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峡市宁朔
县中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开学考试测试卷
)
现代文阅读(39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个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会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因为生活所需不断发展记忆,而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
B.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C.记取与回忆不同,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D.乡土社会中口口相传,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从而让后代从中寻求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有选择地注意生活中的对象,与生活无关的并不关心。
B.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仍具有乡土性,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
C.与都市生活不同,乡土社会每代的生活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人们循规蹈矩。
D.在乡土社会中,祖先们的经验必然就是子孙们会得到的经验,是同—方式反复重演。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语言到文字的过程包含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
B.记忆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人们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C.乡土社会的人们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不需要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
D.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经验,因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4.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5.为什么文字对于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有需要与否的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你一朵荷花
余显斌
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
将军说:“娘,我走了。”然后,将军就走出去,走向山的拐弯处。两里多的路,将军走时说,一顿饭的时间就回来了。可是,将军这一走啊,就再也没有回来。
将军因为有点事去舅舅家,从舅舅家回来时,走到半路上,就遇见了一群兵。这是一群国军士兵,拉壮丁的。
他被一绳子绑了,拉着就走。他急了,挣扎着大喊:“让我回去,我要回去。”可是,这些兵仿佛没有听见,连拉带扯,将他扯入军营。
他穿上军装,拿起了枪。
他哭了,泪水哗哗的,不想打仗。他告诉军官,他娘在等着,他要回去,回到家里照顾老娘。可是,谁敢放他啊?他于是随着部队,一路打一路败一路撤退,最后过了海峡,去了那座孤岛。
他想娘,想自己的家。
他想,娘还在家里等着呢,一定以为自己在舅舅家玩忘记了,一定会去舅舅家找的,没有找见,一定会哭天叫地的。他想到这些,心中如刀划过一样,带着一种薄薄凉凉的疼痛。
时间,在思念中慢慢消失,他也慢慢做到了将军。
可是,他的心一直牵系着一个地方——金湖。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仍是小孩子的时候,拉着娘的手,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嘎嘎地笑着,醒了,却是一个梦。①外面,月亮白亮亮地照着山,照着窗子,他的泪水流了出来。
有时,他会坐在书房里,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那一刻,他的脸上一派肃静,一派庄重。
②妻子见了,满眼疑惑。
儿子见了,也满眼疑惑。
可是,大家都不问是什么。
慢慢的,将军老了,头发雪白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瘫痪了,再也难以独自去书房了。有时,他会让儿子用轮椅将自己推入书房,推到保险箱前。然后,他会慢慢地掏出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一个盒子,抱在怀里,就那么紧紧地抱着,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天,不言不语。随后,又将盒子慢慢锁进保险箱,小心地收起钥匙。
很多人猜测,盒子里一定是无价之宝。
也有的说,可能是祖传的东西。一直到有一天,将军不行了,睡在床上,颤巍巍地伸出手指,指着那个保险箱。儿子明白了,点点头,拿了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盒子,按将军的示意,慢慢打开,顿时睁大了眼睛。盒子里并没有什么珠宝,也没有什么贵重东西,只有几粒莲子。
莲子下面,有一张纸条,儿子拿出来,上面记载着几粒莲子的来历。
将军当年去舅舅家,是去拿一种莲子的。
舅舅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九眼莲,那是一种新品种,开出白白红红的花瓣,如女孩的微笑。最为奇怪的是,别的莲藕都是八个眼,这种莲藕竟然九个眼。因此,舅舅称之九眼莲。
③金湖的莲啊,无边无沿,尤其到了五六月的时候,到处荷叶片片,荷花朵朵,成为一片碧绿的世界,一片香气馥郁的世界。
这儿,人人都有养荷的习惯,有了好品种,更是视如珍宝。
这几粒莲子,将军当初没能拿回家,一直带到了孤岛,放在保险箱里。每次,将军思念家乡的时候,都会拿出盒子看看摸摸,想到里面的莲子,就如同回了一次金湖,见了一次娘。纸的结尾,将军叮嘱:将莲子带回去,种在金湖里,莲花开了,就等于我回了一次家。儿子读罢,流出了眼泪。
将军看着儿子,嘴唇轻轻嚅动着,一句话也没留下,停止了呼吸,眼睛却大大地睁着。儿子俯下身子轻声道:④“爹,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地闭上眼睛吧。”说着,他轻轻抹上将军的眼皮。⑤将军眼睛闭上了,两滴泪却缓缓地流出。
而今,五六月时,金湖一如既往,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使用“国军”“拉壮丁”“穿上军装,拿起了枪”“慢慢做到了将军”等词,将故事置身于特定的战争年代之中,突出将军戎马倥偬最后军中立功的主题。
B.对于将军“悄悄打开保险箱”“抚摸盒子”等行为,众人虽疑惑,但“都不问是什么”,主要是害怕惹将军生气。
C.小说通篇运用正面描写来塑造将军的形象,体现在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着力表现将军的思乡情感。
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如话家常,多用短句,既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又增强了抒情意味。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与句子⑤的两处流泪前后呼应,都是表达了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情思念。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C.句子③具有意境化和抒情性,展示了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
D.句子④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暗示最后儿子会完成父亲的遗愿,送莲子回归。
8.小说结尾的金湖荷塘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9.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倅。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
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摘编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B.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C.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D.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髫年”的“髫”指孩童,与陶潜《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垂髫”含义相同。
B.“致书欧阳永叔”与荀子《劝学》“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C.“离合之感,从此始矣”与姚鼐《登泰山记》“余始循以入”两句中的“始”字用法相同。
D.“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两句中的“乃”字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子瞻自幼聪敏,博学多才。对于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苏子瞻因事出官,兄弟分离。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得以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
C.苏氏兄弟得罪权臣,饱受迫害。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的奸恶事实。
D.苏氏兄弟相约终老,憾未成行。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子瞻最终没有成行,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5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村:送别的地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15.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神仙们驾着风云而来,画面神奇而飘逸。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用雕刻从正面设喻,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的美本是___①___的,并不依存于其作为汉字符号的文字内容和意义;所以,断碑残简,片褚只字,仍然可以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不过,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却总是趋向___②___,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歌、舞、音乐、文学于一炉;既然手工艺品,就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总之,似乎在各种艺术的恰当的彼此交叠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审美愉快。翰墨亦如此,挂在厅室里的条幅一般不会是无意义的汉字组合,而总兼有一定的文学的内容或观念的意义。人们不唯观其字,而且赏其文,品其意,而后者交织甚至渗透在前者之中,使这“有意味的形式”一方面获得了更确定的观念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失其形体结构势能动态的美。两者___③___,于是乎玩味流连,___④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独立 综合 相得益彰 乐莫大焉 B.特别 总和 相得益彰 乐莫大焉
C.独立 综合 相反相成 善莫大焉 D.特别 综合 相反相成 善莫大焉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集歌、舞、音乐、文学于一炉;既然手工艺品,就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
B.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集歌、舞、音乐、文学于一炉;即使手工艺品,也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
C.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歌、舞、音乐、文学于一炉;即使手工艺品,也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
D.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歌、舞、音乐、文学于一炉;既然手工艺品,就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乱世。人不能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① 。在乱世里,人可以坚持原则,锲而不舍,也可以得过且过,消极无为,因为乱世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② ,便是离开这个社会,另外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这些隐士比较聪明。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背后也有一种升华的伟大情操,③ ,与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遥相呼应,产生共鸣。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桂梅: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
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
潘东升:作为人民警察,身为领导干部,用生命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袁隆平、钟扬、李保国、黄旭华、南仁东、王有德、王继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开学考试答案
1.D 2.B 3.C
4.①引用论证。引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②类比论证。用“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的演员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类比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③举例论证。列举小学时老师让“我”写日记的实例,论述了在定型社会中生活节奏相似,记忆都是多余的。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乡土社会的特点。(列举两种即可)
5.①乡土社会属于定型社会,语言即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需要文字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②都市社会属于不定型社会,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更大,当接触陌生的东西会出现记忆力不够的情况,需要文字来记录。
6.D 7.A
8.①结尾的环境描写,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金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营造静谧、祥和的环境氛围。(环境方面)
②照应前文将军的回忆和梦境,也暗示将军儿子完成了他的心愿,让他魂归故土。(情节方面)
③烘托了将军离家在外,始终心念家乡的人物形象。(人物方面)
④以荷花盛开之美好,寄托作者对“回归”的美好愿望,升华了小说的主旨。(主题方面) 9.①叙述顺序: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设计“纸条”的情节来交代莲子的来历和将军的往事,思路清晰,情节集中。
②叙述人称: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自然。
③叙述视角:通过全知的视角,展现了将军的一生。
④叙述技巧: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
10. B 11.C 12.B
13.(1)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子由,狱卒不敢隐瞒,就把诗交给了皇上。
解析:14 题B
15题.第一问: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第二问:前两联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6.
1.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4.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7.A 18.C 19.B
20.①却可以选择自己的处世态度
②隐者这一群体选择的路线
③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21.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了当代中国众多的英雄楷模,他们来自于祖国的各个行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取得了不寻常的英雄业绩。
第一位是张桂梅,她是普通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基层英雄。她身患重病却不惧病魔,扎根基层而从来不畏艰难,爱生如子,与时俱进,体现了将小我融入大我,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二位是于敏,一生默默无闻,以身长报国,体现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第三位是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她是生命女神,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在研究过程中曾经实验室中毒、勇敢以身试药,体现了一种无私、无畏的执着精神。第四位是潘东升,一名人民警察干部,用生命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材料还提到了袁隆平、钟扬、李保国、黄旭华、南仁东、王有德、王继才等许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楷模。
综合以上分析,这些英雄楷模虽然身份地位、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他们感人的事迹,都体现出了匹夫有责、勇于担当、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都在启发考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以此自我勉励。考生可在传承楷模的精神、凝聚榜样的力量方面进行立意。
构思行文时,可采用并列式结构行文,主体部分可以设置分论点,从学习楷模的爱国精神、践行楷模爱岗敬业的精神、践行楷模坚守信仰的精神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可以利用排比段落增强气势,举例论证可以使用材料中的人物,也可以写其他类似人物。
立意:
1.平凡英雄,凝聚榜样的力量。 2.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3.践行楷模精神,时刻绽放光彩。 4.创造不凡的价值,凝聚不凡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