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
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尧舜的传说 B.商朝
C.夏朝 D.秦朝
3.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4.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时,匈奴国力衰弱
B.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5.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下列人物中,为儒学复兴做出重大贡献的宋代学者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黄宗羲
7.如表为宋元时期的重要科技成果统计表,其中①处应填入的是( )
北宋 毕昇 ①
北宋 沈括 《梦溪笔谈》
元朝 郭守敬 《授时历》
元朝 王桢 《农书》
A.《天工开物》 B.活字印刷术
C.《本草纲目》 D.管形火器
8.明朝时期七下西洋,最远达到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的航海家是( )
A.郑和 B.郑成功
C.郑经 D.戚继光
9.标志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 )
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中朝 D.三司制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以下各项中,被称作瓷都的是( )
A.江西景德镇 B.河北曲阳
C.河南开封 D.浙江龙泉
11.清朝君臣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但十四年后英法两国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说明当时( )
A.《南京条约》有利于维护和平
B.清政府具有近代外交观念
C.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西方国家违背了契约精神
12.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发展资本主义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行男女平等
13.上海的一些路名的设置有其历史背景,其中与洋务运动有关的是( )
A.黄兴路 B.靖宇路
C.制造局路 D.光启路
14.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15.19世纪末,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6.“这次会议撤换了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领导,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中共一大
17.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其标志性事件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五四运动爆发
C.抗日战争胜利 D.新中国诞生
18.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1947年( )
A.杜鲁门主义 B.《关贸总协定》
C.马歇尔计划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时代风貌是( )
A.艰苦创业、执政为民 B.勇于改革、敢于创新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团结友爱、与人为善
20.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七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四大
21.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制作主题为“缤纷多彩的世界古代文明”展板,下列内容不能纳入“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系列的是( )
A.《吉尔伽美什》 B.莎草纸
C.楔形文字泥板 D.60进制
22.他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世界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希腊烙印。“他”是( )
A.伯里克利 B.亚历山大
C.凯撒 D.屋大维
23.到了中世纪,随着《大宪章》的签署,英国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得以繁荣发展。这是因为《大宪章》( )
A.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权
B.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对市民利益有所照顾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24.文艺复兴最早起源于( )
A.英国 B.意大利
C.法国 D.德国
25.林肯在南北战争前说:“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这说明战前林肯致力于( )
A.维护联邦统一 B.解放黑人奴隶
C.发展美国经济 D.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6.以下哪种思想不属于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政治思想( )
A.天赋人权 B.社会契约
C.权力制衡 D.为民做主
27.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
A.农奴制度得以废除 B.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法西斯势力不断发展 D.最后确立共和制度
28.有位老师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引用了“德国平民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1915—1918年)”“丘吉尔1923年写的回忆录《世界危机》”“索姆河战役幸存士兵的回忆”等材料。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法国大革命 B.德意志统一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9.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出现两个对立的派别
C.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D.布尔什维主义出现
3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
A.德国闪击波兰 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莫斯科保卫战
二、单选题Ⅱ: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2.唐穆宗时(820—824年在位),广东龙川县进士韦昌明在《越井记》中说:“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上述现象反映了( )
A.经济重心自秦朝开始南移
B.唐代北方人口迁徙到南方
C.多民族共同开发岭南地区
D.华南的教育水平超越北方
33.在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中,很多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而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佛教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一变化可以折射当时( )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绘画技术快速发展
C.政治权力干预明显 D.儒家思想产生影响
34.199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7号辽墓出土了一副壁画——《童嬉图》,该壁画纵170厘米,横145厘米,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烹茶方式和程序。据图可知( )
A.南方文化影响力扩大
B.契丹族逐步封建化
C.种茶在辽国推广
D.风俗画开始在北方流行
35.宋朝之前,中国黄河流域尤其是关中地区,物华天宝,地杰人灵。但是宋朝以来,江南人物风流,才子辈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科举制改革与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D.政治中心南迁
36.康熙前中期,政府开放海禁,借助西方传教士开展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活动,并与俄国订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尼布楚条约》。这说明当时( )
A.统治危机的初显 B.对外关系的缓慢转型
C.国家疆域的奠定 D.朝贡体制的逐渐解体
37.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统帅额尔金照会恭亲王奕?,声称“英法侨民,即在此园(圆明园)内遇害极惨”;而据法国俘虏科尔迪埃记载,巴夏礼一行8人被捕后,“初解至通州,过八里桥”禁锢一庙内,后被押送至京“加锁练(链)干狱”。据此可知(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
B.英法侨民遇害是战争爆发的主因
C.侵略者试图为战争暴行寻找借口
D.中西方的维权意识存在明显差异
38.清廷宣布“仿行宪政”后,1908年,湖南即用知县熊范舆等曾呈请“速设民选议院”,理由是:“革命排满之风潮流行于薄海,祸机已兆,后患难言。及今不图,恐三数年后,燎原莫救,即欲行今日之计,亦不可得”。对该建议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的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资产阶级改良成为社会潮流
C.国人政治改革要求日益强烈
D.资产阶级革命面临失败局面
39.如图为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印发的“号外”:
此篇“号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使民主与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是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
C.是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0.历史上的国民政府曾经数易其所在地,每一次的变动,其背后都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意义,观察如图,在②处发生的事件,标志着(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C.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 D.抗日战争的胜利
41.1948年,在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城市,有120万工人、青年学生参加反对内战、反对美帝国主义暴行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其中罢工次数达3 000次。这表明( )
A.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爆发
B.青年学生是反蒋统治的主力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D.国民党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4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开展土地改革。这些举措( )
A.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国际声誉
B.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使党和政府赢得了人民信任
D.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43.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任职于研究机构或国企的科技人员,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偷偷前往郊区农村的乡镇企业,帮助开发新产品、解决技术难题,从中获取相应的报酬。这一群体被称为“星期天工程师”,此类现象在上海、广州等地区普遍存在,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表明( )
A.国家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B.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C.经济改革激发了社会活力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44.公元前1500年左右,腓尼基书吏创造了由22个辅音字母组成的早期字母文字,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加上了元音。此后,罗马人将希腊字母改变为自己的语言,并把它传给了欧洲的文化继承人。这一演变过程可用来说明( )
A.腓尼基人最早进入文明时代
B.腓尼基字母是现存最古老文字
C.希腊文化是文字演变的动力
D.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45.如图所示是古希腊雕塑典范《掷铁饼者》。该雕塑刻画了一个掷铁饼者的形象,他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这表明古希腊雕塑( )
A.侧重于展现体育运动
B.突出刻画人的体态美
C.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D.达到古代艺术的顶峰
46.如图为1824年欧文在美国建设的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一社会实验4年后宣告失败,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A.欧文个人决策失误
B.公社缺乏大众支持
C.阶级力量不够壮大
D.美国保守势力阻挠
47.在一战爆发后的十多年中,西欧文学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如索利的十四行诗《当你看到千百万无言的死者》、乔治·杜阿梅尔的小说《受难者》、雷马可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等。这些作品反映出当时( )
A.民族独立意识增强 B.民众呼唤世界和平
C.战争引发精神危机 D.和平主义成为主流
48.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B.标志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
C.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D.导致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
49.1963年,法国不顾美国的反对,拒绝了由美、苏、英发起并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次年,法国人在撒哈拉沙漠成功引爆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并逐渐建立起独立的核攻击力量。法国此举( )
A.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基本瓦解
B.加速了西欧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C.意在建立捍卫国家利益的武装力量
D.扩大了世界爆发核大战的风险
50.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合作基础日益夯实,领域逐渐拓展,在数十个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的多层次架构。金砖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说明金砖国家( )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使新型国际秩序得以形成
C.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D.加剧了全球资本迅速扩张
三、双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3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51.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 )
A.玉米 B.水稻
C.棉花 D.粟
52.在中国古代水利历史上留下过很多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相当高,说明古代的人类对水文知识的掌握也已经相当丰富。下列水利工程兴修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赵州桥 D.红旗渠
53.元代,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全国被划分为岭北、辽阳、河南江北、甘肃、云南、湖广等十多个行省。行省的主要官员如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一般由中央任命。由此可知,元代这一做法( )
A.增强了地方自主性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疆域版图 D.创新了政治制度
54.五四运动“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由此推知,五四运动(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5.茶、丝和丝制品在中国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导致下表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商品 1871—1873年 1900年 1936年
茶 52.7% 16% 1.6%
丝和丝制品 34.5% 30.4% 4.4%
A.中国茶、丝的国际竞争力减弱
B.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
D.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
56.“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 )
A.深圳 B.天津
C.珠海 D.贵阳
57.就像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总要溯源到夏、商、周三代一样,谈及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也言必称( )
A.古代希腊 B.古代罗马
C.古代埃及 D.古代印度
58.1868年,在倒幕战争中登基的年仅十四岁的睦仁天皇发誓要在日本开创一个开明治世的时代,明治维新随即兴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推行的政策有( )
A.民主共和 B.对外扩张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59.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人类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 )
A.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促使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60.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其中在亚洲充满火药味的代表性事件有( )
A.朝鲜战争 B.柏林危机
C.越南战争 D.古巴危机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C 6.B 7.B
8.A 9.B 10.A 11.C 12.A 13.C
14.C 15.C 16.A 17.C 18.D 19.C
20.A 21.B 22.B 23.C 24.B 25.A
26.D 27.B 28.C 29.D 30.C
31.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重要意义,突出人的地位。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人民的作用,D项正确;“齐物”是春秋、战国时老庄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指的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荀子提出“天行有常”,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不能体现“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项;商鞅变法前后,有人主张“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反对变法。墨家的代表墨子主张“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2.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体现的是自秦朝以来,北民就已经同南方少数民族杂处、交融,共同开发岭南地区,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叶开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秦朝时期就已经开始迁徙,排除B项;材料与教育发展水平无关,且南方教育相对落后于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33.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中,很多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佛教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及所学可知,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与中原儒家思想的交融过程中,佛像逐渐改变了衣衫单薄、表情生动的形象,形成了与儒家信仰相适应的造像特征。所以时代较晚的佛像具有表情庄严、服饰整齐的特征,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影响佛教造像改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绘画技术的发展与佛教造像的改变关系不大,排除B项;佛教造像的改变与政治权力的干预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34.A 35.B
36.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康熙前中期,政府开放海禁,借助西方传教士开展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活动,并与俄国订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尼布楚条约》”可知,康熙前中期,政府通过放开海禁、借助传教士开展对外交往等举措与西方国家、俄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清朝突破政策束缚,逐步开展对外交往,说明当时的对外关系在缓慢转型中,B项正确;乾隆时期统治危机已初显,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外交往活动,与国家疆域的奠定无关,排除C项;这些措施并未使得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思想和朝贡体制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37.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根据材料“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统帅额尔金照会恭亲王奕?,声称‘英法侨民,即在此园(圆明园)内遇害极惨’”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统帅额尔金以其侨民被害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侵略者试图为战争暴行寻找借口,C项正确;“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表述有误,历史真相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排除A项;英法侨民遇害是列强发动战争的借口,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中西方的维权意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8.C
39.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印发的‘号外’”可知,题干的时间点“1919年5月5日”以及报纸中的内容,可知此篇号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B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与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是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排除C项;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40.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②处的事件指的是国民政府从武汉迁到南京,结合所学,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B项正确;第一次国民革命期间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军胜利进军,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与题干中①相关。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丧师失地,南京被日军占领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与题干中③相关,排除A项;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这期间国民政府并未迁移首都,排除C项;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排除D项。故选B项。
41.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1948年,在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城市,有120万工人、青年学生参加反对内战、反对美帝国主义暴行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其中罢工次数达3 000次”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频繁发生反对内战和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罢工和游行,这体现了国统区工人、青年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表明国民党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爆发开始于1946年,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是反蒋统治的主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统区的罢工和游行,没有体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且此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42.C 43.C 44.D 45.B
46.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据材料“欧文”“新和谐公社”“失败”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20年代世界历史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用建立公社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新和谐公社”社会实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壮大,C项正确;“新和谐公社”这一设想从理论层面来说本身就有缺陷,不是欧文在实践过程中“个人决策”失误,排除A项;正是因为“新和谐公社”超越了当时社会发展阶段,所以一定程度上缺乏大众支持,排除B项;当时美国还是个新生的共和国,各种限制比较少,在美国受到的阻力小,排除D项。故选C项。
47.B 48.C 49.C
50.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金砖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可以得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建设性力量,A项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项;两极格局瓦解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之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51.BD 52.AB
53.B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全国被划分为岭北、辽阳、河南、江北等十多个行省。行省的主要官员一般由中央任命,这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B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制度开中国古代省制的先河,这是元朝政治制度的创新,为后世沿用,所以D项正确。由此可知,B、D项均符合题意;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不是扩大了疆域版图,排除C项。故选B、D两项。
54.BD 55.AD 56.AC 57.AB
58.CD 59.AC 60.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