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6:4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讲课老师:孔子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感受孔子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
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领略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风采,树立学习和人生理想。
学习目标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论语其书
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
文体
价值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书》《礼》《易》《春秋》
文学常识
孔子曾修订“六经”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弟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1、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笄礼时取字。
文学常识
一、古人的名、字与号
2、通常名与字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
3、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呼平辈或尊辈的名相当于骂人。如孔丘自称为丘,这是谦称;孔子对弟子冉求称求,这是尊对卑的称呼。
4、别号在应用上和字没有显著的区别。
1、王力的《古代汉语》:乘,兵车,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
文学常识
二、千乘之国
2、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3、万乘用来指天子,千乘之国用来指小的诸侯国。
仲由

冉求
公西赤
陪长者闲坐
解题
古人有姓、名、字及号。
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名为礼貌。
(51岁)
(39岁)
(31岁)
(18岁)
(60岁)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整体感知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翻 译 课 文
整体感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 你怎么样啊 ”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 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 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啊 ”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曾点, 你怎么样啊 ”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 关系呢 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 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
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通假字
(1)鼓瑟希
“希”通“稀”,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3)莫春者
“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唯求则非邦也与
“莫”通“暮”;暮春,指农历三月。
文言知识积累
(1)使动用法
① 风乎舞雩
足,使动用法,使......足。
(2)名词用作动词
可使足民
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② 端章甫
③ 三子者出,曾皙后
端:礼服,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章甫:礼帽,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后: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3)形容词用作名词
(4)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①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后文的“大”类同。
②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勇:形容词用作名词。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动词用作名词,才能。
“因为”
2、动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以
1、介词:
“ 用”
如:(1)加之以师旅。
(2)因之以饥馑。
(3)以俟君子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如:毋吾以也;
“拿”
如:则何以哉
① 在表示命令的句子中用“也”煞尾
2、句中: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也
1、煞尾:
② 语气词
如:不吾知也; 夫子何哂由也
如:毋吾以也
用在单句中的主语后
如:1、由也为之。2、求也为之。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③表示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深信不疑
④用在因果句的句尾
如:1、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吾与点也。
如: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而(连词)
①连接状语和谓语
如: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舍瑟而作。
3、咏而归。
②表示并列关系
如:非诸侯而何
2、代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之
1、助词:
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如:
1、千乘之国 ;
2、摄乎大国之间;
3、宗庙之事;
作动词宾语
如:
1、加之以师旅;
2、因之以饥馑;
3、由也为之;
4、夫子哂之;
4、异乎三子者之撰;
5、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求也为之;
6、是故哂之;
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其
代词:
如:1如其礼乐。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一词多义:焉
单纯语气词
(与“之”的区别见注释) 如:愿学焉
如:愿为小相焉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者
2、特别指示代词:
1、语气词:
时常词后通常用“者”字
如:莫春者,春服既成
①名词性词组
如:冠者五六人。
②在数词后面
如:三子者出。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1)状语后置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吾乎尔长一日 ”
② 加之以师旅 “以师旅加之”
③ 因之以饥馑 “因以饥馑(加)之”
④ 摄乎大国之间 “乎大国之间摄”
⑤ 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三子者之撰异”
⑥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乎沂浴,乎舞雩风,咏而归。”
⑦ 为国以礼 “以礼为国”
正常语序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2)宾语前置
① 毋吾以也 “毋以吾也”
② 不吾知也 “不知吾也”
③ 则何以哉 “则以何哉”
④ 尔何如 “尔如何”
⑤ 何伤乎 “伤何乎”
⑥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正常语序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3)省略句
①因之以饥馑 “因以饥馑(加)之”
②可使足民 “可使(之)足民”
③以俟君子 “以(之)俟(sì)君子”
正常语序
研读探究——弟子述志(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述志内容 志 人物性格 描写方法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治理受侵略且受饥荒的千乘之国,三年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暮春时节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有抱负,自信,
鲁莽、轻率
谦虚谨慎
有分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淡泊功名洒脱高雅
从容豁达
神态语言
语言
语言
动作语言
强国
富民
知礼
幸福
分析探讨——孔子如何评志?
人物 孔子态度 评价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其言不礼
求则非邦也
赤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没有正面加以评价,不是批评,在礼的问题上不甚满意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承担重要的任务
与孔子观点相同
1.孔子为什么“哂由”?
针对子路的“率尔”作答,孔子哂之。
“长者不及,勿谗言”
这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就回答,是非礼的。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提倡。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意为治国要用礼,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委婉批评了其性格不够谦虚。
深入解读
2.孔子为什么唯独“与点”?
曾暂描绘和向往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
曾点描绘的和平景象,正是儒家向往的社会,突显出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非常感慨和赞同。
曾皙的话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隐士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孔子的“志”是什么?
孔子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可惜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孔子身为万世宗师,必须思考百姓的疾苦。他希望通过礼治,塑造一个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理想的大同世界。
4.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形象特点。
(1)和蔼可亲 先用温和自谦的话从自身谈起,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营造营造了一种轻松、亲切的教学氛围。
(2)循循善诱 之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交谈个人志向。
(3)因材施教 针对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的回答进行不同的“评价”,态度委婉,以鼓励为主。
教师形象
(1)既有远大理想又内心充满苦闷。
(2)孔子本来是问弟子在政治上如何施展抱负,但他却对曾晳回答的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进行了“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
(3)纵观孔子的一生,虽然周游列国时四处碰壁,但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
政治家形象
四个学生的政治理想孰优孰劣?有什么关联?
子路的“不挨打”属于强兵,是治国的硬道理。
冉有的“不挨饿”属于富国,也是硬道理。
公西华提到的“礼”是富起来才有的礼,道德文明建设是软道理。
曾皙则是享受生活,享受文明,享受和平,享受富裕,他的志向是建立在前三者的理想之上。没有和平、富裕和文明,曾皙之志难以实现。所以四个学生的志向是不可分割的。
引申思考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的交谈中,也要引导学生立志。
本文是以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是师生之间一次极平常的交流,就在这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中,却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孔圣人的和蔼可亲,他的循循善诱,他超乎寻常的教育理念和因人施教教育方法,以及他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追求人人平等、幸福的和谐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外,子路的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曾皙的高雅不凡,为我们展现了孔门弟子的不同风采。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