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1全国课标Ⅰ卷41题的命题特色、
应对策略及其思路探讨
武汉市新洲区高中文化补习中心靖同咏2内容提纲(一)、41题的命题特色
(二)、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分析
(三)、应对该题的基本策略
(四)、开放性思路的探讨(重点) 感悟41题的难度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I卷41题难度及均分统计表(湖北省) 直观信息:41题难度逐年加大,均分逐年下降 三个疑问:1、41题究竟难在什么地方?
2、为何前两年其难度、均分两项数据呈倍数下降?
3、为何后两年其难度、均分两项数据略有下降,但
却又对平稳呢? 41题的前世今生 1、2010年独辟蹊径,首开先河
(新课标全国卷40题第三问“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
2、 2011年该题独立成题,初露峥嵘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
3、2012年进一步巩固该题的独立地位,但略缺新意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4、2013年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 “比较两图,提炼信息并予以说明” )
5、 2014年则继往开来,匠心独运!
(教科书目录修改说明 )5(一)41题的命制特色一、素养立意“随风潜入夜”
二、学科能力考查“润物细无声”
三、考查层级目标“大珠小珠落玉盘”
四、学术成果入题“爱你没商量”
五、开放方式“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难度控制上“它的地盘它做主”
特色一、素养立意“随风潜入夜”1、高考立意的变化:
知识立意 → 能力立意 → 素养立意(41题相当明显)
2、基本的学科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
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答题的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特色二、学科能力考查“润物细无声”四大学科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表格中第一个问题的解决: 41题究竟难在什么地方?前提和基础考查的核心1、高考如何实现对 “论证和探讨问题” 的考查(核心)→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层级目标特色三、考查层级目标“大珠小珠落玉盘”
2、近五年高考如何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 ”→ 2010年,40题第三问“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
→ 考查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011和2012年的评“西方崛起”题和评析“冲击---反应”题
→ 都是考查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2013年的“比较说明”题
→ 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014届的“修改说明”题
→ 考查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3、近几年高考如何在该题上变化创新?2011和2012年为“高大上”式的观点评述、评析 →2013年回归史学的基本点,即获取并解读信息,论证并探讨历史问题 →2014年要求独立提出观点,对史观、史实和史论的考查水乳交融 表格中第二个问题的解决:
为何2012到2013年难度、均分两项数据呈倍数下降?11特色四、学术成果入题“爱你没商量”2010年---“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年---“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4年--- “教科书目录修改说明”
五、开放方式“千树万树梨花开”开放角度:
设问开放;答案开放.
变化形式:
三个层级考查目标的不断变化.
开放程度:
由两、三种选择到多种选择。
特色六、难度控制上“它的地盘它做主”表面上降低要求:
2013年到2014年,由提取两项信息 → 提出一个修改建议。实际上增强了考查力度(2014独立提出观点):
它更加强调考生依托自己对抗日战争的认知,多角度发现、分析目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无法迁移作答(无现成的可资借鉴)的独立解决方案(建议及理由)。课标中所要求的学科素养和考纲中所强调的的四大能力,始终体现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从“二”到“一”的变化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考查的更加深入! 表格中第三个问题:为何后两年其难度、均分两项数据略有下
降,但却又对平稳呢?
(二)考生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难以提出中肯的观点(即修改建议),这是考生失分的首要原因(以2014届为例)。1、提不出符合材料的观点(建议)→ 不少零分
A、描述观点的难度加大(没有材料信息可利用,也无法迁移作答)
B、作答的要求提高了
2、所提“建议”的思维处在浅表层次 → 大量低分
A、缺少对目录的深层次分析 ,从而难以发现材料中的问题
B、未能把握好阶段特征,更未能弄清命题人的意图
2、未能进行符合题目要求的多角度说明,这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A、说明的角度单一
B、干瘪的观点或史实的堆砌
C、时空混乱、答非所问D、简单而盲目的套用上届的模式16(三)41题的突破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依葫芦方能画好瓢”
三、“条分缕析”是增分的有效手段
四、 “画龙还须点睛”
一、功在积累、感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A、典型的材料教学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B、适度的原型训练是必要的
C、更重要的是多种形式的变式训练
二、观点的描述和阐释 “依葫芦方能画好瓢”1、2014年全国课标1卷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2、描述和阐释观点的步骤:(首先弄清命题人意图,然后)
A、获取和解读信息(发现材料目录中有问题的地方)
B、调动和运用知识(将现行教材与目录进行对比,发现不同)
C、描述和阐释事物(将“有问题的”或“不同的”用学科语言表述出来)
三、“条分缕析”是增分的有效手段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勇抗战”。
理由: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3、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11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上面满分卷的答题思路:1、是什么?(观点或修改建议)
2、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
3、怎么样?(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结 论:
先得“有招”,然后方能“无招胜有招”四、史观分析法在答题中的运用是“点睛之笔”A、命题人尤其反感的是那种贴标签式的史观,但更为重 视用史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B、史观分析法在答题中的运用,将会使考生的答案说理更为透彻,立意更为高远和丰满。
C、2011年和2012年是比较直白、显性地考查史观;2013年和2014年则是较为隐性的考查史观的运用,这也反映出命题技术的成熟。22写在开放性思路探讨前面的话 我不敢说今年一定会出现类似前几年式的开放题,原因在于“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个学科能力下面的三个层级目标已经完整地考了一个轮回。
但我们又不得不做准备,否则我们就迷失了方向。如果出现,它很有可能是大尺度创新甚至是改头换面。下面有几个思路,都是立足于变,也算是抛砖引玉。
“高考还是难一点好!”这句话我总感觉到如芒刺在背。所以准备着难,立足于变,“变则通,通则久”。(四)开放性思路探讨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2011、2012、2013)
A、“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B、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2、独立地提出观点(2010、2014)
C、“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形成观点的两种形式)24(四)开放性思路探讨两种可能:1、维持或降低难度
→ 从材料中归纳观点,如2011、2012和2013的41题
2、维持或增加难度
→ 独立地提出观点,如2010和2014的41题
三种变化:1、设问关键词的变化(“评”和“说明”都已用了两年,今年?)
2、层级考查目标的变化(三个层级目标都有涉及,以实现较为全面的备考)
3、层级目标下考查角度的变化
(就上面的第二种可能,后面列举4个角度:编写目录;重构历史;再认历史;鉴别历史)25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改造题)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从材料中归纳两个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命题思路:1、模拟2013年41题,考查层级目标1,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时政和学术热点“一带一路”。26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改造题)例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1、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2、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责任制的生产队达71.9℅,其中包产到户的占67℅.
3、1986.10,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使民事审判活动有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依据。
4、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5、1994年,APEC《茂物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15—20年内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
6、 1995年,杨文良批评当时的粮食定购政策弊大于利。依靠政企不分,官商一体的国有粮食部门,财政花了不少钱,物价也平抑不下去,既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保护不了城镇居民的利益。
7、1996年,伊朗生产出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的莎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
8、1999年底,中国有股份制企业40多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200家。
9、2001年,农业改革已经突破了“以粮为纲”的禁区,带来了因地制宜的多种经营和农工商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活跃了整个城市经济。
10、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逾20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命题思路:1、模拟2011和2012的41题,考查层级目标2,即“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学术热点“改革与全球化”。请选取上表中至少三条信息,概括出一个历史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阐释272、独立地提出观点(原创题—编写目录)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何做“世界史”)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也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写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关注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世界上的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历史。
以上所有的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新的“世界史”即“全球史”却对历史进行横向的观察,表达横向的因果关系,强调横向的关系与互动,所以它在对历史进行诠释时往往以横向素材为依据,这是新“世界史”最大的特点。
-----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请根据材料提供的编写世界史的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份1990—2000年的世界史目录命题思路:1、模拟2014,考查层级目标3,即“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由修改目录到编写目录,相对于2014年的41题,反其道而行之
3、学术研究成果直接入题。
282、独立地提出观点(原创题—重构历史)例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不整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岳麓版教材
请根据材料中写历史的方法,另换一个视角,重新建构这一段历史。
命题思路:1、模拟2014,考查层级目标3,即“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重构历史,史观用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3、注重设问的变化。
292、独立地提出观点(原创题—再认历史)例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于1787年5月召开制宪会议,出席的有12个州(罗得岛州除外)的55名代表,G.华盛顿任主席。出席会议的大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由于利益不同,大州与小州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直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在宪法制定过程中,二十四个派别内部各种利益集团的政治妥协与利益平衡起了杠杆作用。
1912年2月7日,在孙中山主持下,参议院召开制定约法会议,经过三十二天讨论,3月8日通过。《临时约法》并非各政治派别、各阶层、各阶级基于民主、共和的共同政治理念的产物。在《临时约法》的制订机关南京临时参议院的43名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3人,立宪派仅8人,没有代表最强势政治集团的北洋军阀势力的袁世凯的代表。《临时约法》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并没有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广大农村对民主、共和的观念还非常陌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宪法性文件的一处异同来,并分别谈谈你的认识命题思路:1、模拟2010,考查层级目标3,即“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再认历史,学术研究成果入题
3、注重设问的变化。
302、独立地提出观点(改造题—鉴别历史)例四 近年来,关于谁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 材料一:韩国学者敢于宣称“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有两手“证据”:
证据一: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发现于韩国清州,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认定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
???? 证据二:是韩国学者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舁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事实上毕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可见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 材料二: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佛经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异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 材料三: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异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异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在当代,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在2002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对韩国学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来”等质疑作了明确的否定。
材料四:韩国学者徐有榘(1764—1845)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舆(起源)也……或用铜造一一我东(朝鲜自称)尤尚之。”
???????????????????????? 一一以上均摘自《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9期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证伪“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说?(4分)你如何看待中韩关于“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争的?(8分)命题思路:1、模拟2014,考查层级目标3,即“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鉴别历史,学术研究成果入题
3、注重设问的变化。
31写在后面的话 历史高考真的有些难!就前几届而言,其难度值是九大高考学科中的任何其它学科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更加悲剧的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一线教师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也根本无法动摇命题人的“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铁石心肠。不难想象,当历史真的作为选考科目之一的那一天来临时,学生还敢不敢选?我们还能不能捧住自己的“饭碗”?我还在想,当学生不再敢涉足这个人文学科时,这些专家又情何以堪?皮之不存,年轻一代国民的的人文素养又将焉附?
或许我们也可以欣慰点,据我所知,就未来综合科的选考,一些重点院校,诸如北大、清华等纷纷表态,偏理的院校需要物理成绩,偏文的院校需要历史成绩。“天恩”浩荡!也许我们还能沾一点人文学科的光。话虽如此,但这个“光”能否沾得住,沾得长,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世上没有救世主!真正能够拯救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多准备一些,准备的充分一些,让学生的分数再高那么一点,于良心上或许我们可以聊以自慰,聊以心安!于地位上,或许会多几分无奈的学科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