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单 元 备 课
第 3单元 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4课时
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和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认识轴对称图形;二是认识平移;三是认识旋转;四是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中图形与几何的第一层次: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是第二层次内容学习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 4.使学生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难点:准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能剪出轴对称图形。
教与学建议 准备必要学具,如白纸、剪刀、小房子学具、彩纸、多媒体。
单元课时分配 1.认识轴对称图形 1课时 2.认识平移 1课时 3.认识旋转 1课时 4.解决问题 1课时
第1课时 认识轴对称图形
课题 认识轴对称图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例1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认识对称轴。 2.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找出轴对称图形。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好和它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剪刀、纸、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有没有发现过呢?请同学们观察教材P28页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小女孩手中拿着的风筝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 教师:对!左右两边完全相同可以说成左右对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对称现象(板书: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剪一剪。 (2)动手操作。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自己准备好的纸和剪刀,根据教材P29例1的步骤剪一剪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同学们剪出来的是什么? 学生:是一件“衣服”。 教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将纸对折后,只在一边画出“衣服”的一半就能剪出一件完整的“衣服”? 学生:因为将纸对折后,折痕所在直线的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教师:那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可以剪松树、爱心或是葫芦,看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同学们的剪纸真精美。 课件出示: 教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中间都有折痕。 教师:对。那这些图形沿折痕对折会怎样呢? 学生: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教师:非常好。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课件出示: 三、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教科书33练习七第1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课件展示。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练习第2题。 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 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老师提醒。 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然后进行总结。
板书 设计 认识轴对称图形 沿某条直线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后 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对称,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但是在进行剪一剪时,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太够。
第2课时 认识平移
课题 认识平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知道平移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平移现象。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平移。
教学重点 认识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平移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房子学具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幅图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都沿着直线运动。 教师:对!这种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平移。(板书:认识平移)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移一移。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2)动手操作。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小房子学具,自己移动看看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学生1:①③⑥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学生2:②⑤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平移前后小房子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改变。 学生2:我发现平移后小房子的方向也是不变的。 教师:同学们太棒了!平移时,图形的形状、方向和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 三、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教科书33练习七第4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课件展示。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练习第5题。 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 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平移的特征。 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然后进行总结。
板书 设计 认识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而本身的形状、方向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平移的特征:(1)沿直线方向运动。 (2)形状、方向和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后 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借助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平移,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在“移一移”环节中,有的学生不会操作,应对这些学生加强指导。
第3课时 认识旋转
课题 认识旋转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页例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知道旋转的特征,能准确判断旋转现象。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旋转。
教学重点 认识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能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吗? 学生:直梯的运动,滑滑梯,推拉窗户…… 课件出示: 教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这些是平移现象吗? 学生:不是。 教师:对!那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现象——旋转。(板书:认识旋转)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3: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观察这3幅图的转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1:风车是绕着它中间的轴转动。 学生2:转盘是绕着它中间的轴转动。 学生3:圆盘也是绕着它中间的轴转动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对。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这些现象都是旋转。 教师:那同学们能结合平移的特征,总结一下旋转的特征吗? 学生1:大小和形状都没有改变。 学生2:但是方向变了。 学生3:位置也变了。 教师:同学们太棒了!旋转时,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三、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教科书33练习七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课件展示。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练习第6题。 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 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老师最后总结。 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然后进行总结。
板书 设计 认识旋转 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旋转的特征: (1)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变化。 (2)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后 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借助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了解旋转,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但是在教学时,没有强调一下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和联系。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例4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对称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剪出符合要求的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对折次数和图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教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这些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同学们说得对。这是老师自己剪出来的,同学们想不想动手剪出漂亮的图案。 学生:想!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剪一剪吧!(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你能剪出右边这样手拉手 的2个纸人吗?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这2个纸人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这2个纸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而且是手拉手。每个纸人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对。我们先根据纸人的对称性剪1个纸人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剪1个纸人 (1)先对折 (2)再画出半个图案 (3)沿画好的线剪下来,然后展开 教师:为什么只画了半个纸人,就能剪出1个完整的纸人呢? 学生:纸人是轴对称图形,把纸对折后,剪下半个纸人,展开后就是1个完整的纸人。 教师:那想一想怎样才能剪2个纸人? (小组讨论并动手剪一剪) 教师:通过剪2个手拉手的纸人,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1: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 学生2:画的时候,纸人的头和身体从折痕处画起。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剪出8个手拉手的纸人,需要对折几次呢? 学生:对折1次可以剪出2个纸人,对折2次可以剪出2个纸人。 对折3次可以剪出4个纸人,对折4次可以剪出8个纸人。 教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试着剪一剪。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并展示) 三、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教科书35练习七第8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课件展示。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5页练习第9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 尽可能让学生回答。 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然后进行总结。
板书 设计 解决问题
教后 反思 本节课注重在实践中训练孩子的思维,教学中不仅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还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但是在操作尝试解决问题时,有的学生没有一次性成功,没有引导学生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