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18: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选题立意
纵观中国历史,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汇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犹如一颗亮眼的明珠闪耀在历史长河中。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和文学艺术硕果累累,是当时世界舞台的中心,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唐文化圈,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如此,繁荣、富强的盛唐气象和开放、包容、自信的盛唐气概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至今仍令无数国人骄傲。本课设计围绕“万邦来贺,汇聚盛唐”的主题,以盛唐兼收并蓄、惠泽四方、万邦汇聚为明线,以唐朝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为暗线串联本课知识,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沉浸教学,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润物无声地深化家国情怀,感悟历史和人生。
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从结构上看:本节课属于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的第4课,上承第3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展现繁荣的盛唐气象。在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唐朝与其他国家双向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辐射欧亚大陆的唐文化圈,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景象,呈现本单元主题“开放的时代”。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本单元“繁荣与开放”的主题。2.从内容上看:本课包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三个子目。三者属并列,通过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家交流的典型事例展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当下我国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本课对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感悟繁荣必须开放,开放促进繁荣的双向关系,继而理解在今天,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加强与周围国家开展友好合作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建构方面: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已对繁荣富强、文化昌盛的大唐有较初步的了解,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如《西游记》、《妖猫传》等影视文学作品,课前通过预习对本课内容已有初步认识,这为本课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兴趣基础。但由于接触历史学习的时间较短,对遣唐使、鉴真东渡等新历史名词接受需要时间,对探究原因和感悟启示等复杂历史思维训练有难度,需借助文字史料、问题引导进行突破。为增强学生时空观念,对教材进行整合,按时间顺序先讲授玄奘西行再讲授鉴真东渡。2.认知心理方面:求知欲强、兴趣浓,但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对图像史料陌生,需要文字史料补充、问题引导,结合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1.说出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基本史实;2.识读图片,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伟大历史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3.探究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原因,感受开放交流、兼收并蓄对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二)教学难点:玄奘西行、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字材料、投影设备等(二)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观看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片段,提问:“观看视频你能感受到唐朝怎样的风貌?” 观看视频并联系第3课《盛唐气象》,感受节目中展现的唐朝繁荣自信、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由身边熟悉的春晚节目感受大唐繁荣景象,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经过创新焕发生机活力,构建古与今的联系。与结尾探究唐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相呼应,渗透国力强盛才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
预习展示 1.利用投影展示同学们的预习作业。2.学生自由谈本课难读字音,引导学生在课本上进行注音。 1.找出展示作业中的错误,并对照其进行自我订正。2.在课本上找到对应生字词并注音。 1.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2.本课有一些生字词,学生阅读本课有一定困难,课前进行标注,照顾不同梯度学生。
一、兼收并蓄融盛唐 1.引导学生观看小组学科故事短剧,思考玄奘作出的贡献。2.补充史料,佐证短剧中玄奘的贡献。与学生身边家乡的龙门石窟相联系,印证玄奘在推动外来佛教建筑、佛像艺术风格中国化方面的巨大贡献。3..鲁迅评价玄奘的材料,引导学生谈谈所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 1.小组表演学科故事短剧《玄奘西行》,展现玄奘西行求取佛法的原因、艰辛过程及回国后继续译经工作。思考回答短剧中展现的玄奘的贡献。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谈谈玄奘在中国佛教发展、佛经翻译、中国文化发展、中外交流方面的贡献。联系身边的家乡洛阳龙门石窟,认识到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展现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极大推动中国佛教发展。3.综合短剧、补充材料等,畅所欲言。 1.以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的过程认真聆听、思考,捕捉短剧中的有效信息,体会玄奘的不畏艰险,开放开拓,矢志不渝,追求真理。2.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巩固从短剧中捕捉的历史信息,有助于锻炼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了解玄奘在对外交流中保持兼收并蓄,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并将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且就在咱们家乡、身边,关注家乡史。自然引出玄奘所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代入玄奘,体会到西行求法的艰辛和归国后潜心研究佛法,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进一步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惠泽四方扬盛唐 1.展示《唐代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找出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的国家。2.补充阿倍仲麻吕,简述李白作《哭晁卿衡》的背景,引导学生观察、解读《弘法大师行状绘词》。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由谈谈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日本哪些方面受中国影响。展示中日在政治、制度、建筑、文字、货币、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对比。请学生谈谈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简单介绍鉴真具体为日本文化发展所作贡献。展示鉴真坐像归国“探亲”的新闻报道。 1.识读地图标题和图例,回答问题。2.自主思考,结合李白诗作、《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感受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们的艰辛旅途。结合生活中所了解到的一些方面自由发言。根据所展示的图片史料及文字史料判断唐文化影响日本文化的哪一方面。结合和教师讲解感知鉴真为日本文化发展所作贡献。6.结合新闻思考鉴真为何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 1.指导学生识读地图,巩固读图技巧,引出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古今地名变化,能够在特定时间框架下进行空间定位,提升“时空观念”素养。直观感受盛唐时期中外交流之广,也侧面反映出唐朝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点明万邦汇聚盛唐的主题。2.通过感知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们的艰辛困难,引出他们千里迢迢渡海入唐的原因——学习唐先进制度和文化,从而点明唐朝时期在世界上吸引力巨大,也点名万邦汇聚盛唐的主题。当下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我们在接触日本文化的时候明显感受到有许多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了解进行理解,拥有兴趣基础,理解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更为深刻。补充大量图片史料并辅之以文字史料,对唐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进行有力佐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巨大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引来大量外来使者,也表现在向外输出大量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鉴真。6.从鉴真受尊敬切入引出鉴真所具有的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精神。
三、万邦汇聚现盛唐 1.展示图片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唐朝与哪些国家、地区有交流,并由此归纳出唐对外交流的特点。展示文献史料和崔致远图,引导学生结合分析唐与新罗的交往从哪些方面展开,并由此归纳出唐对外交流的特点。展示三则材料,引导每两个小组负责一则材料,通过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唐对外交流繁荣的原因和启示。 结合图片判断出唐与阿拉伯地区、欧洲、非洲等地都有往来,并据此说明唐对外交流范围广泛的特点。2.结合文献史料和图片史料,归纳出唐与新罗在音乐、人才、文化方面均有交流,相互学习,双向交流。3.各小组成员就本组所负责材料进行组内合作探究,解读材料,并对其中所显示唐代社会特征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并由此感悟我们在当下应该如何借鉴盛唐历史经验。 2.通过层层问题帮助学生对文献史料和图片史料进行分析、解读,从而一步步归纳出唐朝时对外交流的特点,点明双向交流的暗线。3.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从材料中再度感受盛唐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唐朝时期对外开放的政策联想到当下,贯古通今,构建起唐朝中外交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深刻领会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地位。结合之前的探究以及唐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引导学生理解双向交流的意义。
课堂小结 1.结合板书及PPT动画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既有向东又有向西,既有向外输出更有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1.跟随老师思路回顾本节课内容,感悟双向交流的历史意义。 将本课知识与板书相串联,帮助学生将知识逻辑化、有序化、要点化。对各环节题目进行解释,点明串联本课暗线:双向交流。
提升·感悟 升华:“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因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繁荣发展,吸引着万邦,这种开放不仅仅是向外传播我们先进的制度、文化,更是以一种强大的亲和力,将进入中国的外域文化加以消化、改造,为我所用,这种建立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上的大规模的吸收不仅推动以中华文化为轴心的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这种开放进取的基因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不断传承至今,并由此我们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仅体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更表明中华民族将延续兼收并蓄,惠泽四方,携手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观看《唐宫夜宴》片段、《玄奘取经回长安图》、《弘法大师空海像》、《外国使节图》等,结合老师的一段话感悟唐朝双向交流推动唐文化的极大繁荣,感悟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在当下的智慧闪光。 通过图片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唐朝万国来朝的大国气度,认识到唐朝的开放促进了繁荣。前后呼应,联系现实,反观当今中国的和平崛起,思考繁荣与开放的关系,树立大国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观念,内化民族自信心,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更深刻地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家政策。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课标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按照时序和逻辑顺序讲授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有详有略,旨在补充多类型、多角度的史料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意识和能力。运用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角色,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自发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营养。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思考,意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寓论于史,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通过唐朝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这条线索,构建起古与今的联系,将感悟、启示延伸到现实,透过历史的风尘重新焕发活力。七年级学生对于阅读史料的基础较薄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抗拒,但将材料贴近生活,展示相关的图片史料时,学生非常兴奋,最后在分析材料的时候也十分活跃。所以在选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情,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尽量选择浅显一些的材料,或是进行注释解读,或是设计一些铺垫、有梯度的问题,让他们能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既不被畏难情绪所困扰,又能锻炼能力和思维。
材料一:
玄奘采用直译与意译并用的方法,使开创了翻译史上的“新译”时期。
玄奘还把《老子》、《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介绍到印度,是早期向国外翻译介绍中国学术著作的学者。
玄奘以毕生精力,从印度把大乘佛教的最高成果移植中国,又通过翻译和讲授把它们输送到亚洲许多国家。
材料二:
位于西安大慈安寺内的大雁塔,是玄奘法师为保存从天竺带回的经卷、佛像,亲自设计监造的佛塔。大雁塔是在印度佛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建成的方锥形楼阁式砖塔,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典范。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