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 文
2024.02
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共15分。
材料一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选自关四平、陈默《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材料二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有删改)
材料三
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可以使彼此之间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衬托作用,而带有较高审美意义的人物性格的外部对照,应当是《红楼梦》式的对照,对照的双方都应当具备丰富的性格内涵,只有这种对照才是高级的对照方式。
那么这种高级的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怎样才能实现呢?这里的关键是必须从外转入内,即依赖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美丑的二重组合,并且,典型性格内部的对照,很少只是单纯的一组对照关系,它往往形成多组对照关系,并形成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在这个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通过一定的中介,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联系,这就是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这些二重组合单元,在性格内部积极运动,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形成丰富复杂的性格。以项羽为例,他的性格就是一个复杂的对照系统。钱钟书先生汇集《史记》中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价,找出项羽多种性格元素的两极对照,他说:“‘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项羽丰富复杂性格系统包括善与恶、残暴与仁爱等多种性格的二重组合单元,而由于两极对照中又有心理中介与感情中介的联系,因而形成犁然有当的性格运动。
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主要人物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次要人物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例如《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具有自己复杂的性格对照系统,而次要人物晴雯、袭人等,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以袭人为例,她既恪守奴才的本分,全心全意地尽奴仆之职,但也流露出对自己“奴才命”的不满。她对主子极其温顺,似有逄迎之嫌,但她又同情刘姥姥,惜老爱贫,似无势利之心。她对宝玉既有“从”也有“爱”,既有奴仆对主子卑微的恭顺,也有青春少女对恋人真实的痴情。袭人性格内里包含着美丑、善恶的对照,这种对照是由很多二重组合单元互相交叉构成的,因此,袭人的性格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袭人的性格塑造与晴雯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们两人形成一种性格对照,让人感到她们的性格虽然清晰,但又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人为的对照痕迹。这就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是丰富的,其内部也有对照,也有联结,也有统一,深层结构中蕴涵着许多一家独有的内容。这些内容既确定又不确定,既复杂又深邃。这样,她们的性格外部对照,由于自身性格内涵的丰富,而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一部作品的形象体系,尽管作家可采取多种对照手段,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和组合。
(节选自刘再复《红楼梦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场定型”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对中心人物,作者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方面为其“定型”;对林黛玉,先总写她给人们的整体感觉,然后细描其“貌”“神”“心”。
C.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速写勾勒,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反复刻画出来的。
D.在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经过一定中介就可以分别形成不同组别的对立统一联系,即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心”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B.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型的事例将工笔细描与简笔速写两种塑造人物的方式进行对比阐述,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材料二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虽然塑造方式不同,但是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却很鲜明,甚至无关紧要的人物轮廓也很清晰。
D.材料三中的人物性格对照原则有性格外部对照和性格内部对照方式两种,作者以袭人和晴雯之间的各有不同、相互映衬,论证了次要人物的塑造成功需要来自外部的对照和比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眼里王熙凤的出场定型。
B.《红楼梦》中两首《西江月》,概括了宝玉的性格特点,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一个不仅蔑视世俗、不慕功名利禄,还徒有英俊的外貌、不学无术的总体印象。
C.相较于《红楼梦》式的对照方式,中国戏剧中常用的脸谱化对照方式,是单一化性格之间的外部对照。
D.《鸿门宴》中项羽的英勇霸气与天真轻信、刘邦的能屈能伸与虛情假意、范增的干练精明与心浮气躁是一种高级的对照方式。
4.蒋勋先生评价《红楼梦》时谈到,这些人物都是“正邪两赋”之人,没有截然的好,也没有截然的坏,所以不必苛求,这和材料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请从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言行事迹,阐述这种《红楼梦》式性格对照。(6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12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共15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给文中加点词注音。(5分)
(1)千乘之国 (2)夫子哂之 (3)浴乎沂
(4)风乎舞雩 (5)夫子喟然叹曰
6.解释文中画横线词语的词义。(4分)
(1)且知方也 (2)鼓瑟希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为国以礼
7.结合文中的描写,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四子各自的志向、形象特点以及孔子对四子之志的评价与态度,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人物 志向 形象特点 孔子的态度、评价
子路 强兵 ① ②
冉有 富国 ③ 叹之
公西华 ④ 平易更加谦逊 惜之
曾皙 ⑤ 洒脱从容 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2题。共15分。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C.始速祸焉 速:快速
D.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讽刺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2分)
三、古诗文默写填空。共20分。
13.根据原文内容填空。(20分)
根据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完成填空(1)—(6)。
(1)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__;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_。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_。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
(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_________________。
(6)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_____,则智者尽其谋,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杜牧《阿房宫赋》原文,完成填空(7)—(13)。
(7)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
(8)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____。一日之内,一宫之间,_________________。
(9)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10)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_________________。
(11)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__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12)嗟乎!_________________,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1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根据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完成填空(14)—(15)。
(1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_________________。
(15)举先王之政,_________________,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红楼梦》原著内容,完成下面14-16题。共35分。
14.选择题。共18分。
(1)下面是《红楼梦》前二十回中重要的故事情节,对这些故事情节发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②庆元宵元春省亲 ③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④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2)下列对《红楼梦》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分别含有“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意思。
B.《红楼梦》前几回具有总纲性质,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见闻,介绍了贾府内部的环境与人物;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引出贾府的外部环境。
C.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后来宝玉要把这串念珠送给黛玉,黛玉说是“臭男人”的东西,没有要。
D.《红楼梦》里《枉凝眉》曲子有这样的句子:“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薛宝钗。
(3)下列人物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他人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熙凤: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贾母的孙媳妇,贾赦与邢夫人的儿媳妇,贾琏的妻子,巧姐的母亲。
B.王夫人:荣国府掌权管事的家长之一;二老爷贾政的妻子,贾元春、贾兰、贾宝玉的母亲,王熙凤的姑母,薛宝钗的姨母。
C.林黛玉:因母亲早逝而寄居贾府;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贾敏之女,贾宝玉的表妹。
D.薛宝钗:出自“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因拥有金锁而与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薛姨妈的女儿,薛蟠的妹妹。
(4)《红楼梦》第三回中,黛玉关于自己读书的事两次说法前后不一致。对其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仔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机警、聪明;新来乍到,处处小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5)下列关于《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大展风采,贾政因此很满意地夸赞了宝玉几句。
B.薛姨妈命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凤姐和姑娘们,黛玉认为给自己的是别人挑剩下的。
C.秦可卿死后,尤氏犯旧疾不出,贾珍请凤姐来宁国府协理丧事。
D.在“毒设相思局”中,王熙凤设计害死了试图调戏自己的贾瑞。
(6)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府的“四春”按年龄由大到小分别是:贾元春、贾惜春、贾迎春、贾探春。
B.“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对薛宝钗的外貌描写。
C.“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作者通过刘姥姥这一乡下贫苦老妇人的视角写出了贾府的显赫奢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
D.第八回宝玉听从黛玉的劝诫,弃冷酒而饮热酒,被一旁的宝钗奚落“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15.填空题。共13分。
(1)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人名:_______)
(2)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人名:_______)
(3)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人名:_______)
(4)元妃省亲大观园,择了几处最喜欢的地方赐名。其中“有凤来仪”赐名_______;
“红香绿玉”赐名_______;“蘅芷清芬”赐名_______。后来,分别成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住所。迎春住在缀锦楼,探春住在_______,惜春住在蓼风轩,李纨住在_______。
(5)大观园中生活惬意悠闲,宝玉偷看《_______》,恰巧黛玉拿着花锄花帚来葬花,被黛玉撞见。后来宝玉被袭人叫去,黛玉竟又听到《_______》妙词妙曲,不禁心痛落泪。
16.请概述“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主要情节。(4分)
参考答案
一、多文本阅读,共15分。
1.(3分)C“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速写勾勒”错,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二段是“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第三段是“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
2.(3分)D“材料三中的人物性格对照原则有性格外部对照和性格内部对照两种方式”,即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和人物性格的内部对照。材料三第三段“她们两人形成一种性格对照,让人感到她们的性格虽然清晰,但又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人为的对照痕迹。这就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是丰富的,其内部也有对照,也有联结,也有统一,深层结构中蕴涵着许多一家独有的内容……因此,一部作品的形象体系,尽管作家可采取多种对照手段,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和组合”,由此看出,材料以“袭人和晴雯的性格对照”论证了人物性格内部对照和组合的意义,它在一部作品的多种对照手段中具有绝对性意义。
3. (3分)B材料一第二段“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也就是说,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所以“还徒有英俊的外貌,其实不学无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有误。
4. (6分)
示例一:林黛玉:一方面她自尊自重,如初进贾府小心谨慎,不敢多行一步路。(或她才华横溢,如在诗社中多次大展才华,夺得菊花诗魁首)(3分);另一方面她尖酸刻薄、小性多疑,如她取笑刘姥姥是母蝗虫。(或奚落宝玉听宝钗的话只喝暖酒;奚落宝玉的金玉之说。)(3分)
示例二:王熙凤: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如协理宁国府时,她按岗定编,把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秩序安然(3分);另一方面她贪婪狠毒,如弄权铁槛寺,坐享三千两,逼死一对青年男女。(或借刀杀人,逼死尤二姐;或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3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30分。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 (5分)乘(shèng) 哂(shěn) 沂(yí) 雩(yú) 喟(kuì)
6. (4分)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希:同“稀”,稀疏 撰:才能,这里指为政才能。或解释为讲述、解说亦可 为:治理
7.(6分)
人物 志向 形象特点 孔子的态度、评价
子路 强兵 不甚谦逊,坦率鲁莽 哂之
冉有 富国 谦逊有礼 叹之
公西华 知礼 平易更加谦逊 惜之
曾皙 和乐幸福 洒脱从容 与之
(二)《六国论》共15分
8. (3分)C(速:招致) 9.A 10.B(杀了良将赵牧的是赵国,而非燕国)
11. (4分)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又在六国的下面了。(得分点:以、下、故事、是)
12. (2分)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三、古诗文默写,共20分。
13.(1)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
(2)能克终者盖寡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载舟覆舟
(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6)择善而从之 勇者竭其力
(7)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8)风雨凄凄 而气候不齐
(9)奈何取之尽锱铢
(10)多于机上之工女
(11)不敢言而敢怒
(12)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3)以致天下怨谤也
(14)以兴利除弊 不为征利
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共35分。
14. (每题3分,共18分)
(1)C (2)D (3)B (4)C (5)A (6)C
15. (每空1分,共13分)
(1)晴雯 (2)史湘云(3) 袭人(4)潇湘馆 怡红院 蘅芜苑 林黛玉 贾宝玉 薛宝钗 秋爽斋 稻香村 (5)西厢记/会真记 牡丹亭
16. (4分)
要点提示:①到任遇命案;②夺女打死人;③见到护官符;④枉法乱断案。
参考答案:①贾雨村一到任上,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呈案下。
②金陵一霸薛蟠为争夺被拐骗的香菱(贾雨村困难时,帮助他的甄士隐的女儿),纵容家奴打死了冯渊。
③贾雨村从门子处见到"护官符",得悉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害关系。
④徇私枉法,胡乱断了此案,并写信报告贾政和王子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