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课件(7份打包)-2024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课件(7份打包)-2024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8 17:23:02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一部分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微专题14
传统文化
精讲点拨
中华文明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表现在语言、习俗、建筑、服饰、饮食、艺术、手工艺等方面。针对考题中“传统文化”素材,需抓住两个维度:一是“古”,二是“今”。
古——就是过去,说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形成之初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差),文化要适应地理环境,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即考虑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灾害等),“地域性”特征显著。
今——就是现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1.传统服饰
(1)气温影响服饰的厚度、颜色、肥瘦
例: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必须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穿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炎热地区,为了散热,人们多穿浅色的宽松轻薄夏装,出门戴各种凉帽。
(2)地形影响服饰的肥瘦
例:地形崎岖的地方,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人们一般多着紧身服装。
(3)经济活动影响服饰的材质、肥瘦
例:我国东部农业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
(4)文化影响服饰颜色、肥瘦等
例:满族人民有尚白的习俗,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男女老少都喜欢白色服饰。
2.饮食文化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1)南甜北咸: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甜为解暑、北咸为驱寒。我国南方气候湿热,饮食上较淡,吃甜能生津止渴以解暑,加之南方产糖,故养成吃甜的习惯。而北方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冬季特别冷,饮食上必须吃些重口味的菜和很多蛋白质才能补充身体热量,加之蔬菜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食用,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2)东辣西酸: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的健康极为有利。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人们发现多食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疾病,从而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3.传统民居
4.传统工艺
(1)中国传统工艺:传统工艺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一般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2)传统工艺的现状:现状比较复杂,有些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主要是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低下,后继无人等。
(3)中国的十大传统手工艺:陶瓷、玉雕、中国结、琉璃、木雕、景泰蓝、髹漆、竹编、剪纸、刺绣。
(4)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措施:①政府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上出台相关法律、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②加强宣传,使全社会树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意识;③加强传统工艺继承人队伍建设;④传统手工艺者自身要与时俱进,加大创新力度;⑤延长传统工艺的产业链,使产品多样化;⑥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2023·江苏连云港模拟)古宗祠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类型,在选址、适应当地风俗环境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因地制宜的地理哲学思想。我国浙江西部古宗祠分布较多,与北方宗祠坐北朝南不同,该地古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下图示意该地某村落宗祠位置,该宗祠充分利用微环境,提升了宗祠的舒适度。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可能是因为
①地貌复杂 ②降水较多 ③纬度较低 
④族人偏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对点强化

1
2
3
4
5
6
7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处北半球中纬
度,为获得良好的光热条件,建筑
一般坐北朝南。该地纬度较低,光
热条件较北方地区好,因此不要求
必须坐北朝南,③正确;
该地位于浙江西部,地形复杂,为适应自然环境,只能依山而建,故有时宗祠并非完全是坐北朝南,①正确。
与降水、族人偏好关系不大,②④错误。故选B。
(2023·江苏连云港模拟)古宗祠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类型,在选址、适应当地风俗环境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因地制宜的地理哲学思想。我国浙江西部古宗祠分布较多,与北方宗祠坐北朝南不同,该地古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下图示意该地某村落宗祠位置,该宗祠充分利用微环境,提升了宗祠的舒适度。据此完成1~3题。
2.为利用微环境来降低宗祠夏季内部闷热
状况,该宗祠正门最合适的朝向是
A.东 B.南
C.西 D.北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从图中可知,该宗祠西临池塘,夏
季池塘温度较低,风从池塘吹向朝
西的正门,可缓解宗祠内部闷热状
况,故选C。
(2023·江苏连云港模拟)古宗祠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类型,在选址、适应当地风俗环境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因地制宜的地理哲学思想。我国浙江西部古宗祠分布较多,与北方宗祠坐北朝南不同,该地古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下图示意该地某村落宗祠位置,该宗祠充分利用微环境,提升了宗祠的舒适度。据此完成1~3题。
3.仅从减轻冬季风对宗祠的影响角度考虑,宗祠周边建筑
A.西北侧密度小、高度低
B.西南侧密度大、高度高
C.东南侧密度小、高度低
D.东北侧密度大、高度高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该地冬季盛行偏北风,仅从减轻冬季
风对宗祠的影响而言,应将北侧建筑
建得又高又密,这样挡风效果最好,
故选D。
1
2
3
4
5
6
7
(2023·安徽部分学校联考)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据湖南省行政村名的特征,湖南地名分为12类,其中带有“河、湖、峰、岭、坳、塘、井、坪、堰”等字的地名较多。因多种因素,地名逐渐消失,成为地名文化遗产上的一大遗憾。下图示意某年湖南省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反映出
湖南省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古迹众多,建筑多样
B.水热充足,经济发展水平高
C.地形复杂,水网密布
D.平原辽阔,动植物资源丰富

1
2
3
4
5
6
7
据图分析可知,湖南省行政村名以
地形和水文命名的最多,说明湖南
省地形复杂,水网密布,C正确。
(2023·安徽部分学校联考)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据湖南省行政村名的特征,湖南地名分为12类,其中带有“河、湖、峰、岭、坳、塘、井、坪、堰”等字的地名较多。因多种因素,地名逐渐消失,成为地名文化遗产上的一大遗憾。下图示意某年湖南省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据此完成4~5题。
5.湖南省地名中与“塘”“坪”“堰”相关的
地理要素依次分别是
A.地形、意愿、工程 B.水文、资源、意愿
C.方位、水文、建筑 D.水文、地形、工程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塘”是指面积不大的池子,与水
文有关;“坪”是指山区或高原的
平地,与地形有关;“堰”是指较
低的挡水建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
水位,便于灌溉和航运,与工程有
关。故选D。
6.(2023·江苏扬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石头寨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总人口3 330余人,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农闲时间较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布依族蜡染是布依族民族身份的重要表征,至今依然在婚丧仪式等非日常活动中广泛应用。石头寨村蜡染制作历史悠久,素有“贵州蜡染甲天下,石头寨村蜡染甲贵州”之说,其蜡染制作根植于地方,具有地方嵌入性。该村一直采用传统纯手工制作,材料大多来自本地,制作工艺包括练布、染色、晾晒等7道工序。目前,石头寨村现有蜡染工坊6家,共80余人在农闲时从事蜡染生产和制作,平均年龄50岁左右,所获得的经济收入仅补贴家用,布依族蜡染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下图示意石头寨村位置。
答案 地方要素是蜡染生产的条
件,石头寨村蜡染制作历史悠久,
一直采用传统纯手工制作,材料
大多来自本地;布依族蜡染是布依族民族身份的重要表征,蜡染也成为其保持布依族特性的重要符号;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农闲时间较多,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蜡染成为其一种生计方式。
(1)解释石头寨村蜡染制作根植于
地方,具有地方嵌入性的含义。
(6分)
1
2
3
4
5
6
7
答案 石头寨村从事蜡染制作的
人员数量少且年龄偏大,年轻人
大多外出务工,蜡染制作人才短
缺、技能传承困难;蜡染制作工
序繁杂,耗时费力,制作技术难度高;蜡染采用传统纯手工制作,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较少,从业人员日益减少,导致蜡染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2)说明石头寨村布依族蜡染技艺
面临传承危机的原因。(6分)
1
2
3
4
5
6
7
答案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
蜡染从业人员培养机制;充分发
挥紧邻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地理
优势,发展蜡染文化旅游;保持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设计和生产多样的蜡染产品;革新生产技艺,提高生产效率;利用电商平台助力产品销售、技艺传承等。
(3)请为促进石头寨村布依族蜡
染技艺传承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6分)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7.(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
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右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
1
2
3
4
5
6
7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答案 地形起伏大(地形崎岖或相对高度大,高差大或以山地为主),常年高温、旱雨(干湿)季节分明,适宜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原料丰富;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凉提神作用,适用于人们应对当地湿热气候且可作为食品四季食用。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8分)
1
2
3
4
5
6
7
答案 吃酸茶是当地民族特有文化(习俗)现象,销售范围主要在泰北山区(当地或本地);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在泰国湿热气候下有更广泛的市场,销售范围可至全国(或泰国大部分地区)。
(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6分)
1
2
3
4
5
6
7
答案 采购:形成专业的供应商、稳定的供应渠道,方便采购、降低风险;茶叶原料集中采购,成本降低。
销售:便于形成稳定的客源和销售渠道,扩大市场销售范围;有利于发挥品牌优势,获得市场、技术等相关信息(或避免形成价格战或恶性竞争或统一价格)。
(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8分)
1
2
3
4
5
6
7
答案 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制茶、采茶体验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介绍、讲解、展示酸茶文化,普及(介绍)酸茶文化(表演),加强宣传。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6分)
1
2
3
4
5
6
7(共40张PPT)
第一部分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考点4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2021·江苏地理)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回答1~3题。
1.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
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
条件是
A.行政管辖关系 B.经济发展水平
C.风俗习惯差异 D.人口规模结构
真题研析
(2021·江苏地理)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回答1~3题。
2.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
A.单核多中心结构
B.双核多中心结构
C.多中心网络结构
D.核心边缘结构
(2021·江苏地理)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回答1~3题。
3.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
香港发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
A.旅游观光 B.生产加工
C.消费市场 D.对外联系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信息 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 行政上大多属于 省,便于
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各城市之间的_____
图示信息 珠三角城市群中9个城市同属于广东省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广东
联系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图示信息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作为中心城市,可以 周边地区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更接近 网络结构;香港背靠内地,面向国际,利于 联系
辐射带动
多中心
对外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答案 1.  2.  3.____
A
C
D
设问分析
第1题 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说明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______
优势
第2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类型主要是取决于区域 的
个数
第3题 香港的对内对外纽带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比较
中心城市
第1题,珠三角城市群同属广东省,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A正确。
第2题,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均可称为中心城市,故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多中心网络结构,故C正确。
第3题,香港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国
际,利于对外联系,D正确。
主干精讲
1.主体功能区的建设
主体功能区 地理背景 发展方向
优化开发区域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饱和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
重点开发区域 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主体功能区 地理背景 发展方向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 保障农产品供给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脆弱 保护和修复环境
禁止开发区域 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或地质、地貌 禁止开发
2.综合分析我国的国家级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基本内涵 总体思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打造“两核三轴一带”,两核指北京和天津;“三轴”指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一带”指沿海经济带 确立北京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地位;定位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河北定位为四个基地
发展战略 基本内涵 总体思路
长江经 济带 确立“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覆盖东中西11个省级行政区。“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两翼”是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是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一是指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二是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三是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五是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六是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七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发展战略 基本内涵 总体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和珠三角9个城市组成,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该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预测演练
考向1 通过“京津冀协调发展”考查“区域认知”
(2023·江苏无锡期末)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发展差异巨大,推动其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新型城镇化驱动因素
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城市分别是
A.北京、天津、石家庄
B.天津、石家庄、北京
C.石家庄、北京、天津
D.石家庄、天津、北京
1
2
3
4

读图可知,丙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公共卫生、资源环境和创新发展驱动力最强,其次是乙,最弱的是甲,从而可推测出丙是北京、乙是天津、甲是石家庄,D正确。
1
2
3
4
(2023·江苏无锡期末)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发展差异巨大,推动其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新型城镇化驱动因素
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北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该
A.鼓励人口流入,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城市品质
C.狠抓公共卫生,优化生态环境
D.加大资源开发,发挥资源优势

1
2
3
4
1
2
3
4
读图可知,北京各项驱动因素中创新发展数值最低,因此北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城市品质,B正确;
北京的人口发展、公共卫生、资源环境驱动数值较大,A、C、D错。故选B。
考向2 通过“长江经济带”考查“综合思维”
研学旅行是指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学习知识、增长经验为目的的旅游教育。研学旅行基地是研学旅行过程中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其分布深受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图为“2018年年底我国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冷热点分布及我国第七次人口普
查资料图”。据此回答3~4题。
注:冷热点分布反映省级行政区间
研学旅行冷热度对比状况,国家级
研学旅行基地个数是重要指标。
1
2
3
4
1
2
3
4
3.影响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冷热点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密度 ②人口结构 
③自然资源 ④经济水平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由图可知,研学旅行基地的热点区域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大部分人口分布在热点区域,可推测出其影响因素是人口密度差异和经济水平差异,①④正确,选D。
1
2
3
4
自然资源的概念范畴很广,部分自然资源可以作为旅游资源的载体,但部分自然资源如水利、金属矿产等却呈现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题意不符,③错误;
由题干信息可知,研学旅行是一种新式的旅游教育,但据图可知其在当下很多省份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远远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程度,只有经济和发展条件许可的
1
2
3
4
部分人口参与,因此与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关系不大,②错误。
4.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某研学小组提出的下列区域差异化建设措施合理的是
①浙江——基于义乌小商品市场
的产业发展案例
②江苏——基于水能资源开发的
能源安全案例
③贵州——基于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地质考察案例
④云南——基于小桥流水村落的水乡文化案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研学旅行的案例开发应体现区域特色,江苏地处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水能缺乏,②错误;
小桥流水村落体现江南水乡
1
2
3
4
风情,而云南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多数地区地形崎岖,地表水比较匮乏,④错误。故选A。
考点练
(2023·江苏扬州模拟)《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将全省划分为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为“江西省简图”及“主体功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Ⅰ、Ⅱ、Ⅲ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及
定位正确的是
A.Ⅰ—城镇化地区—优化产业结构
B.Ⅱ—农产品主产区—打造农业示范区
C.Ⅲ—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水污染治理
D.Ⅲ—农产品主产区—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1
2
3
4
5
1
2
3
4
5
对比左右两图可知,Ⅰ主要分布在山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Ⅱ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呈片状特征,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要分布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呈斑块状分布,为城
镇化地区。Ⅱ是农产品主产区,打造农业示范区,可以保护环境增加经济效益,故选B。
(2023·江苏扬州模拟)《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将全省划分为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为“江西省简图”及“主体功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不属于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
意义是
A.资源利用更趋高效
B.污染防治更趋有效
C.生态系统更趋稳定
D.国土利用更趋统一

1
2
3
4
5
1
2
3
4
5
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划分为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国土利用不会趋向统一,故选D。
(2023·江苏徐州模拟)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江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规模、重化工业发展、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地资源紧缺等发展瓶颈。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图”。
据图文资料,完成3~4题。
3.长江经济带
A.范围广,上中下游发展均衡
B.能源少,导致发展遭遇瓶颈
C.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弱
D.发展快,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1
2
3
4
5
1
2
3
4
5
长江经济带范围广,上中下游跨越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不均衡,A错误;
长江经济带能源丰富,B错误;
长江经济带工业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强,C错误;
由于经济发展快,河湖污染加重、上游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凸显,D正确。
4.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应
①依托长江水运,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②鼓励自主创新,避免产业集群发展 
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④实施生态补偿,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1
2
3
4
5
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应依托长江水运,建立上中下游联运,并连接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①正确;
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要重点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
大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
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②错误,③正确;
1
2
3
4
5
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激发沿江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④正确。故选C。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
新区,将集中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并打造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绿
色智慧新城。右图为雄安新区位置示
意图。
1
2
3
4
5
答案 廊坊距离京津较近,设立新区会
导致城市连片发展,加剧城镇化问题(交
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在距离北京更远
的雄县等地进行新区布局有利于疏解北
京部分城市功能,抗衡京津城市引力,
形成京、津、雄安三角格局,带动冀中
南地区经济繁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进一步扩大京津两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范围,带动京津冀共同发展)。
(1)分析新区没有选择距离北京更近的廊
坊等地的主要原因。(4分)
1
2
3
4
5
答案 交通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京津
冀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雄安新区承
接京津产业的转移,推动雄安新区产
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随着产业的转入,
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劳动力
转移至此,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更多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
(2)说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是如
何促进雄安新区城镇化发展的。(6分)
1
2
3
4
5
答案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承接产业应以低污染、低耗能的产业
为主,引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加快技
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
发展);完善交通和现代通信等基础设
施;完善高效低廉的物流系统;提高服务水平等。
(3)分析雄安新区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
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8分)
1
2
3
4
5
答案 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周边
城市等级较低,城市间发展不均衡;
京津交通密集,但周边城市交通密度
较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
市间的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有待
加强。
(4)据材料分析北京和天津作为核心城
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的表现。(6分)
1
2
3
4
5(共23张PPT)
第一部分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微专题13
乡村振兴
精讲点拨
1.基本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了乡村振兴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2.具体措施
(1)通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通过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产业绿色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3)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4)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3.典型模式
名称 主要经验
浙江德清融合发展模式 通过绿色化转型、数字化提升,拉长特色产业链,实现“产
业融合”;通过以产兴村、以村促产,实现“产村融合”;
通过改革破壁垒、服务一体化,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实现
“城乡融合”
湖南“浔龙河”生态模式 通过推动土地集中流转、环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的“三集中”,实现村民的就地城镇化;通过土地改革和混合运营,发展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五大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名称 主要经验
四川崇 州“全 产业链” 模式 围绕打造“水稻+”产业链,形成农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
①通过与高校及水稻科研机构合作,科研育种实现水稻种植优化。
②建立水稻粗加工、精深科技加工产品体系及水稻周边加工产品体系。
③建设“天府好米”大数据运营平台。
④依托川西林盘、立足“稻田+”农创体验,建设集国际竹稻艺术中心、稻作文化博览园、稻作文创集聚区等项目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023·江苏盐城模拟)南京市浦口区助力陕西省商洛市,立足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智慧水产养殖产业园项目,振兴乡村经济。下图为“智慧水产养殖云平台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利用智慧养殖云平台,有利于
A.个性化的水产养殖
B.实时监测鱼的长势
C.改善水产养殖环境
D.降低水产养殖成本
1
2
3
4
5
6
7
对点强化

1
2
3
4
5
6
7
据图可知,通过设置水质监测
传感器进行水质监测,然后利
用增氧控制器调节水质,所以
利用智慧养殖云平台,有利于
改善水产养殖环境,C正确;
智慧养殖云平台没有进行个性化水产养殖,也未设立传感器进行鱼类长势情况的监测,A、B错误;
增加了水产养殖中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水产养殖成本,D错误。故选C。
(2023·江苏盐城模拟)南京市浦口区助力陕西省商洛市,立足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智慧水产养殖产业园项目,振兴乡村经济。下图为“智慧水产养殖云平台示意图”。据此完
成1~3题。
2.商洛市发展智慧水产养殖得益于
当地
A.技术水平高 B.资金充足
C.劳动力丰富 D.政策支持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据材料可知,南京市浦口区
助力陕西省商洛市,故商洛
市发展智慧水产养殖得益于
当地的政策支持,D正确;
技术水平高、资金充足不是
商洛市的主要优势,A、B错误;
发展智慧水产养殖不需要大量劳动力,C错误。故选D。
(2023·江苏盐城模拟)南京市浦口区助力陕西省商洛市,立足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智慧水产养殖产业园项目,振兴乡村经济。下图为“智慧水产养殖云平台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3.帮扶商洛市,助力乡村振兴产生
的积极影响是
A.促进人口的回流
B.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
C.提升城镇化水平
D.发扬乡村的传统习俗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帮扶商洛市,助力乡村振兴,促进
乡村经济发展,吸引乡村人口回流,
回流人口继续促进乡村发展,形成
良性发展,A正确;
乡村科技水平较低,较难发展高科
技产业,B错误;
乡村振兴部分人口从城市回流,不会提升城镇化水平,C错误;
本次帮扶以发展养殖业为主,对乡村传统习俗的发扬作用较小,D错误。故选A。
1
2
3
4
5
6
7
(2021·江苏地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模式Ⅰ中乡村聚落迁移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功能区竞争力
B.保护环境敏感区域
C.促进劳动力就业
D.提高城镇化水平

1
2
3
4
5
6
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图可
知,模式Ⅰ中乡村聚落迁移的方
向为从生态功能区向经济功能区
迁移,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
境敏感区域,B正确。
(2021·江苏地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5.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
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
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
1
2
3
4
5
6
7

模式Ⅳ中,聚落从靠近河流向靠近
公路迁移,可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
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
济社会要素影响,D正确。
1
2
3
4
5
6
7
(2021·江苏地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6.在我国重大战略实施的背景下,
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
A.集聚扩大 B.原地保护
C.均衡布局 D.分散迁移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聚落
未来发展呈现三大趋势:城乡结合、
土地规模化经营、空心村撤并,故
可以判断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
势是集聚扩大,从而提高乡村聚落
的基础设施水平以及改善人们的生
产生活条件,A正确。
1
2
3
4
5
6
7
7.(2023·江苏泰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白茶是茶类中的珍品,适宜在雨量平均,日均温在10 ℃左右,年均温在18~25 ℃的地区生长。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向四川省青川县捐赠茶苗540万株,帮助青川县落后地区发展致富。
材料二 下图为四川省青川县和浙江省安吉县位置及气候资料图。
答案 优势:夏季温凉,无酷暑(或夏季气温较低),利于白茶生长;无台风、伏旱等恶劣的灾害性天气,受寒潮影响小。劣势:年降水量较少,尤其是春季少雨,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1
2
3
4
5
6
7
(1)与安吉县相比,评价四川省青川县白茶种植的气候条件。(6分)
1
2
3
4
5
6
7
(2)指出白茶种植能够带动发展的产业。(4分)
答案 白茶加工业、白茶保健品开发、茶园旅游业、白茶销售等产业。
1
2
3
4
5
6
7
(3)简述“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8分)
答案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加强与外界联系,吸收先进理念和经验;发展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落实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优势品牌;深化东西部协作,促进乡村振兴。(共59张PPT)
第一部分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考点3
城镇化与城市辐射功能
(2023·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
上下两片区组成(图1)。上片区主要为居住
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
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
业活动,图2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
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
一级阶地经过。
真题体验
(1)图3示意图1中AC一线的地形剖面,在虚线框内将缺失部分补充完整。(3分)
答案 
(2)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集镇区以农业和矿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未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高素质劳动力少;辖区村庄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造成对全乡的带动影响弱。
(3)有人建议将现有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从服务
业发展的角度,对升级的方向进行概括,并提出相
应的具体措施。(6分)
答案 方向: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服务种类。
具体为:和汽车销售结合建设4S店,提高维修工人
的素质,提升汽修厂的维修技术和服务水平;扩大汽修的店面规模和数量,增加服务的种类,如:超市、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推广销售当地农产品和砂石等矿产品,增加商贸活动,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推介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主干精讲
1.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辨析
(1)郊区城镇化
(2)逆城镇化
(3)再城镇化
2.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②缩小区域间和城乡间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提高生活水平。
③集中配置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利用率。

3.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4.图示法理解现代大都市发展的两个阶段
5.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构成要素 具体内容
概念 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物质基础 大都市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资源优势
影响因素 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的功能有关
载体 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
辐射内容 物流、人流、信息流、资本流
主要规律 ①距离衰减规律,即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会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②等级邻近原则:空间距离接近的情况下,大都市更容易向最邻近等级的城市辐射要素,因为等级邻近的城市之间产业、技术水平最具有相关性,容易承接
辐射结果 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最终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
6.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
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是用于描述一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表现的两个概念,具体如下:
(1)虹吸效应主要是因为生产的集聚效应,即因为规模报酬递增机制产生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使得城市群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导致周边地区生产要素水平降低,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下降。
(2)辐射效应主要产生于消费和部分生产活动的连带效应,即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生产活动带动周边地区的投资和消费活动。
在消费方面很容易实现辐射效应,因为中心城市居民收入高,周边城市可以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服务。生产方面要实现辐射效应,就必须是具有较长产业链的产业,因此轻工业和服务业较难提供生产方面的辐射效应。
预测演练
考向1 通过“城镇化”考查“综合思维”
(2023·江苏南京中华中学联考)“城中村”是指城镇化过程中,由于耕地被征用,农民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村中城”是指村落内部或邻近村落围绕特定市场或产业自发形成的“城”,从而形成“村”包围“城”的空间格局。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城中村”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城乡二元体制并存 ②村民文化素质低 ③土地征用成本高 ④安土重迁思想 ⑤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1
2
3
4

5
结合材料中“城中村”的定义可知,城乡二元体制并存是形成“城中村”的原因之一,①正确;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耕地被征用,但居民的住宅未被征用,导致了“城中村”的形成,故可推测土地征用成本高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③正确;
国人多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不愿意拆迁、搬迁,导致“城中村”的形成,④正确;
“城中村”的形成与村民文化素质或保护生态环境无关,②⑤错误。故选C。
1
2
3
4
5
2.关于“城中村”和“村中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A.“村中城”是“城中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城中村”和“村中城”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能同时存在
C.“村中城”的形成得益于它比周边村落科技力量雄厚
D.“城中村”滞后于时代发展,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

1
2
3
4
5
1
2
3
4
5
“村中城”和“城中村”都是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现象,两者可能同时存在,A、B错误;
结合材料无法得出“村中城”的科技力量雄厚,C错误;
城中村的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属于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居民区,兼具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管理难度较大,故其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D正确。
考向2 通过“城市辐射功能”考查“区域认知”
(2023·江苏南通模拟)2022年9月,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联合发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是沪
苏浙三地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
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
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右图为“上海大
都市圈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组成上海大都市圈的各城市行政区域具有
A.清晰的区域边界 B.相同的城市等级
C.行政嵌套关系 D.相同的服务范围

1
2
3
4
5
1
2
3
4
5
组成上海大都市圈的各城市行政区域具有清晰的区域边界,A正确;
上海大都市圈包括直辖市上海、地级市苏州等,城市等级不同,服务范围不同,B、D错误;
“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联合”,没有行政嵌套关系,C错误。故选A。
(2023·江苏南通模拟)2022年9月,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联合发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是沪
苏浙三地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
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
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右图为“上海大
都市圈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4.与苏州相比,南通接受上海辐射强度较低,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资源禀赋 B.人口规模
C.交通联系 D.产业类型

1
2
3
4
5
读图可知,苏州与上海比邻,交通便利,而南通与上海隔江而望,交通不便,故与苏州相比,南通接受上海辐射强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联系,C正确。
1
2
3
4
5
(2023·江苏南通模拟)2022年9月,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联合发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是沪
苏浙三地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
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
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右图为“上海大
都市圈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5.为更好地接受上海辐射,南通当前最应该
加快
A.产业转型升级 B.完善跨江通道
C.引进高新技术 D.优化城市布局

1
2
3
4
5
1
2
3
4
5
南通与上海隔江而望,交通不便,受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小,为更好地接受上海辐射,南通当前最应该加快完善跨江通道,加强与上海的交通联系,B正确。
考点练
(2023·江苏无锡模拟)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作为城市核心功能在地域空间的集中体现。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着创新活动的转移。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创新活动中心向郊区转移;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活
动又向市区集聚,并形成一种新的城
市空间——创新街区。右图为“创新
街区构成要素示意图”。据此完成
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美国不同时期创新中心的转移活动与城镇化进程对应正确的是
A.20世纪60年代——初期阶段
B.20世纪60年代——逆城镇化阶段
C.创新街区阶段——再城镇化阶段
D.创新街区阶段——逆城镇化阶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20世纪60年代起,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创新活动中心向郊区转移,美国此时进入了郊区城镇化阶段,而非初期阶段和逆城镇化阶段,A、B错误;
9
10
11
1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活动又向市区集聚,科技和人才向市区集中,美国进入了再城镇化阶段,C正确,D错误。
2.创新街区的要素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借鉴意义有
①积极引进高校等,加强创新的培育 ②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空间,便于创新的交流 ③加强企业的地
域联系,分散布局 ④多提供面对
面进行技术交流的机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加强企业的地域联系,会促进企业集聚布局,③错误。故选B。
9
10
11
12
(2023·陕西渭南模拟)研究表明,在考虑住房支出和生活支出后,流动人口在超大城市的工资水平仍然具有竞争力。据此完成3~4题。
3.超大城市持续较高的房价对流
动人口住房支出的影响有限,主
要是因为流动人口
①以租房为主 ②购房年限较早
③租房选择较灵活 ④居住场所
距工作地较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超大城市房价较高,流动人口往往没有购买住房,而是以租房为主,可以减少生活成本,①对,②错;
租房考虑的因素包括租金高低、距离工作地远近、交通便利程
9
10
11
12
度等,选择灵活,但未必都接近工作地,③对,④错。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3·陕西渭南模拟)研究表明,在考虑住房支出和生活支出后,流动人口在超大城市的工资水平仍然具有竞争力。据此完成3~4题。
4.从工资水平和必要开支等角度
看,提高对流动人口吸引力的合
理措施是
A.超大城市完善社会保障
B.特大城市丰富商品供给
C.大城市完善公租房供应
D.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社会保障完善、商品供给丰富,生活成本较高才是影响其流动人口吸引力的主要因素,A、B错;
从图中数值分析,大城市住房支出占流动人口收入比重不大,
公租房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限,C错;
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但收入也较低,若能够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增加就业和收入,可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D对。
(2023·山东济宁模拟)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在面临干扰时适应、维持和恢复的能力。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带,研究城市韧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下图为2009年和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内部分地级市城市韧性空间分布(韧性值越大,城市韧性水平越高)。
资源型城市韧性一般呈下
降趋势,但鄂尔多斯城市
韧性有较大提升。据此完
成5~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黄河流域的城市韧性
A.在中西部地区均明显变小 B.空间分异的均质程度降低
C.与产业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D.与对外依存度呈正相关

根据两个年份韧性值的分布可知,中西部地区也有韧性值升高的城市,A错误;
韧性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加大,空间分异的均质程度降低,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从图中可以看出省级行政中心的韧性值较高,产业发展较好,城市韧性与产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C错误;
对外依存度高会导致城市系统面临干扰时适应、维持和恢复慢,故城市韧性应与对外依存度呈负相关,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鄂尔多斯市城市韧性提升较大,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城市规模 B.资源禀赋
C.发展理念 D.土地面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资源型城市韧性一般呈下降趋势,但鄂尔多斯城市韧性有较大提升,说明鄂尔多斯发展理念的变化,使其从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向绿色、创新型城市发展,C正确。
(2023·江苏南通模拟)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从周边地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而扩散效应反之。下图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发展差距开始
缩小的时间是
A.t0 B.t1
C.t2 D.t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根据材料可知,中心城市发展时,虹吸效应强;外围城市发展时,扩散效应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发展差距开始缩小时,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当;读图可知,中心城
9
10
11
12
市与外围城市间发展差距开始缩小的时间是t2,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3·江苏南通模拟)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从周边地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而扩散效应反之。下图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8.下列城市群中,最有可能处于Ⅲ阶段
的是
A.成渝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北部湾城市群 D.辽中南城市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读图可知,Ⅲ阶段的扩散效应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正处于中心城市加速发展的时期,A、C、D错误;
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程度高,带动外围城市加速发展,使得扩散效应增强,B正确。
(2023·江苏南通模拟)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从周边地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而扩散效应反之。下图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9.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处于Ⅲ阶段的
城市群战略重心是
A.加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
B.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
C.增强外围空间承接能力
D.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处于Ⅲ阶段的城市群应以增强外围空间承接能力为战略重心,C正确;
加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是Ⅰ阶段的战略重心,A错误;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但不是Ⅲ阶段城市群的战略重心,B、D错误。
(2023·北京海淀区模拟)“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据此完成10~11题。
10.“波士华城市带”的形成条
件有
①地处大西洋沿岸,多优良港
口,交通便利 ②地形平坦开
阔 ③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
特征显著 ④农业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结合“波士华城市带”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城市带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带的形成。①②正确,故选A。
11.下列关于纽约的城市辐射功能,说法正确的有
①带动了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 ②与各城市分工协作 ③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但影响主要在
美国国内 ④成为国际政治、经
济、金融、文化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纽约作为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强大,通过与周边各城市分工协作,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①②④正确。
9
10
11
12
纽约作为“波士华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波士华城市带”、美国乃至世界都有辐射带动作用,并不仅仅影响美国国内,③错误。故选C。
12.(2023·江苏泰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省将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为“三圈两带”,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材料二 图1为江苏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为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简述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答案 差异: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逐步降低。 主要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比较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在区位条件上的主要异同点。(6分)
答案 异:苏锡常都市圈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强。同:水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从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角度,说明徐州都市圈城镇化发展的途径。(8分)
答案 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县城,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全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分工协作、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促进区域整体城镇化发展。(共47张PPT)
第一部分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考点2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2023·山东地理)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
主要因素是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
真题体验

由图可知,煤矿及已关停煤矿的分布与抚顺市早期城区范围高度一致,C正确。
由风频玫瑰图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与抚顺市呈东西带状的城市形态并不一致,A错。
由图中海拔可知,抚顺市区北、东、南三面是低矮的丘陵,西部是平原,地形差异不大,B错。
由图可知,抚顺市早期的城镇建成区距离河流较远,D错。
(2023·山东地理)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
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
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由材料“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再结合图例,可知抚顺市的经济以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类的重化工业为主,得出该城市工业惯性大,进而推知1972年城市发
展重心向浑河北岸转移期间,北岸重
点发展的可能是住宅区,故造成生活区与生产区的严重脱离,加之河流阻隔,生活、生产不便,效益低下,最终导致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选D。
由图可知,南岸是老工业区,故南岸生态环境较差,A错。
1983年城区煤炭资源在减少,但并没有枯竭,B错。
由图中海拔图例可知,抚顺市浑河南、北两岸发展空间差别不大,C错。
(2023·山东地理)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
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由图可知,抚顺市城区东侧有大伙房水库,制约了城区的扩展,A错。
南侧是工业生产区,且位于东北风的下风向,生态环境较差,故不适宜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
由图中图例可知,抚顺市矿产资源分布在河流南岸,且目前城区已经发展到北侧山脚下,向北发展空间较小,D错。
由图可知,抚顺市城区西侧与沈阳市相邻,易受沈阳市辐射,便于承接沈阳市的产业外延,选C。
主干精讲
1.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功能区 图示 特点 分布位置 合理规划乡村空间结构
公共 空间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 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区相对较近,道路的通达度较高 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体现社会公正;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
居住区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公共空间与生产区之间 生产区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 2.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
(1)影响功能区的因素
(2)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城镇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城镇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 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城镇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城镇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看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面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 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城镇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移动幅度较小,在城镇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3)合理布局功能区
3.城乡空间结构的差异与发展
(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相差较大——“城是城”“乡是乡”。
①乡村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以农业生产区为主,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
②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复杂,主要是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区等,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线。
(2)现代:城乡一体化——“城乡趋同”。
①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
②特色小镇建设:许多地区出现产业、文化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以某一产业或某一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考向1 通过“乡村土地利用”考查“综合思维”
(2023·福建泉州模拟)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指数越大,表明该时期内用地结构变化越明
显。重庆市(图1)西部和中部地区以丘陵、低
山为主,地势低缓,东部地区地处大巴山区
和武陵山区,坡陡、耕地破碎。利用3S技术
处理得到2005、2012、2017三年重庆市四大
区域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指数(图2)。据此完成
1~3题。
预测演练
1
2
3
4
5
1.2017年主城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指数较低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乡村用地规模较小
C.城镇人口占比较高
D.乡村居民收入较高
1
2
3
4
5

根据材料“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指数越大,表明该时期内用地结构变化越明显”可知,2017年主城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指数较低,说明用地结构变化较小,直接原因是主城区土地利用以城市用地
为主,乡村用地规模较小,变化不明显,B正确。
1
2
3
4
5
2.与渝西区相比,渝东南乡村地区
A.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产业
B.整合耕地,促进乡村聚落合并
C.接受主城区辐射,发展现代服务业
D.扩张中小城市,开发新增土地

1
2
3
4
5
1
2
3
4
5
根据材料可知,重庆市西部和中部地区(渝西区)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势低缓,东部地区(渝东北、渝东南)地处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坡陡、耕地破碎,所以渝东南乡村地区不适宜整合耕地、促进乡村聚落合并,B错误;
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接受主城区辐射弱,较难发展现代服务业,C错误;
1
2
3
4
5
渝东南地区土地资源破碎,地势较为陡峭,较难扩张中小城市、开发新增土地,D错误;
渝东南乡村地区多为生态地区,适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产业,A正确。
3.为保证土地利用边界测量的精准度,进行实地数据采集时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1
2
3
4
5
1
2
3
4
5
土地边界测量属于小尺度的精准测量,遥感主要以获取图层信息为主,无法精准获取具体边界长度、宽度等信息,排除B;
北斗卫星定位可以精准获取定位小尺度空间,以辅助测算结果精确,C符合题意;
地理信息系统不能进行实地数据采集,排除A;
数字地球是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信息数字化,便于人们了解地球,目前还无法精确采集土地信息,排除D。
考向2 通过“城镇功能分区分布”考查“区域认知”
(2023·江苏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广佛同城指广州和佛山两市打破行政壁垒,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旨在促进广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下图为广佛两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及跨界地
区职住空间模式。据此完成4~5题。
4.与佛山相比,广州市的职住空间格
局整体呈现出
A.就业多中心 B.就业郊区化
C.大分散小聚集 D.职住错位明显

1
2
3
4
5
由图可知,广州市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分散在城市中心区外围,职住错位明显,D正确。
1
2
3
4
5
(2023·江苏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广佛同城指广州和佛山两市打破行政壁垒,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旨在促进广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下图为广佛两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及跨界地区职住空间模式。据此完成4~5题。
5.佛山市职住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
得益于
A.乡镇经济蓬勃发展
B.新型城镇化建设
C.政府政策引导
D.城镇化快速发展
1
2
3
4
5

1
2
3
4
5
由图可知,除中心城区分布有就业中
心外,佛山市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分散
有多个就业居住区,说明中心区外围
的乡镇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较多的
就业岗位,A正确;
材料未提及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政府政策引导,B、C错误;
城镇化指的是人口大量流向市中心区,而不是中心区外围的乡镇,D错误。故选A。
考点练
(2023·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我国某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如图为“该城镇发展现状
和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规划中甲组团的主要功能是
A.文化教育
B.旅游度假
C.高端居住
D.新兴工业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结合图示信息,甲组团位于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环境质量差,地价较低,应布局工业区,D正确。
(2023·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我国某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如图为“该城镇发展现状
和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2.该城镇规划成多个功能组团的意义主
要是
A.集约利用土地 B.共用基础设施
C.降低市政投资 D.减轻环境压力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结合所学知识,与集中式布局相比,组团式布局可以使功能区布局相对分散,降低集中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减轻环境压力,D正确。
土地利用分散,A错误;
各组团基础设施不共用,市政投资多,B、C错误。
(2023·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我国某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如图为“该城镇发展现状
和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3.该城镇规划中无高速铁路,制约其修
建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起伏大 B.河网密布
C.交通流量小 D.资金不足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约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客流量小是城市规划中无高速铁路的主要原因,C正确;
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知,当地地形平坦,A错误;
河网密布对高速铁路建设影响小,B错误;
该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规模较大,资金不一定不足,D错误。故选C。
(2023·江苏常州模拟)下图为“北京市相邻的甲、乙两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的人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的变化特点是
A.甲区工作日人流量大于周末
B.甲区工作日人流量高峰出现较
乙区晚
C.乙区工作日人流量小于周末
D.乙区周末人流量高峰出现较甲
区晚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图中信息显示,甲区工作日的人流量小于周末,A错误;
从曲线峰值出现的时间信息可知,甲区工作日的人流量高峰出现较乙区晚,B正确;
乙区工作日的人流量大于周末,C错误;
乙区周末的人流高峰出现较甲区早,D错误。
5.导致图示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变化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①甲区距离市中心较近 
②乙区交通通达度高 
③甲区功能以休闲、娱乐、购物为主 
④乙区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由材料“相邻的甲、乙两商业区”可知,两商业区到市中心距离基本相同,且交通通达度差异很小,①②错误;
甲区功能以休闲、娱乐、购物为主,工作日人流量较小,③正确;
乙区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工作日人流量偏大,④正确。
故选D。
6.(2023·安吉黑云四省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扬州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主要得益于大运河的开凿和经营。扬州是大运河的节点城市,曾是盐运和漕运的中心。运河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至今仍保留着大量较完整的古城古镇,延续着运河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湾片区位于扬州城南,有重要的运河水工文化遗存。自1958年开始,三湾片区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的集聚区。2014年以来,扬州市以区域内运河湿地资源为依托,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把三湾片区打造成运河生态文化公园。2021年6月,位于三湾片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国内首个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时空演变的现代化博物馆。
1
2
3
4
5
6
下图示意3个年份三湾片区各功能区的分布。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归纳图示3个年份三湾片区文化景观的特征。(6分)
答案 1955年:以荒地、村庄、农田为主的农耕文化景观;1990年:以厂房、荒地、村庄为主的工业文化景观;2020年:以生态与旅游用地为主的运河生态文化景观。
1
2
3
4
5
6
(2)为修复运河文化遗产,
推测2014年以来扬州市开
展三湾片区规划与建设的
主要内容。(6分)
答案 搬迁污染严重的企
业;湿地修复,建设运河
生态文化公园,恢复与重建古运河水工文化遗址;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在保留和改造工农业遗址和聚落的同时融入运河文化与旅游元素等。
1
2
3
4
5
6
(3)指出三湾片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功能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带来的影响。(6分)
答案 三湾片区土地利用功能从以农业用地为主发展到以工业用地为主,最终演变为以生态与旅游用地为主。三湾片区运河文化遗产也相应经历荒废、破坏、恢复与再生的过程。
1
2
3
4
5
6
(4)简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在扬州三湾片区的人文原因。(8分)
1
2
3
4
5
6
答案 运河扬州段历史悠久,留下大量的运河文化遗址(遗存);长期以来受到运河(漕运)文化的熏陶,扬州的古城古镇至今延续运河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扬州市政府重视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位于三湾片区的运河生态文化公园相得益彰,加深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体验与理解,有利于弘扬与保护中国大运河文化。(共67张PPT)
第一部分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知识体系
世界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与城市
人口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人口分布
表现
成因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与环境
对策
人口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区别于影响因素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转移
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时空特点
利弊两方面分析
自然因素
影响因素
人文因素
经济
社会
环境
知识体系
城乡空间结构
乡村土地利用
人口与城市
乡村与城镇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变化
概念、标志及动力
城镇化问题及应对措施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及特点
城镇化
地域文化及影响因素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知识体系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与城市
城市辐射功能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依托
城市辐射功能
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案例:纽约
对城市的影响
对美国的影响
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
影响因素
城市的规模等级
城市腹地范围
交通运输网络
区域城市协作与分工
对世界的影响
高考解密
高考考查内容 考点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核心价值 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科素养 1.人地协调观:分析人口问题、城市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综合思维:描述人口发展、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分析原因并预测发展趋势;结合材料,掌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3.区域认知:描述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因素;从区域空间视角,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运用资料,分析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关键能力 结合图表培养学生获取并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人口、城镇、区域发展等相关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 1.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3.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4.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 5.城镇化的过程与问题、解决措施。 6.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7.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人口 (2022·江苏地理)16.“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17.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1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2022·江苏地理)21.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22.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23.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城镇化与城市辐射功能 (2022·广东地理)15.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16.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2021·江苏地理)20.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
21.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
22.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香港发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
考点1
人口
(2022·江苏地理)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
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回答1~3题。
1.“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
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京、沪 B.黑、吉
C.粤、鄂 D.渝、黔
真题研析
(2022·江苏地理)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
图”。据此回答1~3题。
2.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
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
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2022·江苏地理)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
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回答1~3题。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迁移
C.沿长江带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信息 人口增长差异图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 增长和 增长
图像信息 图中各省份的横纵坐标数值及与全国平均增长率的关系 横坐标表示“七普”增长率,纵坐标表示“六普”增长率,位于长虚线上的省份横、纵坐标数值 ,即两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增长率相等,据图可知 、鄂“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位于虚线上部的省份,纵坐标的数值 横坐标,说明“六普”的人口增长率大于“七普”的人口增长率;位于虚线下部的省份,纵坐标的数值小于横坐标,说明“六普”的人口增长率小于“七普”的人口增长率;位于“六普”全国平均增长率上部的省份大于“六普”全国平均增长率;位于
“七普”全国平均增长率右部的省份 “七普”全国平均增长率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自然
机械
相等

大于
大于
答案 1.  2.  3.____
C
D
A
设问分析
第1题 看图找到图中横纵坐标相同的省份
第2题 四个直辖市横纵坐标进行比较
第3题 从图中找到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且“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六普”人口增长率的省份,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即可作答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粤、鄂两个省级行政区的“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C正确。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京、沪、津三地“七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六
普”人口增长率,“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渝“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六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主要城市群所在地的“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平均薪资水平更高的城市群集聚,A正确,D错误;
中西部地区的“七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B错误;
图中没有体现人口沿长江带集聚,C错误。所以选A。
主干精讲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人口迁移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
3.我国的人口回流
(1)方向:部分农村务工人员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回流到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返回原籍。
(2)原因:①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②产业升级后,需要技术人才,农村务工人员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新的就业需求;③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成本居高不下;④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⑤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镇企业、个人创业机会增多;⑥个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主动返乡创业。
预测演练
考向1 通过“人口分布”考查“区域认知”
(2023·江苏南通模拟)胡焕庸线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也是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界线。有学者为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将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细化为3个梯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胡焕庸亚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长江经济带四区域人口密度由大
到小的排序是
A.Ⅳ、Ⅱ、Ⅲ、Ⅰ B.Ⅱ、Ⅳ、Ⅲ、Ⅰ
C.Ⅳ、Ⅲ、Ⅱ、Ⅰ D.Ⅱ、Ⅲ、Ⅳ、Ⅰ
1
2
3
4

5
6
图中长江经济带分为四个区域,Ⅰ为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最小;Ⅱ区域包括成都、重庆和昆明等城市,成渝城市群发展较快,
人口密度较大;Ⅲ所在区域主要为神农架、巫山和云贵高原东部等地形区,山地众多,交通不便,人口密度相对较小;Ⅳ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度最大。故长江经济带四区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Ⅳ、Ⅱ、Ⅲ、Ⅰ。故选A。
1
2
3
4
5
6
(2023·江苏南通模拟)胡焕庸线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也是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界线。有学者为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将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细化为3个梯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胡焕庸亚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2.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
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河流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Ⅱ区域主要为成都平原、云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较平坦,尤其是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而Ⅲ区域包括湖北西北部的神农架、西部的巫山以及贵州山地,地形
复杂,地势起伏大,所以人口密度小。因此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地形,B正确。
(2023·江苏南通模拟)胡焕庸线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也是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界线。有学者为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将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细化为3个梯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胡焕庸亚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3.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
措施是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B.加快自然资源开发,提高资源自给能力
C.推进“三孩”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
D.推广精细农作方式,提升农副产品品质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可以加大地区的开放程度,能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A正确。
加快自然资源开发,会加快资源
枯竭,降低环境承载力,B错误。
推进“三孩”政策,会使人口增加,人均资源减少,不能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C错误。
推广精细农作方式,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提高环境承载力作用有限,D错误。故选A。
1
2
3
4
5
6
考向2 通过“人口迁移”考查“综合思维”
(2023·广东广州模拟)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是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下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市)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据此完成4~6题。
4.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区、市)
之间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
A.差异性 B.封闭性
C.随机性 D.均衡性

1
2
3
4
5
6
从图中可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为高技能人才迁入地,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为高技能人才迁出地,内蒙古、重庆、西藏、新疆高技能人才从迁出地转为迁入地,因此2000~2015年我国不
1
2
3
4
5
6
同省(区、市)之间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差异性,A正确、D错误;
高技能人才在不同省(区、市)之间迁移,是不封闭的,B错误;
高技能人才的迁移受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并不具有随机性,C错误。
1
2
3
4
5
6
5.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
省份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变化的主
要因素是
A.能源 B.交通
C.环境 D.经济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人才迁移主要受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省份由迁出地转为迁入地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D正确;
能源、交通、环境对高技能人才的迁移影响较小,A、B、C错误。
1
2
3
4
5
6
6.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
散趋势,表明
①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增多 
②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 
③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
④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
2
3
4
5
6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说明中西部高科技企业增多,使得高技能人才迁入重庆、新疆等中西部省份,①错误;
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无法反映出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
②错误;
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提高,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有利于高技术人才在区域间流动,③④正确。故选C。
考点练
(2023·江苏盐城调研)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如图示意石羊河流域
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表示该地人口密度相对减少的
图例是
A.Ⅰ B.Ⅱ
C.Ⅲ D.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石羊河自西南向东北流,故东北方向为河流下游,水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愈发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人口密度会有所减少,读图可知Ⅱ图例符合题意,故B正确。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江苏盐城调研)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如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1~2题。
2.为使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
分布相协调,该地首先应
A.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科技水平
C.优化水资源配置
D.加大地域开放程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经济发展会加大资源消耗量,不利于促进该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A错误;
提高科技水平对促进该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影响不大,B错误;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是限制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优化水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C正确;
加大地域开放程度会加快流域内
资源的消耗速度,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承载力,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D错误。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江苏南通模拟)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下图示意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此完成3~5题。
3.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
A.集中在少数大城市
B.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
C.由城市向乡村迁移
D.与经济变化趋势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由图中数据可知,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下降,人口分布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B正确;
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应该增强,A错误;
9
10
11
12
13
14
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减弱,不一定是人口由城市向乡村转移,C错误;
图中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减弱,经济地理集中度增强,人口分布变化与经济变化不一致,D错误。故选B。
15
(2023·江苏南通模拟)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下图示意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此完成3~5题。
4.推测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人口
地理集中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环境质量变化
B.农业发展
C.政策引导
D.交通改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下降,人口分布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主要是2015年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有序疏
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从而通过城市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故选C。
15
(2023·江苏南通模拟)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下图示意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此完成3~5题。
5.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
变化可能会使北京
A.城镇化问题加剧
B.人才大量流失
C.农业经营规模扩大
D.城市环境改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减弱,缓解了北京市人口压力,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故选D。
15
(2023·河北保定模拟)利用现有公开数据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户籍迁移与非户籍迁移数量进行统一估算(方法如图所示),能够帮助深入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现象,并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优化提供依据。据此完成6~7题。
6.甲处对应的量及参与的计算是
A.年均自然增长率 乘法
B.年均自然增长率 减法
C.年均户籍人口 乘法
D.年均户籍人口 减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年户籍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量。因此甲处对应的量为年均自然增长率,参与的计算是乘法。故选A。
9
10
11
12
13
14
15
7.为了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状况的地
区差异,下列哪种做法可以尽量减
小估算误差
①对单个城市的多年份结果取平均
值 ②对单个城市的多年份结果取
累计值 ③对多个城市的单年份结
果取平均值 ④对多个城市的单年份结果取累计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对多个城市的单年份结果的平均值和累计值进行统计无法分析各个城市的差异,也就不利于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状况的地区差异,因此需要对各个城市单独进行多年份结果平均值和累计值的对比,以尽量减少估算误差。故选A。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齐鲁名校联考)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体可分为北部黄灌区、中部干旱区、南部山区;5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20%左右面积的土地上。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宁夏回族自
治区的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如图示意宁夏
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位置和人口重心在2010~
2019年的位置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2010~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
A.在几何中心周围移动 B.总体呈向北移动趋势
C.东西方向大幅度摆动 D.南北方向大幅度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2010~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在南北方向小幅度迁移,东西方向摆动幅度也很小,总体呈向北移动的趋势。故选B。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齐鲁名校联考)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体可分为北部黄灌区、中部干旱区、南部山区;5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20%左右面积的土地上。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宁夏回族自
治区的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如图示意宁夏
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位置和人口重心在2010~
2019年的位置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9.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分布变化的决
定性因素是
A.地形 B.水资源
C.经济 D.交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较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部地势低平,有黄河流经,是著名的灌溉区,该区域经济相对发达,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的北部;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地形与水资源状态基本稳定,交通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人口重心不断发生迁移,说明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分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故选C。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齐鲁名校联考)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体可分为北部黄灌区、中部干旱区、南部山区;5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20%左右面积的土地上。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宁夏回族自
治区的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如图示意宁夏
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位置和人口重心在2010~
2019年的位置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10.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的移动,可能使
A.北部环境承载力下降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中南部生态环境改善 D.人口集聚程度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重心呈向北移动的趋势,说明中南部地区的人口向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北部地区迁移。北部人口数量增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环境承载力提高,A错误;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大,B错误;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中南部人口迁出,可改善中南部生态环境,C正确;
人口向北部的人口密集区迁移,人口集聚程度提高,D错误。
15
(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稳中有变,但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部地区人口迁出强度长期领先,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强度不断增强。下图为2000~2020年中国四大地区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统计数据。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
A.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B.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
C.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D.东北地区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甲地区人口一直是净迁入,甲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口迁出强度长期领先,乙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强度不断增强,丁是东北地区;丙是西部地区。故选A。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稳中有变,但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部地区人口迁出强度长期领先,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强度不断增强。下图为2000~2020年中国四大地区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统计数据。据此完成11~13题。
12.乙地区人口迁出率长期高于丙地区的主
要原因是
A.人口总量大 B.经济水平高
C.迁移距离近 D.生态环境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乙是中部地区,丙是西部地区。人口总量大不是迁移率高的原因,A错误;
经济水平高,迁出率低,B错误;
中部地区距离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近,迁入东部的人口多,迁出率高,C正确;
9
10
11
12
13
14
中部的生态环境较西部好,D错误。
15
(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稳中有变,但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部地区人口迁出强度长期领先,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强度不断增强。下图为2000~2020年中国四大地区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统计数据。据此完成11~13题。
13.21世纪前20年,我国四大地区人口迁移
格局的变化为
A.不平衡的趋势增强
B.空间集聚程度减弱
C.区域差异缓慢加大
D.迁移势头持续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图可知,东部地区在2010~2020年十年间人口迁入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迁出率下降。故人口迁移格局不平衡的趋势减弱,空间集聚程度减弱,区域差异减小。故选B。
15
14.根据表格可知
A.北京流动人口多于郑州 B.北京人口增速快于郑州
C.郑州人口增速一直在加快 D.郑州人口增量大于北京

(2023·浙江强基联盟模拟)人口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受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影响,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快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下表是我国中部两城市与北京市2011~2021年常住人口数量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完成14~15题。
年份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9年 2021年
M市 505 518.4 530.3 546.4 560.1 643.8
郑州 908.5 986.6 1 069.2 1 164.3 1 235.5 1 274.2
北京 2 024 2 125 2 188 2 194 2 190 2 188.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观察对比表格数据,北京的常住人口数量呈波动增加趋势,郑州的常住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且郑州人口增量大于北京,人口增速快于北京,B错、D对;
通过表格数据无法获知北京市的流动人口数,A错;
郑州人口增速并非一直在加快,故C错。
9
10
11
12
13
14
年份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9年 2021年
M市 505 518.4 530.3 546.4 560.1 643.8
郑州 908.5 986.6 1 069.2 1 164.3 1 235.5 1 274.2
北京 2 024 2 125 2 188 2 194 2 190 2 188.6
15
15.推测M市最可能是
A.南昌 B.西宁 C.上海 D.拉萨

(2023·浙江强基联盟模拟)人口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受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影响,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快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下表是我国中部两城市与北京市2011~2021年常住人口数量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完成14~15题。
年份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9年 2021年
M市 505 518.4 530.3 546.4 560.1 643.8
郑州 908.5 986.6 1 069.2 1 164.3 1 235.5 1 274.2
北京 2 024 2 125 2 188 2 194 2 190 2 188.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观察M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变化可知,该城市常住人口呈增加趋势,且增速较快。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强,距发达地区近,承接产业转入更多,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人口迁入,南昌最符合,故选A。
9
10
11
12
13
14
年份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9年 2021年
M市 505 518.4 530.3 546.4 560.1 643.8
郑州 908.5 986.6 1 069.2 1 164.3 1 235.5 1 274.2
北京 2 024 2 125 2 188 2 194 2 190 2 188.6
15
1
2
3
4
5
6
7
8
上海市为东部城市,人口数量规模大,且常住人口增速相对较慢,排除C;
西宁和拉萨常住人口数量规模不大,且人口增速相对较慢,排除B、D。
9
10
11
12
13
14
15
年份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9年 2021年
M市 505 518.4 530.3 546.4 560.1 643.8
郑州 908.5 986.6 1 069.2 1 164.3 1 235.5 1 274.2
北京 2 024 2 125 2 188 2 194 2 190 2 188.6(共29张PPT)
第一部分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微专题12
养老服务
精讲点拨
1.人口老龄化
(1)含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即视为进入老龄化。
(2)成因: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高,平均寿命延长;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生育观念改变,出生率低。
(3)中国的老龄化:2020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发展迅猛;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倒置;高龄化趋势加剧;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
2.养老服务
(1)目标: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服务内容
①生活照料类:托老、购物、家政服务、特殊照顾等。
②医疗保健类:健康体检、疾病防护、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等。
③文化教育类:安全教育、老年学校、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阅览等。
④其他类型:法律维权、体育健身、志愿服务、应急救援服务等。
(3)服务模式
名称 基本内容
家庭养老 以家庭为核心保障老年人的需求,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 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机构养老 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成立养老机构,为老年人集中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
(2023·江苏淮安模拟)近年来,日本的深度老龄化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给日本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了空前的阻力。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在地安养”为
理念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即在维持原
有熟悉的地缘人脉关系和居住环境的前
提之下,实现可持续的居家养老生活。
如图示意居家护理机构服务模式。据此
完成1~3题。
1
2
3
4
5
6
7
8
对点强化
1.“在地安养”理念下,选择居家护理
服务时最为重视的因素为
A.环境优劣 B.价格高低
C.位置便利 D.服务质量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由材料可知,“在地安养”为理
念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是在维持
原有熟悉的地缘人脉关系和居住
环境的前提之下,实现可持续的
居家养老生活,即老年人在自己
家里生活,由护理机构提供上门
服务,因此该模式最为重视的因素为位置便利,C正确。
1
2
3
4
5
6
7
8
2.目前该居家护理机构服务模式难以
实现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是
A.受众较少,服务理念相对滞后
B.规模较小,社会认知度低
C.缺乏资质,安全难以保障
D.距离过远,服务成本过高

1
2
3
4
5
6
7
8
结合材料分析,该居家护理机构服
务模式理念先进,但由于社会认知
度较低,规模较小,受众较
少,因此难以实现较高的经济效
益,A错误、B正确;
有专业资质,安全可以保障,C
错误;
1
2
3
4
5
6
7
8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居家护理机构往往选择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因此距离较近,服务成本不会过高,D错误。故选B。
1
2
3
4
5
6
7
8
3.在我国,推进“在地安养”式居家护
理服务模式最有可能
A.人口流动比重增加
B.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C.延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D.提高子女赡养的时间成本

1
2
3
4
5
6
7
8
积极推进“在地安养”式居家护
理服务模式,努力帮助老年人实
现可持续的居家养老生活,能够
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B正确;
该护理服务模式提供就地服务,
没有出现人口流动,A错误;
该护理服务模式不能延缓人口老龄化趋势,C错误;
该护理服务模式有利于降低子女赡养的时间成本,D错误。故选B。
1
2
3
4
5
6
7
8
(2023·江苏盐城射阳中学期末)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可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养老资源承受能力。一般该比重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提高。为减轻养老压力,很多国家采用延长退休年龄的措施。下图示意三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中国、德国、日本
B.日本、德国、中国
C.中国、日本、德国
D.德国、日本、中国

1
2
3
4
5
6
7
8
读图可知,1980~2017年,②国人
口老龄化水平一直较高,且养老金
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始终较高,故
该国应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德国;③
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速度较
快,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且到2017年人口老龄化水平已接近30%,故该国应为日本;1980~2017年,①国人口老龄化水平自5%增至13%左右,该国人口老龄化水平较②③两国低,故该国应为中国。故选A。
(2023·江苏盐城射阳中学期末)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可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养老资源承受能力。一般该比重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提高。为减轻养老压力,很多国家采用延长退休年龄的措施。下图示意三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5.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增加年轻人抚养负担 ②提高人力资源
利用率 ③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④减轻
国家养老金支付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延迟退休可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能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
率,减轻年轻人抚养负担,延迟退
休并未降低老年人口的比重,不能
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②正确,①
③错误。
延迟退休可增加老年人的收入,延迟养老金的发放,能够有效减轻国家养老金的支付压力,④正确。故选D。
1
2
3
4
5
6
7
8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我国将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照护服务体系。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老龄化程度图(含预测)”和“15分钟养老圈建设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1
2
3
4
5
6
7
8
6.2025~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将
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人居环境的改善
C.养老产业的发展
D.出生率明显下降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2025~2035年,我国1960~1970年生育
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即将成为老年人口,
将大幅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因此,
2025~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将迅速
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人口惯性的影响,
A正确;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会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同时为了实现老年人的安居乐业,会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进行,B、C因果关系错误;
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多年处于较低水平,且2025~2035年出生率未知,D错误。
1
2
3
4
5
6
7
8
7.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建设与专业养老中心建设相比,更能
①延缓老龄化的进程 
②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 
③减轻家庭养老支出 
④联动更多主体创造更好的养老环境 
⑤提高老年人人均寿命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根据材料可知,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
建设与专业养老中心建设的主要目的
都在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对人
口老龄化的速度无明显影响,①错误;
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建设更能联动社
区服务等机构和产业,为社会提供大
量就业岗位,也为养老创造更好的环境,②④正确;
1
2
3
4
5
6
7
8
养老服务圈虽提供了多项养老服务,
但与专业养老中心相比,成本较低,
养老的支出减少,③正确;
康乐产品、医养结合和营养饮食虽
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
量,提高老年人平均寿命,但与专
业养老中心相比,专业养老中心更有优势,⑤错误。故选D。
1
2
3
4
5
6
7
8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韩国Noble County项目位于首尔近郊清明山南部山脚下,形成了自然的坡度,山上树木茂盛,形成良好的生态屏障。作为韩国第一家CCRC社区(专为老年人打造的,提供娱乐、照料、护理等综合服务的全日制付费养老社区),由两栋养老公寓(约30层)、护理院(10层以下)及服务中心(10层以
下)组成,公寓、护理院与服务中心用高架连廊连接。
服务中心内的多个配套设施包括幼儿园面向周边区域
居民开放,因此整个社区不仅有老年人常住,白天还
有很多年轻人及小朋友,呈现几代人共融的景象。多
样的服务项目使得原本部分子女义务性探望老人的行
为变为兼度假性质的主动性探望。
1
2
3
4
5
6
7
8
(1)指出养老公寓、服务中心、护理院的位置关系,并说明此布局的优点。(8分)
答案 位置关系:养老公寓位于服务中心、护理院的北侧;服务中心位于养老公寓与护理院的中部。
优点:养老公寓楼层高,位于服务中心、护理院北侧,自身拥有良好的采光且不会阻挡服务
中心与护理院的光照;服务中心位于养老公寓与护理院的中部,距离适中,有利于老年人各项活动的开展。
1
2
3
4
5
6
7
8
(2)分析服务中心与养老公寓、护理院之间通过高架连廊相连的必要性。(6分)
答案 入住居民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行动多有不便;高架连廊方便(尤其在不利天气状况下)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同时可以避免山地坡度高差带来的移动上的不便。
1
2
3
4
5
6
7
8
(3)从该社区年龄结构角度分析服务中心多个配套设施面向周边地区开放的原因。(4分)
答案 该社区年龄结构以老年人为主,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人口,老年人活力不足;多个配套设施面向周边地区开放可以增加各年龄段人口的活动(比如设立幼儿园),给老年人生活增添更多生机、乐趣。
1
2
3
4
5
6
7
8
(4)为促进主动性探望活动开展,请设置一项该老年社区可开展的项目并说明设置理由。(4分)
答案 项目:在社区空地开辟周末农场。
理由:该社区地处郊区的山麓地带,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较广;看望老人的子女及孙辈们可以进行全家务农等活动,不仅可以增进
孝道,对于看望老人的子女及孙辈们带有度假性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