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8:4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赏析文字(选录其中一部分),按要求答题。
那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都会引起无限(xiá) 思,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chán) 意。此时,仿佛都(一切声音都停歇了,四周非常安静) ,只有古寺的钟磬( )声,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之起伏飘扬,袅袅( )不绝。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xiá) 思 (chán) 意
(2)给加点的字注音。
钟磬( ) 袅袅(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一切声音都停歇了,四周非常安静。
二、综合性学习
学校团委组织开展“魅力‘和’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同学们精心准备,积极参加。
2.为让本次活动顺利开展,校团委张老师组织学生会成员召开筹备会,下面是从会议记录中摘抄的部分交流内容。假如你负责拟写通知,请根据内容提示,以校团委的名义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格式规范的通知(可以不写称呼)。
会议记录 时间:5月20日 地点:校团委办公室 主持人:张老师 会议纪要: …… 张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魅力‘和’文化”主题活动的时间就定在本月28日,早上9点开始。 同学甲: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固然可以,但容纳不下全校学生。 同学乙:九年级忙于复习中考,建议本次活动只有七、八年级全体学生参加,这样就可解决场地问题了。 同学丙:活动形式除了“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还可增加“知识竞答”。 杨老师:好,同意大家的意见。请负责拟写通知的同学今天完成任务。 …… 通知
3.下面是一道“和”文化知识竞答题,你认为没有体现中国“和”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和而不同,执两用中 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4.语文老师发现杨洋同学的演讲稿中有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和语序不当的问题,请你帮他找出并修改。
①同学们,“和而不同”是一种不偏不倚又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②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③君子与人和谐相处,绝不盲目苟同,失去自我。④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⑤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⑥放眼世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⑦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要不断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点使用不当:第 句,修改意见:
语言表达不规范:第 句,修改意见:
三、诗歌鉴赏
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5.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⑤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⑥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⑦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⑧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⑨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⑩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7.阅读选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喜爱灯笼?
8.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9.本文大量引用描写诗词典故中的灯笼,有什么目的?
10.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以散文笔法,记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写出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B.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喜欢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联想到历史人物。
C.“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一句写出了族姊远嫁后,家里无人照料,朱门掉漆,颜色暗淡,不再鲜艳。
D.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11.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乘车去安塞。安塞路不好走,因为西川河弯弯曲曲,常常挡在路上,大小石头在波浪中出没,这可忙坏了司机的双手,时而换高档时而换低档,一个同行者喊道:“哎呀,快把人摇得散了黄了!”
③一进入安塞地界,到处是五谷的气息:玉米的、谷子的、糜子的、小麻的、黄豆的、豌豆的,还有地椒的气息、羊的气息。地椒是这里和志丹、吴起一带独有的一种香味浓郁的野草,到处都是。
④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
⑤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⑥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
⑦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安塞这时已修建起相当气派的大礼堂。当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贺玉堂,是一个已经在好几部电影中唱过歌的著名民歌手,他在他的办公窑洞,为我放声高歌,那奇高的嗓音,让我叹服。他还就近找了几个腰鼓手给我表演,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后来我认识到,那是因为我内心的认知和感情,还未到火候。
⑧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切如常。
⑨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⑩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12.文章以真武洞的浪漫故事开篇,有什么作用?
13.围绕“安塞腰鼓”,“我”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请完成下列填空。
看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我”被镇住→文化局副局长找腰鼓手给“我”表演,(1) →看小朋友们打腰鼓,(2) 。
14.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 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2)适当的朗读技巧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具张力。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示重读,“V”表示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
这腰鼓的磅礴【A】气势,→【B】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V【C】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全句感情基调:自豪、深情)【D】
15.本文和我们所学的《安塞腰鼓》在人物描写上有何不同?
1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乙】
卫鞅亡①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②。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③,特④以强服之耳。
(选自《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
【注】①亡:逃亡。②黥劓其傅:黥(qíng),墨刑。劓(yì),割其鼻。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太子犯法,由于太子是储君,不能施加刑法,就对辅佐太子的师傅施以黥劓之刑,以示惩戒。③刻深寡恩:苛刻严酷,不施恩惠。④特:只,不过。
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A.选贤与能 与众不同 B.货恶其弃于地 深恶痛绝
C.男有分 恰如其分 D.女有归 落叶归根
18.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理解:“大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翻译:因此图谋之心不会产生,盗窃、胡乱害人的事情不能去做。
理解: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兴起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
【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翻译:商鞅治理秦国,法令贯彻执行,公正而没有偏私。
理解:商鞅治理国家依法行事,公正无私,友善待民,使得万民感恩,衷心臣服。
19.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段文字呈现的治国思想和太平之景各是怎样的。
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贤: (2)修: (3)分:
21.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文中描述了以“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
六、名著阅读
23.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屡次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 (人名),他是以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为创作原型的。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不朽之作,作者是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的主人公是 。
七、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玩,是人的天性;玩,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钥匙;玩是塑造性格、丰富情感的向导。玩中有学问,玩中有智慧……
请以《会玩,才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1.(1) 遐 禅
(2) qìng niǎo
(3)万籁俱寂
2.示例
通知 校团委决定于5月28日早上9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魅力‘和’文化”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形式有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知识竞答,请七、八年级全体同学积极准备,按时参加活动。 学校团委 5月20日
3.D 4. ② 将双引号外的句号移至引号内。 ⑦ 将“发扬和传承”修改为“传承和发扬”。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6.“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7.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写上4点可得满分)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比作网,而灯笼就是网中的结;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挤”字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之多、之广,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 9.文章大量引用古诗词,意在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10.C 11.作为中学生也应从小树立爱国意识,努力学习,热爱祖国。(结合文章,结合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2.渲染神秘气氛,增添神秘感,烘托安塞神秘浪漫之美,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13. “我”再一次被感染,久久难以平静 “我”被情绪的红包裹着 14.(1)运用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打腰鼓的小朋友们眼神的明亮炽烈,脸庞的甜美亮丽,情绪的热情饱满,突出小朋友们的生机勃勃。
(2)C 15.本文写安塞腰鼓,着重描写了小孩子们打腰鼓的情景,在腰鼓的豪放刚劲中融入了孩子们的可爱烂漫;我们所学的《安塞腰鼓》则重在写后生,描绘了一群后生打腰鼓的场景,将腰鼓的奔放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16.表达了作者对安塞民俗的赞美;对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对年轻一代新生力量的赞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
17.B 18.甲 19.甲文施行“大道”,呈现“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之景。乙文秦国在商鞅的改革下以法治国,呈现“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之景。
20.(1)贤能的人;(2)建立;(3)职分,指职业、职守。 21.(1)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
(2)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22.天下为公
23.(1)约翰·克里斯多夫
(2)保尔·柯察金
24.会玩,才好
俗话说“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学习,不言而喻,就是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使生活更加便利,工作更加轻松;玩是一种娱乐方式,是结合学习的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要是两者和谐统一,那么必然事半功倍,但要是偏于哪一方面可就不太好了。
所以我们也不能光学不玩,专家证明这样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对身体有伤害,并且效率不高;心理学家也证明了这样对人有害。每年的高考是不是只要是一直读书的人才能考第一 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记者采访过一名十岁考上大学的孩子,当记者问他:“你是不是每天一直不停地看书、学习 ”他却以玩为话题议论文奇怪的望着记者:“不是的,我也经常和同学们玩游戏,我认为玩游戏不仅能提高智力,丰富业余生活,还能缓解人体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上届高考状元说了一句话:“学七小时玩一小时总是比学八小时效率高。”可见不能光死读书,要学会读书的方法。
光学习固然效率不高,可是如果光玩,结果也不会好。
玩太多了我想大家都知道许多,的确,这样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长期着了迷反而会休息不好、成绩下降,据报道称一个小孩在电脑上打了3天电子游戏,结果暴死在游戏机旁;有人玩暴力游戏输了被别人嘲笑,结果用刀刺死了对方……可见玩太多了也不行。
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的一句话:“要看他是被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养,使二者和谐统一。”现在我们倡导的是和谐社会,更注重的是个方面的协调,各方面的结合,学与玩亦如此。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是和学与玩的关系一样的,只是看你怎样去合理地搭配他们,让他们更加协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