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B. 抗日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
D. 中共在“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描述,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更趋剧烈,士阶层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企图影响现实政治。下列思想家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 )
A 商鞅 B. 韩非 C. 荀子 D. 邹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荀子主张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C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排除A项;韩非是法家,排除B项;邹衍是阴阳家,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
A. 《韩非子》 B. 《论语》 C. 《诗经》 D. 《老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为,做人要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由此可见,这是道家学派的观点,故选D;《韩非子》是法家的著作,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论语》是儒家的著作,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诗经》是古代诗歌集,后被尊为儒家经典,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4.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其中1912—1919年间,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 面粉业和纺织业
B. 造纸业和烟草业
C. 火柴业和榨油业
D. 钢铁业和煤炭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1919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是面粉业和纺织业。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 直接导致东三省沦陷的事变是( )
A. 西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此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B项正确;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以武力逼蒋抗日,排除A项;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排除C项;1932年1月28日,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制造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排除D项。故选B项。
6.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 丞相权力得到加强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缓和
D. 皇权日益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初,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由此可见两者的都反映了皇权日益强化,故选D;明朝废除丞相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复存在,排除A、B、C。
【名师点睛】
运用所学知识可知,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7. 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它在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实力最强的,下列正确选项是( )
A. 徽商和晋商 B. 丝绸之路
C. 机户与机工 D. 景德镇的瓷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故选A;BCD不属于地域性商人群体,排除。故选A。
8.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一一罗家伦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五四运动发生于
A 1917年 B. 1918年
C. 1919年 D. 1920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五四运动”,并准确识记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而不是1917年、1918年、1920年,排除A、B、D选项。
9. 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 )
A. 郑国渠 B. 芍陂 C. 邗沟 D. 都江堰
【答案】D
【解析】
【详解】都江堰的修筑,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D正确;郑国渠在关中,芍陂在淮河流域,邗沟在今江苏境内,ABC不符合“四川成都平原”,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川成都平原”,联系所学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分析解答。
10. “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该事件是
A. 中共“一大” B. 国民党“一大”
C. 遵义会议 D. 西安事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机关头,挽救了红军、党和中国革命,C项正确;中共一大和国民党一大召开时,中国工农红军还未诞生,AB两项错误;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没有面临重大危机,D项错误。
11. 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机构是
A. 澎湖巡检司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元朝时期,设立宣政院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B正确;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的管理台湾的机构,排除A;中书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元朝最高的军事机构,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机构”,联系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12.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A. 陈胜、吴广 B. 张角 C. 黄巢 D. 李自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A正确;BCD项分别是东汉末年,唐朝末年,明代,排除。
13. 他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他”指的是
A. 黄帝 B. 炎帝 C. 禹 D. 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禹以治水名扬于世,且他还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开创者,故选C;黄帝和炎帝均处于新石器时代,他们并未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AB;启是大禹的儿子,他是夏王朝的继任者,而非创建者,排除D。
14.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条款是
A. 协定关税 B. 割香港岛 C. 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D. 领事裁判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B正确;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排除A;C并未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排除C;D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
15. 据《马关条约》规定,当时我省(浙江)被迫对日开放的一处商埠是
A. 杭州 B. 温州 C. 宁波 D. 台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所以选A;B、C、D都不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排除。
16. “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
A. 加强君主专制
B. 提高六部地位
C. 限制中书权力
D. 给予内阁实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BCD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有效信息“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 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
17. 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A. 君主开明 B. 政治统一 C. 思想繁荣 D. 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的社会转型和变革,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君主的开明,故A项排除;政治上统一是秦朝实现的,故B项排除;C项属于社会转型的一方面,排除。
18.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材料直接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井田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主要体现了武王对先代贵族的分封,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治制度,而不是经济制度井田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不同姓氏的贵族的分封,不是宗法制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产生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9.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是武汉会战,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 《三国志吴书》中提到:“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这句话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民本思想 B. 顺其自然 C. 法治思想 D. 仁爱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者,国之根也……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可知,材料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这是古代的民本思想,A正确;顺其自然强调统治者不要任意妄为,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题干中未提及法制,排除C;仁爱主张有差别的爱,与题不符,排除D。
21. 下列与如图所反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在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B正确;辽沈战役位于东北,A排除;淮海战役是围绕徐州展开的,C排除;渡江战役解放的是南京,D排除。故选B。
22. 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紧密相连。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文学革命”的相关内容,错误的是
A.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主要推动者
B. 利于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C. 彻底消除了文言文的使用
D. 推动了平民教育思潮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推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没有彻底消除文言文的使用,故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通过《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革命”,故A选项正确,排除;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革命”推动使用白话文,有利于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故B选项正确,排除;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推动使用白话文,这有利于推动平民教育思潮的出现,故D选项正确,排除。
23. 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在其著作《围史十六讲》中写道:汉高祖刘邦“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他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建立的这种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他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之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即恢复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D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刘邦在实行分封王国的同时也推行郡县制,并非完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制度,汉朝皇位继承上实行世袭制,排除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4. 电影《建军大业》中毛泽东说:“我们如果想继续革命的话,就必须创造一支有革命信仰的军队。”中国共产党“创造一支有革命信仰的军队”是从哪里开始的?
A. 广州 B. 上海 C. 武昌 D. 南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2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是( )
A.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D.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体现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后,促进了吐蕃的汉化,推动了民族交融,符合题意要求,A项正确;“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赞扬的是清朝左宗棠指挥人们在玉门关外种植杨柳,排除B项;“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反映的是汉光武帝在位时期,接见了倭国使者并向倭人“赐以印绶”,排除C项;“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是康熙帝所说,排除D项。故选A项。
26. 《史记》记载:“《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这是对哪一文学成就的评价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风”“小雅”“大雅”“颂”可知,这是对西周到春秋的《诗经》的评价,《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现实感强,故A项正确;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体裁,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故B项错误;汉赋是汉代的诗歌体裁,辞藻华丽,故C项正确;唐诗是唐代的诗歌体裁,具有严格的格律,故D项错误。
27.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
A. 《天津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是《辛丑条约》,故D正确;A和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点睛: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8. 据如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 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B. 先天不足且后天畸形
C.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D. 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与1912年相比,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占比重虽然有了明显上升,但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依然占据一定的比重,说明中国民族企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压迫下艰难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D项正确;根据比重变化并不能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排除A、B项;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占比重82.2%,并不是很小,排除C项。故选D项。
29. 下列属于康熙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有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②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③亲征朔漠,和善蒙古。④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熙帝从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反击侵略,签订条约以及亲征朔漠,和善蒙古,体现出对于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做出贡献,①②③符合题意;兴文重教属于压制思想表现,排除④,选择C正确。
30. 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蕴初之所以主动“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主要是原因( )
A. 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激化 B. 响应“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D. 深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可得出,当时日本加紧侵华,日货充斥中国市场,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吴蕴初宣布放弃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以此抵制日货,故D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激化”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1936年,故B项错误;吴蕴初此举目的是抗日,不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故C项错误。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8分,第33题10分,共28分。)
31. 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答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解析】
【详解】本题是简答题。时空是:1921年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可从革命前途、革命领导力量、对社会的变化等角度惊醒分析。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2. 抗日战争时间,正面战场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答案】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间,正面战场著名的战役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33.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抗日战争的意义一方面是对中国来讲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则在国际上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地位。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2分。)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雍正七年(1729年)为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帝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有什么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军机处的建立标志了什么?
【答案】34. 秦朝。加强君主专制。
35.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朝代:据材料一图示,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这两种制度创立于秦朝。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之下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度之下有利于强化皇帝的权力,所以这一中央政权组织创立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目的:据材料“为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帝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可知,军机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标志:据材料“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及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B. 抗日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
D. 中共在“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2.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更趋剧烈,士阶层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企图影响现实政治。下列思想家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 )
A. 商鞅 B. 韩非 C. 荀子 D. 邹衍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
A. 《韩非子》 B. 《论语》 C. 《诗经》 D. 《老子》
4.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其中1912—1919年间,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 面粉业和纺织业
B. 造纸业和烟草业
C. 火柴业和榨油业
D. 钢铁业和煤炭业
5. 直接导致东三省沦陷的事变是( )
A. 西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6.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 丞相权力得到加强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缓和
D. 皇权日益强化
7. 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它在中国历史画卷上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实力最强的,下列正确选项是( )
A. 徽商和晋商 B. 丝绸之路
C. 机户与机工 D. 景德镇的瓷器
8.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一一罗家伦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五四运动发生于
A. 1917年 B. 1918年
C. 1919年 D. 1920年
9. 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 )
A. 郑国渠 B. 芍陂 C. 邗沟 D. 都江堰
10. “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该事件是
A. 中共“一大” B. 国民党“一大”
C. 遵义会议 D. 西安事变
11. 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机构是
A. 澎湖巡检司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枢密院
12.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A. 陈胜、吴广 B. 张角 C. 黄巢 D. 李自成
13. 他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他”指的是
A. 黄帝 B. 炎帝 C. 禹 D. 启
14.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条款是
A. 协定关税 B. 割香港岛 C. 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D. 领事裁判权
15. 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当时我省(浙江)被迫对日开放的一处商埠是
A. 杭州 B. 温州 C. 宁波 D. 台州
16. “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
A. 加强君主专制
B. 提高六部地位
C. 限制中书权力
D. 给予内阁实权
17. 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A. 君主开明 B. 政治统一 C. 思想繁荣 D. 社会转型
18.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材料直接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井田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19.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20. 《三国志吴书》中提到:“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这句话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民本思想 B. 顺其自然 C. 法治思想 D. 仁爱思想
21. 下列与如图所反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22. 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紧密相连。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文学革命”的相关内容,错误的是
A.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主要推动者
B. 利于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C. 彻底消除了文言文的使用
D. 推动了平民教育思潮出现
23. 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在其著作《围史十六讲》中写道:汉高祖刘邦“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他在推行郡县制同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建立的这种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郡国并行制
24. 电影《建军大业》中毛泽东说:“我们如果想继续革命的话,就必须创造一支有革命信仰的军队。”中国共产党“创造一支有革命信仰的军队”是从哪里开始的?
A. 广州 B. 上海 C. 武昌 D. 南昌
2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是( )
A.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D.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26. 《史记》记载:“《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这是对哪一文学成就的评价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27.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
A. 《天津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8. 据如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 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B. 先天不足且后天畸形
C.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D. 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9. 下列属于康熙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有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②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③亲征朔漠,和善蒙古。④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0. 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蕴初之所以主动“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主要是原因( )
A. 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激化 B. 响应“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D. 深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8分,第33题10分,共28分。)
31. 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32. 抗日战争时间,正面战场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33.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2分。)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雍正七年(1729年)为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帝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有什么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军机处的建立标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