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新和乐(状6味)
24465A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取材典型,镜头聚焦在激流乡一个偏远的山中,写了那里的人与自然。那里“没有
我们的人了”,那里“偏僻,交通不便”,暗示了那个地方愚昧,落后,少了生命的尊严。
B.小说结尾处富有诗意的细节,表达出作者理想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无声地谴责现
代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
C.小说通篇采用散文化的描写性语言,富有抒情性,浸润着作者的主观情感,遣词简约精
妙,文风质朴清新,达到了小说诗意化的效果。
D.小说重在凸显自然环境的描写与烘托,小说结尾对湿润的空气、莹白如玉的半轮月
亮、回家的驯鹿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既写出了自然的美好,又写出了“我”对生活在其中
的眷恋。
8.根据小说节选内容,试探究小说所揭示的主题。(⑤分)
9.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试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日:“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日:
“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
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
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邵作考课法。
即作《都官考课法》,诏下百官议。司隶校尉崔林曰:“夫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
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
黄门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
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
之。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
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
致雍熙者哉!”司空撩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
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
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
臣光日: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
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
明,则群下之能否掉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
之资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
【注】百辟:指百官。
【高一语文第5页(共8页)】
2446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