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8单元 克和千克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8单元 克和千克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2-28 19:1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单元 克和千克
单 元 备 课
第 8单元 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2课时
主要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主要内容有:克和千克的认识、克和千克的换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年级学生具有具体形象思维,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需要在操作中直观感受,然后建立“表象”。本单元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
教与学建议 准备必要学具,如多媒体、天平、黄豆、白砂糖等。
单元课时分配 1.克和千克 2课时
第1课时 克和千克
课题 克和千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例1、例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用“千克”作单位的秤。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黄豆、白砂糖等。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课件出示例1: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同学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 学生1:1克很轻,可能感受不到。 学生2:我想1枚1角硬币约重1克。 (3)结果汇报 教师:那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2个曲别针约重1克,大家掂一掂。 学生:太轻了,感觉手上没有放东西。 (4)运用探究 教师: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课件: 教师:这就是天平。天平有两个托盘,左托盘放物品,右托盘放砝码。当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就是物体的质量。天平的砝码有很多种。 出示课件: 教师:这都是天平的砝码。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天平称称看,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并掂一掂。 学生自己动手用天平称,数一数并掂一掂。 出示课件: 学生:1克黄豆大约有5粒。 2.学习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同学们知道“净含量”是指什么吗? 同学:“净含量”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出示课件:1千克有多重? 教师:1袋白糖重500克,2袋白糖重500+500=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所以1千克等于多少克。 (3)结果汇报 学生:1千克=1000克。 教师:下面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出示课件: 教师:从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2个茄子重1千克,5个西红柿重1千克,小男生的体重是30千克。 教师:用秤称量物品时,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几克或几千克。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99“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 (2)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进行订正。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1“做一做”。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第1题和第2题。 (2)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进行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02页练习二十第2、3题。 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对学生得到的不同信息进行鼓励肯定。
板书 设计 克和千克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教后 反思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了解1克和1千克有多重,把抽象的1克和1千克与生活中的物品联系起来,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但是由于课上时间的问题,没有让每个学生表达自己对1克和1千克的感受。
第2课时 练习二十
课题 练习克和千克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2~105页练习二十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克和千克的知识,能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估计物品的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质量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估测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 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 与学生共同总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1千克=1000克。 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克和千克。 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2“练习二十”第1题。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2“练习二十”第4题。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调查,完成表格。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得到的结果。 3.课件出示教科书P103“练习二十”第7题。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并讨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4.课件出示教科书P103“练习二十”第8题。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500克鸡蛋有几个。 (2)教师引导学生想65个鸡蛋里大约有几个500克。 (3)学生独立计算。 (4)教师指名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5.课件出示教科书P104“练习二十”第9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2)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进行订正。 (3)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6.课件出示教科书P104“练习二十”第12题。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并填写表格。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7.课件出示教科书P105“练习二十”第13题。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信息,找到等量关系。 教师:同学们从图中可以找到什么等量关系? 学生:1大桶水和2中桶水同样重,3小桶水和2中桶水同样重。 (2)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进行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克和千克,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3、104练习二十第5、6、10、11题。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让学生合作交流。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肯定。
板书 设计 练习二十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教后 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索发现的空间,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养成了认真分析,灵活解题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