。
2.讨论明确。
(1)提示性的话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个“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献上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痛斥“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三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牢记这笔血债。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两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这两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3.教师小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中所写,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2.根据你收集的课文背景资料,拟写一则简讯,报道“三一八”惨案的真相。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默读课文,赏析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2.把有疑问的句子也画出来,小组内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
明确:
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写的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因为愤怒。当局者杀害人民的凶残,流言家的污蔑惑众的阴险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所谓学者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本文中“而此后几个所谓……尤使我……”“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走狗文人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又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文章写于同年四月,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的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文章开头却写“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用“中华民国”纪年,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中华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局面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鲁迅称“三一八”惨案的这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在作者看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国民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文章开头的时间,鲜明地表达了讽刺的意味。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到作者强烈的感彩,这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3)“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一个“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了作者对遇害学生悼念之情的深沉、真切。这句话写出了鲁迅先生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带入了悲愤的氛围。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明确:
“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和珍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章是必要的。
(5)“中国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明确: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也包括一般的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庸俗的市民。
(6)“从背部人”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刘和珍当时中弹,是“从背部入”,可见她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而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是卑鄙的。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而非士兵,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绝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而且武器不仅有枪,还有棍棒。当刘和珍还能坐起来的时候,“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句话也力证了这一点。在学生无力逃跑和反抗的时候,屠杀还在继续,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祺瑞执政府“通电”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揭露了反动派凶狠残暴的嘴脸,揭穿了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欺骗人民的本质。
三、重点探究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怎样贯串全文的?
文章的中心思想:
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阴险和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
这个中心贯串于文章的始末,悲愤的感情渗透于每一部分之中。第一、二部分,通过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表达了作者极度悲愤且又难以排解的沉痛之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四、五部分进行了回答。刘和珍是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富有斗争精神,又温和善良、坚毅乐观、目光远大的好青年,杀了她这样的青年,就是毁了中国的未来。而敌人的残虐阴险、下劣无耻又远远地超过了作者的想象。在赞颂和揭露中,作者一腔悲愤的洪流都倾注在字里行间了。第六、七部分通过总结教训和指明烈士死难的意义,再次颂扬爱国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和深远的意义。对烈士的歌颂深挚而热情,对她们的牺牲又无比痛惜。
可见,文章的前两部分犹如序曲,中间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后两部分是主体内容的升华,又回应开头,犹如尾声。在文章中,强烈的悲愤之情贯串始终,正如许广平所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正是这强烈的一字一泪的悲愤之情,才把方方面面的材料凝聚起来,形成整体。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这悲愤交加的感情。
四、总结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悼念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一批“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了其御用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行径,高度赞颂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文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为刘和珍写一篇悼词或人物通讯。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反动政府:残虐阴险走狗文人:下劣无耻
爱国青年:勇毅从容、精神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