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第三章 专题研读 学案(6份打包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第三章 专题研读 学案(6份打包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4:09:30

文档简介

专题研读一 叙事结构艺术
学习任务 掌握《红楼梦》的叙事线索和叙述视角。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新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情节的结构艺术上,《红楼梦》一反传统小说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模式,而采用一种更复杂的圆形网状结构, 在叙述视角上,采用了流动视角,从全知到限知,又由限知到全知,使观察者的角度在不同人物中间进行再转换,从而取得了形神兼备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和审美效果。
活动一 分析《红楼梦》的叙事线索
1.在情节的结构艺术上,《红楼梦》一反传统小说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模式,而采用一种更复杂的圆形网状结构,以贾府这样一个极具典型性的封建家庭作为圆心。《红楼梦》中贯穿了多条线索,请结合文本指出有哪些线索,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时不止一次提到“草蛇灰线”“千里伏线”等语。“草蛇”指蛇在草中爬行会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灰线”指线在灰烬堆中拖行,也会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草蛇灰线”是一个比喻,比喻文学作品中时断时续的线索、伏笔与照应。“草蛇灰线”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常见技巧。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采用了“草蛇灰线”线索,一条是以林冲的行动为主的明线,一条则把陆虞候等几人暗害林冲的行为放在暗处,时隐时现。请在《红楼梦》中找到一处体现“千里伏线”的写法,并加以赏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楼梦》脂批本,“事则实事……然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红楼梦》大量使用伏笔和暗示,造成草蛇灰线的效果,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分析《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4.叙述视角也称为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红楼梦》中的叙述视角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段,叙事视角灵活转化,生动细致地观照林黛玉这一叙事焦点。小说通过三次定格,传神地表现了林黛玉的形貌气质。请问是哪三次?对塑造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选段,分析其叙事特点和作用。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磐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带了板儿下炕,至堂屋中,周瑞家的又和他唧咕了一会,方过这边屋里来。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道:“如今等奶奶的示下。”凤姐道:“你去瞧瞧,看怎么说。”周瑞家的答应着去了。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盼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研读一 叙事结构艺术
1.(1)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它围绕争取爱情自由、个性解放的宝、黛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以宝、黛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惨结局而告终。
(2)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这一线索展现了残酷的阶级压迫、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荒淫糜烂的生活,以贾府及其亲族的相继衰败为结局,构成了副线的社会背景。
(3)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小说的贯穿线索。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则目睹贾府的衰败。总体而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盛衰。
2.(1)贯穿前八十回的一僧一道。(2)第一回的故事就是从一僧一道携补天石入世开始的,然后入了甄士隐的梦,并用《好了歌》度化了他。第三回林黛玉曾提到一个癞头和尚要度化她出家,并说除非能不见哭声、不见外姓亲友,否则病就好不了。第七回薛宝钗提到一个秃头和尚给了她“冷香丸”的方子来压制热毒。第八回宝钗的丫头莺儿提到一个癞头和尚送了宝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并要求把字錾在金器上。第十二回贾瑞重病之时跛足道人借他“风月宝鉴”治病,贾瑞不听劝告妄用“风月宝鉴”丧命,在贾代儒夫妇要烧镜子时跛足道人出现并抢走了风月宝鉴。第二十五回宝玉与凤姐因马道婆的诅咒病危之时一僧一道出现,让通灵宝玉重新“通灵”,解救了这对姐弟。第二十八回宝钗想着薛姨妈曾对王夫人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第六十六回柳湘莲因尤三姐自杀昏昏沉沉悔恨不已,被跛足道人几句话打破迷关,学法出家,随道人飘然而去。这一僧一道的线索在前八十回时断时续,前后呼应,使全文行文结构严谨,叙事巨细适宜,构思精巧有致。
3.伏笔:小说采用网状结构,使小说情节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浑然天成;小说的每一个情节以至细节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部分而存在的。如惜春出场的第一句话“剃了头作姑子去”,遥遥照应着她最终“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归宿,可谓“伏线千里”。
暗示:(1)谐音暗示。①贾宝玉——假宝玉。②甄士隐——真事隐。③甄英莲——真应怜。④贾雨村——假语存。⑤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或惜叹姻缘。⑥贾政、贾敬——假正经。⑦潇湘馆——消香馆。⑧梨香院——离乡怨。⑨千红一窟(茶名)——千红一哭。⑩万艳同杯(酒名)——万艳同悲。
(2)花的暗示。如:第六十三回:①宝钗的“动人”,就品貌言行,则体现了东方女子的典型美——进退有据,刚柔有度,行止得当,藏用俱时,集闺阁伦理于一身,其容姿之美、身态之静、谈吐之温婉这正是“艳冠群芳”的牡丹的品格。②黛玉冰清玉洁,纤细柔弱,多愁善感,一如清新带露的出水芙蓉,用自己的纯洁和恬静,映照着俗世的污浊和喧嚣。③湘云有如“花中神仙”般的潇洒倜傥和名士风度,天真坦荡的性格使得其自身有如海棠般“崇光泛彩”。
(3)梦的暗示。例如:贾宝玉的梦。第五回,贾宝玉梦中来到类似后文的大观园的太虚幻境,梦到了司风月情债的警幻仙姑,翻阅了暗示家中姐妹命运的“金陵十二钗”册籍,欣赏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可以说此梦是红楼梦一书的总纲。
(4)诗词曲、谜语的暗示。例:薛宝钗元宵节制的春灯谜诗中有一句“恩爱夫妻不到冬”,这就既符合谜底“竹夫人”的情况,又对宝钗的结局起到了暗示的作用,所以贾政听了觉得它是“谶语”,满腹狐疑。
4.(1)全知视角。叙述者把双方的心理剖析得纤毫毕现,而且直接出面进行评论。这是典型的叙述者运用全知视角进行的“全知叙事”。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一段:那宝玉心中又想:“我不管怎么都好,只要你随意,我立刻就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在这一段中,角色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隐曲微妙的心理,因而产生隔膜误会,然而叙述者知道。
《红楼梦》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说书人的声音。这些明显的说书人声音的显露,也是小说运用全知视角进行叙事的一种表现。如“且说”“话说”“却说”“但说”这些说书人的口吻在文中随处可见。比如《红楼梦》的叙述主要在贾府内,一旦涉及贾府外的事,文本则大多以说书人的介入来打断园外的话题,把叙述的笔墨收回到园中来。再如第三十七回写道:“却说贾政出门后,外面诸事不能多记。单表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又如第五十八回写道:“外面细事不消细述。且说大观园中……”作者把入朝祭祀的事情一笔略过,描写转向大观园。
(2)限知视角。叙述者故意装作一无所知,将自身的叙述视角进行了自我限制。比如在第十五回“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秦钟与智能在馒头庵的一间屋子里偷情,被宝玉抓了个正着。秦钟求宝玉帮他保密,宝玉则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谁知到了晚间,凤姐儿因怕通灵宝玉会失落,故“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这时石头的幻形通灵宝玉没有在宝玉身边,所以小说中写到“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一宿无话”。
书中女主角之一薛宝钗,内心世界一直让人品琢不透。第三十六回中写到宝玉睡梦中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不觉怔了”,反应只一“怔”字。听了宝玉的梦话,她是尴尬、惊异,还是失望、委屈?书中只字未提。
在《红楼梦》中,叙述者不仅熟练地运用全知视角以及限知视角进行叙述,而且还将两种叙述视角交替使用,从而使得全书的故事叙述显示出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蕴。
5.(1)一是黛玉拜见过贾母坐定一段,是借众人之眼写黛玉,是黛玉的总体气质写照。有点类似绘画中的速写,不细致,但形貌的轮廓勾勒传神准确。
(2)二是借王熙凤的视角描写林黛玉,没有对林黛玉外貌的具体描摹,但强化了黛玉精神气质之美。甲戌本眉批:“‘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
(3)三是从宝玉的眼中细写黛玉,借宝玉之眼描写黛玉的神态性情和风度气质。
6.(1)选段写的是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作者在全知叙事之中,融入了刘姥姥的限知视角,从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角度来描绘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奢华生活。
(2)作家灵活地借用刘姥姥的村妇之眼,用“打箩柜筛面”“匣子”“秤砣”等农家常见之物来表现其感受,以限知视角既使作品更加真实,又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3)选段的镜头在不断地变换,开篇镜头对准刘姥姥,写了刘姥姥的所见所闻所感,继而对准凤姐,描绘了凤姐的外貌言行,在两人会面时,镜头时有转换,使得行文曲折有致。专题研读五 丰富的日常生活文化描写
学习任务 赏析文中丰富的日常文化描写。
现代红学家周汝昌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最好的——即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欣赏《红楼梦》,应仔细品味作品在日常生活描写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从《红楼梦》涉及的生活内容来看,饮食、服装、装饰、盥沐、游艺等,可谓应有尽有,书中都有极其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读《红楼梦》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活动一 赏析饮食文化
1.在小说中写饮食文化,曹雪芹可谓第一人。写茶文化,他罗列茶的种类,区别水的优劣,重视茶具的精美;写酒文化,他从酒人、酒令、酒典、酒趣入手,芳香犹存,酣畅淋漓;写食文化,他讲究养生,注重精妙,充分体现了“食不厌精”的饮食艺术。可以说,这是一部文学化的饮食文化史。试结合文中相关描写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宴饮作为一种仪式象征,同时也是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因此宴饮活动不仅是贵族家庭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而且是出于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功利目的。《红楼梦》中宴饮活动的座次方位、场所位置等空间因素无处不在彰显着伦理化、仪式化的礼制要求。《红楼梦》中宴饮活动入席就坐的一般是贾府的主子阶层,但并不是只要隶属主子层就有入席的资格。根据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坐的,而只能在地下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独立一桌。宴饮场合中礼制的支配力量几乎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可以说礼制的约束无处不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如欧丽娟所言:“礼制的语法原则是一种僵化森严的空间政治表现,而人情的流动原则却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贾母因其自身具备了至高无上的母权,从而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地位的象征,凡贾母在场的宴饮场合中,贾母的喜好或宠爱便成为超越礼法之上的最高人情力量,使得在非礼筵盛典的宴饮空间里可以不那么严格地讲究尊卑原则,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而在贾母缺席的宴饮场合中,人情也往往力图挣脱礼制的约束,旨在表现宝玉与众青春女儿的诗意人生价值,张扬一种活泼的自由的平等的浪漫精神。
(摘编自上官文坤《〈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关系探析》)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等众人在藕香榭游园、吃螃蟹,座次安排如下图所示。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这样的座次安排反映了宴饮礼仪中须遵守的哪些原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赏析服装文化
3.《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且自幼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红楼梦》全书涉及服饰描写的共51回。书中大量的服饰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气质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红楼梦》服装中的款式,四季分明,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一应俱全。就连雨雪天用的斗笠、蓑衣、沙棠屐、雪帽,都一一写到。从款式上来说,有“窄裉袄”“银鼠褂”“洋绉裙”“背心”“水朝靴”“大袄”“花绫裤”“霞帔”“披风”“皮裙”“棉裙”“斗篷”“对衿褂”“蟒袍”“王帽”“貂裘”“芒鞋”“折裙”“破纳”“绫子袄”“肚兜”“羊皮褂子”“羊皮小靴”“鹤氅”“肷褶子”“鹰膀褂”“大裘”“袷裤”“水田小夹袄”“红睡鞋”“水紧身”“水毛儿衣服”“撒鞋”……从季节来看,春夏秋冬四季的服装都有。你最喜欢这其中对哪一服装款式的描写?请结合相关情节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色更是中国人感情、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生活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紫色为冷色。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中国传统色中,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尊为“正色”。中华传统中重大喜庆场合必着吉服,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无不锦绣成堆,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就是为适应肃穆又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又严谨的态度。
(摘编自王海宁《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式审美的共鸣》)
《红楼梦》中薛宝钗出场时的服饰装扮令人印象深刻:“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薛宝钗的服饰装扮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赏析建筑装饰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古典园林中,匾额、对联、题咏、雕刻及绘画等常见于园林建筑装饰中,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国古典园林都可以称为标题园,这与文人造园的成因是分不开的,古代兼任园林设计师的都是画家、诗人。这些文化元素对建筑主景和园林环境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也对提升园林意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园林如果少了文学的烘托和渲染,将了无生趣,而园林建筑便是园林文学和园林意境的载体,建筑的匾额、楹联,将园林文学恰当的融入,赋予了园林建筑灵魂和意趣。
园林建筑的命名暗含着某些特殊意义,是解密《红楼梦》的关键。“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大观园完工之际,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其命名来自“兰芷惠心斯,杜若沁芳怡”。“沁芳”有浸润美好事物的含义。沁芳桥象征着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纽带,是宝黛二人互诉衷肠的地方,也寓意着贾宝玉不愿走仕途,只愿意浸润在这千红万艳之中。“有凤来仪”即潇湘馆,它的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尚书·益稷》:“箫韶(舜的乐曲)九成(一曲终叫一成),有凤来仪(呈祥)。”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所以借这一成语命名。而宝玉为一景点题名为“红香绿玉”,灵感来源于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贾元春省亲时将其改名为“怡红快绿”,特意去掉“香”“玉”二字,这其中深意也值得细细思量。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和而统一”的建筑思想,而现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建筑设计逐渐趋于模式化、单一化,失去了文化底蕴。研究《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有助于我们探寻一条和谐发展、传承中国建筑文化思想的道路。
(摘编自王丽娟《〈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5.梁思成说,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红楼梦》里的园林建筑也具有特殊的“文法”,请结合上述材料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红楼梦》中写黛玉进贾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元妃省亲时“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这三种写法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礼制?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居室摆设最易凸显主人的品位和追求。《红楼梦》在描写探春的秋爽斋时,写道: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罄,旁边挂着小锤。请结合探春居室的描写分析其人物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赏析盥沐文化
8.《红楼梦》中有多处贾府小姐们盥沐的细节描写。请找出其中两处加以分析,并说说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贵族生活的精致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红楼梦》中写刘姥姥二进贾府,被鸳鸯安排着洗了澡。第三十九回提到,“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鸳鸯忙令老婆子带了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令给刘姥姥换上”。请分析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五 赏析游艺文化
10.除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红楼梦》中对古人生活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吃穿用度均有提及。娱乐游戏是大观园里的人儿打发时间、增添生活雅趣的重要方式。小说中对传统游戏活动的描写门类多、描摹细、隐喻深、影响广。《红楼梦大辞典》对游艺类的词语解析多达七十六个词条。如日常的下棋、斗牌、看戏、听曲,宴饮中的行酒令、掣花签、击鼓传梅,正月十五的制灯谜,清明时节的放风筝等等。游戏活动的描写不仅起着深化主题和渲染情节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结局,贯穿了贾府这一世族之家的盛衰发展。
(1)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最有亮点的休闲活动就是吟诗题对。大观园里各种各样的诗社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过生日时,大观园里的姊妹及丫鬟们齐聚怡红院行酒令玩乐。这原本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热闹场景,但宴上众人抽到的签和酒令却暗示了各自的人物命运。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详细描写了大观园里群钗放风筝的场面。曹雪芹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女风筝图,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们自由地放飞着风筝,享受着生命中难得的自由。请分析作者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戏曲占据了不小的篇幅:有学者统计,将近二十回出现了戏曲作品甚至其中的唱段戏文;出现过的戏曲篇目也颇多,包括《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邯郸梦》《一捧雪》等三十多部。分析插入戏曲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脂砚斋对此都作出了批注:
第一出:《豪宴》
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
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
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
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从这些批注中,你看出什么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研读五 丰富的日常生活文化描写
1.(1)“红楼饮食”体现了作家的审美立意,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红楼饮食”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这个世族之家的富贵豪华,另一方面又暴露出贾府“日用排场”的奢侈靡费。从小说写到的各种节日宴、老爷太太公子小姐的生日宴,还有各个诗社宴饮,已可以看出其日常饮食的用度多么奢靡。刘姥姥一句话“一顿螃蟹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就可以证明。
(2)“红楼饮食”塑造了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喜好、修养,乃至人物的命运结局。贾母在《红楼梦》中被尊为“老祖宗”,是这个世族之家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她出身高贵,地位崇高,所以饮食也与其他人不同。栊翠庵品茶,她不喜六安茶,而喝老君眉;秦可卿病了,她打发人送“枣泥山药糕”;元宵节为她准备了“鸭子肉粥”和“枣儿熬的粳米粥”,她嫌油腻和甜丝丝的,又为她预备了“杏仁茶”。通过这些饮食描写,使得“老祖宗”的身份、地位、享受一一突显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3)“红楼饮食”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渲染了故事气氛,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转化,加强了全书的现实主义色彩。食养食疗食膳是这个世族家庭中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①符合传统礼仪中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依次排列的原则。②符合在个别场合中妇女、丫鬟若有座位也会独立一桌的原则。③符合在礼制当中人情的流动原则,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
3.(示例)我最喜欢对斗笠的描写。在小说第八回中,宝黛到梨香院看望宝钗,二人吃酒后准备离开,“小丫头忙捧过斗笠来,宝玉便把头略低一低,命他戴上。那丫头便将着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宝玉便说:‘罢,罢!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难道没见过别人戴过的?让我自己戴罢。’黛玉站在炕沿上道:‘罗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
《红楼梦》中的“斗笠”作为文学物象,它不仅再现了真实的生活,也与主题、情节、人物等相结合,成为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4.①服饰以蜜合色、葱黄等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反映了薛宝钗的温柔、随和。②暖色中,又以冷色的玫瑰紫进行调和, 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反映了薛宝钗的沉稳内敛、中庸平和。③注重服饰搭配,巧妙利用“比肩褂”弥补身形之不足,反映了薛宝钗的心思缜密、善于观察。
5.①渗透儒学规范和礼制。②人物性格特征与环境特点相融合。③蕴含天人合一哲学思想。④因地制宜,效法自然。
6.①元妃省亲时“銮舆抬入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时走西边角门,体现“尊卑有序”;②宝玉娶亲“大轿从大门进”,林黛玉进贾府时走西边角门,体现“内外有别”。
7.贾探春居室布置得阔朗大气,情趣高远,显示出了探春的精明干练。
8.第三回,黛玉初至荣国府用餐,“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餐后盥漱饮茶这小小的环节,每人至少四个丫鬟服侍。
第五十五回写到小丫鬟伺候探春盥沐:此时探春因盘膝坐在矮板榻上,那捧盆的丫鬟走至跟前,便双膝跪下,高捧沐盆;那两个小丫鬟,也都在旁屈膝捧着巾帕并靶镜脂粉之饰。平儿见侍书不在这里,便忙上来与探春挽袖卸镯,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探春方伸手向面盆中盥沐。
9.刘姥姥洗澡这件事,让我们看出了鸳鸯作为贾母身边的首席丫鬟,办事周到细心,也看出了贫富差异。刘姥姥是村妇,来到贾府这样的门庭,如果只是打个秋风就走,自然不可能让她去洗澡,她是因为投了贾母的缘,要留下住几日,所以鸳鸯第一时间便安排刘姥姥洗澡。在贾府上下人眼中,刘姥姥毕竟是乡下的亲戚,又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个人卫生上自然不可能像贾府之人那样注重和讲究,鸳鸯安排人带刘姥姥洗澡,也是为了后面刘姥姥能与贾府的太太、奶奶、公子、小姐近距离相处。鸳鸯第一时间安排刘姥姥洗澡,既避免了众人对她的嫌弃,也相当于替刘姥姥解决了最担心的问题。你我虽有贫富之分,但都干干净净的,可以坐到一起。鸳鸯还把自己的衣服拿给刘姥姥穿,也表现了她的平和善良。
10.(1)①不仅让主人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文采,与志同道合者评诗评词;②更能让他们尽情地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表现真实的自我;③这也是作者抨击封建礼教、支持人的个性解放思想的体现。
(2)抽中“日边红杏倚云栽”的探春将来远嫁;“艳压群芳”的宝钗尽管日后与宝玉结为夫妻,但又因宝玉出家而只能孤芳自赏、无人怜惜;“除了他,别人不配做芙蓉”的黛玉抽中“莫怨东风当自嗟”,最后也难逃“红颜自古多薄命”的命运。
(3)①赞美姑娘们的青春美丽,表现了她们对自由的渴望,对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渴望;②以乐景衬哀情,此时的贾府已有颓败之势,暗示不久姊妹们也将各奔东西,难逃悲惨命运。
(4)①戏曲在书中不仅有推进宝玉、黛玉二人关系的作用——尤其以《西厢记》为重;②更重要的是戏曲同样预示着贾府的未来和结局。
(5)元妃省亲时点的这四出戏都带些悲剧意味。作者刻意在一个原本应该热闹喜庆的时刻安排这样的戏曲唱段,其对于贾府大厦将倾的暗示不言而喻。
专题研读六 《红楼梦》主题探讨
1.(示例)①《石头记》:作者以石自喻,感叹“枉入红尘若许年”而一事无成,表达人生虚幻如梦的思想情感。
②《情僧录》:作者借有情人贾宝玉最终出家为僧的故事,表达“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思想。
③《风月宝鉴》:寓含戒妄动风月之情的思想。
④《金陵十二钗》:借写十二位女性的悲剧生平,表达青春、美好难以长久的思想感情。
⑤《红楼梦》:《红楼梦》本是太虚幻境中警幻所演之曲名,作者借此交代书中人物的结局;古代的“红楼”又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作者以此为名,表达了一切繁华富贵皆如春梦的思想。
2.(示例)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以此歌颂大家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表达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
3.(1)“荒唐”不仅指《红楼梦》中“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的故事,也是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走向灭亡的真相,荒唐的现实。
(2)“辛酸泪”是作者对美好被摧毁的悲惨而流泪,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
(3)“痴”既指书中人物宝玉的痴痴傻傻、天真如狂;又指作者无法言说的心理,有时候不能直说,只能用一种看似荒诞痴傻的形式表现出来。
(4)“其中味”指书中蕴含的作者真正的感情况味,痛斥残害爱情,摧残青春、美丽、自由的腐朽专制。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客观上展示了传统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人生理想的幻灭,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4.(示例一)第一回跛足道人的那首《好了歌》。这首《好了歌》,是跛足道人给封建社会唱的一首挽歌。它揭示了地主阶级的全部生活理想“功名”“金银”“姣妻”“儿孙”的彻底破灭,预告了整个封建社会末日的即将来临。
(示例二)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见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使我们能从中窥察人物的命运结局,客观上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与罪恶。
(示例三)第二十二回贾母和众姊妹等制的“灯谜诗”。众姐妹制作的灯谜,都有对自己人生归宿与生存状态的暗示,元春之谜暗示荣华的转瞬即逝,迎春之谜暗示她命运不通达,探春之谜暗示她日后远嫁,黛玉之谜暗示她终生经受心理煎熬,宝钗之谜暗示她最终守寡。眼前的欢乐无疑透出日后的悲凉,也预示了贾府显赫之后的败落。
5.《红楼梦》中,作者巧妙地用谐音人名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思想。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村(言)。用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来写作这个故事。
再如,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四位小姐结局悲惨,元春病死,迎春遭蹂躏,探春远嫁,惜春入佛门,小说通过对这四个人物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6.《白蛇记》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汉代几百年的大业是从汉高祖斩白蛇开始的,可以把这本戏看作是起家的故事。《满床笏》是一个典故,后来人们就用它来形容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南柯梦》这本戏的讽刺意味比较强。分析完这三本戏后,不难发现至少在清虚观打醮这个时候,贾府以往到当时的历程像极了《白蛇记》到《满床笏》。贾家的第一代是在战场上血战建功立业,贾府建功立业后,子孙后代都受到君主恩泽,国公的爵位一代代往下传,享尽了荣华富贵。当贾母听到第三本戏后,大概是觉得依照前两本戏来看,第三本戏将也会成为贾府的写照,又偏偏是个不好的写照。看似简单的几出戏目,预示的正是贾家历尽荣华后终将衰败的命运。专题研读二 环境描写艺术:贾府和大观园
(一)贾府
学习任务 赏析贾府环境描写。
现代红学家俞平伯评价:“《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而几乎所有的“人情”“事”“景”,如百川归海,都汇聚在贾府这个大宅院中。
贾府的豪华和富丽,为小说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成为整部小说的背景,小说的人物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宅院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展开,通过林黛玉、薛宝琴、冷子兴和刘姥姥这些人的眼睛和感受,我们可以一窥贾府的真容。
活动一 林黛玉眼中的贾府:大不同
1.阅读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可以看出贾府这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下面三幅画的内容,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给每幅画拟一个标题。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薛宝琴眼中的贾府:礼出大家
3.第五十三回呈现了贾府在年节中的庆祝活动,主要写了年前盛大的祭祖和年后热闹的元宵。其中,以宁府为主,展现的是贾府的祭祀宗祠仪式。在除夕的祭祀宗祠仪式中,薛宝琴作为一个临时走亲戚的外姓姑娘,旁观了这场隆重的祭祖活动,薛宝琴第一次走进贾府祠堂,所以她非常小心地注意每一个字,每一个摆设,为我们描述了整个祭祖的空间。通过薛宝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贾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冷子兴口中的贾府:盛与衰
4.《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是从世俗人的角度引出贾家的关键人物,他向贾雨村介绍贾府。通过冷子兴我们可以了解到贾府的什么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刘姥姥三进贾府:见证盛衰
5.清代点评家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说:“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一切揣摩求合,思之至深。是真肝胆,真血气,真性情之人。”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着贾府由盛而衰的环境。请对比“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情节,分析每一次所展现的荣国府的环境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大观园
学习任务 赏析大观园的环境描写。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元春题其园之总名为“大观园”,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元宵省亲后,元春命宝玉和诸钗入园居住。曹雪芹是一位“画家”,他用笔把大观园“画”在一幅长卷上,这一长卷既含总揽全园之意,又有曲径通幽之妙。它不仅是红楼人物活动的艺术舞台,也是作者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作出来的园林艺术瑰宝。
活动一 走进大观园
1.元宵省亲后,元春命宝玉和诸钗入园居住。成了红楼人物活动的艺术舞台,请结合图示写出主要人物居所的名称。
(1)__________——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别号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绰号“无事忙”的贾宝玉的住所,是顽石在凡间投胎的“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匾额:宝玉原题“红香绿玉”,元春改为“怡红快绿”。
(2)__________——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匾额:有凤来仪。
(3)__________——“苑”,帝王之苑囿。大观园这座以“苑”命名的院落,是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的,是薛宝钗的住所。曹雪芹取之名谐音唤作“恨无缘”,是指宝钗“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的法爱精神。匾额:蘅芷清芬。
(4)__________——李纨青春守寡的住所,是一处山野田园风光的院落。匾额:杏帘在望。
(5)__________——“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
(6)__________——“坞”是位于地势凹陷处的建筑,“轩”指位于地势高敞处的建筑,一般认为是贾惜春的住处。书中提到贾惜春的住处共有三处,且各不同(第二十三回蓼风轩、第三十七回藕香榭和第五十回暖香坞)。
(7)__________——重屋曰“楼”,紫菱洲为缀锦楼所处的位置,为贾迎春在园中的住处。
(8)__________——妙玉在园中的修行处,是一所园林中点景的尼姑庵。匾额:苦海慈航。
(9)__________——此地是贾元春省亲时接受朝觐和驻跸的场所。
(10)__________——大观园中一处具有田园风光的建筑群,临水而建,是一处水边的农舍,推窗就可垂钓。曾经宝玉和湘云在此大嚼鹿肉。(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11)__________——潇湘馆附近的一处水中之亭,四面俱是游廊回桥。曾经薛宝钗在此扑过彩蝶。(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12)__________——由水榭、水亭子、曲廊和曲折竹桥组成的观景建筑群,四面荷花盛开。
(13)__________——位于山脊之上,用于登高赏月,凹晶溪馆则是凸碧山庄的退居,是临水赏月之所。曾经湘云与黛玉在此联诗,展现了女性的诗词之美。(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2.假如你是大观园的一位导游,请你为游客安排观览路线,并选择两处重要景点拟写一份解说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赏析大观园的景致
3.下面是《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景致的几段文字,请说出你最喜爱的语段并简述理由,100字左右。
(1)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2)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3)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4)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贾宝玉给大观园景致的题名对额,联系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喜欢他哪个题名对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分析大观园中的环境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5.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试以林黛玉的潇湘馆为例,谈谈“大观园”中的“小环境”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刘姥姥与众人来到了潇湘馆、秋爽斋和蘅芜苑,请简单介绍这三处景致,并分析这些景致分别反映了居住者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观园原是贾府为迎接贵妃元春回家探亲而建造起来的省亲别墅,是个规模宏大的贵族庭园,方圆有三里半,其中有七八处风景区,十几座亭台轩馆,真是“说不尽的太平景象、富贵风流”。试分析大观园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汉学家余英时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指的是哪里呢?这两个世界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太虚幻境就是大观园,它们都是宝玉的一个梦。请分析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研读二 环境描写艺术:贾府和大观园
(一)贾府
1.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典型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建筑环境显赫高贵,气势非凡。贾府建筑有宏伟的外观和讲究的布局,富丽堂皇的室内陈设。
二是贾府内部环境极尽奢华,锦衣玉食,讲究繁文缛节的礼仪;等级森严,很看重长幼尊卑和府中地位。仆人众多,各司其职,秩序井然。连门仆都华冠丽服,三等仆妇吃穿用度都不一般。
2.(1)林黛玉见贾母 (2)林黛玉见众姊妹 (3)林黛玉见王熙凤
解析 这三幅画的主角都是林黛玉。第(1)幅是贾母搂着黛玉,所以是林黛玉见贾母。第(2)幅是林黛玉站在贾母面前,向众姊妹施礼,所以是林黛玉见众姊妹。第(3)幅是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所以是林黛玉见王熙凤。审读图画时,要注意画面内容,再联系文本内容作解读。
3.第一是贾府的尊贵。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边一副对联,亦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俱是御笔。
第二是礼节的繁复。“里边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
第三是生活的奢侈。“尤氏上房早已袭地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鳅沿鎏金珐琅大火盆,正面炕上铺新猩红毡,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让贾母一辈的两三个妯娌坐了。”
4.通过冷子兴的冷眼旁观,让我们对陌生的贾府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是大致介绍了宁、荣二府主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使读者对这个百年望族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是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些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一个处于“末世”的封建家族的衰亡提供了启示。
5.(1)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通过周瑞家的见到王熙凤,与贾府建立关系。见证了贾府的极尽豪奢,气势熏天。
(2)二进荣国府,她深入到贾府内部的很多角落,对当时贾府的衣、食、住、行、玩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刘姥姥凭着她的眼界、智慧、幽默,恰到好处地配合演出,让贾府充满欢声笑语。见证了贾府的豪华享乐,内囊已尽。
(3)三进荣国府,刘姥姥受王熙凤托付,在巧姐为舅兄算计出卖的危急关头,将巧姐救出。她不仅解救了巧姐,还见证了贾府的家败人亡,家运衰败。
(二)大观园
1.(1)怡红院 (2)潇湘馆 (3)蘅芜苑 (4)稻香村 (5)秋爽斋 (6)暖香坞 (7)缀锦楼 (8)栊翠庵 (9)省亲别墅
(10)芦雪庵 (11)滴翠亭 (12)藕香榭 (13)凸碧山庄
2.(1)滴翠亭是一座卧水而建的双层湖心亭,四面游廊,曲桥通岸。(介绍地理形势)这里发生过“宝钗扑蝶”“金蝉脱壳”等有趣故事,反映了宝钗童心未泯的情趣,更是她“藏愚守拙”、随机应变性格特征的充分展示。(扣合原著情节)亭南土丘,是黛玉葬花的花冢。(自然过渡下一景点)
(2)提示:富贵的怡红院、清幽的潇湘馆、简雅的蘅芜苑等,都可以解说。解说需正确概述房屋的特征、环境、陈设,能对房屋原主人的性格、禀赋作出点评,能简单梳理在该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讲述自己心仪此屋的理由。
3.(示例)第(4)句,美在短短22个字有水有石,有藤有花。视角先是自上而下,接着又自下而上,上下收束之中体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水声潺潺之中落花浮荡,以动衬静,以声衬寂,画面呈现出超然的闲静之美。
4.(示例)沁芳亭。①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优美的花与草环境。②欣赏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绿,河两岸的花给水分去了香气(或:河水从岸柳那里借来了翠绿,因了一条河而把两岸的花香分开了)。(言之成理即可)
5.“大观园”中的小环境,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都很好地衬托了人物的性格。“凤尾声声,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潇湘馆这种清幽高雅的环境,就很好地衬托出了林黛玉清秀质朴、多愁善感、清高孤傲的性格。
6.(1)潇湘馆。黛玉的住所以自然和书香为主调,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非常雅致。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
(2)秋爽斋。探春的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非常宽阔,秋爽斋的热闹活动、室内简洁大方的陈设,与探春爽朗的性格是一致的。
(3)蘅芜苑。宝钗的房间没有装饰,非常简单,以白色为主调。这种房间布置其实是宝钗压抑自我内心热情的一种暗示,含蓄而不能张扬外露。
7.(1)大观园是一座有思想主题的园林。用小说的形式塑造园林,可以不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作者可充分发挥想象,完全按照个人的愿望,塑造出他认为最理想、最美好的园林。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中的园林,可看成是作者造园思想的体现。大观园是曹雪芹“十年辛苦”精心塑造出来的一座大型园林,它集中了作者对造园艺术一系列的见解和追求。
(2)大观园的建筑展示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统一。大观园的景区和庭院建筑都带有强烈的人物个性。大观园的庭院建筑,几乎都是按照它主人的身世、性格塑造出来的。稻香村——李纨的住处,大观园里的稻香村,无自然之理,背自然之气,简直成了穿凿扭捏的怪物。恰好表现了李纨在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丧偶后的变态性格,李纨出身名门,青年丧偶,心如死灰,惟知侍亲教子,在花簇锦绣的大观园中,出现一座“泥墙围护,稻茎掩覆”,“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的稻香村,正是居于荣华富贵之家“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李纨性格的最好写照。
(3)大观园是理想世界的象征。林黛玉曾经为“世外桃源”匾额题诗曰:“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可见,大观园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贵族之家的园林,它和人间仙境桃花源一样是一个理想世界的象征。
8.“两个世界”指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特点是“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大观园是一个把女儿们和外面世界隔绝的一所园子,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过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最好女儿们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不要嫁出去。大观园在这一意义上说来,可以说是保护女儿们的堡垒,只存在于理想中,并没有现实的依据。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奸犯科,胡作非为,腐朽黑暗。
9.(1)太虚幻境是女儿的王国,贾宝玉是惟一闯入的男性,他在那里闻了群芳髓(碎)之香,品了千红一窟(哭)之茶,饮了万艳同杯(悲)之酒,看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听了十二支《红楼梦》曲子,还在那里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他是太虚幻境的贵客,警幻仙姑要他在太虚幻境之中,在美好姻缘与悲惨命运之中开悟人生。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开悟便被糊里糊涂地送回人间。
(2)大观园同样是女儿的王国,贾宝玉是惟一入居的男性。他是群芳领袖,绛洞花王。他在这里与那些美丽的女儿们一起伤春悲秋,一起饮茶赋诗,欢乐着她们的欢乐,悲哀着她们的悲哀。他与她们相恋相知,又眼睁睁看着她们一个个如花朵一般凋落,飘零。他进入大观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葬花,当那些凋落的花瓣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的时候,他绝对没有想到,这就是他一生事业的写照,他是真正的葬花人。
(3)太虚幻境是贾宝玉的一个梦,他在那里经历了千种旖旎,万般缱绻,转瞬即逝,难觅踪影。大观园也是一个梦,是“一块顽石”宝玉的人间一梦,它在那里经历心灵的震颤,情感的激荡,瞬间繁华,过眼云烟,最终也是花落水流红,“红楼隔雨相望冷,珠泊飘灯独自归”。他究竟是在大观园里做着一个有关太虚幻境的梦,还是在太虚幻境里做着一个有关大观园的梦?谁也难以说清。他只是从一个梦境走进另一个梦境。专题研读三 人物形象及写人艺术
(一)理清人物关系,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 1.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2.赏析人物形象。
“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脂批,此话道出了众多红楼读者心中欲语而口中未语之言。《红楼梦》里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从主要的、次要的到匆匆而过或偶然出现的人物身上,都表现了作者描写人物性格的卓越才能。作者所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丰富的个体,在错综复杂的情节发展过程里,都呈现了人物性格的各种特征,并显示了其内在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活动一 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1.《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请根据相关章节,并结合下面的图例,在①~⑥处填写相关人物姓名。
2.请仿照示例,从“宝玉与晴雯”“黛玉与紫鹃”“凤姐与平儿”“贾母与鸳鸯”中任选一对主仆,谈谈你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示例] 侍书是探春的贴身丫鬟,是探春的得力助手,二者心思默契。“累金凤”事件中,探春一个眼色,侍书便会意,火速请平儿来处理。“抄检大观园”事件中,探春出面保护侍书等丫头,不让她们受侮辱;而侍书也及时响应探春的指令,直戳王善保家的痛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赏析人物形象
3.《红楼梦》宁、荣二府的诸多女性有一个相同的身份:贾府媳妇。其中有贾赦的媳妇邢夫人、贾政的媳妇王夫人,有贾珍的媳妇尤氏、贾琏的媳妇王熙凤,以及贾珠的遗孀李纨等,她们活跃在小说中,性格各异,形象鲜明。请从小说中任选一位贾府媳妇,结合原著内容,简析其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学家王昆仑有句经典评论:“《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分析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什么令读者的情感如此复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楼梦》中一些主要人物进入回目,作者往往在其名字前加一个字,来概括或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如“敏探春”“勇晴雯”“憨湘云”等。请从书中任选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结合原著相关情节对人物性格给以“一字评”并做简要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高超的写人艺术
学习任务 赏析《红楼梦》高超的写人艺术。
鲁迅评《红楼梦》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如宝钗和袭人,既写她们满脑旧观念,又写她们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而称得上是一个“奸险”人物的王熙凤,身上也有聪明、能干、诙谐等优点;即便对宝玉、黛玉这样倾注了作者理想的人物,也没有落入“叙好人完全是好”的窠臼。
活动一 赏析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1.《红楼梦》中的这些人物,不同的人物有着相似点,同一个人物又有着看似矛盾的两方面,请结合原著完成下列题目。
(1)清代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有“袭人,宝钗之影子也”之说。袭人的容貌虽不似宝钗,但在才干、性情、观念、心计等方面,她的确类似于宝钗。请结合原著,任选两个角度,分析两人的相似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中的黛玉有时善解人意,有时尖酸刻薄,结合原著情节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2.在《红楼梦》中,背面敷粉是一个常见的艺术技巧。背面敷粉缘于绘画术语,指的是用绢作画时,在绢的背面敷一层铅粉,用以衬托绢正面的画迹,在文学作品中,指不用全力正面刻画塑造人物,而是尽力描绘突出与人物特质相近相反的人物或特质,用以突出人物形象,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山对峙”,顾名思义,是一种对照烘托法。它不分宾主,相对的两“山”夸缛斗炫,争高比低,各自都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实体。黛玉与宝钗,是《红楼梦》里两座突兀对峙着的主峰。她们经常相映成趣,各展风姿,各显才情。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红楼梦》中,层层渲染是一个常见的艺术技巧,即对人物的出场和介绍不直接点明,而是在不同的章回中逐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叙述。请以宝玉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雪芹十分善于细节描写,在写《红楼梦》时,曹雪芹不靠老一套的以情节离奇取胜,而是善于以细节的因小及大、见微知著见长,通过对人物细节的巧妙描写,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收到了艺术概括的特殊效果。
(1)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中,写了一段尤二姐初次见王熙凤的细节:
兴儿引路,一直到了二姐门前扣门。鲍二家的开了。兴儿笑说:“快回二奶奶去,大奶奶来了。”鲍二家的听了这句,顶梁骨走了真魂,忙飞进报与尤二姐。尤二姐虽也一惊,但已来了,只得以礼相见,于是忙整衣迎了出来。
这段话里有六个关键字:一惊、只得、整衣。在曹雪芹这看似平常的细节描写里,蕴含着深厚的内涵;理解了这六个字,就可以看出尤二姐的个性是怎样的。试分析这三个词背后的人物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曹雪芹更是用简洁的笔墨,通过寥寥数笔,甚至几个字,抑或是一颦一笑就传神地勾勒出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性格: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原来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以上短短一段话写贾母见到张道士送来的“法器”中的赤金点翠的麒麟发问,宝钗、宝玉、探春、黛玉分别对此作答和反应。曹雪芹仅通过每个人表达短短一句话的细节描写,就让读者生动地看到了这四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请分析这四个人物在这段细节描写中展现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研读三 人物形象及写人艺术
(一)理清人物关系,赏析人物形象
1.①贾惜春 ②贾迎春 ③贾元春 ④贾探春 ⑤林黛玉 ⑥薛宝钗
2.(示例一)晴雯是服侍宝玉的丫鬟,也是宝玉的挚友,二人志趣相投。晴雯对宝玉关爱备至,如“病补雀金裘”;临终还鞭策、激励宝玉。宝玉对她情意深厚,“千金买一笑”;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后,宝玉偷偷与之诀别,二人交换贴身之物;晴雯死后,宝玉悲伤不已,两次悼念,作《芙蓉女儿诔》赞其品格。
(示例二)紫鹃是黛玉的贴身丫鬟,从端水熬药到婚姻大事,紫鹃“一片忠心为姑娘”,对黛玉关心“微细”之极。她试宝玉,撺掇薛姨妈给黛玉说亲,在黛玉病时打听宝玉婚事,黛玉病逝后遁入空门。爱耍小性子的黛玉独听紫鹃的话,视紫鹃为知己。
(示例三)平儿是凤姐的陪嫁丫鬟,是妾与妻的关系,二人相得益彰,如李纨所言“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她忠心事主,分寸得当,处处维护凤姐利益,深得凤姐喜欢和信任,凤姐凡事都爱说与平儿,放心交给其大权。
(示例四)鸳鸯是贾母的婢女,忠心尽职,深得贾母欢心,是其唯一“可靠的人”。她管理贾母的生活和财政,认真负责,不让贾母费心;更能体察其心意,与凤姐合伙捉弄刘姥姥逗乐贾母。贾母对其宠信有加,“三宣牙牌令”,其可与主子并肩平坐。在贾赦让邢夫人向贾母讨鸳鸯做妾时,鸳鸯誓死抗争,得到贾母支持;贾母死后,鸳鸯自缢殉主。
3.(示例)王夫人:①孝顺。如贾母对薛姨妈的夸赞:“你这个姐姐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应景儿。”②有宽仁慈厚的一面。王夫人寡言少语,求神拜佛,是个一心向佛的宽仁慈厚之人;又如刘姥姥的评价,在初进荣国府前刘姥姥对自己女婿夸赞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③被规矩束缚了天性,性格不苟言笑,始终给人一种疏离感;又有专制冷漠的一面,如:金钏儿事件、抄检大观园事件以及晴雯之死,都跟她有直接的关系。
4.(示例)王熙凤的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王熙凤阴险恶毒,铁槛寺弄权,逼死尤二姐,为人所不齿,十足惹人厌恨。但她又那样聪明能干,富有情趣。如钗黛正斗口时她一句“大热天的你们都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取笑贾母额上的包是“盛福寿盛满了”,几分急中生智;日常相处中少了她的幽默风趣、人情练达,便仿佛缺了一些滋味,令人念她想她。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物。
5.(示例一)“憨湘云”:“憨”字突出了史湘云的豪爽直率、天真纯洁。她和宝玉划拳斗酒,玩得尽兴。湘云不受世俗束缚,敢于痛饮,酩酊大醉。大方的风采,潇洒的举止,随性不羁的行为,史湘云真正应了“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构成了湘云的“憨”性格。
(示例二)“敏探春”:“敏”字突出了探春的志高才情和独特的襟怀抱负。她初次出场就获得了“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评价。在贾府“四春”中,探春向来被认为是最具有政治家气魄和才干的一位,她拥有非凡的才能和警醒的眼光,在这个表面花团锦簇的封建大家族中扮演着“觉醒者”的角色。王熙凤病倒时,探春被选中暂时管理贾府,她改革条例,奖惩下人,雷厉风行,公私分明,力图革除贾府内的弊端。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秉烛而待”前来抄检者,态度坚决,严厉拒绝抄检,保护了自己的丫鬟;还愤而发出“百足之虫”之论,先于众人意识到贾府“烈火烹油”的繁华之下是各人心怀鬼胎、逐渐腐朽的结局。
(二)高超的写人艺术
1.(1)①从性格来看,二人性情都稳重和顺,都有一个“和”字。袭人待人接物纯良和善,既不得罪人,也能办好差事,众人都称赞她贤惠、忠厚又贴心,底下的小丫头也对她服气得很;宝钗在贾府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都很融洽,尤其对湘云、黛玉、岫烟等人更是关怀体贴。
②从思想观念来看,二人都是封建礼教真诚的维护者。宝钗恪守“男人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教条,多次劝谏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袭人也劝谏宝玉百事检点,读书上进,劝他不可“在姊妹群里厮混”。
③从心计来看,二人都是颇有心计之人。宝钗的心计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袭人的心计表现在人生道路的设计上。
④从才干来看,二人都有管家的才能。如袭人擅长人事管理,利用晴雯牙尖嘴利来教训偷懒的小丫头,利用麝月口才好,与前来挑衅的婆子讲道理,她安排怡红院里的人各司其职;而宝钗在协理大观园一事中突出地展现了管家的才能。(任选两个角度即可)
(2)①善解人意:邢夫人出于礼数苦留黛玉吃晚饭,黛玉通情达理,婉言谢绝,既肯定了对方的美意,又表述了正当的理由。怕对贾政不恭敬,在王夫人面前,不坐主位。大观园里最没身份没地位的婆子,听差遣给黛玉送燕窝去时,黛玉体贴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酒局,痛赌两场了。”忙让人给婆子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袭人打发小丫头佳蕙给林黛玉送茶叶去时,黛玉正在给她院子里的丫头们分钱,见佳蕙去了就顺手抓了两把给佳蕙。
②尖酸刻薄:宝玉听了宝钗的劝而吃温热的酒,黛玉借教训送手炉的丫头雪雁来讽刺宝玉;周瑞家的替薛姨妈转送宫花,最后到了黛玉这里,黛玉当时生气,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在梨香院吃酒,李嬷嬷劝酒,黛玉却说李嬷嬷必定嫌薛姨妈这里是外人,不能吃酒,让李嬷嬷尴尬,只得笑语林姑娘的一张嘴,比刀子还厉害。
2.(示例一)第二十五回,贾环暗中算计宝玉,故意推翻一盏蜡灯,烫伤了宝玉的脸。可是,宝玉却毫不计较。为了瞒过贾母,不使赵姨娘、贾环挨骂受责,他还说是自己烫的。经过这样一反衬,这两兄弟的思想性格便泾渭分明,善恶自见了。
(示例二)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迎春不但不肯追回奶妈私自拿去赌钱的首饰,对王住儿媳妇捏造假账、威逼她去为奶妈讨情的大嚷大叫也不予理论,“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真是“虎狼屯阶陛,尚谈因果”,表现了她胆小怕事,心活面软。探春却不同,她不仅把这事当成自己的事要问要管,还召来平儿,镇住了王住儿媳妇,真是杀伐决断、凌厉刚强。姊妹两人,一懦一刚,异色相烘,各都增色添彩不少。作者按照相反相成的道理,恰如其分地将之表现在文艺作品里,就有了艺术上的反衬法。
3.(示例一)第十八回,宝钗、黛玉同时帮宝玉题诗,就是“特犯不犯”的对峙之笔。宝钗是见元春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改成了“怡红快绿”,而宝玉诗中偏用“绿玉”二字,有意和元春“争驰”。因此,她劝宝玉将“玉”字改成“腊”字,并告诉了他出处。她“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黛玉代宝玉作诗,是为了“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她没有宝钗那番谑言笑语,“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眼前”。这样两相对照,就把她们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神情意态都鲜明地展露出来:宝钗巧于逢迎,博学多才,对宝玉又是讽劝,又是媚悦;黛玉心地纯正,文思敏捷,对宝玉爱在心里,出之以诚。这可谓近接。
(示例二)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宝钗抱病仍坐在炕上做针线,谨守着女儿的“本分”,一副“藏愚”“守拙”的模样;黛玉有病便睡,恣意任性。宝钗见了宝玉便忙起身,相迎让坐,命人倒茶,“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娘安,别的姐妹们都好”,客客气气,礼数周全;黛玉见了宝玉,也不起身,也不让坐,还要把他支使出去,根本不讲虚情假礼,处之若素。宝钗瞩意于宝玉项上挂着的“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忙讨着要看;黛玉关心的是宝玉脸上粘上的一点胭脂,“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急用自己的手帕为他拭掉。宝钗心机深藏,巧妙地将“锁”配“玉”,情态矫揉造作,若即若离;黛玉直露率真,尖刻地嘲讽“金”“玉”之配,神采飙飞俊逸,尽情极态。两相比照烘托,各有神理,各显其妙。
4.(示例)主人公贾宝玉的出场就是通过层层渲染来逐步揭示的。最初是采用作者的口吻点明石头的来历、经历,指出成书经过,暗喻宝玉为人的非同凡响。而后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一回加以补叙,道出宝黛的“仙缘”及二人的悲剧结局,并由甄士隐眼中描绘出“通灵宝玉”的形貌。然后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中,借冷子兴之口和“假语村言”细说宝玉其人,以几个系列的前朝名人作比,点明宝玉作为“仙品人物”,具有超凡脱俗之禀赋,又生于富贵之家,必成情痴情种。因而毋庸置疑,他一定是不流于世俗,更不容于世俗的。另外,还以甄宝玉相辅相衬,进一步说明宝玉生活在珠围翠绕的女儿乡中,懂得热爱女性、尊重女性,懂得用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人性化的方式表达他的爱心与倾慕,在理解与欣赏中实现与女性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流。
5.(1)①通过对尤二姐“一惊”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尤二姐头脑简单,对他人毫无防备的心理状态,以及胆小怯懦的性格。
②“只得”二字,刻画了尤二姐见到不想见的凤姐时无奈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她没有主见。
③“整衣”二字,刻画了尤二姐单纯善良的心思与性格。尤二姐想的仅仅是要穿得体体面面地去见凤姐,满心要给正夫人凤姐一个好印象。
(2)①宝钗善于察言观色、对“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因而贾母对用来带在身上的金子做的装饰品赤金点翠的麒麟一发问,她就自然而然地回答了贾母的问话。通过对宝钗笑着第一个回答贾母问话这一细节的描写,刻画了宝钗善于察言观色、是个“有心人”的性格。
②探春说“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通过探春能看出宝钗有心的细节描写,说明她的敏察,不负曹雪芹赋予她的“敏探春”的美誉。
③而宝玉的一句“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把宝玉大大咧咧,对史湘云无意的心思传神地刻画了出来。
④通过对黛玉的“冷笑”和一句“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的细节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黛玉心直口快又有些尖酸刻薄、真情任性的一面;因为对宝玉的深爱,黛玉在贾母面前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对宝钗的吃醋。专题研读四 《红楼梦》诗词赏析
学习任务 赏析贾宝玉、林黛玉诗词以及其他诗词。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先生称赞:“如果作为小说里面的诗词来看待,那我觉得《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一部红楼,无数诗词曲赋;一代文人曹雪芹匠心独运,著得红楼诗词风采多样,如层楼巨厦,画栋雕梁。通过赏析贾宝玉、林黛玉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曹雪芹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活动一 贾宝玉诗词赏析
(一)阅读《春夜即事》,完成后面题目。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1.贾宝玉的《春夜即事》,首联写景,一实一虚,请结合此联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芙蓉女儿诔》,完成后面题目。
芙蓉女儿诔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通“又”)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
噫!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颔。诼谣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馀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委金钿于草莽,拾翠于尘埃。楼空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芽枉待。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折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犯慈威,复泣杖而遽抛孤匶。及闻槥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君之尘缘虽浅,然玉之鄙意岂终。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以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
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因希其不昧之灵,或陟降于兹;特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乃歌而招之曰: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望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旁耶?驱丰隆以为比从兮,望舒月以离耶?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鹥以征耶?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杜以为耶?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珰耶?籍葳蕤而成坛畤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文瓟以为觯斝兮,漉醽醁以浮桂醑耶?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余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噭噭而何为耶?君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复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来兮止兮,君其来耶?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烟萝而为步幛,列枪蒲而森行伍。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敔。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咸池之舞。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爰格爰诚,匪簠匪莒。发轫乎霞城,返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傍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筼筜。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
呜呼哀哉!尚飨!
注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宝玉祭奠晴雯而作的《芙蓉女儿诔》。
2.请大致梳理该篇诔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芙蓉女儿诔》的结尾模拟了《离骚》的写法,展开了奇特想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姽婳词》,完成后面题目。
姽婳词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
注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贾政与众幕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的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慷慨”“最是千古佳谈”,命贾兰、贾环和宝玉各吊一首。
4.贾宝玉这首长篇歌行,夹叙夹咏,流利飘逸,是首歌颂英雄人物的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林黛玉诗词赏析
(一)阅读《葬花吟》,完成后面题目。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5.《葬花吟》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还有着一种抑郁不平之气,所表现出来的是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咏白海棠》,完成后面题目。
咏白海棠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②,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 ①这首七律是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诗社开社时的首场集体诗作。因恰好有人送来白海棠两盆,就吟咏此物,诗社遂命为“海棠社”。此次诗赛,由探春限韵,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后来湘云又来补作两首。黛玉的这首诗,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②月窟:月中仙境,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6.此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此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咏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问菊》,完成后面题目。
问菊①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②何妨片语时。
注 ①本诗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②解语:会说话,解人意。
8.这首诗“喃喃负手叩东篱”一句中,“东篱”运用了陶渊明诗中的典故,请问是哪两句诗?此处用典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完成后面题目。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10.《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正值秋天,黛玉劳神犯病,在潇湘馆静养,这一晚正下雨,便觉凄凉,写下《秋窗风雨夕》。试结合全诗分析黛玉此时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赏析《红楼梦》其他诗词
11.《好了歌》出自《红楼梦》第一回,讲的是甄士隐的故事。甄士隐早年富足,后家道中落,无奈与妻子回到乡下种田为生。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只得变卖田产,投奔岳父。其岳父封肃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正当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时,他听到一位跛足道人在吟唱《好了歌》,霎时大笑一声,大彻大悟,和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清代东观主人评价此诗:醒世语,却以禅机出之,令人猛省。(《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
清代姚燮评价此诗:天下事无好而不了者,此言大有禅意。(《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
思考:其中令人猛醒的“禅意”“禅机”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聪明累》,完成后面题目。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聪明累》讲的是谁?为什么说其“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收尾·飞鸟各投林》,完成后面题目。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最后一首。昔日辉煌的贾府,如今没落破败,其中的风云人物,也相继离殇,正所谓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人的一生,赤条条地来,赤裸裸地去,看繁华落尽,终是过往云烟。
红学界一般认为此曲十二分句分别隐喻正十二钗的命运,但具体分属则有争议。你认为它们分别隐喻谁的命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研读四 《红楼梦》诗词赏析
1.两句都从景中写人,反映了人的生活情况。第一句写室内实景,“霞绡云幄”,从质地、颜色上点出室内陈设的富丽华贵。云霞般灿烂轻软的丝衾幄幕却随意地铺陈在那里,反映出它的主人并未就寝。第二句是虚景,句中的“蟆更”,即“虾蟆更”,更声响时天将破晓。更声隔巷传来,所以“听未真”——听不大清楚,同样反映出人一直未寝。
2.首先介绍了晴雯的身世遭遇,回顾了他们之间相与共处的生活,叙述了她的惨死经过,然后以无限的深情悼念晴雯,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等比喻,赞美了晴雯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在这篇诔文里,晴雯是奋翅高翔、搏击长空的雄鹰,是香味浓郁的兰花;而王夫人、花袭人之流则是玩弄口舌、以毒杀人的鸠鸩,是一类的恶草。他热烈颂扬晴雯傲世独立、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声泪俱下地控诉王夫人等的杀人罪行,甚至发出了“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的怒吼。他以优美的想象,赞扬晴雯有如伟大诗人屈原,“志洁行芳”,始终坚守着高尚的情操。他愤怒地刻画了封建正统势力及其帮凶们的狰狞面目,揭露了他们搞的“诼、谣、诟”的阴谋诡计。他怀念晴雯,上天入地以求索,用美丽的神话来慰藉自己,深深祝愿晴雯在“天国”生生不息。
3.想象着晴雯被上天任命为芙蓉花神,乘云气,驾飞龙,在天界自由遨游;又想象她感于自己致祭的诚意,在众神的簇拥之下,于仙乐飘飘、香气氤氲的境界中降临凡间。宝玉借助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各种神异故事、神话人物,创造出了一个美丽缥缈的神仙境界。
4.这首诗一方面歌颂了“花木兰”式的女英雄,这源于贾宝玉本身的性格特点,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他曾说他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将军是女将军,他自然清爽,并以一百二十分的热情歌颂。另一方面,他也对朝廷的“无能昏庸”加以批判。“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天子,众文武,皆是须眉浊物,是他贬低的对象。
5.“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中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6.(1)表现手法:拟人、联想、想象。(答出两种即可)“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
(2)语言运用:“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意趣盎然,突出了白海棠的洁净娇羞,柔美可人。“借得”朴词见新,灵动飘逸,突出白海棠的香魂四溢,芳芬诱人。二词配合,巧用拟人,见姿见态,见色见韵,显出诗人慧心。
7.(1)“碾冰为土玉为盆”,玉盆冰土中的白海棠甚是清雅,种花之人“碾冰为土”“玉为盆”,写出了种花人之高洁。
(2)“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写出了白海棠的洁白、坚贞、孤傲,继而写出了林黛玉的高洁、孤傲。
(3)“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写出白海棠的寂寞、幽怨、悲愁,也写出林黛玉寄人篱下寂寞、孤独、哀怨的思想性格。
(4)“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通过写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深情,写出了林黛玉的多情。
总之,诗中白海棠表现出的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诗人通过白海棠含蓄地表现了林黛玉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
8.(1)这两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通过这一典故,以“东篱”代菊花,把菊花比作像陶渊明一样的隐者,写出了菊花高洁的品格。
9.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描写菊花寄托志向:菊花开得迟,不与众花争春,“孤标傲世”,而且“圃露庭霜”,处境寂寥。这正是作者清高孤傲、遗世独立、处境凄凉的写照。
10.开头四句,先写秋夜景物,再写秋风秋雨,造成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为主体部分的抒写做了环境铺垫。中间句具体细致地抒写孤寂凄苦的情怀。最后,通过彻夜未眠的诗人所见的晨景,抒发了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围绕着“秋”字,通过对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
11.(1)作者借此诗来表达人们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而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从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亦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2)作者借跛足道人之口,形象地刻画了人类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虽然有着消极的思想,但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评。
曹雪芹在此回中借跛足道人写《好了歌》是为隐射小说情节,借此表达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传递其对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这首《好了歌》有曹家自身败落的缩影,亦有警示世人不要为功名利禄再鱼死网破地去争斗,得放手时且放手之意,这也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初衷。
12.(1)这首诗是王熙凤的个人写照。
(2)王熙凤一世聪明,一生争权谋。作为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她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弄得贾府一败涂地,也害死了自己。
(3)全曲语带讽刺,曲调哀怨,充满了悲伤气氛。这既是王熙凤一生遭遇的讽刺,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末世”的挽词。这里的“机关用尽”,是讽刺那些不顾一切费心机、弄权术去追名逐利的达官显贵。王熙凤正是这一类耍尽阴谋机变,权欲、贪欲极度膨胀的剥削阶级人物。
曲子最后唱道:“叹人世,终难定!”这是作者的感叹。作者把王熙凤的悲剧结局和封建家族的没落归之于人世祸福难定,也是作者局限性的反映。
13.(示例)当官的家庭败落——史湘云;富贵的钱财殆尽——薛宝钗;对人有恩惠的死里逃生——巧姐儿;冷眼看人世的掉入泥潭——妙玉;欠人家的拿命抵债——迎春;欠宝玉情的,泪已哭干——林黛玉;看清了冤冤相报的,自己做了断——秦可卿;明白了分离聚散皆是定数——探春;想知道命运长短的需问前世——元春;老了才得以富贵的实属侥幸——李纨;看破红尘的,遁入佛门——惜春;痴迷权力的,最终送了性命——王熙凤。专题研读六 《红楼梦》主题探讨
学习任务 探究《红楼梦》的主题。
近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离痛惜之意。”现代文学家鲁迅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对于主题的阐释与概括,是阅读《红楼梦》绕不过去的存在。《红楼梦》对生活的反映是全方位的,因此,它表达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主要有“女性赞歌”“爱情悲歌”“家族挽歌”等等。
活动一 利用《红楼梦》别名分析主题
1.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话: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在甲戌本《凡例》中,有这样一段话: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应是“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作品的名称往往暗寓着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作者的创作意图。试着整理《红楼梦》的别称,并分析其中寓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红楼梦》第一回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结合这段话和《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作者资料,你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从多角度论证主题
3.《满纸荒唐言》是曹雪芹创作的一首古绝句。此诗见于《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是《红楼梦》的缘起诗,它道出了作者的思想与苦衷。
满纸荒唐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请解析“荒唐”“辛酸泪”“痴”“其中味”四个词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有一种特殊现象,是其他小说诗词所少有的,那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未来的命运,而且这种暗中的预示也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请举例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请结合文中相关人名予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二十九回中,有贾母在清虚观点戏的一段。神前拈了戏。一本《白蛇记》,一本《满床笏》,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神”点出的这几出戏有什么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