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四章《古代诗歌阅读》(共10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四章《古代诗歌阅读》(共10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8:1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4张PPT)
第二编 古代诗文阅读
第四章 古代诗歌阅读
学业目标 对标考情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 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注重积累、感悟 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位。 近三年都是考查诗(绝句2次,律诗1次),都是一
道客观题(选择题),一道主观题(2021年、2022年为
问答题,2023年为填空题)。
涉及的考点包括意象意境、内容理解、感情分析、
手法赏析、语言品味、语言风格、主旨把握等。
学业目标 对标考情
2.领会诗词的节奏、韵 味、格律之美;感知诗 词大意,进入意境,体 会诗人的情怀;领悟诗 人的政治理想、责任担 当、志趣抱负;体会诗 人的生活智慧,理解诗 词的现实意义 备考策略
1.仔细阅读诗词,根据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2.仔细阅读选项,注意仔细甄别选项与原文的内容或手
法是否吻合。
3.对常见错误要保持敏感,对常见意象意境、常见的手
法要烂熟于心。
4.对课本中出现的诗词要熟悉,备考时有意识地注意课
内外联系
续表
一、(2023·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每小题2分,
共4分)
过彭泽
解缙
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
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
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
不见陶彭泽①,湓城②起暮鸦。
【注】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2.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一个“泛”
字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驿楼之花香气四溢
二、(2022·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每小题2分,
共4分)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
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B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2分)
[答案] 能围绕“秋光好”“秋光在山野”两个要点说明原因即可。
三、(202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
共4分)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诗歌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
四、(2023·湖南张家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4分)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下列对《仲春郊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B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
B.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连”“绝”二字精炼而准确。
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2.有人评价“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
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 两句中的动词都十分精妙:“飞”“戏”“争”“啄”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鸟飞鱼
戏、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飞”“戏”二字生动地写出鸟儿叫醒村庄,鱼儿在水中
嬉戏报春的情形;“争”“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
(1分)都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1分)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一、古代诗歌阅读方法指导
读懂一首诗,核心是理解其表达的情感、主旨,明白其寄寓的哲理,体会其营
造的意境等。
1.抓住诗题。古诗词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
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一个“送”字,说明此诗表达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或诗眼。有些古诗词,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
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
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
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
同或相通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
伟、气势雄伟之景)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之景)两类。通常
“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
“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
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通过外在形象特征深
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
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注释有交代写作背景
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作用。
7.抓住诗歌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词
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背景”也指诗人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自己的身
世遭遇、个人荣辱融入诗作之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常见设错举例分析
1.理解错误。词句理解错误主要包括误解字词意思和深浅层含义。主要表现为
混淆诗人与诗中人物,内容描述错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时间、空间判断错误。
典例 (2023·江西)[原诗见本书第20页]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
之景,天然清丽。
[解析] 诗中的“日斜”指的是太阳下山的时候,而不是“清晨”。
2.前后颠倒。有时,选项在字词和句意理解上都没有问题,可是命题者却在顺
序上故意颠倒,以混淆考生的视听。
典例 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
表现“形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解析] 上片侧重表现“形狂”,下片侧重表现“心狂”。
3.感情把握错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诗词常考的知识点。由于作者抒发情感
都比较含蓄,用形象说话,因此理解时常出差错,命题人也经常设置这方面的错误。
典例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苏轼《定风波》)
[解析]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
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4.语言风格错误。由于作者不同,心境不同,使用的语言也常常不同。常见类
型有清新明快、古朴凝练、形象生动、含蓄委婉、绚丽多彩、质朴无华、晦涩险怪、
粗犷豪放、沉郁顿挫等。命题人有时故意在此设置错误点。
典例 王绩的《野望》是一首的五言律诗,遣词造句华丽浓艳,意境清新恬淡。
[解析] 《野望》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诗中的语句通俗易懂。
5.格调分析错误。诗歌的格调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作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
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格调。因此命题者也常在这里设置错误点。
典例 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本词是其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少见的浪漫主义
名篇。(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解析] 《渔家傲》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一贯的婉
约词风。
6.景物分析错误。古代诗词常借景抒情,因此,少不了描写景物。景物也因时
间、季节的不同而各有特征,各有变化。命题人常在这里设置错误点。
典例 (2022·江西)[原诗见本书第21页]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
图,与题目照应。
[解析] 由诗句中的“树槎牙”“江上西风”“雁影”可知景象是哀景,略显凄冷,不能称
之为生机勃勃。
7.手法分析错误。常见的表现手法大多两两相对,做题时要特别注意那些两两
相对的概念,比如实写和虚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远景和近景、直接抒情和间
接抒情、正衬和反衬等,因为这常常是错误点所在。
典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争雪斗,让人感到非常有情趣。
[解析] 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8.以偏概全。有的选项在命题时故意以句中一部分的意思说成是整首作品的意
思,还有的故意说得绝对,特别要注意“全”“都”之类的字眼。
典例 (2023·湖南张家界)[原诗见本书第21页]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
“连”“绝”二字精炼而准确。
[解析] “四邻”是从地域上写春满人间,“连三月”是从时间上写春光无限。选项表述
仅提及空间角度,以偏概全。
三、简答题解题方法指导
下面结合简答题常见考查题型具体分析答题的方法。
(一)概括形象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提问变式: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导: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类。理解诗歌中的形象特征,
应在充分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与目的,来确定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
遭田父泥饮①
[唐]杜甫
田翁逼②社日,邀我尝春酒。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③。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④。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⑤我留,仍嗔问升斗。
【注】①遭:遇。田父:农民。泥:痛饮。 ②逼:近。③卯:上午五点到七
点。酉:下午五点到七点。④时:拉住胳膊。⑤遮:拦。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田父形象。
典例 (2023·湖南株洲)
【解题金钥匙】作答这道题,主要分析田父的行为。田父邀我品尝春酒,我从早到
晚都在田父家里。我想要起身离开时,田父挽留我,直到月亮升起还挽留我。从这
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出田父热情、淳朴、好客、豪爽。田父高声叫人拿水果过来,动
作粗犷(指挥过无礼,但是诗人并不认为是丑陋的表现),到了晚上,还在劝我喝
酒,可以看出田父的豪爽。
【规范答题】热情、淳朴、好客、豪爽。(言之有理即可)
(二)描摹画面和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解题指导: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
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
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如果题目仅要求描述画面,回答第一步即可。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
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遥碧亭
杨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
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典例 (2023·福建)
【解题金钥匙】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遥碧亭所见的景象。三、四句的意思在注释中
已经给出,这无疑是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在此基础上,考生要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
在描绘画面的时候加上暮云的心情、动作,诗人的心境等,使得画面具有情境感。
【规范答题】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
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典例 (2023·福建)[原诗见本书第24页]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分析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式:这首诗展示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导:(1)点出作者的情感;(2)分析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3)指
出表达感情的特点(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先调动积累,
品读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再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解题金钥匙】第一问很简单,从全诗中依次可以看到“幽鸟”“湖水”“暮云”“重山”
等景物。诗中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中“幽鸟”的“去又还”、“暮云”的
“留恋”,都流露了诗人热爱山水、留恋山水、沉醉山水、享受山水的思想感情,由
此也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恬淡闲适。
【规范答题】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
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四)品味语言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
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句中某个字在某版本中又作某字,你认为哪个
更好?试作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解题指导:第一步,释含义。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
第二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解释描述,并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
“平字”。第三步,点作用。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
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作用(效果)。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虚词上做文章,所以在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
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
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导: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
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具有怎样的效果。
典例 (2023·湖南张家界)[原诗见本书第21页]有人评价“鸟飞村觉曙,鱼戏水
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题金钥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通过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
泥来描绘早春的情景,“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是通过“鸟飞”“鱼戏”来描绘早春
的情景,这些语句都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欣喜、愉悦之情。
如果分析更细致一些,则可以定位在“飞”“戏”“争”“啄”等动词上。
【规范答题】两句中的动词都十分精妙:“飞”“戏”“争”“啄”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
鸟飞鱼戏、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飞”“戏”二字生动地写出鸟儿叫醒村庄,鱼儿
在水中嬉戏报春的情形;“争”“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
都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
(五)鉴赏技法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
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表达技巧常见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诗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词(诗句)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
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指导:第一步:明手法(技巧)。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
释理由。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第三步:析作用。运用这一手
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
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全词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典例 (2023·四川广安)
【解题金钥匙】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掌握诗歌常用的写法。词中表面上是写梅花,
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或者说一般写事物的文章,如果文中能够表现出事物的品质,
则一般运用了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寂寞开无主”表明词人怀才不遇;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明词人高洁孤傲;“更着风和雨”“零落成泥碾作尘”表
明词人遭遇挫折磨难;“只有香如故”表明词人不改初心、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等。
【规范答题】运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借饱受摧残、香气不改、
精神犹存的梅花,抒发自己虽历经艰辛,屡遭排斥,仍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情怀。
古诗词常考知识
重要 概念 意象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 象,包括景和物。如借景抒情之“景”,托物言志之“物”
意境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 的一种艺术境界。常见的意境有: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 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重要 概念 诗眼 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 词。分析诗眼就是解说其在拓展诗歌意境、传达诗人情感方面起 到的作用
炼字 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 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中 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一般会炼以下四类 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
续表
重点表达 方式 描写 景物 描写 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
有视角上的远、近、高、低,感官上的视、听、嗅、
触,声音上的寂静和喧闹,色彩上的清冷与绚丽等。景
物描写的手法有各种修辞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等
细节 描写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
的描绘
白描 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
不施色彩
续表
重点表达 方式 抒情 寓情 于景 将感情融于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间接
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 抒情 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
的感情、表达的心情通过景物予以抒发
直抒 胸臆 作者不借助任何事物,在古诗词中直接表达强烈的爱
憎、好恶、喜怒哀乐之情
议论 诗中的议论其实也是情语的一部分。独特的议论是诗人真实的 性情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诗歌中的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 价值、特点、作用等的观点和态度
续表
表现 手法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 的艺术手法。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用典 诗词中运用含有古代故事或来历出处的词语来抒情表意。运用典故 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或类比,具有含蓄、洗练、委 婉、联想等作用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术手法
续表
表现 手法 比兴 “比”是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 内容
虚实 结合 把眼前现实生活(实景)与回忆或想象(虚景)结合起来写
动静 结合 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续表
表现 手法 情景 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使“物我合一”
托物 言志 托物言志,不只是一般的抒情,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之物来 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即借物来表达自己的 气节、操守、志向等
续表
修辞 手法 ①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词句具 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 “绿肥红瘦”用两种颜色“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生动地表现了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互文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表达一个完整 的思想内容,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续表
诗歌 风格 现实 主义 能够真实而形象地、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疾苦, 揭露现实深刻矛盾;较多地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以汉乐 府,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为代表
浪漫 主义 洋溢着追求理想的进取精神;具有乐观向上的豪迈气概;能以丰富 的想象构成美妙的虚幻境界;常使用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比喻;充 斥着绚丽奇妙的语言。以屈原、李白、苏轼的诗歌为代表
续表
诗歌 风格 豪放词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苍凉博大,雄劲粗 犷,深沉悲壮,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不 拘守音律。以苏轼、辛弃疾词为代表
婉约词 婉转含蓄,缠绵慰藉,清丽淡雅,格调凄清孤寂。其内容侧重儿 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 柔婉之美。以柳永、李清照的词为代表
续表
常见 题材 分类 边塞诗 常展现出的情感有:抒写将士奋勇杀敌、舍命报国、英勇无畏的 豪迈气概,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舍己为国、保卫边陲的战斗 精神,赞美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有别于中原的风土 人情,描写征人思乡之苦,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 治者,表达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无休无止的战 争的厌恶和反感等
羁旅思 乡诗 常见情感有表达对遥远故乡和远方亲人的思念,抒写旅途生涯的 艰辛痛苦和漂泊零落之感,反映对幸福安定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 往等
续表
常见题 材分类 爱情闺 怨诗 常见情感有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空闺 独守的思亲之怨、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 痛等
咏史怀 古诗 常见情感有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 昔;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托物言 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 的理想和人格融入物象中
续表
常见题 材分类 田园山 水诗 借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表露向 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 的情怀
即事感 怀诗 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 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送别诗 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续表
语言 风格 粗犷豪放 铿锵有力、笔力雄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含蓄隽永 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 深刻
清新雅致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沉郁顿挫 “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 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 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绚丽飘逸 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续表
【注】①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
反问)是考生从小学阶段就熟悉的内容,这里不做具体介绍,单讲古诗词中另外常
用的几种修辞手法。
(共40分)
【山水·田园】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①
[唐]孟浩然
挂席②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③,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④,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⑤近,日暮空闻钟。
基础训练
【注】①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香炉峰:指在东林寺南的北香炉峰。此诗又名
《晚泊浔阳望庐山》。②挂席:扬帆。③郭:外城,指城边。④远公传:指东晋东林
寺慧远法师的传记。⑤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修行的屋舍。
【参考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
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
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雕细刻优美景物,给人美的享受。
B.颔联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
C.颈联表明诗人怀念慧远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
D.尾联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
[解析] (首联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
[答案] A
2.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此诗从千里之外落笔,结以晚钟悠远清韵,充分表现了作者始见庐山的______
和对高僧慧远的______。
喜悦
仰慕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玉楼春①
[宋]辛弃疾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②,提壶③沽酒已多时,婆饼焦④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⑤,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⑥树。
【注】①玉楼春:词牌名。此词当是词人闲居铅山瓢泉时所作。②鸣禽枝上语:
鸟儿在树枝上鸣叫像人说话一般。③提壶:鸟名,因啼声如“提壶”而得名。④婆
饼焦:亦是鸟名,因其啼声如“婆饼焦”而得名。⑤“借问”句:向过路人询问自
己的家住在哪里。⑥乌桕(jiù):一种落叶乔木。
【参考译文】
你看三三两两聚在树下的女子是谁?她们笑盈盈在聆听枝上的提壶鸟的巧语。小女孩提壶出来买酒已经很久时间了,婆饼焦鸟儿都焦急地喊婆婆的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回去? 一个汉子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忘了来时的道路,只能向行人打听自家住何处。行人说:“只管向着古庙那边走,再绕过小溪南面那棵乌桕树就到了。”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是游女听禽图,三四句概括鸟声而赋以人意,实是对游女的打趣。
B.下片写词人因农村风土人情太可爱而酒醉忘返。
C.词的最后两句,词人指路指得那样耐心,那样认真,表明词人酒醉心明。
D.全词语言通俗平易,明白如话,而又含蓄幽默。
[解析] (指路的是乡人,体现了乡人的善良与热情)
[答案] C
4.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这首田园题材的词通过模仿________________,再现了农村可爱的风土人情,
表现了词人__________的心情。
禽言(或鸟语)
轻松愉快
【怀古·边塞】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每小题2分,共4分)
西江怀古
[唐]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①真戏剧,苻坚投棰②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③何寂寞,好风惟属往来商。
【注释】①魏帝缝囊: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
②苻坚投棰:前秦苻坚欲伐东晋时说:“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
于江,足断其流。” ③范蠡清尘: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
道家学者范蠡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经商。
【参考译文】
长江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
接天,明如平镜。曹操缝沙囊填江就像一出闹剧,苻坚投鞭断流更是无知与荒唐。
江上渔歌阵阵,沙鸥嬉戏翻飞,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
半分?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却
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西江”的地理位置,又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西陵江水动静各异的
壮阔景象。
B.颔联将曹操渡江攻打东吴与前秦苻坚投鞭断流二事对比,写出了两位英雄特殊的
人生际遇。
C.颈联对仗工整,生动描摹出大江之上钓船航行渔歌唱响,万里飞旋的江上沙鸥挑
弄夕阳的景象。
D.尾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智谋极高、财富极多的范蠡与今日江上往来的商人作比,
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 (“对比”错,“曹操渡江攻打东吴”与“前秦苻坚投鞭断流”二事之间并非对比
关系,这二者是并列关系)
[答案] B
6.诗人在诗中对历史人物及其做法表明了鲜明的态度,如“何寂寞”是对隐去经商的
范蠡的同情与叹惋,如“真戏剧”“更荒唐”表明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帝缝囊”“苻坚投棰”的狂妄和荒唐做法的讽刺和不认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①
[唐]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②。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③。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武威即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宇文判官:宇文判官与岑参
同为高仙芝的僚属,唐玄宗天宝年间,高仙芝改授河西节度使,他们一起回到姑臧,
不久宇文判官又出使安西。晋昌:即瓜州,今甘肃敦煌。②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
楼。③敝裘:破旧的皮衣。
【参考译文】
阵雨吹过城头,黄莺飞上了戍楼。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
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
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暮春”点出了时节,全诗结构严谨,情感真切
又有变化。
B.首联用片雨和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做了铺垫,彰显了
诗歌的含蓄之美。
C.尾联与诗题照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
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
D.这首诗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而
本诗感情更丰富,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解析] (诗歌首联写作者在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黄鹂飞上戍楼,暮
春的边城一片空寂,营造了悲凉的意境,使得此时的诗人平添几分作客天涯的感觉。
“用片雨和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说法不正确)
[答案] B
8.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颔联“飘”或“挂”字。
[答案] 示例一:“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
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示例二:“挂”字化无形的情
感为有形的形象,运用比拟(拟物)手法,把游子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
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
【羁旅·感伤】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劳停驿①
[北宋]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②,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①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系《夷陵九咏》之四,诗人此时被贬
峡州夷陵。②树杪(miǎo):即树梢。帆初落:船上的帆布刚刚从桅杆之上降落
下来。这里是说水位高,帆如落于树巅,所以言“树杪”。
【参考译文】
小船转过山中弯曲的山路,一片开阔的平川便出现在眼前。抬头看见船帆好似
落于树巅,山峰上圆月当空。几家相聚而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贫瘠的山田,
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在这弯曲的险滩、狭窄的水道前,我这个漂
泊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渡过这险阻小道。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白昼舟行写到暮夜泊舟。
B.诗中的景象富有画面感,作者描绘画面采用了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
C.颈联中描写了“荒烟”“瘦野”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之情。
D.全诗描写了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荒烟瘦野等景物,体现
孤静寂寥的特点。
[解析] (“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有误,全诗写景采用了以下顺序:移步换景,由白
昼到夜晚的时间顺序)
[答案] B
10.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中尾联与李白《行路难(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
诗都借助现实艰难的道路来反映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人生艰难的道路
对前路的担忧,对自我遭遇的忧愁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①,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燕(yān)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燕,北地也。无心:即无机
心,犹言纯任天然。又说以“燕雁”自比其客游他乡、漂泊无定的生涯。②商略:
商量,酝酿,准备。③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以泉品居第四故名。④天随:
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参考译文】
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
萧瑟愁苦的样子,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天随子
一起隐居。可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残柳参差不齐
地在寒风中飞舞。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北方鸿雁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自比燕雁的作者,道出了自己的漂泊
之苦。
B.词句打破时间界限,同一地点的一古一今,让人感觉作者在和陆龟蒙进行着心灵
对话。
C.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又不彼此割裂,由词中景、由词中事生发议论,浑然
淡远。
D.本词以疏朗动人的笔致,描绘出一幅惨淡的山水图,抒发作者厌倦漂泊而又无可
奈何的怅怀。
[解析] (正确说法为“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又不彼此割裂,做到情景交融,
浑然淡远”)
[答案] C
12.请说说“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妙在何处。
[答案] 示例:“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二句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寒山以人的感情和
品格。云雾朦胧中,只剩下几座孤独寂寞的山峰。到黄昏山雨欲来之际,它们似乎
在相互低语估量着:准备经受凄风苦雨的煎熬吧。这里将山峰拟人化,更加衬托作
者孤愁的心境。
【送别·怀人】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送李评事①使蜀
[唐]王建
劝酒不依巡,明朝②万里人。
转江云栈③细,近驿板桥新。
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
少年为客好,况是益州④春。
【注】①评事:官职名。②明朝:以后,将来。③云栈:悬于半空中的栈道。
④益州:指蜀地。
【参考译文】
劝君喝酒的时候,不用按照酒席的规矩,多喝些吧朋友,因为你明天就要启程
到万里之外了。旅途中你要经过那江上的小栈道,还要路过新板桥。路途听见猿的
啼叫,依稀能看见猿的影子,越发觉得冷了,黄昏的松林里好像有鹿嬉戏的烟尘。
少年人还是作客好,更何况你要去的益州又是春天呢。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朋友要远赴万里之外,诗人为友人深情劝酒的情形。
B.颔联实写友人使蜀的行程,突出了旅途之艰险与孤寂。
C.颈联想象友人行程中所见猿影映石壁,戏鹿扬尘弥林间的状况。
D.本诗虽为送别诗,却无伤感之意,表现出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
[解析] (“实写”有误,这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答案] B
14.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抒发
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诗侧重____________友人,王诗侧重劝慰、安慰友人。
劝勉、鼓励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每小题2分,共4分)
蝶恋花
[北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参考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像是在哭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淡淡的寒冷,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红色的大门。昨天夜里西风惨烈,绿树(上的树叶)凋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
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愁”“泣”二字将自然景物人格化,透露出女主人公的哀愁。
B.“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暗示女主人公彻夜未眠,可见她离恨之
“苦”。
C.“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所见,还包含女主人公昨夜听西风使树叶飘零情
景的回忆。
D.末尾两句,写女主人公排解相思的可行之法:不惧“山长水阔”,寄出饱含相思之
意的书信。
[解析] (女主人公并未寄出书信,因为“山长水阔知何处”,女主人公“欲寄”无从寄)
[答案] D
16.词的上片写“燕子双飞去”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以双飞的燕子来衬托女主人公的孤独,与下片的“独上高楼”形成对比。
(答到“衬托孤独”的要点即可给满分)
【言志·抒怀】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7~1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萤[宋]张舜民
江皋①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注释】①江皋:江岸。
【参考译文】
江边的流萤发出来的亮光本来就明亮,它们穿过帘子,飞落在我的衣襟上,点
亮我的衣襟。我只是捕获了一只流萤,彼此会面时,让我产生了一种想法:流萤虽
出身卑微,但并不自卑,敢于展示自己的光亮。就算亮光微弱,也敢在明月当空时
和星月争辉,在天空黑暗时在雨里搏击飞翔。今日明明知道我即将离开家乡,不知
流萤是否知道漂泊异乡的我哪一年才能回家。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诗人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诗人心意,穿帘落在诗人衣襟上。
B.结尾诗人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
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情融入物象流萤之中,物我交融,情志深沉。
D.诗人虽流露不得志之意,但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
[解析] (尾联中诗人仍是表露对流萤相知感激的心态,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期盼)
[答案] B
18.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借流萤寄托了怎样的心志?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②大无畏。
“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③迎难而上。
“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9~20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①
[北宋]黄庭坚
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②。
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
千林风雨莺求友③,万里云天雁断行④。
别夜不眠听鼠啮⑤,非关春茗搅枯肠。
【注】①宜阳:宜州,当时诗人因幸灾谤国之罪被羁管宜州。元明:黄庭坚长
兄黄大临,字元明。②九:多次,不是确数。酝:酿酒法,将初出之酒再作发酵,
所酿出的酒,度数高而味醇厚。③莺求友:语出《诗经·小雅·伐木》: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④雁断行:比喻兄弟分离。⑤
啮:啃、咬(用前齿咬东西)。
【参考译文】
我是那么殷切地希望我们兄弟俩都能须发如霜,一同活到八十岁。来吧!请和我一起喝下这用新方法酿制的仙酒。在修水的明月湾头,祖墓前的松树早已经长大;在双井的永思堂下,遍地都是野草,看起来无比荒凉。你看,万千树林里,尽管是风雨连天,但黄莺还在一声又一声地呼唤着朋友,无边无际的天空中,乌云黑沉沉地压着,惊雁断了行列,谁也顾不上谁。在离别的这一天晚上,我之所以睡不着觉,是因为听着老鼠咀嚼食物的声音,并不是因为喝了浓茶,搅乱了枯肠。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喝酒祝福长寿的形式一扫离别愁苦,似乎在展示诗人面对离别的超然之态。
B.颔联实写故乡的冷清和荒芜,抒写诗人对故乡荒芜的一种难言之隐。
C.诗歌写出了诗人遭受一系列打击后客居外地的无限感慨和醒悟。
D.这是一首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意味深长的诗歌,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解析] (借想象中〈虚写〉故乡的冷清和荒芜,抒写诗人难以返回故乡的感伤与无
奈的心境)
[答案] B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兄长的依依不舍,对谪居生活的忧伤,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
兄长千里归途的担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