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卷(四)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直接导致了( )
A.井田制瓦解 B.地主阶级政治力量壮大
C.周王室的统治 D.改革变法时代风潮
3.中国古代历史上设置丞相制的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汉朝 D.宋朝
4.中国古代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学著作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春秋》
5.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是( )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迁都洛阳 B.说汉话
C.通婚姻 D.改汉姓
6.我国自古以来重视西域的管理,下列与西域管理无关的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黑水都督府
C.安西都护府 D.伊犁将军
7.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B.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C.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交流
D.促进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
8.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主观意识 B.宋代重文轻武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宋偏安一隅
9.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是( )
A.戚继光 B.左宗棠
C.郑成功 D.林则徐
10.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厉行海禁,后来清政府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11.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瑗珲条约》
12.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曾国藩 D.严复
13.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历史上把民族工业这一发展状况称为( )
A.开始产生 B.初步发展
C.短暂春天 D.陷入绝境
14.1915年,某列强向袁世凯提出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该列强是( )
A.俄国 B.日本
C.英国 D.德国
15.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喊出的口号是( )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打土豪,分田地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一定解放全中国
16.抗战时期的某一战役,“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它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锻炼、考验了八路军的作战队伍”。相关战役是( )
A.徐州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17.1945年秋,毛泽东在重庆将词《沁园春·雪》赠予柳亚子先生,毛泽东此次重庆之行( )
A.签署了“双十协定” B.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C.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D.通过了《共同纲领》
18.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周恩来在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提出要“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次会议是( )
A.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C.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D.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20.“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
A.和平统一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祖国统一 D.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21.下面为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过的一些著名帝国示意图。这些帝国都( )
A.是公元前时期的庞大帝国
B.受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影响
C.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
D.与汉朝时的中国直接往来
22.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其中两块的花瓶底座中央刻有用青釉绘制的“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它们的出土表明( )
A.非洲制瓷业受中国影响
B.中非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贸易交往
C.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D.明朝与大津巴布韦建立了外交关系
23.《胡椒的全球史》中写道:1439年时,一磅胡椒大约相当于英格兰人两天以上的工资,那时的胡椒可以兑换金银,可用于支付工资和货款。胡椒像一块大磁铁,吸引着全世界驶向黑胡椒的产地——印度。15世纪末,最早航至印度的欧洲人是( )
A.英国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葡萄牙人
24.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
A.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
B.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
C.地主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思想运动
D.资产阶级反宗教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
25.启蒙运动中,与“君权神授”相对立的关于君权来源的主张( )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
C.天赋人权 D.民主法制
26.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与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有关,与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的是( )
A.英语 B.法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27.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纺纱的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创立这一制度的是( )
A.哈格里夫斯 B.阿克莱特
C.卡特莱特 D.韦奇伍德
28.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被泰戈尔称为“圣雄”的是( )
A.苏加诺 B.甘地
C.扎格鲁尔 D.桑地诺
29.慕尼黑会议后,首相张伯伦宣称为欧洲“带来了五十年的和平”。此时英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是( )
A.门户开放政策 B.绥靖政策
C.集体安全政策 D.遏制政策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
二、单选题Ⅱ: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三星堆祭祀区出土的青铜鼎尊人像,充分说明了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深刻反映出古蜀人基于自身的精神信仰及文化传统对来自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适合自身的文化选择与改造创新。这实证了中华文明( )
A.历史传承和民族认同的统一
B.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C.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进程
D.已被古蜀文化超越吸收
32.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
A.文化上百家争鸣各派纷呈
B.经济上牛耕推广土地私有
C.教育上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D.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
33.东汉永元三年(公元前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他以“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西域各族“难养易败”为由,推行“宽小过,总大纲”的政策,决定保留西域原有政权,并给予其较大自主权。这一治理方略( )
A.削弱了汉廷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B.标志着西域归属中央管辖
C.根植于班超其人平等的民族观
D.有利于民族间交流和交融
34.如图所示为北宋禁军人数的变化。该变化(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B.表明抑制武将政策被废除
C.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D.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35.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当这个空寂的本体变成了具有人伦内容的本体时,出世的高僧变成了人世的理学家,禅定修习变成了主静的修养。该学者认为宋代儒学( )
A.融合了先秦时期各家思想 B.受到挑战失去正统地位
C.吸收外来思想而不断完善 D.具有反专制的思想倾向
36.明成祖朱棣简任解缙等人入职文渊阁,以备顾问,阁臣品秩不过五品。弘治年间,丘濬以礼部尚书入阁,在朝位班次上,定丘濬位居吏部尚书王恕之上,至此,阁臣俱列六部之上。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任阁职十六年,“政事一决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表明明朝内阁( )
A.政治地位的提升 B.取得法定的地位
C.具有决策的权力 D.有效制约了皇权
37.观察下图。依据图中信息可以推知( )
A.清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 B.华工出国逐步合法化
C.清朝海关破坏进一步加剧 D.资本输出逐渐主体化
38.京城官员士大夫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发展迅速 B.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C.学习西方之路异常艰难 D.清末官员外交意识淡薄
39.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边疆的战略地位猛然凸显。之后,国民政府加大了对滇缅公路、滇缅铁路、湘桂铁路以及西南各省际公路的建设。在筑路过程中,西南边疆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时空接近”的关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可知,西南交通的发展( )
A.增强了边疆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B.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加速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D.解决了国民党派系之间的斗争
40.历史图表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是1910—1949年近代中国出版期刊创刊年代分布图。下列对下图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北洋军阀时期报刊业开始萌芽
B.国共两党日益重视报刊业发展
C.抗日救国思潮促进报刊业发展
D.解放战争时期报刊业急速衰落
41.重庆谈判前,蒋介石的智囊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蒋介石接受了这一建议。这说明(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C.中共获得国际主流支持
D.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险恶阴谋
42.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 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标志着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4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三大科技大奖,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日均由高校承担。由此可知,我国高校( )
A.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B.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C.发展速度取得了突破
D.教育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
44.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下列实物史料属于古代希腊的是( )
A.胡夫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C.帕特农神庙遗址 D.《十二铜表法》铜板
45.君士坦丁堡高等学府创立于425年,设有法律、哲学、医学、音乐、修辞等学科,共计31个教职,教授古希腊知识,但教授的内容也仅限于世俗学科。该学府的成立( )
A.传承了古典人文主义文化
B.体现了共和制对文化的激励作用
C.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D.促使君士坦丁堡成为东正教中心
46.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王国刚刚结束数百年之久的再征服运动,许多战士希望进一步向外征服,以逞余勇和表达宗教虔诚。而且,欧洲大家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继承家业无望,只能通过外出冒险,寻找机会。据此可知,探索新世界( )
A.成为欧洲骑士、勇士建功立勋的重要途径
B.主要基于缓解西欧的人口压力
C.源于伊比利亚半岛崇武好战的传统
D.是欧洲人摆脱困境的重要方式
47.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批判考察。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
A.欧文 B.俾斯麦
C.傅立叶 D.圣西门
48.1917年,列宁提出:“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这一言说( )
A.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改变了二十世纪世界政治格局
C.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49.1949年第二季度起,英国爆发财政危机,希望美国增加援助,却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1949—1950年度美国对英国援助金额缩水,导致英镑大幅贬值。这一现象( )
A.表明战后英国经济过多依赖美国
B.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欺骗性
C.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与瓦解
D.受美苏“冷战”加剧的影响
50.苏联的经济力量,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0%上升到1970年的60%;在军事力量上1969年苏联洲际导弹增加到1 060枚,赶上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走到了美国前面,而且到70年代初苏联已经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由此可知( )
A.苏联地位上升使美国压力渐增
B.苏联的经济改革突破瓶颈
C.美苏争霸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D.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彰显
三、双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3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51.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国古代思想家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参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参预国家政治的有(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52.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秦朝行政制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许多首创的东西,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制度属于秦朝首创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53.宋代的城市里活跃着许多说书人。说书的底本称为“话本”,主要以白话写成,穿插一些古典诗词,语言生动,且多以手工业者、市井商人等为主角。这反映了宋代( )
A.城市世俗生活繁荣
B.市民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C.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D.话本成为知识传播的载体
54.有人说戊戌变法是“宫廷里的变法运动”。这主要是因为戊戌变法( )
A.缺乏坚实的民众基础 B.是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C.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D.遭到顽固势力的抵制
5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 )
A.张学良 B.蒋介石
C.汪精卫 D.杨虎城
56.新中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
A.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外交关系对民众的服饰具有影响
C.人们的审美观念返璞归真
D.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57.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在全国开辟的驿道四通八达,设驿站900多处,古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据此可知,古代世界的大国重视( )
A.道路的交通建设 B.加强帝国内部联系
C.全球的殖民扩张 D.强化封建政府统治
58.哈斯丁担任东印度公司的孟加拉总督后,以一定的金钱为代价,把自己的军队提供给印度各地的部落酋长,并从中挑拨离间,制造战乱,将各部落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由此可见,哈斯丁“成功”的原因是( )
A.实施欺骗性的贸易 B.印度的封建割据严重
C.英国社会制度先进 D.东印度公司的军事性
59.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原因包括( )
A.率先进行了殖民扩张
B.率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
C.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D.民主制度的确立
60.一位经济学家在评论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情况时说:“这种经济患上了动脉硬化症,生产失去活力,物价飞涨:政府的政策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为了走出困境,西方国家纷纷调整政策。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福利政策是导致经济停滞的唯一原因
B.危机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生产停滞并存
C.危机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彻底失败
D.危机促使西方国家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参考答案
1.A 2.A 3.A 4.A 5.D 6.B 7.B
8.D 9.C 10.A 11.C 12.B 13.C 14.B 15.C 16.C 17.A 18.B 19.B
20.C 21.C 22.B 23.D 24.D 25.B
26.A 27.B 28.B 29.B 30.B 31.C
32.B
33.D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91年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班超认为华夷有别,西域少数民族难以管理,因此推行“宽小过,总大纲”的政策,保留西域各民族风俗习惯和社会组织,给予当地政权较大的自主权,结合所学,这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D项正确;据材料和所学,班超经营西域的措施是恰当合理的,是有利于汉王朝边疆治理的,排除A项;据所学,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措施是,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排除B项;据材料,班超认为“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可知其受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认为华夷有别,西域少数民族难以管理,民族观并不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34.A 35.C 36.A 37.B
38.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造轮船、办铁路,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便利性,促使官员士大夫对其态度由否定转向肯定,说明的是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交通发展的速度,排除A项;材料已经看出官员转变了向西方学习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9.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题干可知,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地位日益重要,国民政府加大了对这一地区交通道路的建设,这有利于密切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抗战中民族工业内迁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西南交通的发展密切了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国民党内部一直存在派系斗争,“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40.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1910—1949年近代中国出版期刊创刊年代分布图。”可知,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加深,在1930—1939年,中国出版期刊品种数最多,说明此时抗日救国思潮的发展与推动,促使报刊业发展迅速,C项正确;中国的报业萌芽早于西方,中国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就产生了邸报,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是国共两党日益重视报刊业发展,排除B项;1940—1949年,受国内局势的影响,中国报刊业仍然发展良好,而非急速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41.D 42.C 43.B 44.C
45.A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设有法律、哲学、医学、音乐、修辞等学科,共计31个教职,教授古希腊知识,但教授的内容也仅限于世俗学科。”可得出该学府教学的内容都与宗教无关,而是世俗化的内容,反映出其传承了古典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共和政体的影响,排除B项;希腊化与亚历山大帝国有关,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宗教,因此与君士坦丁堡成为东正教中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6.A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许多战士希望进一步向外征服,以逞余勇和表达宗教虔诚”“欧洲大家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继承家业无望,只能通过外出冒险,寻找机会”可知,探索新世界成为欧洲骑士、勇士建功立勋的重要途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缓解西欧人口压力的信息,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非伊比利亚半岛崇武好战的传统,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欧洲骑士阶层探寻新航路的背景,没有涉及欧洲人面临的困境,排除D项。故选A项。
47.B
48.D 根据材料“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属于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颁布《和平法令》的内容,是使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生变革的苏维埃政权的第一个国家文件,故这一言说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D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排除A项;《和平法令》的颁布并未改变二十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排除B项;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D项。
49.A 50.A 51.AD 52.AB 53.AD 54.AD 55.AD 56.BD 57.AB 58.BD 59.BD 60.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