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巩乃斯的马此马非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李贺《马诗》刚强不屈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李贺《马诗》积极进取一、关于作者及作品周 涛 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
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三、检查预习正字音:畸形脖颈滑稽稽首堵塞牝马蓦然苍劲边塞龇牙怜悯魅力诧异悲怆后裔jīmǐnpìnmòmèichàzīchuàngjīqǐyìjìnggěngsèsài2、记词义①无与伦比
②淋漓尽致
③俨然
④驾驭
⑤喑哑
⑥我行我素
⑦南柯一梦
⑧海市蜃楼没有比得上的(多含褒义)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彻底。形容庄严、整齐、很像的样子。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不管别人怎么主,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比喻虚幻的事物。四、理清散文结构:一、采用对比写法,引出描写对象
——巩乃斯马。(1-3)(铺垫)二、刻画马的形象(4-18)雪夜狂奔图——人的情感宣泄与马的奔驰相统一暴雨狂奔图——马的奔放、自由、热情三、赞扬马的精神(19-21)——议论点题具体描写 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也美的美妙结合一、寻读:1、找一找,文中那些地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状况?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P12 P13二、背景探讨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运动,当时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边疆、农场去生活、劳动,而1970年,作者周涛也来到巩乃斯草原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文革”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共1600多万人,一代人的青春被集体荒废。作者身在此列。当时社会政治气氛压抑,人人自危,正常的社会生活被严重异化,人们内心压抑而痛苦。二、品析两幅“奔马图”“雪夜骑马狂奔”——作者为什么要去纵马?他获得的仅仅是一点快乐?
生命(怎么样) 才是美丽的?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与朋友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 作者在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纵马狂奔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宣泄。是巩乃斯的马使作者在压抑的环境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和张力,精神、信仰、追求得以复苏。
二、品析两幅“奔马图”2、“夏日万马奔腾”——你读后对马有什么新的感受?
A、揣测:作者心中会涌起什么样 的思潮?
B、这场景与上一场面有什么不同 的寓意?作者除了对个体生命外,还会对什么有了思考和感悟?重点品味:“夏日群马奔腾”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夏日万马奔腾1: 这种恢弘壮阔的崇高场面,给予作者的确实“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它使作者在人生的瞬间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领悟到了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充满野性力量的生命激情的崇拜,在这种崇高激烈的生命境界中,人的精神得到了一种提升。夏日万马奔腾2: (老师的解读):个体力量的汇聚可以形成无比巨大的合力,开创波澜壮阔的宏伟大业。一个国家、民族只有“万马奔腾”才会有活力。
雪夜骑马狂奔:生命应该 。
夏日万马奔腾:生命应该 。自由宏大/奋发三、思考与探究:1、作者说,““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我们结合全文,说说我们的感悟:马到底能给人什么样的勇气、幻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三、思考与探究:1、马到底能给人什么样的勇气、幻想? 敢于否定对生命的禁锢、践踏。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 光明。2、勇于追求生命的价值、自由、尊严。
3、敢于坚守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考。4、敢于拒绝愚昧和盲从。5、勇于进取,追求生命宏大壮阔的高远境界四、品赏开头结尾1、 “牛”、“骆驼”和“毛驴”在传统文化中都是负面形象吗?为什么文章第一部分中要否定它们? 3、作者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进行
了什么样的思考?2、读最后部分: 马和英雄都有什么样
的生命状态?中华民族到底有无这种“龙
马精神”?文革中、现实中这种精神是很
多,还是很少? 解析: 1.作家先通过对比,议论马不象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让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之神的象征,是崇高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1、 作者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进行了什么样的思考? 愚昧、麻木、奴性、逆来顺受的弱性文化精神的反思;
进取、拼搏、自由、民主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呼唤。
(毕淑敏说“我很重要”;周涛说 。)四、品析开头结尾2、十年文革对生命的践踏,我们除了追求“奔马”精神外,还应该反思些什么?比较资料:
我想,如果我们能从渣滓洞和白公馆看到人的悲剧,并因此更懂得珍惜和尊重人类先天就被赋予的权利和尊严的话,也许就不会发生后来的许多惨剧。遗憾的是,历史的悲剧留给人们的常常不是对生命尊严的敬重,而是成为了愈加狂热地进行“复仇”、 “镇压”、 “捍卫”的铁证和理由,因此,逃脱过白公馆劫难的《红岩》作者罗广斌终于没能逃过“自己人”的迫害,而更多像老舍翦伯赞、范长江、傅雷、邓拓这样的人被任意地打人了“敌人”的队伍,在“正当的正义”面前死去。
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使西欧人普遍认识到,人们“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因此很多欧洲国家都规定《世界人权宣言》作为中学生的必读书,以让每个人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懂得对生命尊严的敬重。我真诚地希望在渣滓洞、白公馆这样的教育基地告诉他们,作为人类,起码应该懂得爱人,懂得对生命尊严的敬重。
——《我们还需要爱人主义的教育》3、对生命自由和高远境界的追求,仅靠个人努力就可以实现吗?有无先决条件?(和作者对话) 没有广阔的大草原,马还能跑多远?
马棚里的马自由吗?深思一刻 没有伏尔泰、卢梭,就没有1789年的《人权宣言》。《人权宣言》用理性法庭宣判了扼杀人类天性、践踏人类尊严的各种罪行的死刑,用庄严声音宣告了追求自由幸福、反抗残暴是人类的天赋的、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保障人的权利,伏尔泰是先驱。“尽管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类世界将永远激荡着伏尔泰这伟大的声音!
——《思想之外的行动启蒙》(徐迅雷)参考资料2、"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1、第1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大会1948年 1、十年的政治清洗运动使包括国家主席刘少奇、总书记邓小平在内的大多数中共元老,以及数以亿计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遭到批斗和整肃。2、叶剑英曾总结说:“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3、季羡林则评价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最野蛮、最残暴、最愚昧、最荒谬的一场悲剧。”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