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四中高2023级高一下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A 3.D
4.①事实基础: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②价值基础和利益诉求:全人类都向往和平与发展,具有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追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价值基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
③霸权主义顽固:西方霸权主义依然顽固,这种只承认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价值观无助于文明的交融互鉴,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方案。
5.①中国工业化起步远晚于美国,碳排放需求大,却制定和美国相同的“碳达峰”时间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倡导者,承担了自己面对气候变化应有的责任。
②中国制定晚于美国的“碳中和”时间表,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中国践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坚决反对西方话语霸权,捍卫自身维持基本需要的发展权。
6.C 7.B
8.①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找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以)。
②人物描写方面:雪下的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
③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界顷刻间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的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9.①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他十分气愤。
②伤心和委屈,老头的离家让他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③担心。冷静下来后,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
④感到幸运,想到老头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
⑤甜美温暖,回家后,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10.A 11.C 12.A
13.(1)服装有固定样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令不犯罪过,这是百姓的本分。
(2)有远见的人制定教化,那些无知无识的人就被制约;贤明的人讨论风俗,没才能的人只能是墨守陈规。
14.①古今习俗不同,且帝王的礼法也不是一脉相承的,不需要效法古代。
②服饰奇异并不会使人心思不正,风俗怪僻也不会让百姓就会变坏,凡是适合穿着的就是好服装,凡是便于行事的就是好规章。
③引用俗语阐明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业,尊崇古人的做法不能治理当今之世。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于是穿上了胡服。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服装有固定样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令不犯罪过,这是百姓的本分。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如今君王放弃这些,而袭用远方胡人的服饰,改变古人的教化,更改古人的行动准则,所以臣恳请大王要慎重考虑!”
赵武灵王说:“您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一般人拘泥于旧习俗,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用来谨守职责、遵守法令罢了,是不能用来谋划长远事业、建立开创之功的。再说,夏、商、周三代的服饰不同,却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有远见的人制定教化,那些无知无识的人就被制约;贤明的人讨论风俗,没才能的人只能是墨守陈规。那些受服装穿着制约的民众,不能和他们讨论想法;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民众,不能和他们沟通思想。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礼法只能跟随世俗推移,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接到政令而马上行动,遵循法令而排除私心,这是百姓的本分。有远见卓识的人,能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改变原来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真正志在修身的人不依赖别人的赞许,治理当世的人不能完全效法古人,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想法吧!”
赵造说:“顺着民心进行教化,不用费力就会收到成效;依着习俗治理国家,考虑起来方便,做起来也容易见效。现在大王要改变过去不遵循习俗,改穿胡服而不顾世人的议论,这不是教导百姓且建立礼制的方式。而且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怪僻往往使民心扰乱。所以,国君不采用奇装异服,中原地区不效法蛮夷的不开化行为,这是用来教导百姓且建立礼制的途径。况且遵循旧的制度不会出错,奉行旧的礼俗是不会走上邪路。我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赵武灵王说:“古今的习俗不同,为什么要效法古代?帝王的礼法也不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要遵循古代的礼法呢?伏羲、神农教化民众而不用刑罚,黄帝、尧、舜用刑罚而不仇视民众。而到三王时代,观察时事而制定法令,按照实情而制定礼俗,法令制度都顺应时代,衣服器械也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国家不一定只有一种方法,对国家有利不一定效法古代。圣人兴起,不是承袭旧制而获得天下;夏、商衰亡,是不变更礼法而灭亡。既然如此,那么违背古法不应受责难,而遵循古礼也不值得赞许。如果服饰奇异就会使人心思不正,这样服饰正统的邹、鲁两国就应该没有不正的行为了?如果风俗怪僻百姓就会变坏,这样风俗特殊的吴、越地区就该没有杰出人才了。所以圣人认为,凡是适合穿着的就是好服装,凡是便于行事的就是好规章。关于迎来送往的礼节,衣服的样式,只是用来整肃民众的,不是用来评价贤能的人的。所以圣明的人能随着风俗变化,有才能的人能紧随时势的变化。俗话说:‘按照书上记载来驾车的人,不能通晓马的习性;用古礼来治理当今国家的人,不懂社会的变化。’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业,尊崇古人的做法不能治理当今之世,您还是不要反对吧!”
15.C
16.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了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8.①前无古人(史无前例);②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③不学无术(一事无成)。
19.C
20.示例: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21.①根据花期的迟早;②菊花受之无愧;
③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菊花茶/应在中医指导下服用菊花茶。
22.示例一:菊花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花卉。
示例二: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
23.略泸县四中高2023级高一下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学界现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的研究,对其应包含的基本内涵以及建构原则和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乏亟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从具体内容上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
首先,在社会科学认识论及其方法论领域,隐性但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依然倾向于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
西方社会科学是在内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对外殖民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在对待非西方社会的问题上,西方社会科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将殖民活动合法化的冲动。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进行文明排序,将自身置于文明的顶端;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西方社会科学使用了一种“异时化”的策略,即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所谓的“野蛮人”或“原始人”,被想象成是没有文明的原始文化的产物,处在另类时间内的原始社会和野蛮人成为证明西方文化先进的绝佳例证。
二战后,西方社会科学界展开了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但并不彻底。例如二战后西方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它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价值,且这种价值只能被纳入其自身文化系统而不应被放在欧洲标准下来进行评价。然而,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如英国学者戈尔纳所说,“使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变成了种族中心主义一种新的、怪诞的表现形式”。这种认识论及其方法论带来的后果是,不仅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而且实际上也否定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超越各民族文化限制,而平等地相互认识的可能性。
再往深处探究,将文化本质化还为种族主义留下了暴力泛滥的“后门”。近年欧美白人中的民粹主义者针对其他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冲突,无疑表明西方社会科学中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其次,面对原本有普遍、辩证联系的人类及其与自然的共同体,霸权、单边孤立和干涉主义,以及以人与自然二分为前提的极端环保主义,仍如“幽灵”般存在。
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融合也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无一例外地需要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及其社会科学界仍不愿抛弃其霸权主义、单边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上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基础,干涉别国内政,对他国进行制裁、封锁、渗透,甚至直接侵略,而且其强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还以所谓的“捍卫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等说辞,为其政治行为做“合理性”论证。
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西方社会科学中深层潜藏的霸权主义同样十分强劲。从思想渊源上说,西方社会科学长期秉持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它对彼此之间共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不足。这种认识论将人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一味强调人类至上、向大自然无限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西方社会科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毫无疑问,这原本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取向。然而,当其趋向激进之后,又带来了新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原来征服自然的倾向,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人的价值,否定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思想,实质上无疑是一种充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话语。
摘自黄海《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世界各国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具体途径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思维还有所殊异,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上,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而,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论坚持认为,如果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就会窒息自己发展的机理,还会引发其他文明的敌意或反叛,无论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此而论,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积极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才能促成文明的发展与兴盛。
摘自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的首要问题。
B.西方社会科学通过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的策略,达到了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的目的。
C.西方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认为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彼此无法理解的本质差别。
D.西方社会科学界如果把欧洲标准下的“自由民主”作为“普世价值”,就未能真正认识到各国对“共同价值”的理解各有侧重。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引用戈尔纳的说法,意在论证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的观点。
B.材料以近年欧美发生针对某些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引发社会冲突为例,论证了文化本质化可能存在的恶果。
C.材料既对西方社会科学界重视环保的积极意义表示肯定,又指出其趋向激进后带来的问题,这显示出作者的辩证态度。
D.材料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其历史渊源的回顾,也有对其当下表现的具体分析。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相对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并不彻底。它认为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但同时也容易陷入文化本体论的误区。
B.中国捍卫基于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既是践行人与自然共同、共生、共荣的理念,也是在反抗西方意识形态霸权。
C.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始终无视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事实,就有可能给西方国家内部和世界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D.排斥文明差异性的“同”很难保证一种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方面要保持与他国不同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4.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5.阅读下面的表格,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碳排放时间规划的理解。( 6分)
相关时间点 中国 美国
工业化起步时间 20 世纪 50 年代 19 世纪中叶
计划“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时间 2030 年 2030 年
计划“碳中和”(温气体达到零排放) 时间 2060 年 2050 年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他俩又吵架了。
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绒、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活鲜鲜的生气了。
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都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夕阳老头儿在她身边!
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感觉,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节选自《冯骥才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选择一对老夫老妻作为写作的对象,选择“吵架”这一件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平凡人真挚感情的可贵。
B.老婆子出门时“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这个貌似不经意的细节,彰显出她对老头儿无微不至的关爱。
C.老婆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说明了这一点。
D.老头儿性情急躁却不记仇,这一点从老婆子外出寻找老头儿时的回忆以及文末老头儿回家后的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要以妻子的视角来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她”来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感情细腻丰富,叙述自由灵活。
B.小说多用心理描写,比如老婆子气得想跟老头儿离婚,希望老头儿已经回家等心理刻画,准确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使用插叙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说明他们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不仅人物做着朴实的事,说着朴实的话,叙事语言也很朴实。
8.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分)
9.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简要叙述。(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王遂胡服。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不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赵造曰:“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 赵策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B.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C.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D.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同,利于骑射作战。
B.“能与闻迁”中的“闻”指“听到的消息”是名词,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闻”用法不同。
C.中国,文中指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D.“以书为御者”中的“御”意为驾车,儒家六艺之一,与《诗经》“以御于家邦”中的“御”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古代圣贤的教导,希望赵武灵王能穿上胡服,改变古人的教化,更改古人的行动准则。
B.赵武灵王认为:一般的人拘泥于旧习俗,读书人拘泥于书本,都不能用来谋划长远事业、建立开创之功。
C.赵武灵王认为:受服装制约的民众,不能和他们讨论想法;拘泥于旧风陋俗的民众,不能和他们沟通思想。
D.赵造劝说赵武灵王,希望他不穿胡服。因为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怪僻往往会使民心扰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不愆,民之职也。
(2)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
14.针对赵造的言论,赵武灵王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反驳?(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设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B.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C.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
D.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今的时局形成对照,点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16.诗歌颈联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论证:“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随着不断设喻,道理也越来越清晰,于是水到渠成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汉文帝召见贾谊的典故,浇自己心中怀才不遇之块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①_______,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洁白轻盈的柳絮,“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却禁不住命运戕害。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②_______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③_______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B.不仅诗社的兴亡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C.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D.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20.文中划横线句为散句,参差不齐,请把它改成一组整句,可以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词语,可以调整语序,但不得更改原意。(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①_______,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如果从花类的中药里选出一种有“灭火器”之称的,②_______。清代药学专著《本草正义》中记载“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内寄相火,所以平肝火的花类中药必须是有降下作用的。
中医认为菊花还有一定的降压功效,尤其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病患者,喝菊花茶可以有效缓解其头昏脑涨和肝气郁滞的临床症状,然而许多高血压患者不知道喝菊花茶有9大禁忌,不乏出现喝了菊花茶拉肚子的现象,所以③_______,平肝降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2.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35字。( 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1《年轻人爱读什么书》告诉我们,数据多样化便于我们找到阅读资源,让阅读快捷方便;但数字化阅读也减少了我们对文字的思考,加重了视力负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观点鲜明,就事说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照抄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