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1.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2.课标解读: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遣唐使是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交往则是中外交流的典型事例,既显示了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和玄奘西行等内容。四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唐与新罗交往描述了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学习这四部分内容,目的是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遣唐使是重要方式,着重点在学习,方向是日本主动学习中国。随行的使节、留学生、留学僧的访问学习,使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应日本僧人之邀,随遣唐使回访日本,着重点在传播,方向是中国主动帮助日本。学习和传播两个层面显示出唐朝文化在当时东方世界占有领先地位。唐与新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新罗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方面,但唐朝也引进了新罗的物产与音乐等成就。玄奘西行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一个事例,它与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交往一起构成了唐朝时期中印、中日、中朝,乃至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生动画面。【教学立意】本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关键词是“繁荣”“开放”。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繁盛时期。通过分析课标与教材,可以发现: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具有双向互动、多向交流的特点。可以说,唐朝时期,大唐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大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立意定位“大唐走向世界、世界走向大唐”,最后,主题升华为“中国走向世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的学习,知道在唐朝前期几位君主的励精图治下,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稳固发展、对外政策比较开放,这些都是唐朝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基础,这也是学生关于本课的知识背景。此外,关于本课相关内容,尤其是关于玄奘西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通过《西游记》等名著,有一定了解,但是真实的历史和小说又有差别,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澄清。本课重点问题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具体事例和代表人物?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外国家有哪些影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对当今有哪些启示?
教学目标
能通过史料、图片等资料,知道鉴真和玄奘的身份,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时间、原因、路线。(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通过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事迹,感受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体悟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素养目标:家国情怀)能通过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感受唐朝时期和中国开放的胸怀(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例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视频(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诗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教师讲述]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两句诗。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这两句诗,虽有一定的文学渲染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唐朝时期各方来唐的盛况。的确,唐朝时期,由于自身的繁荣,加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来到大唐。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在走向大唐,同时,大唐也在走向世界。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9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走向世界的大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起去感受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 阅读古诗,跟随教师的讲述,体会唐朝万国来朝的盛况 通过诗词导入,营造本课的学习氛围,教师开篇点题,明确本课学习主题
一、大唐走向世界——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一)玄奘西行1.玄奘其人(1)用一段材料简介玄奘的家世背景、佛学背景[教师讲述] 玄奘俗姓陈,其高祖和曾祖都曾当过北魏太守,祖父曾任国子博士,父亲曾任县令,对儒家和佛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玄奘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十分聪慧。)然而,不幸的是,在玄奘五岁的时候,她的母亲便因病去世了,父亲也辞官,专心养育玄奘;更不幸的是,到他十岁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这时的他一时无依无靠,只好跟随已出家的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由于他的天资聪颖,到他13岁时,被破格剃度,正式成为僧人。(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点,在当时被剃度成僧人,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因为成为僧人就意味着可以免除徭役和租税,因此国家对此也管控得十分严格,可见,玄奘的聪慧。)隋唐更替后,玄奘从长安南下,开始了长达7年的游学生涯,在这期间,他深研佛教典籍、遍访高僧大德,此后声名鹊起,甚至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2)结合教师讲述,设疑激趣,交代玄奘西行的背景[教师讲述]然而,随着他对佛学的钻研日益深入,玄奘内心深处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迷惘——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这些触及灵魂深处的问题,让玄奘百思不得其解,而他也知道,他或许将要用一生去解答这个问题。与此同时,他也发现,当时从西域传来的经书在翻译上也存在着很多谬误之处,不便理解。因此,他也下定决心要前往西域,广泛寻求不同版本的经书用来参考验证。就这样,玄奘带着对真知的追求和对佛法的信念,踏上了西行之路。2.玄奘其行[教师提问]在《西游记》中,玄奘出发的场景是怎样的?[呈现材料]真实的玄奘出行:“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黄剑华《西域丝路文明》[教师讲述]关于玄奘西行的故事,我想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吧?大家在上一学期的语文阅读课上读过《西游记》的。那我们先来聊一聊玄奘出发的场景是怎样的?(请学生讲述玄奘出发的场景)这个场景可信吗?(预设:可信/不可信/不太可信等等)那么,真实的玄奘出行是怎样的呢?实际上,真实的玄奘出行既没有太宗送行这样浩大的场面,也没有金钵、袈裟这样华丽的装备。而是——“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偷渡出境)。为什么呢?因为在唐朝建立之初,唐朝的边境还不是太稳固,唐朝和西北的突厥可谓是剑拔弩张。因此,唐太宗便下令除了官方派出的人员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准私自出境,否则便要处刑。尽管如此,也挡不住玄奘西行的决心。公元627年的秋天,玄奘混在外出逃难百姓的人群中,走出了大唐边境。他知道,此行也是来路不可料,困难不可知,对于以后将会发生什么,玄奘心里其实也没个底。(玄奘的西行之路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教师提问]在《西游记》中,玄奘的西行之路是怎样的? [呈现材料]在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在西天取经过程中,身骑白龙马,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高徒护送相伴,一路斩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大雷音寺的如来佛祖,取得真经。提问学生:在西游记中,唐僧是个怎样的形象?(预设:懦弱、无能、是非不分等)[教师讲述]真实的取经之路既无高徒护送,也无妖魔阻拦,而是一人一马念着佛号和经文,独自踏向未知的迷途。而他所经之地,是“经途险阻……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而这一切,都是玄奘一人在坚韧着面对着。[呈现材料]四夜五日,无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能复进…遂向东折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教师讲述]当他走到莫贺延碛大沙漠的时候,他迷路了。在慌乱中,也不小心打翻了水袋,也导致他五天四夜滴水未进,濒临死亡。可他也不是神,在面临这样的境况下,也曾一度向回而行。[教师提问]难道玄奘就这样放弃了吗?[教师讲述] 然而,当他往回走了大约十公里后,他意识到:如果就这样放弃的话,那岂不是前功尽弃了。于是,他立下誓言: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在取过水后,他又毅然决然地继续踏上了西行的路途。[教师提问]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玄奘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播放视频]玄奘西行(选自《中国通史》)[教师讲述]讲解玄奘在印度求学的经历[呈现材料]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回到长安后,在大慈恩寺担任住持主持译经工作,唐太宗还专门为他修建了大雁塔保存佛经。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合计1300多万字。《大唐西域记》全书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教师提问]玄奘的西行,促进了中国同哪一地区的交流?(预设:中印文化交流)[教师讲述]玄奘西行取经,行程历时18年,行程五万多公里,走访了110个国家。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也是一条玄奘实现精神升华的修行之路,也是一条中印文化的交流之路。(二)鉴真东渡随着玄奘对佛经的翻译和注解,唐朝时期,佛教也得以兴盛。而在此时期,日本的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人拜访当时的著名佛学大师鉴真,希望他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授戒律。这便是鉴真东渡日本的起源。[呈现材料] 唐朝时期,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人拜访鉴真,希望他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授戒律。[教师讲述]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播放视频]鉴真东渡的过程[教师提问]鉴真东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鉴真具有怎样的精神?[呈现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咏鉴真诗[呈现材料]在鉴真的设计及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鉴真随船带到日本的,还有绣像、画像、书帖等,其中有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后来成为日本书法的准绳。……鉴真对医药学很有研究,在日本医学界是位备受尊敬的先师。——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教师提问]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预设:建筑·绘画·文学·书法·医药等(P20)[教师讲述]鉴真东渡,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日本,也铺就了一条中日文化交流之路。而在同时期,日本、新罗这些国家也纷纷派遣人员到大唐,世界也在走向大唐。 阅读文字,了解玄奘的基本情况跟随教师讲解,理解玄奘西行的真实目的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情节,回答问题。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情节,回答问题。思考这一场景是否具有真实性。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情节,回答问题。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情节,回答问题。结合玄奘西行图和材料思考玄奘西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思考玄奘是否会放弃。结合教师讲述和材料,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回答教师问题。结合视频和材料,回答鉴真东渡遇到的困难,以及鉴真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厘清《西游记》(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的区别,培养学生分辨史实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体会玄奘身上所具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体会玄奘身上所具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世界走向大唐——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一)遣唐使[呈现图片]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教师提问] 他们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大唐?(预设:学习大唐文化)[呈现材料]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大唐这个国家,体制法度完备且稳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国家,应该经常派遣人员去大唐学习。)[教师讲述] 我们把这样一些由日本派遣到大唐来学习的人员叫做“遣唐使”[呈现材料]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先后正式派遣的遣唐使为12次。每次人数少则100多人,多则500人左右。遣唐使团集中了当时日本外交、学术、科技、工艺、音乐、美术、航海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摘编自章林《遣唐使:中日交流的重要承载者》[提出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派出遣唐使具有怎样的特点?(预设: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素质高)[呈现材料] 来唐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们收集、携回大量汉文典籍,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技术、佛典,为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李威周《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提出问题] 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预设:政治、政治、经济、文学、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技术、佛典等多方面)[教师讲解]分别呈现遣唐使在建筑、制度、经济、文字等方面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教师讲述]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二)唐与新罗的关系[呈现材料] 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模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教师讲述]在这一时期,除了日本派遣遣唐使到大唐学习之外,位于朝鲜半岛的新罗也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他们也将大唐文化带去了新罗。比如说,新罗模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新罗人崔致远,他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后来还在唐朝担任官员,写下了大量诗文。这些新罗使节和留学生,也促进了中国与新罗的文化交流。[呈现文物] 东罗马帝国金币、波斯·凸纹玻璃杯、波斯·镶金兽首玛瑙杯、唐代彩绘大食(yì)人俑、唐代彩绘非洲黑人俑[教师讲述]在此时期,得益于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繁盛,大唐除了与日本、新罗这些亚洲国家有文化交流以外,还与其他地区和国家都有交往和交流。在唐朝墓葬的出土文物中,人们发现了“东罗马帝国金币”“波斯的玻璃杯”以及“阿拉伯帝国和非洲黑人俑”,这也说明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 结合图画史料和所学,回答问题。解读史料,归纳概括,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跟随教师讲解,理解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结合教材及教师讲述,了解唐与新罗交往的史实。结合地图、文物和教师讲解,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教师讲述]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呈现结构]中印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中朝文化交流[教师讲述]从中印文化交流,到中日文化交流,再到中新文化交流,这些都展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也正是对外交往的繁盛,也造就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大唐。[教师提问]那回顾以往所学,我们知道有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呢?(预设: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中亚、西亚、欧洲;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国—印度、日本;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南亚、东南亚;当代,孔子学院、一带一路,中国—世界)[教师讲述]而无论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还是唐朝时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抑或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还是现在的孔子学院、一带一路,他们都在向世界传递着一种中国精神,那就是“尚和合·求大同”。[提出问题] 你认为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间的交流有什么意义?(预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出问题] 我们在文明或文化交流中应该秉承怎样的态度?(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取舍、为我所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结合所学,总结思考和归纳。思考回顾以往所学,回答问题。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回答问题,各抒己见。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概括。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