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感天动地窦娥冤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了解关汉卿
3.梳理《窦娥冤》的情节结构,
4.分析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
一、关于元杂剧:
(1)定义是盛行于元代的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剧形式
(2)与“曲的关系”
是“曲”的一类
“曲”分剧曲、散曲
有说白、动作,
供人表演的叫剧曲
(杂剧)
不作表演只供清唱
歌咏的叫散曲。
因杂剧的成就高,也称元杂剧为元曲
(3)结构:四折一楔子(个别的有五折、六
折,两个楔子)
“折”,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
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
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4)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 :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其主要用于主人公抒情,也在重要场景和关目之中起渲染贯穿作用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分为: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5)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旦、末、净、杂等。
旦是女角。
正旦是女主角
小旦、贴旦一般为丫环
搽旦为不正派的女人
末是男角。
正末为男主角
男配角有 副末(次主角)、
外末(老年男子)、
小末(少年)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
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
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
例如:孛(bó)老(老头儿)、
卜儿(老妇人)、
孤(官员)、
徕儿(小厮)、
洁(和尚)
驾(皇帝)
邦老(强盗)
(6)元杂剧的成就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郑光祖
白朴
马致远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倩女离魂》(郑光祖)
《墙头马上》(白朴)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被称作“中国的莎士比亚”,但他生活的年代要比莎士比亚早三个世纪。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二、关于关汉卿: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三 梳理情节
本课节选了第三折,
楔子:窦娥的苦命身世
第一折:(开端)
窦娥婆婆索债遇险,为张驴儿父子所救,
为报张驴儿父子救命之恩,劝窦娥改嫁,
窦娥拒不改嫁
第二折:(发展)
张驴儿为得到窦娥误杀父亲,嫁祸窦娥
窦娥张驴儿对簿公堂,
窦娥屈招
第四折:(结局)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第三折:(高潮)窦娥被押赴刑场
第三折(高潮)
婆媳告别
刑场受戮
绑赴刑场时指天斥地
请求刽子手
婆媳见面
请求婆婆
指天发誓
誓愿应验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四 分析人物
问题
阅读第三折,回答下列问题。
(1)窦娥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为什么却又在最后发下了三桩誓愿呢?
(2)窦娥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为什么要求刽子手走后街而不走前街,临死前又叮嘱婆婆要祭奠她?
(3)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1)窦娥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可以说是人在遭受巨大打击时近乎本能的一种反应,所谓“夫天者,人之始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所以说,窦娥将一腔怒火撒向天地鬼神,是很自然的情绪反映。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人民,往往以青天白日自居,官府的公正、清明同天地的公正、清明一样,是不容怀疑的。表面上看,窦娥在指责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笼络人心、统治人民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表现了窦娥的反抗意识。
窦娥唱词里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超出了一己遭遇的性质,具有广泛概括的意义,因此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性质。不过,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依赖,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时发下三桩誓愿,还是期盼天地能给她主持公道。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的反映。
(2)窦娥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要求走后街而不走前街,为的是不要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充分体现了窦娥的善良。这一细节的设计,更是显出窦娥的冤屈令人同情。如此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子竟被昏官断为杀人凶手,可见当时吏治是何等的腐朽。对婆婆的叮嘱正体现了窦娥对婆婆的难舍之情,安排婆婆做这些事,也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善良者冤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使得悲剧气氛加强,也更加突出了社会的黑暗,无公道可言。
又如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一段说白:“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一段说白完全是年轻媳妇对婆婆的口吻,明白如话,自然真实,历来为人们称道。
【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辞别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她向婆婆交代后事的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无穷,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3)三桩誓愿的顺序不能颠倒。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惨。
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飞霜六月”这个典故表现她冤情深重,足以动天,是让自己的冤情得到上天的反应。
第三桩誓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能颠倒,再次表现了窦娥的反抗意识。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
让世人了解她的冤屈;
冤屈得到上天反应;
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第三折(高潮)
窦娥被押赴刑场
窦娥性格
反抗
善良
婆媳告别
刑场受戮
绑赴刑场时指天斥地
请求刽子手
婆媳见面
请求婆婆
指天发誓
誓愿应验
反抗
主题
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表现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总结窦娥的形象特征。
窦娥是一位勤劳、淳朴、善良、正直、刚强,遵守封建礼法制度,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
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得到了应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五 问题探究
窦娥誓愿的应验,是剧作家超现实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这样的情节安排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
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