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由三个子目构成: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裂。几个子目之间是时序递进关系,逻辑清晰。而串起这部分线索的则是节度使势力的变化,因此本课的线索可设置为“节度使势变”。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最后一课,前四节课主要介绍的是隋唐繁荣之象,本课重心落在隋唐盛世的衰落,盛衰对比加强学生对本阶段历史的认识。而且就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上讲也是不言而喻的。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让曾经的盛世大唐大厦将倾,盛衰之变引人深思,而且这场“变”对后来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政策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后面北宋统治方向的“集权化”做了铺垫,而将其放在更长远的历史中看,此时的变化为后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好本课,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与影响和这之后中国历史的大致走向对于学生加强对历史的认识都十分重要。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对于历史还未建立起基本的认识,但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盛世大唐出现的情况和原因有所了解,有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而且本课中有很多故事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比如杨贵妃和唐玄宗,杨贵妃和安禄山等等,日常生活中学生或许也对此有所了解。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借此吸引学生兴趣,并从中引导学生完成历史认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能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以及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重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够借助地图等史料知道巢起义、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具体情况。(重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认识五代十国中孕育的统一趋势。(重点:历史解释)能通过文字、地图等史料,认识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尤其是统治者的影响。(重点: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教学难点五代十国时期与唐朝中后期的关系以及统一趋势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节度使势起节度使势盛节度使势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明皇幸蜀图》,并结合教材思考这幅图画出现的原因——安史之乱,联系前几节课的盛世大唐,发现冲突,导入本课。 用绘画和冲突性的认识吸引学生兴趣,引发思考。
一、节度使势起——安史之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唐朝中后期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群体“节度使”,并认识到“节度使”设立之初积极作用是更明显的,只是由于势力变化因此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背景【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史料,提取信息,了解玄宗时期面临的边疆局势紧张的社会背景,并联系“节度使”,思考如果自己是唐玄宗,面对边疆危局会怎么做“放权、增设”节度使。【教师活动】结合史料,说明此时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外重内轻;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此时统治阶级腐朽,玄宗沉迷享乐的情况。再结合史料,小结安史之乱的背景,得出结论“乱亡之势成矣”。(二)表现【教师活动】呈现安禄山人物介绍,并选取代表故事呈现人物特征“能言巧辩、有能力等”。【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结合呈现地图,梳理安史之乱的经过。(三)影响【学生活动】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分析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教师活动】结合史料和地图,说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并引导学生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结合地图和所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合理归纳结论,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节度使势续——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背景【教师活动】结合材料,说明安史之乱后,即唐朝中后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包括藩镇割据、统治腐朽、赋役繁重等等,让学生理解农民起义的必然性。(二)黄巢起义与朱温灭唐【学生活动】结合教材,梳理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时间线。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三、节度使势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裂 【教师活动】结合五代十国的地图,指出五代与十国的内容并区分五代十国二者区别。【学生活动】阅读史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取信息,理解“五代十国时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延续”。【教师活动】结合史料,引导学生理解五代十国虽然是分裂时期,但是统一依旧是大趋势。 利用史料,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南方经济的发展等情况让学生理解统一大趋势,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初积极影响较大的节度使制度会出现“势变”,使得唐朝由盛转衰,甚至影响后续中国历史的走向? 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的局限,为后面的课文做铺垫。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