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五中2023级高一下期开学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1.B 2.A 3.D 4.A 5.C 6.A 7.D 8.C 9.D 10.D 11.B
12.C 13.A 14.A 15.B
16.(1)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
17.(1)主张:儒家:仁;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法治/以法治国。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2)理是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3)主张:批判宋明理学;主张经世致用;抨击君主专制。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8.(1)背景: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时提出的。
共同之处:都认为中国需要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思想和做法,以适应近代化的要求;都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培养出有能力的人才,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发展。
(2)史料价值: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当时的报纸社评,属于文献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认识,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这些社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材料一和材料二还提供了关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信息,如军队建设、人才培养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和面临的困难,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评述: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申报》报道总体呈现了共产党积极正面的形象,但其个别负面报道也破坏了共产党形象。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报道呈现了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形象;高度赞扬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树立了共产党积极抗战的形象;报道呈现了共产党得到人民支持的形象;皖南事变发生后,报道为国民党发声,对新四军加以指责,有失偏颇。《申报》在呈现共产党形象的报道中基本保持了中立客观的态度。对共产党形象的呈现提升了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其抗战胜利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泸县五中2023级高一下期开学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4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 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重鬼神,礼制比较规范,礼器性质比较明确,礼器上有大量代表性的商代纹饰,有非常强烈的图腾内涵。而西周时期,尤其是中期以后,祭祀活动的器物显得有些随意;到了东周,贵族们甚至将原先的祭祀用器改头换面制作成生活用器。这一趋势说明( )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C.祖先崇拜氛围淡化 D.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2.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不断分裂瓦解。诸侯国纷纷推行地方征兵制度,每一名到法定服兵役年龄的男子,都要为国家服兵役一年或两年。这表明当时( )
A.宗法制度瓦解 B.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C.赋税徭役繁重 D.奖励耕战普通推行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使用的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小篆这一统一汉字书写形式。这一做法( )
A.消除了民族隔阂 B.秉承了儒家思想
C.实现了思想统一 D.有助于文化交流
4.东汉中后期,士人中流行的汉赋,颂德宣汉之风逐渐淡出,讽谏功能日渐式微,隐逸之风大为突显。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治衰退的时代景象 B.逐渐理性的士人心态
C.士族衰落的政治现实 D.日益壮大的庄园经济
5.有学者指出: “在4世纪的时候,中国南方还是一个没有军队的王朝,而中国北方却只有军队,没有王朝”。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混乱不堪的政治格局
C.南北社会发展迥异 D.南北方民族交融加快
6.唐朝初期,实行均田制,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B.减少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C.解决了封建土地兼并问题 D.废除了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7.北宋初年,官员退休后一般停发俸禄,主动退休者寥寥无几。北宋中期,朝廷规定:文官年满七十须退休,主动申请退休者可领退休金,每年重要节日还发放实物补贴;如果官员到了年龄还不申请退休,则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这一规定( )
A.反映出北宋政府的高效运行 B.体现出朝廷对高龄官员的关照
C.解决了北宋冗官冗费的局面 D.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
8.宋元时期,诗、词、散文和元曲等多种文学体裁获得发展。这一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崇文抑武政策B.科举制的完善 C.城市经济繁荣 D.理学思想形成
9.明万历年间,给事中郝敬曾言:“今海内行钱(铜钱),惟北地一隅。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清初江南大多地区“即厘数之间,亦皆用银”,而北方五省“收买粮食、布匹、棉花等类,市上俱用钱文”。这种差异说明( )
A.自然环境因素具有决定作用 B.北方地区铜资源较南方丰富
C.南北区域贸易规模比较庞大 D.经济发展形态影响支付习惯
10.1860年代以后的晚清,江南地区土布业“即用手拉梭机,自纺自织,后即逐步改用铁木机,织改良土布,并开始染色 产地遍布于江阴、常熟、武进、无锡 以江阴、常熟为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
A.自然经济基本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农副产品出口激增 D.纺织行业的近代化初显
11.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
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12.1920年,陈独秀说:“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没有他们“我们便不能生存”“社会岂不是要倒塌”。这折射出,当时( )
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空前提高 B.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了传播
C.新文化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向 D.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宣传
13.1923—1926年,《新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刊,除了更为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用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共合作的可行性、论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驳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等。据此可知,《新青年》在当时(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
C.彻底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14.民间歌谣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歌谣的内容佐证了( )
A.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推行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胜 D.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5.抗战胜利后,中国民盟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号召:“我们坚决地要求民主”;在《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中主张:“民主国家以人民为主人”;中国民进在《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中强调:“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等,这些言论( )
A.推动抗战走向胜利 B.反映当时人民心声
C.助推国共北平谈判 D.得到国民党的支持
第II卷 非选择题(55分)
16.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握……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5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7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摘编自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学者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各自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概况宋代理学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3分)
(3)据材料三,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的主张。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
有何认识 (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论置备利器必先储人才》:中国自三十年来,亦尝有志自强,既在各省设立制造局,自制枪炮,又时向外洋不惜重价购置各种新式枪炮,其于置器一道,可谓尽心焉耳矣。惟有利器,而无用此利器之人,徒饰外观,毫无实际。
——《申报》社评1895年2月1日
材料二 《善后十策》:朝野上下,费尽数十年之心血,耗尽数亿万之赀财,及两国交绥,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无所用,所恃以为长技者,惟是搜括银两,携带妻孥,远举高飞……苟非振刷精神,一洗旧习,恐再阅数十百载,亦不能收富强之效,得战守之功矣。”
——《申报》社评1895年4月28日
材料三 报刊一般要求迅速、准确、广泛,堪称第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学者形象地谈到报刊的作用:“天地像一座大舞台,历史剧目波澜壮阔、绚烂多姿、复杂多变。后排的看客,由于距离的缘故,如置身云雨巫山。一些前排看客,甚至能到幕后打探的特殊看客,便充当起解说的职责。这特殊的看客就是新闻记者”。因此报刊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都十分重要。
——据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1)指出材料一、二中两种观点提出的背景,分析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6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材料一、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有哪些史料价值。(9分)
19.《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作为第三方报纸,其报道多角度呈现了共产党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申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节选)
报道主题 报道内容
国共合作 (关于红军改编的报道)“第八路军现在已经改编完成, 朱德等愿真诚跟随蒋委员长, 与全国友军一起……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不懈奋斗。”
抗战贡献 (关于社会各界贺电的报道)“第八路军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暨前线诸将士均鉴,平型一役, 已佩神威, 捷报传来……此后出奇制胜, 谨电驰贺。”
军民关系 (记者报道)“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在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时,常得到民众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愿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捐款捐物。”
皖南事变 (刊登国民政府下发的通告)“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命叛变,袭击友军,已由顾司令长官紧急处置,绳以军法, 将该军全部解散,编遣竣事。”
——摘编自陈鸿《抗战时期<申报>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评述《申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