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主要是学习演讲,通过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三个目标任务来理解演讲的特点,达到学会演讲的目的。本单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三个目标任务由读到写再到实践运用,由相对单纯渐趋复杂,各环节之间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学习演讲词”活动,选取了四篇演讲词,各具特点。《最后一次讲演》是典型的即兴演讲,语言慷慨激昂,情感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体现出一种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风格。《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显著特点是针对性强,坦诚率真,用语亲切自然,幽默风趣,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站位高,格局大,气象宏伟,用语庄重、典雅。这四篇文章思想内涵深刻丰富,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感受到演讲词的不同特点,也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撰写演讲稿”活动在学习演讲词的基础上进行,用“写”和之前的“读”相互配合,呈现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以讲解演讲词写作技巧、提供可参考的话题为主,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举办演讲比赛”活动,将学习演讲落实到口语表达实践上,对阅读所得、写作所成进行综合运用。
本单元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阅读演讲词,要求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把握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撰写演讲稿,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演讲比赛时,要注意从仪态、语气、语调、手势、表情、动作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本单元以学习演讲为主,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演讲者的演讲视频,感受他们的演讲词的丰富内涵和演讲时的独特魅力,并进行模仿演讲,提高演讲能力。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13.最后一次讲演 2 学习运用情感色彩分明的词语,背诵富含哲理和富有文采的语句。自主阅读,理解演讲者的观点,感受演讲词的不同风格,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在内涵丰富深刻的演讲词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了解写作演讲稿的常见技法,学会撰写演讲稿,能针对话题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使其更具吸引力。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演讲技巧,进行演讲实践,在“演讲—聆听—评议”的活动中,提高在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1
任务二 撰写演讲稿 2
任务三 举办演讲比赛 2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13最后一次讲演
1.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模拟演讲,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2课时
第13课预习卡
第1课时
1.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学习了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请回顾一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爱国主义诗人、民主战士。为了做学问,他几乎不下楼,只为替中华民族寻找一剂药方;他在李公朴被害之后大骂特务,不顾生命危险,号召人们争取自由民主,进行革命。
臧克家的这篇文章让我们初步认识了闻一多先生,文中有一段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就是: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生齐读)
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不畏强暴、正气凛然地做了一次即兴讲演,他慷慨激昂的演讲,视死如归的气概,激起当时无数人的爱国热情。《最后一次讲演》就是这次讲演的记录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演讲词,看看闻一多先生是在什么情形下,对哪些人具体讲了些什么话。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从回顾学过的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课文入手,轻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为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阅读,把握内容
学生活动一:说一说
1.自主阅读
(1)速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出讲演词中的重要句子(尤其是表达观点的语句)。
(2)根据课本的旁批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分析这次讲演是讲给谁听的。
(生速读后交流明确)
预设 (1)重要句子: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②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③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④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⑤“一二·一” 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
⑥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2)演讲的主要内容:赞扬了李公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对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行为的谴责,指出他们的虚弱本质;希望昆明市民能团结起来,向李公朴和“一二·一”事件中的昆明学生学习,争取革命的胜利;最后表明自己愿为正义牺牲的决心。
(3)演讲的对象:国民党反动派、昆明市民、青年学生。
2.梳理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讲演慷慨激昂,盛赞了李公朴,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决心。请根据以上梳理的内容,迅速给这篇演讲词划分结构层次。
(生交流讨论,师归纳)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其险恶用心。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第4、5段):剖析国民党反动派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指明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胜、真理永存的历史发展规律。
第三部分(第6—12段):指明李公朴先生牺牲的意义,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继承先烈遗志,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随时准备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3.概括观点
试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预设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利用课本的旁批来训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勾画关键语句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提炼观点。
三、揣摩语言,感受情感
学生活动二:品一品
1.感受情感态度
师: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对不同的人,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态度。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他对李公朴、昆明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分别是怎样的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和其他两类人情感态度的语句。
(2)分类整理语句,对句中关键词的情感色彩进行分析,感受作者不同的情感态度。
(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预设 有关李公朴的语句:
①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歌颂李公朴先生的正义行为。)
②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反复称颂他“光荣”,是对李公朴先生的高度赞扬。)
③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到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表达对李公朴先生的满怀崇敬。)
④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表达了对李公朴先生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的敬佩。)
有关国民党反动派的语句:
①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讽刺、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鄙无耻行径,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和愤怒。)
②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运用贬义词,反复强调“无耻”,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批评和谴责。)
③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行为,一针见血地揭露他们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反动派的蔑视。)
④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运用设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公开指责国民党反动派,揭露他们即将灭亡的事实,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蔑视和愤怒之情。)
有关昆明人民的语句:
①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用四个短语,两个感叹句,表现了作者对昆明人民充满了信心。)
②“一二·一 ” 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光荣”一词的三次重复,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昆明人民斗争精神的赞美。)
2.体会情感倾向
师:这既是一篇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檄文,也是一首赞扬烈士的颂歌。闻一多先生用大量感彩鲜明的词句,表达出对进步力量和国民党反动派不同的情感态度,演讲词语言短促犀利,措辞激昂慷慨,爱憎分明。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1)运用已学的朗读技巧(重音、语速、语气、语调、停连),读出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
(2)可采用小组同学对读、齐读、个别读等方式朗读某一语段。
朗读设计示例:
语句: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
诵读技巧:运用上升的语调,读出反问的语气,如开头句和结尾的反问句;重读表示贬抑情感的词句,比如加点词句;语速稍快,以表示痛斥、谴责的情感;关联词后稍作停顿,如“而且”“而”表语义的转折,强调作者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学生活动:
(1)运用已学的朗读技巧,模仿朗读设计示例进行朗读。
(2)小组内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3)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朗读,学生交流朗读体会。
交流展示示例:
预设 语句: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诵读技巧:运用高升调,表达肯定、自信的情感;重读加点字,读出力量感;语速逐步加快,表达赞扬之情,读出鼓动性。
3.感受人物精神
师: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满怀崇敬,反复称颂;对广大人民热情洋溢,赞颂其力量之大;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充满愤怒、仇恨,言语犀利,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从他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先生呢?
预设 我们看到了一个爱憎分明的闻一多先生。对于正义的力量,他给予赞颂,表现了他坚持正义、追求正义、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他无情揭露、强烈谴责,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怕流血、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对于广大人民的力量,他高度赞扬,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对胜利坚信不疑的乐观主义精神。
师小结:这场即兴讲演距今虽已过去几十年,但是闻一多先生那鲜明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情感,一往无前的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仍然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弦。
【设计意图】
此环节先通过分类整理语句,从情感色彩的角度进行品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再通过朗读,让学生将体会到的情感内化于心,从中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精神。此环节,一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朗读能力,二是为后面的模拟演讲打下基础。
四、总结存储
1.教师小结
在这篇演讲词中,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勇于献身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进行了深情赞颂;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进行了质问、痛斥,并揭露了其虚弱的本质和险恶的用心,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胜、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而演讲词最后,作者还极大地鼓舞了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甘于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有关李公朴被害事件的资料,了解闻一多先生进行本次演讲的背景,深入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梳理文章的内容,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课后练习,意在拓展学习范围,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2课时
1.学习本文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并感受其效果。
2.模拟演讲,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一、联读资料,品析技巧
学生活动三:析一析
1.技巧分析
师:闻一多先生的这次即兴演讲在现场获得了多次掌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课下同学们也搜集了当时演讲的有关背景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资料和这篇课文的旁批,认真探讨一下闻一多先生的演讲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强烈的反响。
背景资料
1946年7月15日上午10时,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开会,由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同志报告李公朴的殉难经过。张曼筠同志在讲述时悲痛得泣不成声,而场内特务竟然谈笑抽烟,无理取闹,极为嚣张。闻一多先生见此情景,怒不可遏,本为防止出事,未被邀请演讲的他拍案而起,怒对凶顽,即席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到会者一千多人深为感动。
这篇讲演稿是后人根据资料整理而成的。当日傍晚,闻先生在参加《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后,在回家的路上,遭到特务的暗杀。
(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
预设 (1)演讲的针对性强。
这是一次即兴演讲,闻一多先生看到国民党反动派在追悼会上捣乱破坏、寻衅闹事,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痛斥其卑劣行径,给特务的嚣张气焰以迎头痛击。同时他又满怀激情,号召青年们起来斗争,让学生们看清了斗争的前途,从而增添了继续斗争的勇气和力量。闻一多先生针对演讲的场合、对象、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恰当的演讲内容,从而达到轰动的演讲效果。
(2)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技巧。
用语: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上和用语上感彩截然不同。说到李公朴先生,语气热情,满怀崇敬,反复称颂他“光荣”,他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他的血“不会白流”,他倒下了,“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歌颂人民的力量,语气更是洋溢着激情,再三强调“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并充满信心地指出“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而在斥责敌人时,语气则充满蔑视、愤怒和仇恨,说他们的心理,“在慌”,“在害怕”,“在恐怖”;说他们的罪行,“最卑劣最无耻”;说他们的结局,“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在用语的感彩上,也表明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对人民,对先烈,他使用了不少褒义词语,如“光荣”“光明”“宝贵的生命”“无限的光荣”“强得很”等;对敌人,则使用了一系列贬义词语,如“卑劣”“无耻”“疯狂”“末日”“屠杀”“恐怖”等。
句式:交替使用大量的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演讲中有多次设问和反问。设问句主要用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这些问句比普通的陈述句更能表达愤怒和斥责的情感。反问句主要用来揭露敌人无耻卑劣的行径,如:“这成什么话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这样的反问句语气凌厉,使敌人处于被告地位。感叹句是这篇讲演中用得最多的,这些感叹句,有的是对敌人罪行的谴责,如“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表现出一种面对面、短兵相接的气氛,把讲演者义正词严的指斥,反动派尴尬龟缩的情态表现得很充分;有的是对人民力量的赞颂,如“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有的是对胜利前景的展望,如“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有的是决心和号召,如“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这些句式又常常与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更增强了表达效果。
人称: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有力地配合讲演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直接向敌人挑战,向敌人发起攻击。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极其愤怒的感情和轻蔑的态度。鼓动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的、战友般的感情。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显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2.要点总结
师:通过对闻一多先生这场成功的演讲的分析,你觉得一篇好的演讲词应该具备哪些要点?
(生交流讨论,师明确)
预设 (1)演讲词要有针对性,针对演讲的对象、演讲场合、演讲目的来确定演讲的主题和内容;(2)有明确的态度、坚定的立场,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3)表达中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如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具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词,运用反问、设问、感叹等多种句式,结合人称转换的运用,增强演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演讲的针对性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进行品析,明确本篇即兴演讲稿的特点,并归结出演讲词的要点。
二、创设情境,模拟演讲
学生活动四:讲一讲
1.模拟演讲
师:闻一多先生的现场演讲极具感染力,我们不妨细心揣摩文中先生讲演时的语气、语调、神态、手势、动作等,创设情境,还原现场,来进行一次模拟演讲,比一比谁演讲得最成功。
学生活动:
(1)小组内同学分角色扮演人物,创设情境,进行模拟演讲。
(2)各小组展示演讲,师生评价。
评价标准:
(1)语气、语调符合语境,能充分表现出演讲时的气势和情感。
(2)演讲时的手势、表情、动作与语境相符合,演讲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评价示例:
演讲批评国民党反动派的部分,演讲者处理反问句时运用了高升调,重读了情感色彩鲜明的关键词,并且运用握拳捶桌和手指指向反动派的手势,动作有力,眼神坚定,表情愤怒,这些语气、语调和体态语很好地展现了演讲者的气势和情感,符合原文的语境。
2.演讲评比
假设你是参加李公朴追悼会的爱国热血青年,听了闻一多先生的演讲,被先生的铮铮誓言激发了革命斗志。可是,仅时隔几小时,你便听闻闻一多先生倒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之下。听到这个消息,你一定很震惊,很愤怒,很悲痛。当又一次参加烈士追悼会时,作为青年一代的代表,请你进行一次简短的演讲。
演讲要求:
(1)明确演讲的场合、演讲的对象、演讲的目的和内容。
(2)模仿课文,适当运用表达技巧,如用语、句式、人称等,写一个演讲词片段,200字左右。
学生活动:
(1)小组内轮流演讲,互评互议。
(2)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演讲展示。
(3)全班评选最佳演讲者三名,进行表彰鼓励。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设计两个小活动,训练学生“讲”的能力。前一个活动还原课文演讲场景,在模拟闻一多先生进行演讲的过程中,回顾演讲的一些基本知识;第二个活动设置情景写演讲词片段,并进行演讲,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演讲的表达技巧,初步学习如何演讲。
三、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这是用满腔爱国热忱、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彩鲜明的演讲词。闻一多先生运用了不同情感色彩的词语,交替使用了大量的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和感叹句,并通过不断变换人称,来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昆明人民、进步青年的爱憎情感。这些表达技巧增强了演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演讲更具鼓动性和战斗性。
2.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期刊《演讲与口才》,观看演讲节目《超级演说家》,进一步感受演讲的特点。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和了解课外相关知识,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相应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任务一”是学习演讲词,通过阅读一组不同风格的演讲词,让学生逐步掌握演讲词的特点。《最后一次讲演》是本单元开篇之作,它是闻一多先生在特殊背景下的即兴演讲,表达出先生鲜明的情感态度,本课的设计紧扣这两个特点展开。
课堂以四个活动为抓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以老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演讲词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说一说”活动意在引导学生筛选关键信息,把握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演讲词;“品一品”活动引导学生从闻一多先生情感倾向鲜明的语句入手,感受演讲的情感表达技巧和先生的红烛精神;“析一析”活动重在指导学生根据这篇演讲词归纳出即兴演讲的一般特点;“讲一讲”活动则尝试让学生把知识技巧转化为能力,进行演讲实践,学会简易的演讲。四个活动目标清晰,活动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活动过程轻松,活动目标易于达成。
素养提升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上讲,和谐统一、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从中国新文化的意义上讲,民主科学、实事求是是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的杰出人物。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拓展阅读
五四断想
闻一多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减耗),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停下来拦住去路,说:“我是赶过路程来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该歇下来舒服舒服。”新的说:“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误了我的路程。”又把它挤掉……如此,武戏接二连三的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让曾经新过来的旧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念别人的将来,自己腰酸腿痛,拖不动了,就赶紧让。“功成身退”,不正是光荣吗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也是古训啊!
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这定理,只在“老年永远是不肯让路的”这前提下才能成立。
革命也不能永远“尚未成功”。几时旧的知趣了,到时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碍了新的发展,革命便成功了。
旧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一个,不慌不忙,哪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还要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只得悠悠的变。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课时
第14课预习卡
第1课时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一、导入新课
197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发现J粒子,开辟了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新境界,并因此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用中文在诺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的科学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了解他取得这项伟大成就的经历。
1974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师: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J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生自由发言)
预设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丁肇中发表了一次演讲,分享了他在探索科学真理道路上实践实验精神的经验。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的介绍,让学生探究丁肇中获得成功的原因,从而引出本文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内容
学生活动一:猜一猜
设问1: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同学们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
(1)生自由提问,小组收集问题,展示交流。
(2)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预设 ①什么是格物致知?②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③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生自主学习,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预设 ①《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设问2:读完全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惑;教师根据提出的疑惑,有针对性地解答。)
预设 疑惑示例:
(1)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
解惑示例:
(1)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是为了探讨自己,而不是寻求新知识。
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就是实验精神,而实验精神就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而目标的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2)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
师小结:作者在演讲时针对中国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中国学生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实验精神。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动手实践,并说明了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是实验精神,强调了其重要性,最后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猜读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三、理清思路
学生活动二:探一探
1.理清文章思路
师:这篇演讲词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现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论述的内容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层层推进,思路清晰。阅读全文,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活动探讨:
(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示例一: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示例二: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
(生根据提示进行探究,归纳整理后展示交流)
预设 (1)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第2—12段):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13段):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出希望。(得出结论)
师引导归纳: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来阐述的。
(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2.探讨论述过程
师:这篇演讲词全文层层推进,思路清晰,文章的一些局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生自主探讨,展示交流)
预设 第6段,首先提出观点: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7段,再分析“为什么实验精神重要”,其原因是:新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获得。
第8、9段,接着分析“实验到底该怎样做”,其具体过程是:一要积极探测;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和适当的目标。
第10段,最后得出结论。
师小结:这篇演讲词无论是全文还是局部,都采用层层推进的写法,体现了一般议论性演讲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两个活动来理解文章的特点。首先通过提示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全文是如何做到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的;再运用学习过的方法自主分析文章的部分段落是如何层层推进的。由学习到运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演讲思路清晰的特点。
四、总结存储
1.教师小结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整篇演讲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资料,感受他们的实验精神。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课后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的实验精神,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2课时
1.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一、回顾导入
科学家丁肇中在演讲中,针对传统教育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强调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感受了他演讲时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让演讲更富有说服力的。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二、品析方法
学生活动三:析一析
1.分析材料
师: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为了让演讲更有说服力,列举了哪些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材料,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预设 引用的资料: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内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承接“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列举事例:举王阳明“格”竹苦思以头痛宣告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举中国学生成绩好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却不知所措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举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了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2.探究原因
师:在演讲过程中,作者列举了王阳明的事例和中国留学生的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这些事例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可作者为什么还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呢?试从演讲的角度探讨其原因。
(生交流发言)
预设 (1)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2)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3.发表看法
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讨论,列举事例印证观点)
预设 不认同。中国教育重视实验精神,很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事例:如东汉张衡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木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由浅入深。首先通过寻找、分析文中事例,让学生了解事例的印证作用;再通过探究作者列举自身事例的原因,让学生明白现身说法可以使听众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说服力更强;最后让学生列举事例来印证观点,进行实践,加深对事例印证作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演讲中事例的印证作用。
三、体会意义
学生活动四:谈一谈
1.理解演讲用意
师:演讲者是在1991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的演讲,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他发表这篇演讲的用意的。
提示:
(1)结合活动的主题,作者的身份、经历、获得的成就等方面思考用意。
(2)围绕演讲的针对性,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演讲,有什么意义。
背景资料: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出生3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1974年,他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J粒子,并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科研人员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生结合课文内容提示和背景资料进行探讨)
预设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了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获得了此次活动的特别荣誉奖。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过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教育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探究现实意义
师:这是一次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演讲,如今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有何现实意义?
(生自由探讨,交流发言)
预设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格物致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师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我们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们只有不断去实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才能获得更加扎实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灵感,才会获得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结合资料,让学生来解读此篇演讲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演讲目的,明确演讲的特点,再结合中国的教育现状来谈读本篇演讲词的现实意义,深化了学生学习本篇演讲词的意义。
四、明辨特色
学生活动五:讲一讲
师:丁肇中的这篇演讲,意义非凡,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进行现场模拟,试着演讲文中阐明演讲意义的段落——最后一段,揣摩作者演讲时的语气、语调,想象作者演讲时的手势、神态。通过模拟演讲,进一步体会这篇演讲词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生进行模拟演讲,交流演讲感受)
预设 演讲时语气平和,语速为中速。用平直的语调表达严肃的观点和冷静客观的分析,结尾处用升调,用强调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号召和希望。对于段落中的关联词、关键词要重读,读出作者演讲时的层次感,如“不但、而且、不论、还是、不能、也不能、第一、第二”等词语;而在讲到关键词时,可以配合一些手势,并且眼神要坚定,才能清楚传达出作者对中国学生的希望。
学生活动六:比一比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演讲,大家觉得本篇演讲词在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风格等方面,与《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异同?
(生讨论交流)
预设 相同点:针对性强。针对演讲对象、演讲场合、演讲的主题都选择了最恰当的演讲内容。
不同点:《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演讲者情感慷慨激昂、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体现了演讲者的革命精神。本篇是在庄重场合发表的正式演讲,演讲内容客观理性,思路严谨,层层推进,符合科学家的身份特点。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模拟演讲的实践活动,以及将本篇演讲词与《最后一次讲演》进行比较,让学生明晰本篇演讲词的特点。在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的同时,在比较中总结出演讲词要有针对性的特点,明确了不同身份的人、不同背景下的演讲,其风格也各不相同。
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本文是作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征文活动颁奖大会上发表演讲时的演讲词,由怀念父亲谈到中国的传统教育。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阐明了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演讲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展开论述,列举王阳明“格”竹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事例,进行印证,使论证更加充分。演讲场合庄重,内容客观理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十分严谨。尤其是作者现身说法,既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又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2.布置作业
课后观看丁肇中在四川大学的演讲视频《寻找宇宙的起源》,感受他的演讲特点。
【设计意图】
本环节紧抓演讲词的内容及特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再次体会演讲词中列举事例印证观点的作用,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演讲词的认识。布置学生课后观看作者的其他演讲视频,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学习演讲方式,提升综合素质。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设计了“猜一猜”“探一探”“析一析”“谈一谈”“讲一讲”“比一比”六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而富有自主性的氛围中学习,逐步完成教学目标,训练学生阅读文本及演讲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同步提升。
本课教学设计有几个特别之处。第一是“猜一猜”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提问,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而这种自主学习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二是“探一探”环节,先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梳理全文的思路,再学以致用理解课文部分内容的思路,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三是“析一析”环节,先通过找材料,明确材料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再围绕观点列举事例来印证,加深理解。此过程先了解演讲方法,再通过实践掌握方法,逐步训练学生在演讲中充分利用事例来论述观点的能力。
资料链接
“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
王渝生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他在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因而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高中时,他特别喜欢理化,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纪念册上给他这样的赠言:“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歇根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这样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质量重,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自1977年1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他还说: “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像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选自《青年科学向导》2002年第5期)
素养提升
“格物致知”含义探寻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的观点。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关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较多地批判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定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者对年轻人的态度。
2.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
3.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体会演讲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1课时
第15课预习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说道: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诗人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关键阶段,做出的抉择决定着他一生的道路。科学家王选是我国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选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中的第六个抉择,了解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又是怎样在演讲中阐述自己的抉择的。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已学诗歌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明确抉择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再介绍王选的科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王选做出的重要抉择的兴趣,进而产生学习本篇演讲词的兴趣。
二、理解内容
1.层次梳理
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文,根据演讲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结构来给文章划分层次,了解作者讲了哪些内容。
(生自主阅读课文,划分层次)
预设 第一部分(第1段):评价自己,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第2—7段):写自己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2.思路分析
师:演讲的每一部分,王选是怎样讲得具有说服力,从而让听众愉快接受、印象深刻的?可以结合下面给出的提示来思考。
(1)第一部分,作者是如何引出话题的?
(2)第二部分,作者讲要大力扶植年轻人,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论述?演讲的思路是怎样的?
(3)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希望?
(生自主阅读课文,讨论归纳)
预设 (1)第一部分作者从自己脱离技术第一线,脱离管理的第一线的现状说起,化用毛泽东名言,用调侃的口吻说:“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由此自然引出他一生中几次重要抉择这个话题。
(2)第二部分思路:
首先,第2段提出观点:大力扶植年轻人。举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从第一代主任麦克斯韦一直到第五代主任布莱克的事例,论证了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强调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意义。
接着,第3、4段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性。然后谈自己对“权威”的认识,用自己的经历表明该如何正确看待权威。第2—4段阐述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第5、6段阐述了扶植年轻人的一些具体想法。先提出国家重大项目的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举王安、英特尔的创业者、苹果公司的开创者、比尔·盖茨、雅虎的创业者等例子,论述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所以要支持年轻人。并建议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再提出要把年轻人推到前面,打破论资排辈的风气。
最后,第7段以调侃的方式,说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论述自己有自知之明,不可也不敢在科研上犯错误,也与第3、4段的如何正确看待权威相呼应。
这几段阐述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3)第三部分作者提出希望青年学生能把自己融合在大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给人鼓舞又有深刻的启发。
师小结:本篇演讲是王选在陈述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王选见解独特,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其中有名人的事例,也有自己的事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演讲思路清晰,语言幽默,善于调侃自己,让人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已学的演讲知识来阅读本篇演讲稿。先运用演讲结构的知识来把握内容、理清层次,再运用演讲词的表达技巧——列举事例的知识,理解演讲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给予指引,指导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演讲词的基本方法。
三、感受特点
1.还原现场,真情演讲
师:作者演讲语言幽默,可以看到课文中记录了多次掌声和笑声,演讲现场的气氛一定很轻松、热烈。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上台进行模拟演讲。演讲的同学可以运用一些演讲技巧,如手势、表情、动作、语气等,而台下的同学们可以在关键处配合以掌声和笑声,一起来还原当时现场的情景,一起感受当时演讲的气氛。
(生组内进行模拟演讲,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2.分享演讲时的感受
(1)为什么选择这段话进行演讲?
(2)你希望演讲出什么效果?你运用了哪些手势、表情、动作、语气来达到效果?
(生根据提示,交流演讲感受)
预设 示例一:我选择第4段进行演讲,因为这段话作者现身说法,论述了权威有时会反对新思想,而且权威代表过去时态,见解精辟深刻、独到。除此之外,这段话的语言幽默,如“当然一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千万不要把院士都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自我调侃、自我剖析,轻松自然,幽默风趣,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具有亲和力。在演讲时我想讲出作者的幽默感、亲切感,所以演讲时用平缓、柔和、调侃的语气语调和轻松、亲切的表情来达到效果。
示例二:我选择第5段进行演讲,因为这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事例来阐明创业要靠年轻人,并提出创造条件扶植年轻人的建议。语言诚恳,事例充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想讲出作者论述的严密性和态度的诚恳,所以演讲时,我语气诚恳,语重心长,表现出作者的真诚。
…………
3.比较演讲风格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王选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也体会了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风格。回想一下:同是科学家面向青年学子进行的演讲,这两场演讲的风格有何不同之处?
温馨提示
演讲的风格与演讲者的脾气秉性、说话风格相关,也和具体话题和主要表达方式的选择有关。
(生小组内讨论,归纳整理后展示交流)
预设 丁肇中所讲的主要是思维方法、治学方法的问题,是比较抽象、理性、严肃的话题,表达方式上侧重论述,体现出层层推进、思维清晰的特点;虽然也谈到了个人经历,但只是作为观点的印证。王选则是漫谈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比较具体、感性,表达方式上侧重叙述,体现出比较轻松、活泼的特点;虽然也有一些精辟的观点和见解,但大都是对于个人经历的一些感想,时时点缀,为演讲增色不少。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模拟演讲、分享演讲感受、总结比较三个活动,来理解这篇演讲见解精辟深刻、具有很强说服力、语言幽默等特点。既训练了学生的演讲能力,明确了演讲的一些要求,又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演讲词的内涵和特点。
四、探讨意义
师:本文是王选《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演讲中的节选,作者在这篇完整的演讲稿中讲述了他一生中做出的八个重要抉择,有选择计算数学专业、投身软件领域——进行编译系统的研究、锻炼自己的英语听力等等,这些抉择都与时代发展、国家需求紧密联系,从而决定了他终生都在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而奋斗。从他的这些重要抉择中,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生自由发言)
预设 示例一:对我们青少年来说,要着眼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用积极的态度做出最正确、最适合、最有益于时代和社会的抉择,要像王选那样把自己融入到国家、社会这个大集体、大家庭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我的价值。
示例二: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年轻人是最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努力,跟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了人生的重要抉择与国家、时代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进一步认识人生抉择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这篇演讲词,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阐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作者善于自我调侃,在自我解剖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强调了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演讲中列举了大量名人事例进行论证,使演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篇演讲词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彩绝伦的语言魅力: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但有学术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度,而且有语言的幽默感——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我们在体会王选演讲魅力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2.布置作业
(1)人的一生所做的重要抉择,如果与时代和国家紧密相连,意义会更加重大。我们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如选择未来事业时,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请你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演讲词,并在小组内演讲交流。
(2)课外阅读王选的《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设计意图】
用简要、精练的语言总结全文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再次体会王选演讲思路清晰、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强化了学生的整体认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根据本篇演讲词的特点,以演讲词的内容和幽默的语言风格为侧重点展开,着重于学生解读文本能力的提升和演讲技能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从而逐步掌握阅读演讲稿的方法,提高阅读演讲稿的能力。如在理解文章内容环节,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演讲结构来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还注重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模拟演讲、写作演讲词等环节的进行,有助于建立起学生的演讲意识。先模拟演讲,通过还原演讲场景,感受演讲的氛围,体会演讲者用语亲切、幽默风趣的特点;再模仿课文,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演讲思路的严谨;最后让学生课后运用已学的演讲技巧进行演讲,从而达到初步具备演讲能力的目的。
作者介绍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他一生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由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中文彩色照排系统”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疑难探究
这篇演讲有什么特点?
见解精辟深刻。比如谈论到“权威”,我们总是表示信服,但王选却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权威有些时候会反对新思想,而且权威代表的是过去时态,而不是现在时态或将来时态。再比如,他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这也看出王选对出风头这样的事情有清醒的认识。
用大量事例增强说服力。这些事例既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比如在说扶植年轻人有很多榜样的时候,王选举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五代室主任代代扶植年轻人的例子;在说到创业要靠年轻人时,举了王安、英特尔的创业者、苹果公司的创业者等人作例子,具有很强的励志性。而且作为和北大有直接关系的名人,王选更是用自己成名前后的经历来说明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这对于现场的北大听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善于调侃,语言幽默。王选在演讲中善于调侃自己,比如他说自己不再是权威时,就说“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在讲自己现状时,说“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在讲到名人和凡人话题时,用了一系列风趣的对比,特别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些调侃都引发了听众欢笑,让人印象深刻。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1.结合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历史和演讲的时代背景,把握演讲的内容。
2.梳理演讲的思路,理解演讲者阐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3.感受演讲语言的庄重典雅风格,体会本演讲词站位高、格局广的特点。
1课时
1.第16课预习卡。
2.学生课外搜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及奥林匹克精神的相关资料。
一、情景导入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同学们,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画面宛在眼前,从这首歌中,我们似乎能听出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在召唤。这种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它是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到那令人激昂澎湃的会场,听听顾拜旦为奥运会这项体育盛事在全世界推广所发出的声音吧!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引入课文,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见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速读解疑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5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2)顾拜旦阐述的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3)奥林匹克运动与一般体育运动有什么不同?
(4)“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5)顾拜旦指出近代最完美、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
(生速读课文,对关键句进行圈点勾画)
预设 (1)“5年前”是指1914年,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而停办。
(2)平和与自信。
(3)一般体育运动带给运动员的是拼搏的乐趣,“只涉及自身”;奥林匹克运动带给人的是自信、平和,“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
(4)重启奥林匹克运动是因为“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希望能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少年。
(5)近代最完美、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大众参与,促进和平、公平、公正,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3.概括内涵
师:顾拜旦的演讲主要是围绕奥林匹克精神展开的,请大家自由朗读演讲词,说说顾拜旦所讲的奥林匹克精神具体包含哪些方面。
预设 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平和与自信;奥林匹克运动不同于一般体育运动,它不仅给人带来拼搏的乐趣,更带来愉悦感、美感和荣誉感;它对青少年有着强大的教育意义,可以让青少年在被愚蠢和严厉交互作用下的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而失去平衡的现状中挣脱出来。
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是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公正,推动社会进步。
4.划分层次
师: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心,我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梳理文章,给演讲词划分层次。
预设 第一部分(第1段):回顾奥林匹克运动5年来的发展情况,引出话题“奥林匹克精神”。
第二部分(第2—7段):分析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表示对纪念活动主办方的感谢和对奥林匹克运动美好未来的憧憬。
师小结:顾拜旦的这次演讲是围绕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展开论述的。首先在世界政治格局动荡的大背景下引出奥林匹克的独特意义;再从奥林匹克运动与一般运动的区别、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意义、近代奥林匹克运动面向大众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最后进行总结,表达谢意和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勾画关键语句把握演讲要点,结合对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三、感受风采
1.分析作用
师:在战争刚刚结束,世界仍旧动荡不安之时,奥林匹克运动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请大家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见本课“背景链接”栏目)来谈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讨论,师引导总结)
预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剧变,形势严峻。在这个历史的转折关头,世界应该重新找到和平,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与自信。奥林匹克精神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它可以肩负起倡导世界和平这一神圣使命。
2.分析站位和格局
师: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顾拜旦竭力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在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这样庄重的场合下进行了这样一番站位高、格局广的演讲。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你对本篇演讲词站位高、格局广的理解。
预设 (1)在演讲开头,演讲者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剧变,以战略家的视野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立足于世界格局、时代背景,站位高、格局广。
(2)第2段中说:“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演讲者从人类文明的立场出发,阐述奥林匹克平和与自信的精神内涵。
(3)第4段“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第5段“然后,我们来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这就是为何我们要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将奥林匹克运动与美和教育结合起来,赋予了奥林匹克崇高的使命和独特的价值。
以上这些都集中反映出演讲者宏大的视野,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深刻的认知。
3.品味语言
顾拜旦的演讲对奥林匹克精神给予高度的赞美,这种赞美之情体现在他庄重而典雅的语言之中,如:
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许久以前,就是在这般情景下,古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绚丽梦想在阿尔弗斯河的两岸诞生了。奥林匹克主义曾在许多个世纪里,一直主导着古希腊社会。
师:这是一段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文字,语言典雅、庄重,它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奥林匹克运动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深情赞美了奥林匹克的价值和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庄重而典雅的语句,体会顾拜旦语言的魅力。
预设 示例一: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反问的句式使得语气更为强烈,旗帜鲜明地反对“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有力地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需要大众参与”的精神内涵。)
示例二: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将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美好前景比作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就、收获比作“沉甸甸的金黄麦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联结背景和品味语言两个活动,让学生了解演讲者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场合下进行演讲的意义,体会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刻内涵,感受演讲者站位高、格局大、语言庄重典雅的特点。
四、模拟演讲
师:本单元至此,我们欣赏了四篇优秀的演讲词,也开展了几次小演讲活动,请同学们选择本课中你喜欢的段落,参照示例设计一些演讲技巧,并演讲该段落。
(1)演讲技巧运用示例:
“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而今……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神情庄严、肃穆,体态端正,语气坚定,语调低沉,重读“并没有、而是、而今”,运用手势,表达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信与赞美,强调奥林匹克精神的意义。
(2)根据所设计的演讲技巧,轮流在小组内开展演讲活动。
(3)推荐男女生代表各一位在全班进行演讲展示。
(4)围绕“讲”和“演”两方面的技巧,点评演讲效果。
(生开展演讲活动,师指导)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集中梳理演讲技巧,并设计演讲技巧进行演讲展示,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逐步运用于具体的演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面对世界政治格局剧变的局面,以战略家的视野指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平和自信的内涵,提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教育,是面向大众,是促进和平、公平、公正。他激情澎湃地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般普照大地。整篇演讲词站位高、格局广,语言庄重、典雅,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2.布置作业
学校即将举行春季运动会,如果你被邀请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你将如何演讲?结合你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的理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演讲词,并适当设计一些演讲技巧。
本文是单元“任务一”中的最后一篇演讲词,除把握演讲内容、理清演讲思路、感受奥林匹克精神、体会演讲特色之外,还应该通过阅读本文,让学生逐步学习一些常见的演讲技巧,为单元“任务二”撰写演讲稿和“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打下基础。
针对本篇演讲词的教学定位,本次教学设计侧重于感受演讲词的特点和培养学生演讲实践的能力。在理解顾拜旦讲了什么、怎么讲的的基础上,归结常见的演讲技巧,组织学生将这些技巧有机地融入演讲活动中,有层次地训练学生演讲的能力。整个设计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合理推进,可操作性强。
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
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主义所下的定义是: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明确几点:第一,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第二,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生活方式的改善;第三,奥林匹克主义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途径;第四,为达到人的和谐发展的目的,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综合而言,奥林匹克主义试图给竞技运动以灵魂,它着力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的精神价值,强调体育的本质是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而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人类社会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出现了“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两种提法。从本文的语境来看,两者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
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
中国古代虽无“体育”一词,实际上却拥有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活动有:蹴鞠、角力和射箭等。
足球的最早起源——蹴鞠
“蹴”有踏、踢的含义,“鞠”意为古代的一种皮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踏、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摔跤运动的先驱——角力
角力是中国古代摔跤运动,是人们用自身的力量而不借用任何工具去征服自然界的一项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最原始、最早的体育活动之一。
“弦张矢发破长空”——射箭
射箭是借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是一种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准确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据考古发现,在山西峙峪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枚距今约两万八千年的石箭头。
任务二 撰写演讲稿
1.回顾已学演讲词,明确演讲词的一般结构及特点。
2.学写演讲稿,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3.学会运用一些语言表达技巧,锤炼语言,增强演讲词的感染力。
4.培养学生对演讲及语言表达的兴趣,提高撰写演讲稿的能力。
2课时
第1课时
1.回顾已学演讲词,明确演讲词的一般结构及特点。
2.学写演讲稿,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一、展示导入
1.选取学生在完成“任务一”过程中所撰写的演讲稿中的典型习作,进行全班展示。
2.学生立足于演讲词的特点对展示的习作进行评价。
师:出色的演讲能感染人、鼓舞人,能使演讲者的思想、主张深入人心,激励他人,但是,精彩演讲的前提是能够撰写出好的演讲稿。通过刚才大家展示的演讲词写作片段,我们可以知道演讲词要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这是成为一篇优秀演讲稿的基础。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写演讲稿的技巧。
(板书:撰写演讲稿)
【设计意图】
从学生写作的演讲词片段展示入手,在评价交流中初步了解演讲词的写作知识,并由此导入到撰写演讲稿的学习中,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回顾课文明要点
1.回顾要点
师:请同学们回顾“任务一”中学习的四篇演讲词,填写下面的表格,看看演讲词有哪些基本要点。
(生填写,内容逐一出示)
课文 针对性 观点 思路 语言风格
《最后一次讲演》 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针对群众、特务分子 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行径,表达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念 先指出暗杀李先生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接着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愿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慷慨激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在“情系中华”征文活动的颁奖典礼上,针对现场嘉宾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演讲主题—引出“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升华演讲的意义 准确严谨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在北大礼堂,针对青年学子 大力扶植年轻人 交代背景,引出话题—讲述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提出希望 风趣幽默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在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针对奥委会成员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倡导全民参与奥林匹克运动 回顾历史,展望前景—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及特点—盛赞盛会,憧憬未来 庄重典雅
(小组根据所填表格讨论演讲词的基本特点)
预设 (1)演讲词要有针对性,针对具体场合、听众及具体问题来确定演讲的主题。
(2)观点要鲜明。
(3)结构要完整,思路要清晰。
(4)语言风格因场合、演讲主题、演讲者语言表达习惯而各异。
2.归纳结构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四篇演讲词的内容和思路,归纳出演讲词的基本结构。
(生根据表格中“思路”一栏,归纳演讲词基本结构)
预设 演讲词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开头部分,又名引言、开场白,主写“呼语”和“开篇”,通常是引出话题(提出问题);主体部分是表达观点,并运用一些材料来论述观点(分析问题);结尾部分,又名收束,一般是文章内容的小结或提出希望(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填写表格对经典演讲词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出演讲词的基本要点、语言风格和思路结构,既让学生对本单元阅读学习进行了总结,也明确了演讲稿写作实践的方向。
三、例说结构明方法
学生活动一:说一说
假设学校组织竞聘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校刊主编、校广播站总监、志愿者服务团团长等,你准备竞聘其中某个职务。试撰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主张。
1.确定主题
师:刚才归纳过,在撰写演讲稿之前,必须针对演讲的场合、对象、目的来确定演讲主题,这样才有针对性。那么,课件出示的这个撰写任务,我们该针对哪些方面来确定演讲主题?
(生自由发言)
预设 演讲场合:竞聘会,这是一个正式、严肃的场合。
演讲的听众: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代表。
演讲的目的:竞聘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校刊主编等其中一个职务。
由以上几个方面确定演讲主题:阐明竞聘职务的理由。
2.确定内容和结构
师:确定了演讲的主题后,我们具体该写哪些内容?该如何安排演讲的结构呢?请根据演讲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大致说说你准备如何写这个竞聘职务演讲稿。
(生讨论交流)
预设 先阐明演讲观点——竞聘的职务是校刊主编。(提出问题)
再论述竞聘的理由——爱好写作、曾发表了多篇文章、多次获得写作方面的荣誉、有编纂校刊的工作经验等。(分析问题)
最后展望未来——讲述担任这个职务后,自己会如何具体去履行职责,做出怎样的成绩。(解决问题)
3.明确方法
师:听演讲不同于阅读文章,它没有机会反复阅读,所以写演讲稿时提出的观点和思路要有“辨识度”,听众才能更直观、更清晰地接收我们演讲的信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根据你所学的写作知识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讨论,明确方法)
预设 明确地表达观点:运用“我认为……”“我想……”“我的观点是……”等语句,清晰、鲜明地表达观点。
思路清晰的方法:运用提示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然后……”“第一……第二……第三……”等;运用关联词,如“不仅……而且……”“虽然……但是……”等;运用过渡性语句,或重复使用一个句子,如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重复使用六个“我梦想有一天……”,增强文章的层次感。
【设计意图】
本环节针对演讲稿要有针对性、思路要清晰等特点,以竞聘职务的演讲话题为例,进行具体深入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明确了演讲稿撰写的内容和思路,为下面演讲稿的写作实践奠定基础。
四、撰写文稿小练笔
学生活动二:练一练
1.列提纲
按照以上撰写演讲稿的步骤和方法,试着为竞聘某一职务的演讲稿列好提纲。
温馨提示
(1)先针对演讲的场合、对象、目的确定演讲主题。
(2)确定好观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好演讲稿的提纲。
(3)写出表明演讲层次的提示词语或过渡性语句。
(生根据提示列提纲)
2.写作演讲稿
根据列好的提纲进行演讲稿写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评价标准:针对性强;演讲主题明确;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思路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示例]
校刊主编竞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能参加这次学校组织的竞聘。今天我要竞聘“校刊主编”一职。 对于这一职位,我认为自己有三点优势。
一、我对文字工作有浓厚的兴趣。我从小就喜欢文学,经常写些散文、诗歌。虽然发表的不多,但是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喜欢文字,我相信带着这份浓厚的兴趣的我一定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二、我有办报刊的相关工作经验。在小学、初中我曾参与校刊的编辑工作,不仅熟悉办校刊的基本流程,而且我的编辑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验上,我都认为我可以胜任这一职位。
三、我做事踏实、勤奋、上进,会服从学校安排,认真完成学校交予的各项工作。
下面重点谈谈我对校刊工作的规划。
在中学阶段,校刊不仅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它还具有三大功能:引导校园的文化建设,推动在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为实现校刊的这三大功能,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校刊版面设计。我将校刊第一版定位为校园时政新闻,宣传我校校园思想文化,第二版为理论文章、学习园地、第二课堂等,重点刊登教师教学精彩案例、学习方法探讨等;第三版为文艺综合版,侧重刊登名家名师的优秀作品;第四版为文艺副刊,侧重展示学生才艺、优秀习作等。
第二,建立编辑部和顾问团。编辑部主要以我校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顾问团主要由语文老师组成,主要协助推荐各班优秀作品和光辉事迹。
第三,举行征文活动,扩大校刊影响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没有辉煌的过去,但是,我会把握好现在和将来。如果我有幸当选,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即使没有争取到这一岗位,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我校的发展,为我校更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师小结:大家通过撰写、展示、评价演讲稿,掌握了撰写演讲稿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明确了演讲稿要有针对性、观点要鲜明、思路要清晰等特点,知道了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写,演讲稿的层次才分明,这为我们写好一篇演讲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列提纲和写作实践,让学生按照撰写演讲稿的写作步骤和一般方法进行写作,在交流碰撞中,逐步提升学生演讲稿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
在“我的梦想”“让爱永驻心中”“书香,伴我成长”中选择一个话题,搜集与演讲话题有关的材料作为撰写演讲稿的素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演讲稿,然后在班级进行演讲。
第2课时
1.归纳演讲稿的表达技巧,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并锤炼语言,增强演讲稿的感染力。
2.培养学生对演讲及语言表达的兴趣,提高撰写演讲稿的能力。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演讲稿的写作要有针对性,明确了一篇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也掌握了一些使演讲稿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的方法。但是要想让演讲打动听众,我们还需要运用一些语言的表达技巧,来为演讲稿增色。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使演讲稿更有表现力,来进一步优化我们在课后完成的演讲稿。
二、归纳技巧
学生活动三:理一理
1.回顾课文开头结尾
师:好的开头,可以快速吸引听众注意力,激发听众兴趣;好的结束语,可以调动听众的情绪,加深听众的印象,提升演讲的效果。在演讲稿写作中如何具体做到这些呢?经典的名家演讲词给我们做出了示范。请大家回顾本单元四篇演讲词,看看这四篇演讲词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
预设 《最后一次讲演》用反问句式开头,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斥责的情感,也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质问。结尾表明誓死的决心,提出号召,鼓舞人们进行革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开头讲述演讲缘由,引出演讲的主题——教育问题。结尾重申观点,提出希望。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开头从自身经历讲起,拉近与听众的距离。结尾引用公式,鼓舞听众,同时带来深刻的启发。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开头回顾历史,提出演讲主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结尾用比喻的修辞、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
2.其他写作方法
师:除了课内的几种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外,还有哪些好的方法呢?可借鉴之前学习的写作技巧来说。
(生自由讨论,师引导,交流发言)
预设 开头的方法:设置悬念、运用道具(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件衣服、一块手表……)、新奇的比喻、幽默的话语、分析形势引发思考等。
结尾的方法:卒章显“志”表真诚、反问收束增语气、设问语句引思考等。
3.修改演讲稿
师:请同学们运用以上这些开头、结尾的表达技巧,修改自己撰写的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
(生选择适当的开头和结尾技巧进行修改,并简单交流)
三、实践运用
学生活动四:用一用
1.回顾表达技巧
师:演讲稿不仅开头、结尾需要表达技巧,主体部分也可以恰当地运用一些技巧,从而更好地凸显演讲效果。下面我们还是通过分析本单元的四篇演讲词来寻求方法。
预设 《最后一次讲演》运用了多重对比、多次变换人称、大量使用感彩分明的词句等方法,增强作者演讲的情感表现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运用了事例印证法,采用大量的事例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更好地印证观点,使得演讲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更生动。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列举大量事例,既有名人的,也有自己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自我调侃的方式,幽默风趣,让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倾听演讲。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从不同角度阐释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内容丰富、具体。
2.修改演讲稿
对照自己撰写的演讲稿,看看可以运用哪些技巧来做些改动,使演讲稿更生动、更具体、更富于感染力。
(生交流,师生评价)
预设 《我的梦想》可运用对比的手法,把现实与自己梦想实现后的情形进行对比,或通过对比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梦想,突出自己对梦想的强烈追逐或梦想的重要性等主题。
《让爱永驻心中》可以运用感彩鲜明的词语,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或者采用大量事例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强演讲的真实性,使演讲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
《书香,伴我成长》可运用大量的亲身经历印证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书籍从各方面带给自己的帮助,包括增长知识、启迪人生、获得精神力量等,多角度、多层次阐释,使演讲内容丰富,说服力强。
师小结:演讲稿的主体部分是演讲的核心。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能使演讲更加生动、具体,不陷入空洞的说教。课内演讲词中运用对比、事例印证、多角度论述、大量使用感彩鲜明的词句等技巧,使演讲稿内容充实、情感真挚、富于说服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以前写作时积累的表达技巧,有选择地运用于演讲稿的写作之中。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回顾经典,归纳演讲稿的表达技巧,并以示例为指引,进行具体的演讲稿写作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提高撰写演讲稿的能力。
四、锤炼语言
学生活动五:比一比
生动、有表现力、有鼓舞性的语言可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因此锤炼语言是撰写演讲稿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师:请同学们对比分析演讲稿的甲、乙两个结尾,看看乙结尾从哪些方面对语言进行了锤炼。
《让爱永驻心中》的结尾段:
[甲]这些爱如初升的红日般温暖了整个社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贡献出自己的爱。人们用自己微薄的爱去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又把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让我们关注每一个人,爱每一个人,给他们一点帮助,哪怕是一点能填饱肚子的食物,都能给他们带来无限温暖,甚至于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让爱永驻心中吧!
[乙]爱是人世间最完美的一种情感,爱就像一缕冬日里的阳光,能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爱就像一泓沙漠中的清泉,能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希望;爱就像一盏黑暗中的路灯,能让迷惘的人找到方向。
我们要让爱永驻心中,哪怕只是对父母的一句“我爱你们”、对朋友的一句“加油”、对摔倒老人的一次伸手。多一份行动,多一份传递,多一种信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让爱的种子飞得更远更广,永远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生交流讨论)
预设 乙结尾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更加生动,富于表现力,尤其是排比句的运用,使得句式整齐、有气势,情感表达有感染力。另外,结尾段不断重申观点,也起到了加深听众印象的效果。
师:除了运用修辞手法之外,根据演讲稿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锤炼语言来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呢?
(生结合演讲稿的特点,讨论交流)
预设 (1)运用一些口语、大众化的语言,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2)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语意清晰,简短易懂。
师:请同学们运用锤炼语言的方法,从句式、修辞、口语表达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