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自主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自主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5:46:02

文档简介

淄博市重点中学高二开学自主学习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1.D(A.“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产生”错误,因果关系错误。B.“卢梭认为怜悯心能直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错误,非“直接”,选项缺少原文的“在自然状态下”这一条件。C.“而后者往往就是前者在不同领域的回归、扩充与深化”错误,选项中“前者”——政治情感,“后者”——自然情感,“前者”与“后者”应互换位置。)
2.D(D.卢梭只是与柏拉图“遥相呼应”,并未谈到“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且卢梭只是认为理性比之情感更稳定,而并未“否认了情感的地位”。)
3.A(出自《韩非子·有度》,属于法家思想。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
4.D(春雨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A(沈家婆子是次要人物,只是线索人物,没有“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也没有起到增加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6.①强调主人公“母亲”的身份和形象。她爱子如命,为了孩子和家庭牺牲了一切。②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母亲与孩子依依不舍的场面强化了悲剧氛围,震撼人心。③突出小说的主题。一个母亲舍弃自己的孩子去为别人生孩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控诉。(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
7.第二种表达效果更好。①小说旨在批判封建社会腐朽丑陋的“典妻”现象,揭示女性没有地位和尊严、沦为生育工具的悲剧命运;②按照第二种结尾,妻子为了家庭牺牲了一切,最终还要遭受家人的冷遇,这就更加突出了妻子的悲剧命运,从而更能突出主题。③第一种结尾让一家人团圆,生活改善,淡化和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性主题。(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8.B 9.C 10.A 11.C(在全国推行实在秦统一六国后) 12.D
13.(1)但祖母刘氏很早就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2)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允许。
(3)(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或“并且象对待老师一样侍奉谯周”),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讲学:研习,学习;方:等同,相当)
14.①六个月时父亲去世;四岁的时候母亲改嫁。②年少多病。③孤苦伶仃,人丁不旺。
15.D.“自由自在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错,应该是“功业未成、飘泊无依的慨叹”。
16.(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7.(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18.①闻名遐迩(大名鼎鼎、首屈一指、屈指可数) ②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③小菜一碟(易如反掌)
19.D(原文“数控达人”引号的作用是特殊称谓。A项表示讽刺,B C两项表示直接引用)
20.①比喻:将自我满足、不思进取的状态比作躺着“睡觉”,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②借代:用“荣誉簿”代指各种功绩、荣誉,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可感的形象,又与“躺”“睡觉”协调统一。(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C(C项和文中加着重号处的“一定”都是表示“相当的”意思。A项表示“一经制定”“一经确定”之意,B项表示“确定”“必定”之意,D项表示“规定的”“确定的”意思)
22.①何时开展锻炼很有讲究 ②对于晚睡的人 ③考虑人自身生物钟的情况(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23.审题点拨:
材料所给论题是生活中是否需要念紧箍咒,写作任务是“选取其中一方观点进行立论,同时对另一方观点进行反驳,写一篇辩论稿”。
关于辩论的相关知识,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中曾涉及,这次的作文题中虽然没有明确涉及须符合辩论稿格式等方面的要求,但写作时还是要体现辩论稿的特点。
按照审题立意先抓关键词的思路,我们会快速找出核心关键词“紧箍咒”。紧箍咒出自吴承恩小说《西游记》,是菩萨送给唐僧让其管教孙悟空的法宝。小时候看电视剧,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孙悟空被紧箍咒折磨得满地翻滚的画面,长大后,大家有没有思考过紧箍咒的积极意义?如何孙悟空没有戴上紧箍咒,将会是怎样的结果?这样以来,就会联想到紧箍咒被赋予的多层内涵。它既是束缚、制约,让人放不开手脚;又是成佛路上必受的戒律,可引申为一定的规则、底线,常念紧箍咒就是时常警示自己内省修心。
辩论的对立性要求选择一方立论后,既要紧扣己方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让人认可自己的立场,又要明确反驳对方观点,破立结合中体现思维的缜密。辩论的口头表达特点,又要求层次分明且逻辑严密,便于听众快速把握要点,语言精短有力且生动形象,充分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从而增强说服力。
佳作展示1
常紧箍以整形 方花开而灿烂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及观众朋友:
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辨,我方的观点是应该常给自己念念紧箍咒,毕竟生如夏花,也应时常修剪整形,才能迎来花开灿烂。
江河滚滚可承载万吨巨轮,可若没有河道的制约,便会恣意泛滥而造成水灾;街道上车水马龙而井然有序,若是少了红绿灯的限制,就会混乱无序、难免车祸;漫漫人生、广阔前程,若没有一定的约束,则难免走向歪路或坠落山崖。我们可以将紧箍咒作为人生的“河道”与“路标”,在自觉接受约束中行稳致远。
常常念念紧箍咒,就是“日参省乎己”,从而“知明而行无过矣”。
古人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那何以修身?修身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常自省、能自律,时刻不忘什么当做、什么不能做。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每一步成功的背后藏着的都是他苦行僧般的自省自律,他一生行走于田间,像最普通的农夫一样,兢兢业业地伺候调理着他的水稻,一分一秒不敢耽搁地观察研究,不求名不逐利,只想让世人吃饭不愁、禾下乘凉。净心自律,慎终如始,纵是路途荆棘丛生,也终赢来馥郁传香。
常常念念紧箍咒,就会拧紧思想开关,把牢前进方向。
水的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在于它懂得沉淀;人的清正,也并非因为没有杂念,而在于他明白取舍。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类诱惑萦绕左右。看看那些被揪出来的硕鼠、蛀虫,瞧瞧那些难逃法网的“大老虎”“小苍蝇”,哪一个不是拆下了紧箍,松开了防线,肆意伸手而偏离了轨道?
对方辩友认为,不需要给自己念紧箍咒,放开手脚更重要。诚然,放开手脚有诸多方便之处,可大家是否想过,若放开了遵纪守法之弦,松动了内省自律之箍,社会将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或者先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紧箍咒,孙悟空是否能坚持到西天而修成正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要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我们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已接过了时代接力棒的吾辈青年,要想在发展之路上灿烂绽放,也需不断地修剪整形,以免干歪枝斜。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生活中应该常常给自己念念紧箍咒,不断增强自律意识,才会迎来辉煌的未来。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佳作展示2
头顶紧箍 扬鞭奋蹄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需要常常念念紧箍咒。
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被机会与诱惑裹挟着前行,如何才能在既定的正确道路上稳步前进 我方认为,头顶紧箍,常念戒咒,方能抵达理想之境。
常念紧箍咒,扬鞭自奋蹄。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如果不想被滚滚大潮甩到沙滩上,就要时刻提醒自己,适应发展速度,绝不能松弛懈怠。且看华为,在竞争激烈的芯片行业,不惧外部疯狂封锁,埋头致力自主研发,终以Mate 60 Pro赢得了世界“始料未及”的惊呼。其突破缘何而来?因为他们头顶紧箍,时刻念着“技不可不进,步步为营”的律条,不待扬鞭自奋蹄。马克·吐温有言:“无论你遭遇多大的困境,永远不要放弃底线原则。”我方想借此再次申述:无论你面临怎样的处境,请常常给自己念念紧箍咒。
常念紧箍咒,创新不逾矩。
爱因斯坦说过:“规则是思想的框架,没有规则就没有创新。”“紧箍咒”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既时刻促人奋进,又提醒人跨跃有界。在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不少老字号突破求变:“大白兔”不断拓展周边产品,努力唤醒顾客记忆;桂发祥以文化赋能美食,在品种创新中提高产量……但每一步的创新中,他们都不曾改变初心,始终念着“为顾客着想”的紧箍咒,守住了长盛不衰的源泉。冯骥才说:“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我方想借此再次申述:只有常常给自己念念紧箍咒,才能拥抱诗与远方。
对方辩友认为,紧箍咒束缚住了手脚,影响了人纵情大干。果真如此吗?我方并不反对放开手脚去拼去闯,但凡事皆有度、有边界。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就会在放纵中迷失方向;拆除一切的紧箍,就会在放松中动力不足。抬眼望当下,政界、商界、娱乐圈,有多少人因不念“紧箍咒”,而陷入了恣意满足的泥潭,最终自毁前程?由此说来,不正是“紧箍咒”,才将人“箍”在了康庄大道上?
躬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吾辈青年就应常常念念“紧箍咒”,暗暗扬鞭自奋蹄。我的立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淄博市重点中学高二开学自主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4年2月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三:
孟子十分强调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甚至从作为人性善端的“不忍人之心”中直接推导出了“不忍人之政”。这可以理解为,他将理想政治建立在恻隐之心这种自然情感之上,在他这里,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同构性,政治情感是人对自身天然具有的情感的回归、发掘和充实。统治者不断“反身而诚”,回归到自己的本心,基于天然地为他人的痛苦感到痛苦的情感,就会不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其政令便有一个良善的出发点。孟子相信,基于不忍人之心这种良善情感和动机的政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能使施政者和人民结成一个从上至下、同时由下而上基于情感意愿的情感共同体,从而成就理想政治——“王道”。
但是,如果将以上分析视为孟子关于理想政治的全部图景则是对孟子的过度简化。在他看来,恻隐之心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敏感性,确实是面向所有可能的对象的,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情感对于所有对象是同等无差的。他以“爱有差等”这一命题作为重要补充,将情感根本上落实于家庭这一具体语境中,从而主张通过对家庭情感的“推恩”来成就理想政治。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敏感性应在具体、特殊的家庭关系语境中具体地得到培育和扩充,主张人通过体会对家庭成员的情感感受,从而将心比心,推恩于家庭关系外的人。他相信,当家庭情感得以良好培育的时候,人的道德敏感性会相应得到发展,行为也会得到相应的规范,所谓“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卢梭政治哲学所彰显的精神则与儒家的仁政情感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 虽然在极度强调理性精神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卢梭可被列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情感的大师之一,这从其关于怜悯心之道德意义的深度挖掘剖析可见一斑;但较诸情感,其政治哲学依然更突出地映射出契约理性精神的烙印。在肯定怜悯心可能具有的道德意义的同时,他反思了包括怜悯心在内的自然情感的不稳定性,甚至认为它可能与正义相冲突,因而在他看来情感——至少自然情感——无论如何不足以作为政治制度之根基。在他看来,通过遵守契约,人们做判断和行动时诉诸的是理性,而不再是内心本能性的情感冲动,从而正义才得以取代了本能。在这种理想政治中,契约不仅具有非情感所能取代的地位,而且最值得推崇的情感恰是那种基于契约、由契约塑造的情感。在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与柏拉图的遥远呼应,激情、情感被视为善变、不稳定的,惟有理性才是不变、恒定的,“理想国”中正义的根基在于理性。卢梭的社会契约本质上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体现。
(摘编自武云《怜悯之心与理想政治—卢梭“怜悯心”与孟子“恻隐之心”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因为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产生,所以能克制人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幸福而损害他人。
B.卢梭认为怜悯心能直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这也是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熏陶的野蛮人也不愿作恶的原因。
C.孟子认为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两者本质上是同构的,而后者往往就是前者在不同领域的回归、扩充与深化。
D.在卢梭的理想政治中,比起善变、不稳定的自然情感,基于契约的理性精神,更适合作为政治制度的根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卢梭所举孩子被猛兽抢走伤害与孟子“孺子入井”的故事,情境构造有相似之处,都强化了读者对“怜悯心”的想象和体验。
B.卢梭认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之所以更有用处,是因为其更强调人怜悯的善良天性而非自私自爱。
C.孟子所谓“爱有差等”是指人的情感会由于对象不同而产生差异,将情感由家庭向外扩展“推恩”是实现“王道”的途径。
D.在对情感和理性关系的认识上,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两人都肯定理性对于正义的价值,而否认了情感的地位。
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所论孟子“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的一项是( )(3分)
A.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子》)
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D.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为奴隶的母亲(节选)
柔石
她的丈夫在穷的生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脸孔黄的和小铜鼓一样,连眼白也黄了。别人说他是黄胆病,孩子们也就叫他“黄胖”了。
“再也没有办法了,这样下去,连小锅子也都卖去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他对妻子说。
“我的身上?……”
他的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她的刚满三周的男小孩——孩子还在啜着奶,她讷讷地低声地问。
“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什么呀?”他的妻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是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
“三天前,王狼来坐讨了半天的债回去以后,我也跟着他去,走到了九亩潭边,我很不想要做人了。但是坐在那株爬上去一纵身就可落在潭里的树下,想来想去,总没有力气跳了。猫头鹰在耳边不住地啭,我的心被它叫寒起来,我只得回转身,但在路上,遇见了沈家婆,她问我,晚也晚了,在外做什么。我就告诉她,请她代我借一笔款,或向什么人家的小姐借些衣服或首饰去暂时当一当,免得王狼的狼一般的绿眼睛天天在家里闪烁。可是沈家婆向我笑道:
“‘你还将妻养在家里做什么呢,你自己黄也黄到这个地步了?’
“我低着头站在她面前没有答,她又说:
“‘儿子呢,你只有一个了,舍不得。但妻——’
“我当时想:‘莫非叫我卖去妻了么?’
“而她继续道:
“‘但妻——虽然是结发的,穷了,也没有法。还养在家里做什么呢?’
“这样,她就直说出:‘有一个秀才,因为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叫我物色相当的女人:年纪约三十岁左右,养过两三个儿子的,人要沉默老实,又肯做事,还要对他的大妻肯低眉下首。这次是秀才娘子向我说的,假如条件合,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我代她寻了好几天,总没有相当的女人。’她说:现在碰到我,想起了你来,样样都对的。当时问我的意见怎样,我一边掉了几滴泪,一边却被她催的答应她了。”
“昨天,沈家婆到过秀才底家里,他说秀才很高兴,秀才娘子也喜欢,钱是一百元,年数呢,假如三年养不出儿子,是五年。沈家婆并将日子也拣定了——本月十五,五天后。今天,她写典契去了。”
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颤抖,吞吐着问:“你为什么早不对我说?”
“昨天在你的面前旋了三个圈子,可是对你说不出,不过我仔细想,除出将你的身子设法外,再也没有办法了。”
“决定了么?”妇人咬着牙齿问。
“只待典契写好。”
“倒霉的事情呀,我!一点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么?春宝的爸呀!”春宝是她怀里的孩子的名字。
“倒霉,我也想到过,可是穷了,我们又不肯死,有什么办法?今年,我怕连插秧也不能插了。”
“你也想到过春宝么?春宝还只有三岁,没有娘,他怎么好呢?”
“我领他便了。本来是已经断了奶的孩子。”
他似乎渐渐发怒了。也就走出门外去了。她,却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春宝,宝宝!”
“妈妈明天要去了……”
“唔,”孩子似不十分懂得,本能地将头钻进他母亲底胸膛。
“妈妈不回来了,三年内不能回来了!”
“我也去。”
“宝宝去不得的。”
“呃!”孩子反抗地,又吸着并不多的奶。
“你跟爸爸在家里,爸爸会照料宝宝的:同宝宝睡,也带宝宝玩,你听爸爸的话好了。过三年……”
她似要还想对孩子说话,她的丈夫踏进门了。他走到她的面前,一只手放在袋里,掏取着什么,一边说:
“钱已经拿来七十元了。还有三十元要等你到了后十天付。”
停了一息说:“也答应轿子来接。”
这一晚,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吃晚饭。
第二天,春雨竟滴滴淅淅地落着。
轿是一早就到了。可是这妇人,她却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春将完了,夏将到了,可是她,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实在,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
春宝醒了,她给他穿衣服的时候,向他说:
“宝宝好好地在家里,不要哭,免得你爸爸打你。以后妈妈常买糖果来,买给宝宝吃,宝宝不要哭。”
而小孩子竟不知道悲哀是什么一回事,张大口子“唉,唉”地唱起来了。她在他的唇边吻了一吻,又说:
“不要唱,你爸爸被你唱醒了。”
沈家婆忙碌似地在屋内旋了几个圈,对孩子的父亲说了几句话,意思是讨酬报。因为这件契约之能订的如此顺利而合算,实在是她的力量。
“说实在话,春宝的爸呀,再加五十元,那老头子可以买一房妾了。”她说。
于是又转向催促她——妇人却抱着春宝,这时坐着不动。沈家婆声音很高地:
“轿夫要赶到他们家里吃中饭的,你快些预备走呀!”
可是妇人向她瞧了一瞧,似乎说:
“我实在不愿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罢!”
轿夫也在门首催起身了,他们噜苏着说:
“又不是新娘子,啼啼哭哭的。”
小小的孩子也哭了,手脚乱舞的,可是沈家婆终于给他拉到小门外去。当妇人走进轿门的时候,向他们说:
“带进屋里来罢,外边有雨呢。”
她的丈夫用手支着头坐着,一动没有动,而且也没有话。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妻子得知丈夫把自己“出典”后,几乎昏过去,虽然很穷,妻子也不愿离开这个家,更不愿离开春宝。
B.听到丈夫要在她身上挣钱的时候,她“讷讷”“低声”询问,一个没有地位、逆来顺受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C.典妻并不是丈夫的本意,表面上看,是因受到沈家婆的劝说诱导,实际上是为穷所迫,完全出于无奈。
D.“春雨竟滴滴淅淅地落着”,丝丝春雨,无声无息,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关于文中沈家婆的表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家婆在文中是次要人物,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B.“儿子呢,你只有一个了,舍不得。但妻——”,沈家婆言外之意就说妻子可以作为赚钱的工具。
C.“再加五十元,那老头子可以买一房妾了”,沈家婆这句话表明她提高了妻子的价格,有炫耀之意。
D.沈家婆与鲁迅《祝福》中的卫老婆子相似,是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的妇人的形象。
6.小说中反复写到小孩“春宝”,有何用意?(4分)
有人为小说设计了两种结尾:①妻子为秀才生了儿子后被赶了回来,家里最困难的时期总算度过,夫妻、母子终得团圆;②妻子为秀才生了儿子后被赶了回来,家里依旧贫穷,丈夫对她很冷淡,儿子则已经忘记她了。这两种结尾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题。
材料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⑤。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犹蒙矜育 矜:怜悯 B.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照察
C.听臣微志 听:倾听 D.庶刘侥幸 侥幸:幸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察、举,在这里指察举制,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间。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秀异之士,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C.县,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原与“悬”为同一字,春秋时楚国最先设县,并在全国推行县制。
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礼制,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辞不就任。
B.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停止征召。李密守丧期满后,晋武帝恢复了他太子洗马的职位。
C.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主动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14.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所述之不幸,共有几个?请试着一一简述出来。(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5.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景物写起,“危樯、夜舟”,暗暗呼应“旅”字,而“独”字更兼容情、事,表达出眼下特定的一种心绪意态。
B.颔联继续描写,仰观俯察,皆为“旅夜”所见。“垂”因地势“平”方显出原野之“阔”,造成星辰下“垂”的感觉。
C.颈联尽吐胸中积郁,以一个“岂”字作结,清楚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充满深刻的悲剧意识。
D.尾联中的“一沙鸥”是诗人借物自喻,表达作者从此寄身“云水生涯”,自由自在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13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一文,李密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自己上表的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蜀道开辟之前,只有禽类可以飞越崇山峻岭进入蜀地。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陈情表》中,李密希望晋武帝同情自己的遭遇,进而答应自己的请求。“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他对武帝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词句:“________”,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词句:“________。”
(3)《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描写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痴迷数控技术开始,曹彦生的技术水平不断在进步。他可以将长度4米的细长结构件加工做到平面度不超过0.05mm,相当于误差小于一根头发丝的厚度。他成了圈内____①____的“数控达人”,但这还不够。
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曹彦生最终加工出来的产品对称度达到了0.02mm,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分之一,使机械加工中的“分毫不差”变成了现实。至此,从“达人”到“大师”,年轻的曹彦生完成了一次技术路上的漂亮飞跃。
曹彦生说,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背景下,哪怕当一名工人,都要时刻保持不断学习进步的姿态,没人能躺在荣誉簿上睡觉。正是基于内心的清醒认识,曹彦生____②____地汲取技术养料,几乎把能找到的关于数控加工的书籍全都读了个遍;因为他自学过多种外语,进口数控机床上的操作说明、按钮提示对他来说是____③____;他能够听声音判断切削用量是否合理,能够根据切屑(如切屑飞行弧线)判断刀具寿命。在学习与实践中,他逐渐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数控达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二诸葛一夜也没睡,一遍一遍念:“大黑怎么还不回来,大黑怎么还不回来。”
D.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了“民众诗人”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肥胖已经在全世界流行,而久坐不动、缺乏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加剧肥胖现象的重要原因。最新研究数据表明,锻炼确实可以改善代谢健康,但 ① 。研究表明,如果在下午或晚上较集中地开展中高强度锻炼的话,可以让胰岛素抵抗下降高达25%,而早上锻炼的人在这方面的效果则不明显。这也可能与身体的肌肉系统和氧化系统的活动高峰在下午晚些时候,从而引发了更大的代谢反应有关。然而,关于体育锻炼可以激活生物钟,调节人的生理节律,已有科学家发现这还要受到人们本身睡眠类型的影响。 ② ,早上锻炼或晚上锻炼都能引起昼夜节律相位前移,这使得他们能从锻炼中受益。但对于早睡型的人,晚上锻炼却会加剧昼夜节律失调。这说明,安排身体锻炼的时间要 ③ 。
21.下列句子中的“一定”和文中加着重号处的“一定”,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B.在辩场上,话一定要说满和讲绝对,绝不能承认自己有漏洞和错误。
C.我们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家不要有骄傲自满情绪。
D.磨牙指人无意识地上下牙齿做一定节律的彼此磨动或者咬合运动的现象。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人认为应该常给自己念念紧箍咒,还有人认为不需要给自己念紧箍咒,放开手脚更重要。这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
请选取上述一方观点进行立论,同时对另一方观点进行反驳,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自选立场,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