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8:2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chóu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以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bèi,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chóu( )神作乐 一唱众和( ) 称意( ) 并行不bèi( )
(2)请你写出一个结构类型与“回肠荡气”相同的短语 。
(3)请将文段中划线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4)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一部为中学生水平的青年读者写作的具有导读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B.作者对十三类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性。
C.《<诗经>第四》中认为,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节奏要求和传播方式。
D.文段中“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歌谣经众人聚唱后,数量越来越多。
二、综合性学习
2.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 ,他是 时人,名 ,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本文原是《 》中的“序”。《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 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反映了 的意愿。本文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
三、诗歌鉴赏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请赏析第一段中划线的诗句。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这段文字中,“后者” 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6.本文在说明事理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任选一种,并说说其作用。
7.第⑦-⑩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8.本文的语言既生动典雅,又准确严谨,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4)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9.请为选文拟一个四字标题。
10.第(1)段中加点词“点”、“磕”、“架”“飞”等词语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11.“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其实并不是赵庄,而是什么?此处写“我”的这种错觉,有什么作用?
12.这几段从多个感觉角度来进行描绘,请各选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
视觉 ,听觉 ,嗅觉 。
13.选文第(3)段中哪两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我”在夜行途中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14.对选文中写景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船上 仰视 B.岸上 平视
C.船上 平眺 D.岸上 眺望
五、作文
15.请以《这里,也是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节选)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④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唐纪八》(节选)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哂: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百姓无偿劳动。④安:何必。⑤升平:太平。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选贤与能( ) (2)女有归( )
(3)使民衣食有余( ) (4)自是数年之后( )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B.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C.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D.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
19.乙文中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达到了“止盗”的效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怡然不动( ) (2)悄怆幽邃( )
2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所展现的景象。
22.作者开篇写“心乐之”,后面心情又“悄怆”,一乐一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七、名著阅读
23.下列两部名著,阅读时你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请你选择其中一部,结合该名著特点和具体内容阐述。
A.书信集《傅雷家书》 B.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参考答案:
1.(1) 酬 hè chèn 悖
(2)示例:良师益友
(3)歌谣不能不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4)D
2. 陶渊明 东晋 潜 桃花源诗并序 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 作者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 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时间先后
3.D 4.运用了“飞”“渡”“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细致描写了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痛惜之情。
5.A 6.示例(1):举例子(作比较)。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以北京两年的物候记录为例,并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示例(2):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以具体的数字,有力的说明了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7.逻辑顺序。因为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此外,前三个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8.示例(1):运用修辞和典雅的词语使语言生动典雅。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又如运用“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典雅的词语,使语言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
示例(2):用词严谨,使语言显得准确严谨。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用词严谨。
9.月夜航船(或:夏夜行船) 10.动作描写。既说明了小伙伴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 11.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表现“我们”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12. 朦胧 悠扬 清香 13.“沉静”“自失”。“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因为马上就要看到社戏了,更主要的是,途中的美景使“我”陶醉了,所以“我”的心“沉静”而又“自失”起来。 14.C
15.范文
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综上所述,这道题选D。”
耳畔传来老师赞许的声音,我紧紧握成拳的手终于舒展。轻轻坐下,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一点淡淡的喜悦涌上心头,那是一种使我安心的力量。
自从升入初中,上课铃在我听来似乎昭示着一种宿命。一种即将被推上舞台却不知道出演什么角色的宿命。我不喜欢那些千奇百怪的课堂问答,因为它们生于未知。就好像一个士兵,有人告诉你敌人会打你一枪,但你却不知道那枚子弹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猝不及防地飞向你,真正能够思考如何躲过这一枪的只有几秒时间。可惜,造化弄人,如此不喜回答问题的我,却偏偏摊上了一个偏爱提问的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位物理老师,平生最恨不分析思考的人。他上物理课,几乎不用课本。有同学戏言,靠他那张嘴,能说上三天三夜。我觉得,他也可以提问三天三夜。但凡物理课,我必然胆战心惊。他抛出的问题很多,事先策划有之,心血来潮亦有之。一堂课下来,班里百分之七十的人都会被喊到。课堂问答是应变力、爆发力与心理素质的结合。我害怕那种战战兢兢的感觉。刚学物理时,问题答不上来,老师气急了骂几句,更多的时候是沉默着把我晾在一边。失落,无奈,交织在一起,源自于心底对自己的失望与自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前几天做题时,发现老师上课提出的问题都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上,才明白那些问题的意义是什么。临近期末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我不是那个上课答不出问题,急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的姑娘了。我不出彩,几乎从未在真正的舞台上表演,可是人生的戏幕每天都在上演。在课堂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主角。那些恐惧的心绪,使我上课不敢走神。当名字被喊到的刹那,思想陡然翩跹,无数零碎瞬间连成一条线,明晰了所有。每一次问答,都是一次历练,在低徊怅惘中,也能砥砺前行。现在答不出来,也不会有当初的失落,只会认真地听着正确的解释,默默记于心头。这个舞台,填补了我的惶惑,磨平了我的棱角,只剩下平淡与冷静。答不出题不过只是一次的失败,答出题也只是惊鸿一般短暂的绚烂。那些猜不出答案的时光,那些答出题后的喜悦,原来都只是一幕幕大戏,欢喜悲伤,构筑了舞台的精彩。
“综上所述,这道题选D。你的答案是对的,为你点赞!”
耳畔传来老师赞许的声音。是啊,这里,不曾有过我的位置。但今天,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每一个没有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出不出彩,漂不漂亮,都没有关系,只要认真地精彩地演绎,每一幕戏都是经典,每一个人都会成功。这里,就是我的舞台。怀揣着梦想,不惧辛苦,我就是天生的舞者,舞出夏花般绚烂的生命。
16. 同“举”,推举 女子出嫁 让 从 17.D 18.(1)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徭役太重了。 19.唐太宗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
20. (1)静止不动的样子 (2)忧伤 2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2.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愤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竞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3.【示例1】我选A(《傅雷家书》)。我在阅读时运用了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因为《傅雷家书》是一本书信集,内容并不贯连,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目的、关注焦点等选择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阅读。当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会选择家书中关于生活的内容进行参考;当我对音乐、绘画等产生兴趣时,我会选择家书中关于艺术的篇章细细品味。
【示例2】我选择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长篇小说,我综合运用了圈点批注、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阅读。我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批注,摘抄作品中生动传神的细节片段、启迪思想的名言警句等;为了分析评价主人公保尔,我还将描写他言谈、举止、心理的片段以及各类人物对他的评价等内容做了笔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