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
差别。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人类的居住地城市聚落乡村聚落(先)(后)城市 乡村 集镇(分别用1,2,3表示
出现的先、后顺序)123settlement定居城市?乡村?其它方面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
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人口密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
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存在哪些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大气污染、噪声
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就业困难等。农村聚落有:城市基本职能类型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
的聚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P 79 2。聚落与环境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
适合定居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漠河 佛山
(2)天津 乌鲁木齐
(3)长江中下游平原 内蒙古高原
(4)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有
密切关系。气候水地形地形 交通分布特点?P 80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共有300多处。山西平遥古城水城威尼斯云南省丽江古城福国寺古罗马大斗兽场长城布达拉宫故宫比萨斜塔古桥苏州园林雅典卫城颐和园柬埔寨的吴哥窟四合院埃尔斯巨石——澳大利亚仰光大佛塔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保护传统聚落的原因?世界文化遗产:共有300多处。P 83 活动2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人类居住地聚落 1课时
4表示一个地区人口疏密程度的是( )
A.人口总数的多少 B.人口居住面积的大小
C.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D.人口密度
5近年来,我国每年约增加1200~1300万人口,新增人口一直高居世界之首,
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最高 B.人口死亡率最低
C.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D.人口基数最大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分钟)
三、学习目标:(一)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二)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26分钟)
目标一:
1.我们把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 )
聚落分为两大类:( ) (农村、木村、渔村等)和( )
2.居住在乡村里的人们从事( )、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欣赏图片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从事( )、服务业等工作。
3.交流对话: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的差异:
(图1 ) (图2)
乡村有: 城市里:
( )、果树、池塘…… ( )林立,许多( )、学校、医院,
小路 道路 ( ),车 辆 较 多。
4.聚落的形成与自然( )密切相关。
( )充足 土壤( ) 自然资源( )
聚落形成发展的有利条件
( 图3)
交通( ) 等等 地形( )
读图3结论:
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聚落一般都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
河流中下游( )地区或河口
( )地区)
平原地区的聚落;呈( )状
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工农业生产发达
聚落分布密集
顺着河流、山麓、山谷等地的聚落:
呈( )状
5.民居的建筑风格与( )的关系
当地的气候原因:
利用当地资源:
西亚房屋厚墙( )
——热带沙漠气候,
----防晒又( );
我国黄土高原上房屋以( )为主
----厚厚的黄土挖掘成屋
----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东南亚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
——炎热( )
----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
北极圈附近生活的因纽特人造( )房子 ----房外冰天雪地,
----房内却很温暖。
北极冰屋
——终年寒冷,
----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6.聚落保护的原因和意义:
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利用( )和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果,
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等信息,
是活的“百科全书”,
处理好聚落发展与( )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
《 公约》来保护挽救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包括:
( )巴黎塞纳河岸 ( )水城威尼斯 我国( )丽江古城,
山西省平遥古城, 安徽皖南古村落, ( )历史城区等。
8.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答:尊重当地( ),不乱扔( ),不污染( ),
不大声( ),不攀折( )不在文物古迹上( )。
五小结:(3分钟)
学生分组互相检改学案基础知识点,没完成的把名字交给老师,扣1分。
六、汇报展示 (10分钟)
《新课程》中:基础知识抢答题和中考链接提升必答题:
(一)连线题:
西亚厚墙小窗 房外冰天雪地 房内却很温暖。
东南亚高架屋 热带沙漠气候 防晒又凉快
云南傣族竹楼
北极冰屋 炎热多雨 楼上住人避免潮湿
而且风大凉爽
我国黄土高原上窑洞 终年寒冷 冰块构筑 墙体较厚
利于保温
北极圈附近 厚厚的黄土挖掘成屋 冬暖夏凉,
因纽特人造的冰房子 干湿宜人。
(二)单项选择题.
1.四幅民居图中,能反映半干旱地区气候特征的是( )
2---5题见《新课程》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到自己有待加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的聚落分为城市和农村。
2.了解城市和农村聚落的区别。
3.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学习重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2.聚落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一、学习导航:
(一)预习:
什么是聚落?世界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类?
2.说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什么有利的条件?
3.怎样保护聚落?
(二)质疑问难: 。
二、探究交流:
探究一:读课文与看图片。
(1) 什么是聚落? 世界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类?
(2) 结合自己家乡的所见所闻,畅谈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有何区别?
(3) 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4) 谈谈聚落的特色与当地经济的关系。
探究二:读图4.19。
(1) 结合家乡的情况,说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什么有利的条件?
(2) 你家乡的聚落是稠密的还是稀疏的? 分别说说有哪些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探究三:读图片4.21、4.22、4.23、4.24与4.25 说说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东南亚的高架屋; (2) 西亚的厚墙小窗 ;
(3) 因纽特人的冰屋; (4) 黄土高原的窑洞;
(5) 云南的傣家的竹楼等。
探究四:读82页课文与83页的图片:
为什么要保护传统聚落?
你对保护传统聚落有什么高招?
教师点拨:
1.聚落的形成条件:地形、土壤、水资源、交通、自然资源、文化、历史、政治等。
2.聚落的保护方法:增强人们保护意识,进行维修与改造,建设与保护并重等。
三、达标检测:
选择题:
(1)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
A、规模小 B、建筑物大 C、道路稀小 D、建筑物密集
(2)一般来说,在人口稀小的地区,村落:A、分布密集B、分布稀疏C、规模较大 D建筑物高大
(3)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水源充足的地方 B、交通不便的地方
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
(4)在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许多村落都沿河分布,主要原因是:
沿河地带土壤肥沃 B、沿河地带地形平坦
C、沿河地带渔业资源丰富 D、沿河地带交通便利
(5)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
A、聚落密集 B、聚落稀疏 C、建筑物矮小 D、聚落规模小
(6)竹楼适合什么地区的人们居住:
A、热带雨林地区 B、热带沙漠地区 C、沿海地区 D、内陆地区
(7)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能反映当地降水多 B、能反映当地冬暖夏凉
C、能反映当地气候干旱 D、能反映当地经济发达
(8)北京的古老民居——四合院,记录的政治文化信息是:
当地的气候特点 B、当地当时的经济水平
C、当地的地形特点 D、封建时代多代同居的家庭关系
四、学习反思: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
1.乡村和城市
(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
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b.各国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法规和政策。)
热点考点聚焦
命题方向: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及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以读图分析题考查为主。聚落分布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一般以选择题考查为主。创新题型根据资料信息分析城市形成地点,及发展保护措施。
【例1】 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资源 D.交通
分析: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工农业比较发达,所以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答案:A
【例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
C.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亚洲相对落后,所以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剖析:此地的考查点是聚落的含义和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不同景观特征。B项涉及到的内容就是部落,与聚落一字之差,但含义相差甚远。C项世界各地完全以乡村聚落或城市聚落的大洲是没有的,无论是广阔的草原,还是平坦的平原,还是浩翰的林场,各大洲只要有人居村的地方都有从事农、林、牧、工、服务等的不同聚落。D项则是非洲乡村聚落的特征。 答案:A 点拨:关于人类文化的知识点以生活为依托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
【例2】目前世界上住在城市的人大约有( )。
A.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B.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C.世界人口的一半 D.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
剖析:由于受社会知识了解不多的局限,学生们凭生活经验知道我们中国生活在城市的人比例小于乡村人口,很易错选A或B。而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如英国高达90%,德国85%以上。所以就全世界来看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数量相差不大,各占约一半。答案:C
创新例题点拨
【例】 我国的东部人口稠密,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西部内陆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试分析原因。
点拨:考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东部平原面积广大,比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分布于东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并且这几个平原均由河流冲积而成,所以水源充足。再加上靠近海洋,夏季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因此我国东部农业发展早,人口密集,随后工业、交通业、商业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成为聚居密集地。
我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而且有的地方沙漠、戈壁广布,有的地方地势过高,气温较低,不宜发展农业和人类居住,交通也很不方便,所以人口少,聚落少。
答案:我国东部沿海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湿润,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聚落多;西部内陆,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人口少,聚落少。
学用方法指导
1.如何分析聚落分布比较稠密或稀少的原因?
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1)地形方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2)气候方面: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3)资源方面:林、渔、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地区,便于发展各种工业,人口较多,聚落多;反之,资源贫乏的地区,聚落少。
2.如何理解分析聚落建筑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当地的气候:是潮湿还是干燥,是炎热还是寒冷?如我国云南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搭建双层木楼或竹楼,楼上层居住人避免潮湿,而且上层风大凉爽。再如在西亚的热带沙漠地区,向天气温非常高,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小窗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2)当地的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资源直接影响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再如,北极圈附近生活着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造成的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
学习效果评估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工作的有( )。A.纺织工业 B.饮食服务业 C.耕作业 D.邮电业
2.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 )。 A.农田 B.牧场 C.池塘 D.高楼
3.目前依然保留了较多原始村落的大洲是(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非洲
4.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高山、荒漠 B.肥沃的平原 C.丰富的资源 D.便利的交通
5.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因纽人特别耐寒 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
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意
二、填空题
1.一般来说,先有 聚落,后有 聚落。
2. 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
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地形 ,土壤 ,水源 ,交通 ,自然资源 。
4.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
5.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 而异。
参考答案
一、1.C 2.D 3.D 4.A 5.C
二、1.乡村 城市 2.亚 3.平坦 肥沃 充足 便利 丰富 4.工农业 密集 5.环境
三、1.(1)乡村 城市
(2)乡村:大 密度小 高度低 窄 少 农田 果园 小
城市:大 密度大 高度高 宽多 草秤 道旁树 大
(3)耕作 放牧 捕鱼 工业 服务业
2.(1)河流 (2)长江与嘉陵江在这里交汇,水运便利,有大量人流物资在这里聚集、中转。 (3)B 此处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交通便利。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
?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幻灯片播放新户乡村、河口区、东营市景观图片。
导入: 像照片中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聚落的知识。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过渡:其实聚落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地,人们在聚落中还可以进行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聚落的范围要大于居所的范围。
从刚才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是聚落,景观有较大差异。
一、慧眼看图,找差异
1、对比分析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之间的景观差异。
承接:其实不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较多差别,就是同为乡村聚落也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2、四种乡村聚落图片(让学生说出每个图片中人们从事的活动,分析是哪一种乡村聚落)。
承接:不但乡村聚落有多种类型,就是各大洲的乡村聚落也有较大区别。
3、抢答:三大洲乡村聚落图。
环节过渡:
二、寻找理想家园,做勇敢的开拓者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板书学生选择的理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土壤等。为什么大家不在甲地或乙地安家呢??
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
?
读图分析:早期的世界文明有著名的四大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图中绿色的区域就是这三大文明发祥地。?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归纳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快速分析判断:影响下列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同学们都是东营人,那大家知不知道东营市的历史?请同学们看学案上的资料《东营市建市历史》。
现在我们知道,东营市建市是因为东营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立城市的例子。那么其他城市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建在某个地方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2、中国地形图和中国特大城市分布图,表格“三级阶梯”。
根据提供资料分析城市分布和地形的关系: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再讨论原因。
我国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形为主的第三级阶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是人口集中分布和形成聚落最理想的地区。
3、株洲城区变化图。
分析株洲城区发展变化的原因。株洲城区变化是因为地处铁路沿线和交汇处,并且有河流经过,交通便利。城区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
4、三种宗教建筑图。让学生点明分别属于哪种宗教,教师点明:宗教信仰。
5、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景观图。教师点明:政治因素。
6、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气候因素。它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国城市分布图(标出400mm等降水量线)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哪边,为什么?
大多数城市在东南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平原地区,这里既有适宜的温度,又有适度降水。
过渡:其实气候因素不但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还能影响聚落的建筑特点和建筑材料。
三、建设美好家园,做聪明的规划者
讨论:假如我们的家园位于热带沙漠地区或热带雨林地区,你会设计什么样式的房屋建筑?说出你的理由。
同学们分析一下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说一下建筑特点,理由。
讨论解释窑洞和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过渡: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那聚落是否从一开始就是今天的样子呢? 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图片。
北京老照片和现在的景观图。结合图片说一说北京有什么变化。
北京的发展虽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四合院图。
下面我们就以四合院的保护为例,有两种观点,说一说:你认为哪种观点比较正确。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像四合院这样有极高价值的建筑属于传统聚落,而传统聚落属于文化遗产中的一类,那么什么是传统聚落和文化遗产,它是否需要保护?保护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2页第三个框题《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第二三段。
我国为保护文化遗产,已经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那么我国有哪些世界遗产呢?
大家看图了解。
五、收获平台
谈谈这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想法?
最后把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和同学们合作了一节课,感到十分高兴,谢谢大家。
六、课堂反馈练习。
课题: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述图片反映的是乡村和城市的景观,而乡村和城市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5分钟)
设问:聚落仅仅是指人类的居住地吗?
1、提问:什么是聚落?聚落是如何分类的?快速自学课文并标划出来。
2、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对比一下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小结:造成城乡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
3、是不是所有乡村聚落的景观都是一样的?完成活动2:同样是乡村聚落,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也存在差异。
过渡:聚落是人类居住和进行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的场所。为什么有的聚落大?有的聚落小?一个聚落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这与自然环境有关系吗?
二、聚落与环境(23分钟)
1、我们以东营为例,东营进行经济建设了20多年了,被称为油城。思考一下影响东营这个城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2、看课本找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
3、想以下还有没有其他环境因素。
4、分析材料一二三,总结出其他影响因素:地质、气候、植被。
过渡: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聚落形式。
5、安家活动:你喜欢居住在怎样的环境中,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安家,并简单说出理由。
为什么不选择高山、荒漠地区?大家的选择和世界聚落的分布是不谋而合的。
6、看图印证:世界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而高山、荒漠地区很少或没有分布。
提问: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呢?联系已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结论。
过渡: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以下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建筑风格的。
7.展示图片,各小组讨论这些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照应影响聚落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小结: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聚落的建筑风格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过渡: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让人们遗憾的是一些传统聚落遇到了破坏,甚至消失。因此,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7分钟)
自学课本完成问题:1、什么是传统聚落?2、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关系?
为了发展经济和城市规划,一些传统聚落需要拆迁,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完成课本84页活动,我们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小组持有自己的观点并说出本组的理由。
8.评价:对于传统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考虑,综合论证,才能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但是我们一定要树立保护、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实际行动。
四、[课堂总结]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分钟)
五、课堂反馈(3分钟)
●板书设计
影响因素 分 布
环境 聚落
关 系 (城乡差异) 发展和保护
《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 教学设计
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生存教育,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开拓谷”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步 骤
教 师 教 学 过 程
备注说明
课前铺垫
音乐,幻灯片播放天津城市景观图片
新课导入
刚刚在课前,我们看了一组图片,大家知道那是什么地方的景观图片嘛?
(学生集体回答)
由家乡开始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兴趣
教师总结
这些美丽的景观所表现的就是我们的家乡——天津,是我们每天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地方。
教师过渡
可以看到,天津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而且还是我们学习、工作、娱乐……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像天津市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把他称为聚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聚落的知识。
引出聚落概念
引出课题
媒体展示
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新课讲授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结晶。就像我们的家乡天津,从明朝天津设卫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602年的历程,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天津人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天津1897年、197年及现在的地图
教师过渡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做一次聚落建设的开拓者。
合作学习
聪明的开拓者——安居乐业
情景设置
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地方有一块世外桃源——开拓谷。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有一天这里开了一群聪明的开拓者,他们在这里建设自己的聚落,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丰硕的果实……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
角色扮演
如果今天你们是这些聪明的开拓者的话,你们也能够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开拓谷中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体验这个过程。
“世世代代”暗含着可持续发展观点
活动具体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张“开拓谷”的地形图,利用我们学习的“地图”的相关知识,在地形图上为自己小组的聚落选址并在图上表明,同时总结出选址的原因。
讨论结束后,我们请小组代表上前来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发言由两名成员合作完成:一名成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小组讨论的聚落选址位置并阐述原因,另一名成员结合同伴的叙述在黑板上列举关键词。
希望同学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发扬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认真聆听同伴的意见,共同协作商讨,确定出一处你么认为最理想的安居之所。
教师明确学习任务,便于学生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学生活动
教师给每一小组发一张“开拓谷”地形图
学生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听取合作过程,并给予指导
讨论结束教师过渡
我们的讨论先告一段落。刚刚同学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都非常好的做到了参与、创新、聆听、协作。下面我们选取3个小组来展示一下讨论的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体现出我们小组队员之间的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仔细来听,共同来分享我们同学们的探究成果,认真的思索,我们最终来看看哪一组的方案最为科学、合理,哪一组能够真正的做到“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
“尊重、分享”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体现
学生发言
学生合作展示:一人发言,一人在黑板列举关键词
教师点评,即使纠正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
合作展示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教师总结
通过刚刚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看出同学们在建设自己的聚落都不约而同的考虑到了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我们说这些也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师在学生探究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知识重点
教师过渡
刚刚我们对自己的聚落的选址进行了探讨,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关于聚落建筑的外貌的问题
教师提问
如果我们的“开拓谷”分别位于这两个位置(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下列的两种建筑,你会选择那种?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世界时候类型图”来回答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
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我们确定如果“开拓谷”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则它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可知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所以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墙厚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入屋内的太阳的热量;小窗可以较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进来的热风。
教师总结
如果“开拓谷”位于东南亚地区,则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聚落中常见双层的木楼或者竹楼,下层空着或者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快,还可以避免潮湿。
教师过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聚落建筑的外貌、材料等也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聚落的建筑外貌也同样可以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反馈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过程。
教师提问
看下图的聚落建筑(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你能判断出该聚落所处的位置嘛?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地点,并解释判断的原因)
教师总结
气候终年严寒,就地取材。
教师提问
贵州的石板屋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
材料就地取材,贵州地区多山区
屋顶倾斜,便于雨水倾泻,贵州地区降水较多
教师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自然资源等条件优越的地点。
教师过渡
早期的聚落主要形成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这些地区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进而就逐渐形成了城市聚落。
教师提问
比较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学生回答
学生语言描述,教师加以指导
教师过渡
那么同学们再来认一认这些地方,你知道这是哪里嘛?
学生回答
学生辨认,集体回答
教师总结
三幅图分别是北京的四合院
江苏水城周庄、
云南古城丽江
教师提问
那么我们再来认一认下面这组图片,表现的具体是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总结
我们只能确定他们是大城市,至于具体是哪座城市,我们恐怕就难以确定了
教师讲解
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聚落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是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在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教师讲解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任何一个聚落,无论是怎样的简单,还是多么的复杂,民居就是一个聚落最具特色的代表。我们天津也有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民居建筑。
教师提问
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开发和保护相碰撞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结合家乡,引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学生回答
同学就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传统民居的发展与保护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师总结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主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结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概念、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总结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结语
天津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水城威尼斯属于下列哪个国家( )
A.意大利 B.德国 C.法国 D.瑞士
思路解析:水城威尼斯在意大利。中国的“水城”是苏州。
答案:A
2.乡村聚落有____________、牧村、____________、林场等不同类型,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作。
思路解析:上述乡村聚落的类型是按照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形式来划分的。乡村中以种植业为主的是农村,以畜牧业为主的是牧村,以渔业为主的是渔村,以林业为主的是林场。
答案:农村渔村工业服务
3.早期的聚落大都选在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思路解析:早期的聚落是人们自由地选择到的最优良的自然环境,所以,它体现着地形、气候、资源等这些最基本的、最直接的影响人们生活、生产的因素。
答案:地形资源
4.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的____________传统民居。
思路解析:传统聚落反映着这个地方的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着广泛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很多已经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
答案: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民族特色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____________。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也是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按照规模和生产活动形式的不同,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
答案:聚落乡村城市城市
2.下列哪些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
A.水源充足 B.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 D.崎岖山地
思路解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良好的地形、气候、资源的支持。
答案:D
3.四合院是以下哪个城市民居建筑的代表( )
A.天津 B.北京 C.上海 D.南京
思路解析:四合院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四合院旅游方兴未艾。
答案:B
4.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 )
A.宗教信仰 B.人口的生活方式
C.人口的职业构成 D.人口的性别构成
思路解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主要在人们的生产方式上,也就是人们的职业构成上。
答案:C
5.关于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迁移的人口越多,城市发展就越快
B.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了城市的繁华
C.城市人口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较低
D.城市人口的增长要与城市环境的承载量及经济发展相适应
思路解析: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也带来一些发展压力,不一定使得城市繁华。但是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有一定的承载量,不是迁移人口越多,城市发展就越快。发达国家一般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大。
答案:CD
6.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 )
A.地形平坦 B.热带地区
C.土壤肥沃 D.沙漠地区
思路解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沙漠地区缺水,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AC
快乐时光
老师问:“为了采光,北半球的房屋需要朝向哪里?南半球呢?赤道上呢?”小明回答:“北半球的房屋朝向南,南半球的房屋朝向北,”看着老师赞许地点着头,小明接着说,“赤道上呢,应该把窗户和门建在屋顶上!”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风格的建筑,其原因不包括( )
A.生活习俗 B.历史文化
C.宗教信仰 D.人种的不同
思路解析:聚落建筑的式样,是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进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形成的。和人种这种自然体质特征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D
2.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说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等工作
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工作
思路解析:人类集中的居住地才是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
答案:BD
3.有关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聚落 B.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C.聚落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无关 D.聚落随人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思路解析:人类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不是任何地方都有人类的集中居住,所以不是任何角落都有聚落。自然条件必须适合人类集中居住,才会产生聚落。聚落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答案:AC
4.有关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传统聚落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应加以拆除
B.聚落的发展与人口增长、社会发展无关
C.聚落的发展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D.传统聚落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应加以保护
思路解析:传统聚落是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见证,不应拆除。聚落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
答案:D
5.读图4-6,完成下列问题。
图4-6
(1)图①、图②、图③、图④分别是什么地方的建筑?
(2)根据图4-6及表格中所给的内容,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表4-4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思路解析:民居反映着一个地方气温、降水、资源等等,是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答案:(1)图①是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图②是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图③是东南亚的高架屋;图④是西亚的村庄。
(2)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图①
严寒
冰块构筑、低矮、墙体很厚,保温功能好
图②
干燥,冬冷夏热
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
图③
潮湿,炎热多雨
双层竹楼,人住在楼上,凉爽、通风、防潮
图④
干燥,风沙大
平顶房、墙厚、窗小、防晒、防沙,层顶可用来晒庄稼
6.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
思路解析与答案: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和违法行为。这是对古建筑的肆意破坏。破坏了古建筑,损坏了其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7.填写下列表格,比较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表4-5
房屋密集度
商店的多少
学校的多少
有无农田
有无果园
乡村
城市
思路解析:这是将乡村和城市进行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方面的对比。
答案:乡村:稀疏 少 少 有 有 城市:稠密 多 多 无 无
8.敦煌博物院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的人数。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说明你的理由。
思路解析:题眼是“限制”两字。要清楚这样做的好处。
答案:对。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人数,既可以满足人们参观欣赏的需要,又可以使石窟得到休养,得到良好的保护。
9.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周庄拒绝“现代化”
江苏周庄是我国著名水镇之一,它之所以这样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城市中水泥丛林、尘嚣的压迫感,在这里可以即刻被甩在明式建筑水乡之外。周庄能保持九百年水镇的古朴风貌,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交通不便。换句话说,周庄的今天,是以镇里的人们牺牲了现代化的生活为代价的。为了保护古镇,周庄限制旅游人数,限制拓宽道路,还限制当地居民建筑。
我曾在桥栏边对当地的居民说:“你们住在这里多好啊。”他说:“有什么好的,连自来水和抽水马桶都没有。”
想一想:周庄这样做值得吗?请你说明理由。
思路解析:处理好聚落的保护和发展这一对矛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答案:值得。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具有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和研究价值。周庄人在保护古镇方面的确做出了牺牲,但是这种小集体的“牺牲”换来的却是整个人类的文明纪录,也必将换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绝动力。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练习
1.根据人们居住地方的不同,我们一般将聚落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影响聚落形成的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地形、________和________等。
3.乡村聚落可以分为农村、牧村、________和________等不同类型。
4.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_______地区,________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5.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大力保护具有________的传统民居。
6.填写下面的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表
7.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说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和服务等工作
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林业等工作 8.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
9.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 ]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10.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的丽江古城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
[ ]
A.江苏省 B.四川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云南省
11.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法是
[ ]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
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
12.请你说出几处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并谈谈如何开发和保护这些传统聚落中的民居?
参考答案
1.乡村 城市 2.气候 资源 3.渔村 林场 4.平原 工农业 5.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 民族特色
6.
7.B 8.C 9.D 10.D 11.C 12.略
课件15张PPT。人 教 课 标 版 七 年 级 上 册第 四 章 居 民 与 聚 落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乡村和城市
目标1—1:通过自学,了解聚落的概念及类型,以及不同聚落的生产活动方式。
目标1—2:通过读图,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
目标2—1:探究聚落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目标2—2:运用聚落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分析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自学提纲:(要求:根据问题,认真看书、勾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答案)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找到并勾画出: (1)什么叫聚落? (2)聚落分为哪二种类型? 2、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找到并勾画出: (1)乡村聚落有哪四种类型,人们分别从事什么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学习目标1—1 :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生产方式自学检测题一
1、人们的居住地称为 。包括 和 。
2、乡村聚落有 、 、 、 类型,
人们分别从事 、 、 、 等生产活动。
3、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 、 等工作。聚落乡村城市农村牧村渔村林场耕作放牧捕鱼伐木工业服务学习目标1—2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活动一:乡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要求:读图4.16、图4.17,联系实际,描述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异:高而多矮而少多而宽无有集中、
密度大分散,
密度小多少保留不多保留较多少而窄多(商场、学校
医院、厂房)少灯光、
地形起伏
牛羊等牲畜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成都,不但城市美,新农村也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成都,我们居住的地方
不管我们居住在城市
还是乡村
我们都深爱着她
因为,正是这里的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活 动: 探究成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学习目标2—1:探究聚落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形成与发展
的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气候优越
(热量、降水)自然资源丰富:
森林,矿产等条件1条件3条件2条件4条件6条件5 反馈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读图分析图中聚 落 形 成 与 发 展 的 有 利 条 件河流密集地形土壤草旅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交通便利旅游气候优越水产草场森林矿产所聚落与环境: 探 究 成 都 发 展 的 有 利 条 件1、气候:2、地形:4、土壤:3、水源:5、自然资源: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成都市总面积的50%。丰富, 岷江、沱江等几十条江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灌全市。
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农业耕种丰富,动植物数量多、矿物质储量大高速公路:绕城、成绵、成雅、成南、成渝、成乐、成灌、成温邛、成彭高速
铁 路:成都是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宝成、成昆、成渝、达成铁路铁路干线的交会处。
空运: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繁忙的民用枢纽机场、中国十大繁忙机场 6、交通:学习目标2—2: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欣赏世界各地建筑不同风格 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为了适应环境,聚落的建筑风格,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形成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
目标2—2:运用聚落与环境的相关知识,
分析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热带雨林地区内蒙古草原地区北极寒带地区热带沙漠地区假设你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你应该怎样设计你的住房?目标2— 2:分析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全年高温、多雨设计师的构想:
建筑材料:木头,竹子
建筑特点:屋顶坡度大,双层。
目 的: 屋顶倾斜,便于排水;
上层住人,通风凉爽,避免潮湿。
热带雨林地区的民居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自然环境特点: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以草原为主。设计师的构想:住帐篷,便于拆卸生 产 活 动: 以放牧为主,逐水草而居。西亚建筑 西亚沙漠村落热带沙漠地区的村庄设计师的构想:
建筑特点:墙厚、窗小
目 的:隔热,厚墙可减少通过墙壁进入的太阳热量,
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区吹来的热风。
自然环境特点:热带沙漠地区, 炎热,昼夜温差大,北极寒带地区的冰屋自然环境特点:北极寒带地区的气候特点:严寒设计师的构想:
特点:就地取材且低矮,无窗户,
目的:防风,保温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第一部分:乡村和城市
目标1— 1: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目标1— 2:分析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
目标2— 1:聚落形成、发展的有利条件。
目标2— 2: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课件26张PPT。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城市与乡村 同学们看课本78页并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越多越好!小结: 聚落的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再具体一些,乡村聚落又可分为农村、渔村、牧村、林场等不同类型。而且,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不一样;不同聚落所呈现出来的景观也不一样。聚落与环境(二)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聚落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这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因素):1.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区,水源很充足。2.上海、北京、广州位于冲积平原;厄瓜多尔的人口3/4以上居住在平均高度25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墨西哥城1979年 达1475万人,就位于2356米的高原平地上。3.我国的大庆,原来是“北大荒”的一个小居民点,开采石油以后,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举世文名的大油田和石油化工城市。(水源)(地形)(资源)平原——村庄的住宅聚集、轮廓整齐
黄土高原——黄土坡上开凿窑洞
江南水乡——聚落散布在竹林、稻田、鱼塘间
热带丛林翠竹——竹楼
聚落与环境
干 热
湿 热聚落与环境聚落与环境云 南 傣 族 山 寨 的 竹 楼开平碉楼聚落与环境聚落与环境关于聚落的发展和保护问题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的家园!课件10张PPT。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 .聚落定义: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场所。2.聚落的分类劳动生产社会活动 (1)乡村聚落:有______村、______村、______村、______
场等不同类型,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农牧渔林工服务 (2)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______业、____________业等
工作。 二、聚落与环境
1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平坦,土壤
________,水源充足,交通________,自然资源________。
2.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________生产比
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_______。
3.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
等因________而异。肥沃便利丰富工农业密集环境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
的纪念地、________和遗址,处理好聚落____________的关系,
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2.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________________相互
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民俗等信息。建筑群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别【典例 1】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生
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
【名师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别。
乡村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和文
化设施比乡村丰富。
【答案】D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典例 2】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
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C.资源B.气候
D.交通 【名师点拨】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
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工农业比较发达,所以聚落分
布比较密集。
【答案】A三、聚落的保护 1.意义: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
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
挽回的损失。 2.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72 年通过了《保护世界
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典例 3】关于北京四合院拆建的建议,比较适合的是() A.悉数保护下来,不能拆除
B.太破旧了,影响市容,干脆全部拆除
C.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最大特色,应予以适当保护
D.把四合院全部拆除,照原貌重建
【名师点拨】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最大特色,是北京建筑
的代表,所以对它应予适当保护。悉数保护下来,不利于北京
的发展,也不利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全部拆掉,则没有了北京
民居的特色。
【答案】C课件21张PPT。你想去哪里居住???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一、乡村和城市1、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农村林场牧村渔村城市聚落 2、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以上图片所示的村落,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分布在非洲?课堂活动探究聚落的形成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聚落与环境案例1: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距哈尔滨159公里,1960年以前是一片草原和沼泽,1959年9月26日发现大型油田,正值国庆前夕,顾定名为大庆油田。目前大庆市是一个人口239万的大城市,是一个在沼泽和草原上建立的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主的新兴工矿城市。分析:大庆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哪种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这种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探究案例2:我国湖南省的株洲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一个以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城市?分析:株洲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哪种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这种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人文因素:交通、经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回顾思考为什么,目前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学以致用分析:南昌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南昌总面积7402平方千米,总人口484万,是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地处长江中下游,濒临鄱阳湖西南岸,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和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三个三角洲(区)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是京九、浙赣铁路的交汇点,也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南昌气候湿润温和,属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热带雨林黄土高原沙漠地区北极地区自己动手请为这四个地方设计房屋!!!!热带雨林地区沙漠地区黄土高原北极地区课堂反馈A、B、C三个城市哪个会最先发展为城市?课堂反馈多项选择1、聚落是指( )
A、人们的居住地 B、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
C、娱乐场所 D、动物的栖息地
2、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 )
A、耕作 B、工业 C、捕鱼 D、服务业
3、乡村聚落可分为( )
A、渔村 B、牧村 C、农村 D、林场《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 教学设计
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生存教育,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开拓谷”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步 骤
教 师 教 学 过 程
备注说明
课前铺垫
音乐,幻灯片播放天津城市景观图片
新课导入
刚刚在课前,我们看了一组图片,大家知道那是什么地方的景观图片嘛?
(学生集体回答)
由家乡开始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兴趣
教师总结
这些美丽的景观所表现的就是我们的家乡——天津,是我们每天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地方。
教师过渡
可以看到,天津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而且还是我们学习、工作、娱乐……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像天津市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把他称为聚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聚落的知识。
引出聚落概念
引出课题
媒体展示
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新课讲授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结晶。就像我们的家乡天津,从明朝天津设卫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602年的历程,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天津人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天津1897年、197年及现在的地图
教师过渡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做一次聚落建设的开拓者。
合作学习
聪明的开拓者——安居乐业
情景设置
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地方有一块世外桃源——开拓谷。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有一天这里开了一群聪明的开拓者,他们在这里建设自己的聚落,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丰硕的果实……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
角色扮演
如果今天你们是这些聪明的开拓者的话,你们也能够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开拓谷中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体验这个过程。
“世世代代”暗含着可持续发展观点
活动具体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张“开拓谷”的地形图,利用我们学习的“地图”的相关知识,在地形图上为自己小组的聚落选址并在图上表明,同时总结出选址的原因。
讨论结束后,我们请小组代表上前来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发言由两名成员合作完成:一名成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小组讨论的聚落选址位置并阐述原因,另一名成员结合同伴的叙述在黑板上列举关键词。
希望同学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发扬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认真聆听同伴的意见,共同协作商讨,确定出一处你么认为最理想的安居之所。
教师明确学习任务,便于学生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学生活动
教师给每一小组发一张“开拓谷”地形图
学生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听取合作过程,并给予指导
讨论结束教师过渡
我们的讨论先告一段落。刚刚同学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都非常好的做到了参与、创新、聆听、协作。下面我们选取3个小组来展示一下讨论的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体现出我们小组队员之间的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仔细来听,共同来分享我们同学们的探究成果,认真的思索,我们最终来看看哪一组的方案最为科学、合理,哪一组能够真正的做到“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
“尊重、分享”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体现
学生发言
学生合作展示:一人发言,一人在黑板列举关键词
教师点评,即使纠正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
合作展示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教师总结
通过刚刚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看出同学们在建设自己的聚落都不约而同的考虑到了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我们说这些也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师在学生探究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知识重点
教师过渡
刚刚我们对自己的聚落的选址进行了探讨,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关于聚落建筑的外貌的问题
教师提问
如果我们的“开拓谷”分别位于这两个位置(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下列的两种建筑,你会选择那种?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世界时候类型图”来回答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
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我们确定如果“开拓谷”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则它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可知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所以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墙厚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入屋内的太阳的热量;小窗可以较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进来的热风。
教师总结
如果“开拓谷”位于东南亚地区,则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聚落中常见双层的木楼或者竹楼,下层空着或者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快,还可以避免潮湿。
教师过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聚落建筑的外貌、材料等也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聚落的建筑外貌也同样可以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反馈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过程。
教师提问
看下图的聚落建筑(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你能判断出该聚落所处的位置嘛?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地点,并解释判断的原因)
教师总结
气候终年严寒,就地取材。
教师提问
贵州的石板屋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
材料就地取材,贵州地区多山区
屋顶倾斜,便于雨水倾泻,贵州地区降水较多
教师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自然资源等条件优越的地点。
教师过渡
早期的聚落主要形成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这些地区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进而就逐渐形成了城市聚落。
教师提问
比较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学生回答
学生语言描述,教师加以指导
教师过渡
那么同学们再来认一认这些地方,你知道这是哪里嘛?
学生回答
学生辨认,集体回答
教师总结
三幅图分别是北京的四合院
江苏水城周庄、
云南古城丽江
教师提问
那么我们再来认一认下面这组图片,表现的具体是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总结
我们只能确定他们是大城市,至于具体是哪座城市,我们恐怕就难以确定了
教师讲解
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聚落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是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在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教师讲解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任何一个聚落,无论是怎样的简单,还是多么的复杂,民居就是一个聚落最具特色的代表。我们天津也有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民居建筑。
教师提问
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开发和保护相碰撞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结合家乡,引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学生回答
同学就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传统民居的发展与保护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师总结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主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结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概念、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总结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结语
天津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
【课前准备】
1.预习准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选题(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图片、查阅资料等),探究该地区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实践活动:制作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模型。
(2)对当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探访,拍摄活动录像。
3.提出质疑:(1)聚落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传统聚落文化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
4.教师准备:制作计算机课件,相关聚落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什么是“聚落”
用计算机展示学生收集的北京景观图片。
2、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计算机展示一组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 图片。
教材: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不同地方的村落差异”
3、聚落与环境
计算机展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小组描述世界不同地区聚落的民居特点,突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地区有:
①热带雨林地区、②热带沙漠地区③我国云南地区、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⑤蒙古地区、⑥寒带地区、⑦我国南方地区。
4、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图片展示“四合院”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计算机展示一组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等。
5、继承遗产、创造未来:
1、回答问题,开始学习:
回答:“一座房子。”
回答:“建筑群、有道路、有桥梁、有公园┉┉”
欣赏美丽的北京,说出每一张图片的内容。
2、看图片、思考、回答:
回答:“一个是城市聚落,一个是乡村聚落。”
讨论对比:“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回答:“不一样。”
小组讨论:“活动2”内容。
回答:A图是非洲的(因为非洲经济比较落后……,所以那里的房子低矮简陋。)
B图是欧洲的(因为欧洲经济发达,人口少……)
C图是亚洲的(因为亚洲人口多,房子密集……)
3、深入探究:
小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思考回答:聚落的形成要受自然条件(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和社会条件(发展历史、生产条件、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影响。
计算机游戏:寻找形成聚落的条件。
各学习小组分别描述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过程:
①展示所要描述的聚落图片或绘制的素描图或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聚落模型(如:傣家竹楼、蒙古包等)。
②在黑板上的世界图或中国图中确定该聚落的所在地区。
③说明该聚落的特点与其环境的关系。
④谈探访感受。
(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不同聚落的建筑模型或绘制其素描图,就可以有目的探究该聚落的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4、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
回答:“知道,北京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
模型介绍:自制的四合院结构模型
介绍北京的四合院。
实践活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四合院进行探究活动,制作四合院纸模型,并有条件的学校可对北京的四合院进行实地探访,拍摄四合院的照片和录像,了解四合院的发展变化,访问四合院的老住户。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学生观察图片“四合院”
角色尝试:小品表演:《关于四合院》
角色:北京房地产开发商、四合院的老住户、外国游客、北京城建局领导、文物局领导。
阐述观点:“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
阅读材料:“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在美的意境中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5、设计未来
设计人类未来的聚落。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问:拿出学生手工课上制作的一个建
筑模型问:“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又拿出由多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沙盘,问:“这又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生活在首都北京这座大聚落里,它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美丽的北京”:
创设情境、进入主题:
“欣赏完美丽的北京,我们再来看
一组聚落图片”:
问:“这一组图片中表现的聚落与北京
是否有不同?如何不同?请说出
二者的差异。”
评价:┉┉┉
问:“那么我们刚刚看到的那组乡村聚
落都一样吗?”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提供的活动2——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图片所示的村落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分布在非洲?请分别说明理由。
问题深入:
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一个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人民生活的聚落就各有不同。
“房屋是聚落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住民是聚落的神经。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因而任何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就成为一个聚落最有其特色的代表,“课前同学们分小组对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进行了一次探访活动,了解到了不同地区聚落中民居的不同特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的探访结果和感受:”
小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材料、建筑外貌等因环境而异。同学们还可以在课下去了解更多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聚落,进一步探究世界不同地域的民居文化。”
4、激发情感:
问:“说到民居,同学们知不知道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四合院是北京极富特色的居民建筑,但是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访一下北京的四合院:”
拿出学生制作的四合院纸模型:“这是某某小组的同学制作的北京的四合院,就请他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有条件的学校)“我们再来看一段同学们自己拍摄的‘电视片’《探访四合院》。”
承转:“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但是在北京大多数四合院由于历史久远都很破旧,并且大都改变了原有的格局特点。随着北京城市化水平的深化,北京已然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看了以上小品 ,谈谈你们的观点。”
小结:聚落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体现,同时它也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应加以保护。它们已然成为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一组世界文化遗产。
古典音乐伴奏,老师加以旁白,文化遗产的魅力是无穷的,课后,希望同学们能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条件的,可以亲临感受她们的魅力。
结束语: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地球的人们在保护传统聚落文化的同时还要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家园。哪位同学将来立志要成为一名建筑学家?现在,就让我们来设计我们未来的家园。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主体、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成功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同时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得到充分的施展。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一般的地理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在“过程”中学。本节课的亮点有二:第一,引导学生分小组表述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资料丰富多样,有图片、有模型,体现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准备是充分的。第二,引导学生分不同的角色讨论“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刻地懂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聚落的类型.
2、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知道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能力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或录像。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或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农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我们同学有的居住在农村,有的居住在城市。(设问)谁能来简单地描述一下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学生回答略)
(讲授)聚落作为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它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板书)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
(板书)一、乡村和城市
(出示乡村、牧村、鱼村、林场等图片)(设问)根据图片总结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请同学们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有哪些?(学生读图总结、小组讨论、交流略)
(总结) 由此可见,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指导活动)完成课本P90活动2
(总结)聚落景观不仅与劳动生产方式有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读图分析)读图4.19说说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出示图片)我国南方的聚落图片和山区的聚落图片
(设问)读图分析南方和山区聚落的区位(位置)有何特点?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交流)
(总结板书)1、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出示图片)温带的平原地区和热带丛林、荒漠地区的聚落图片
(设问)温带的平原地区和热带丛林、荒漠地区的聚落的分布有何特点?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交流)
(总结)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由此可见,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从宏观上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
(板书)2、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出示图片)我国北方和南方平原地区的聚落图片
(设问)我国北方和南方平原地区聚落的形态有何特点?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总结)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板书)3、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问)你了解哪些建筑风格?请给大家介绍一下(提示:可从建筑外貌、材料等方面)。
(指导活动)完成课本P92活动,(设问)请同学们分析聚落的建筑风格与环境有何关系?
(总结)由此可见,屋顶坡度与降水有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有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有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在传统建筑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板书)4、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承转)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板书)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设问)你了解的聚落变化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请谈一谈这些变化的利与弊。(小组讨论、总结交流)
(活动)完成P94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赋予北京城建局领导、中外游客、北京老百姓、北京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学生讨论后陈述观点。)
指导学生阅读P93材料,你认为应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总结新课)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聚落的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初步懂得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当堂训练】(略)
【布置作业】通过上网、看《世界各地》等电视栏目或看杂志等途径,了解更多的有关聚落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二、三)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有关景观图片。
2.绘制有关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 创设情境,利用介绍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录像或图片导入。
方法2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以及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就是:
板书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
板书 一、乡村和城市
1.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出答案,使学生知道聚落的概念及其类型。
板书 1.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3.提问:(1)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2)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使学生认识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而且聚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
5.读图 投影展示课本P78图4.16“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和P79图4.17“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学习小组讨论说明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6.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7.讨论: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城乡景观图片,结合教师的提示及自己对城乡的了解进行讨论,比较城乡景观的主要差异。
8.比较:在学生口头讨论的基础上,投影展示下表,引导学生比较填写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道路修筑情况
商店的多少
学校的多少
医院的多少
有无农田
有无果园
有无鱼塘
其他差异
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稀疏
矮
稀疏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人口
稀疏
小
城市
密集
高
密集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人口
密集
大
9.小结:通过以上观察分析,可知乡村与城市不仅景观特征不同,而且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也不同。
10.让学生观察课本P79图4.18“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并结合活动2中的提示进行辨别,使学生知道,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地区的乡村或城市的景观资料,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11.过渡: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为什么有的聚落大?有的聚落小?一个聚落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这与自然环境有关系吗?
板书 二、聚落与环境
1.提问:(1)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
2.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课本图中所没有列举出的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
3.小结:各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补充说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除课本图中列举出来的地形、资源、土壤、水文、交通因素外,还有气候、植被、地质等因素,并让学生参照课本上的方法填入图中。
板书 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4.提问: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呢?
5.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和图4.20“平原区聚落众多”,并联系已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得出结论: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就少有或者没有聚落。
板书 2.世界上聚落的分布
6.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和图4.21“东南亚的高架屋”、图4.22“西亚的村庄”,使学生认识聚落民居建筑因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7.讨论: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看图4.23“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图4.24“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和图4.25“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中作客,谈谈各自的体验感受以及这些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9.归纳: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投影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意见填表。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严寒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冬冷夏热
利用黄土挖掘成窑洞,具有夏凉冬暖的功能
我国去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高温多雨
屋顶坡度陡,下部通风隔潮
10.列举: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知道的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并说明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我国的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等。
板书 3.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11.过渡: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也给人们留下了遗憾,一些传统的聚落遇到了破坏,甚至消失。因此,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就成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板书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提问:结合你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或县城、乡村聚落发生的变化,谈谈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2.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交流。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给予评价归纳。
板书 1.聚落发展的变化
3.提问:结合所在地区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遗址和民居等传统聚落以及它们目前的处境,说说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4.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并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时引导评价,使学生知道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的信息,保护传统聚落有重要意义。
板书 2.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5.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观察课本P83图4.26“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图4.27“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的实例(如果当地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实例更好),使学生了解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性。
6.列举:组织学生先以学习小组互相介绍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外国和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并记录下各自的名称。然后让两名同学作主持,把各组的记录收起来宣读,让全班同学裁判,看看哪个组列举的多,使大家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
7.辩论:先让学生阅读课本P83活动2,以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为例(不同地区的学校,也可以用当地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中的实例)。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组选出主辩上来抽题,并组织本组同学围绕所抽题目进行讨论。然后各组阐述本组的观点和做法及其理由。继而组织四个小组之间展开相互辩论。
8.评价:教师对于学生辩论的结果不需多讲,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态度。让学生明白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考虑,综合论证,才能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使学生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觉的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和人们的生产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
2.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类应该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
●板书设计
设计1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2.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2.世界聚落的分布
3.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的变化
2.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设计2
●活动与探究
1.请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武当道观变宾馆
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素有“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美誉。70千米长的古建筑群,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不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更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为明代敕建的武当八观之一,今存殿堂道房105间,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观内有极为珍贵的楠木雕刻真武组像,有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典型杰作“一柱十二梁”,是武当山目前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道观。
据知情人介绍,从2001年开始,武当山文管所在“复真观”内大兴土木,对部分古建筑进行改造,扩建成了三星级宾馆——“太子养生堂”,对外提供吃、住、游、购、娱全方位服务。
——摘自2002年12月24日《新民晚报》
2.请你列举出几处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并谈谈如何开发和保护这些传统聚落中的民居?
3.爱好摄影的同学,在班里举办一次当地乡村、城市景观或传统文化聚落摄影展,让大家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以及当地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