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单元 总复习
单 元 备 课
第 10单元 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4课时
主要内容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成长小档案;二是数学活动;三十全册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练习二十二)。成长小档案的内容是对本册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数学活动安排了两项。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复习本册做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经历梳理本学期各部分知识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总复习,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关键。 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通过总复习,为学生提供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
教与学建议 准备必要学具,如多媒体等。
单元课时分配 1.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1课时 2.混合运算 1课时 3.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克和千克 1课时 4.图形的运动 1课时 5.数据收集和整理及推理 1课时
第1课时 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 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教学难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对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深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复习平均分及除法的含义。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 (1)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 教师:同学们,下面哪个是平均分?(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第2个。 (2)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平均分;二是包含。 教师:12÷3=4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1: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学生2:表示12里面有4个3。 2.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 15÷3= 24÷4= 30÷6= 56÷8= 40÷5= 63÷7= 18÷2= 81÷9=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谁能说说怎么用乘法口决计算? 学生: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求商。 3.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 (1)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师:15÷4=3……3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表示把15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还剩3。 (2)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出示课件:□÷8=4……○ □÷○=7……2 教师:这两个算式中的○可以填什么? 学生1:第1个算式可以填1、2、3、4、5、6、7。 学生2:第2个算式可以填3、4、5、6、7、8、9。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那为什么这么填? 学生:因为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二”第1题。 (1)教师指名上台板书,其余学生独立计算。 (2)教师集体订正、评价。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二”第2题。 (1)教师指名上台板书,其余学生独立计算。 (2)教师集体订正、评价。 (3)让学生总结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理和复习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15、116页练习二十二第12、14、16题。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题目回顾知识点。 学生自己计算自己总结知识点。
板书 设计 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1.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 2.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平均分;二是包含。 3.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后 反思 这节课先通过回顾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尽量做到以学生归纳、整理知识为主,然后通过做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归纳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写除法横式的时候,容易忘记写余数,需要加强练习。
第2课时 混合运算
课题 混合运算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对混合运算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深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复习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 计算。 99-60-32 32÷4×7 9+7+45 4×6÷3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谁能说一说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复习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 计算。 6×6+5 63÷7-4 27+18÷2 52-9×3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谁能说一说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复习含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 计算。 7×(12-5) 25÷(40÷8) (15+41)÷7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谁能说一说含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复习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步骤: (1)理解题意,根据已知条件画图分析。 (2)列式计算。 (3)用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 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二”第3题。 (1)教师指名上台板书,其余学生独立计算。 (2)教师集体订正、评价。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14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题目回顾知识点。 学生自己计算自己总结知识点。 检验是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板书 设计 混合运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解决问题的步骤: (1)理解题意,根据已知条件画图分析。 (2)列式计算。 (3)用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
教后 反思 这节课通过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复习了不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小括号的运用不够熟练。
第3课时 万以内的加减法及克和千克
课题 万以内的加减法及克和千克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 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用估测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万以内的加减法及克和千克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深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1)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 9638 7500 4002 2010 5099 3201 7560 教师:读一读这些数。 学生自己读一读,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谁能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学生:万以内数的读法: ①读数时,从高位读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②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③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④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万以内数的写法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 六千零三 四千五百 七千一百二十三 九千零五十八 教师:写出这些数。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谁能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 学生:万以内数的写法: ①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②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③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2.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 将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6008 6080 6800 8600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谁能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等,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直到比出数的大小。 3.复习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 (1)5863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7440左边的“4”表示( );右边的“4”表示( )。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4.复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 计算下面各题。 3200+2500= 4300-1000= 890-640= 720+250=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学生1:我利用数的组成及数的意义计算。 学生2:我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计算。 5.复习用估算解决问题。 解决够不够问题时,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把数据根据实际估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整千数。 6.复习克和千克。 教师:同学们对于克和千克有什么认识? 学生: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1千克=1000克。 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二”第4题。 (1)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集体订正、评价。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二”第7题。 (1)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集体订正、评价。 3.课件出示教科书P115“练习二十二”第13题。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2)教师集体订正、评价。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理和复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及克和千克,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14、116页练习二十二第5、6、15、17题。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题目回顾知识点。 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 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 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
板书 设计 万以内的加减法及克和千克 1.万以内数的读法: ①读数时,从高位读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②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③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④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万以内数的写法: ①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②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③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等,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直到比出数的大小。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利用数的组成及数的意义计算;②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计算。 5.解决够不够问题时,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把数据根据实际估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整千数。 6.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1千克=1000克。
教后 反思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练习并总结,使学生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克和千克,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课时 图形的运动
课题 图形的运动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 3.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辨认。
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图形的运动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深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复习轴对称图形。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 )里画“√”。 ( ) ( ) ( ) ( ) ( ) 学生自己读一读,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 学生:沿某条直线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复习平移和旋转。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下列现象,是平移的在( )里画“△”,是旋转的是( )里画“○”。 ( ) ( ) ( ) ( ) ( )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谁能说一说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学生:平移的特征: (1)沿直线方向运动。 (2)形状、方向和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 旋转的特征: (1)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变化。 (2)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二”第9题。 (1)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集体订正、评价。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图形的运动,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14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题目回顾知识点。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板书 设计 图形的运动 1.沿某条直线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平移的特征: (1)沿直线方向运动。 (2)形状、方向和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 3.旋转的特征: (1)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变化。 (2)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后 反思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练习并总结,使学生复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5课时 数据收集和整理及推理
课题 数据收集和整理及推理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统计、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沉陷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哦那个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能有序、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对数据收集和整理及推理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深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复习数据收集和整理。 教师:同学们如果要想知道全班同学最喜欢旅游的地方,可以怎样收集数据? 学生:可以举手、画“正”字等。 教师: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让学生选择一种方式来收集数据。 教师: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回答小组内其他人提出的问题。 学生根据调查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2.复习推理。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小丽、小红和小天一起排队上车,小丽不是第一个,小红是最后一个,那么他们的顺序是什么样的?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明思考的过程。 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15“练习二十二”第11题。 (1)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集体订正、评价。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数据收集和整理及推理,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四、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中的相关题目。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推理,并说一说推理的过程。
板书 设计 数据收集和整理及推理 1.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2.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 3.三个事物的简单推理的方法:排除法、连线法、列表法。 4.方格内填数的方法;先看哪一格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教后 反思 这节课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巩固率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