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08:48: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1张PPT)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丁肇中
01
理解并积累“缅怀”“彷徨”等重点词语。
02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课时目标
导 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知人论世链知
【一】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4年,他和他的实验小组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丁肇中将新粒子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命名为“J粒子”。
走近作者
丁肇中
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探寻背景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大学》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致知”两个词语而可供参考含义,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链接知识
基础梳理
【二】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瞭望( )
(2)缅怀( )
(3)探讨( )
(4)袖手旁观( )
(5)不知所措( )
(6)格物致知( )
(7)jī( )变
(8)jiǎn( )讨
(9)探chá( )
(10)pánɡ huánɡ( )
liào
miǎn
tǎo
xiù
cuò
gé wù



彷徨
读一读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瞭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正心:__________
(6)齐家:_____________________
(7)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帆风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端正心性。
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记一记
词语 彷徨 徘徊


例 ①面对雪灾,我们必须积极抗灾减灾, 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灾难。 ②我 在就业与升学的路口,不知如何选择。
3.辨析词语。
都有“犹疑不决”的意思。
“彷徨”一般指不知怎么做。
“徘徊”一般指在几个(目标)之间难以抉择,
还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彷徨
徘徊
初读感知
【三】
朗读课文
听名家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怎样理解标题中的“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 “格”,推究,探察;
“致”,获得。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初读思考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
“格物致知”
理清结构
1.下列句中加红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别人怎样嘲弄他,他都神情淡然,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这孩子喜欢格物致知,打破砂锅问到底。
当堂检测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合语境。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该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A项,否定不当,去掉“不”;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意识”;D项,一面对两面,去掉“是否”。
全文先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而后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接着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然后作者指出中国学生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的事实,以个人的经验为证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最后作者呼吁年轻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小 结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2课时  
丁肇中
01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重点)
02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重点)
课时目标
03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
提炼观点
【一】
请大家找出文中(包括标题)能够表达演讲者观点的句子,不超过八句。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请大家使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零散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理清文章思路。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请大家将八句话中次要的句子删掉,只剩下一句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心论点
梳理结构
【二】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1
2
3
请大家根据议论文结构提示,梳理文章论述结构,完成思维导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提出问题(引论)

1:
3:

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提出问题(引论)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 强调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案 文章开篇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淹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以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总结全文。
整理论据
【三】
文中列举了很多事例,试找出两例,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①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中国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举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③举作者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从反面证明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答出两点即可)
深入探究
【四】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 ①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也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3.赏析下列语句的语言风格及表达效果。
“大都”指大部分,从范围上限制,指多数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不是全部,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1)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指的是中国学生通常情况下功课成绩好,考试分数高,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这篇演讲词在遣词造句上运用了很多表限制的词语,表现出准确、严谨的特点;同时,因为是在庄重的大会上的演讲,知识性、逻辑性较强,用语准确、严谨。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性。
风 格
效 果
写法探究
【五】
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课后作业
写法探究
多种论证方法有机结合。
(1)引用论证。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
(2)举例论证。如列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后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3)对比论证。如本文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
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课后作业
知识梳理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
除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
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
  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改变了阅读方式,读者“百度”一下“电子书下载”,可以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C.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D.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
当堂检测

B项中“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出现,应去掉其一。
2.下面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②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④“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⑤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A.①④⑤②③     B.④①⑤②③
C.④①③⑤② D.①④③⑤②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