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4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4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9:3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没有什么悼念,比回忆更加真切;
没有什么挽歌,比文字更加永恒;
没有什么战斗,比呐喊、反思、继承更加充满力量。
面对“左联”五位作家惨遭反动派杀害的残酷事实,是责任与担当,是正义与仁爱,让鲁迅先生不顾白色恐怖的阴霾,一边将“五烈士”的功绩铭刻,一边将武器插入敌人的心脏。
“读到他的哀悼文字,真是一字一泪,用血和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人间至情的文字。”
——许广平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梳理结构、分析柔石、白莽的形象
3.赏析重要词句,理解典故内涵
4.体会其深沉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情节的生动和
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4 12” 反革命政变,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在残酷的镇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地下组织等形式不断斗争,同时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舆论上向广大民众宣传进步思想。国民党反动派则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
写作背景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鲁迅先生悲愤难抑,挥泪写下了两篇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揭露。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再次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字词正音
竦身 吮血 被褥
不屑 刊载 挈妇将雏
轻率 偈子 缁衣
爱憎 涅槃 眷眷
惴惴 信札 什物
着落 牛轧糖 拓荒
校字 解往 拓本
sǒng
xiè
shuài
zēng
zhuì zhuì
zhuó
jiào
shǔn xuè
zǎi

niè pán
zhá

jiè

qiè

juàn juàn
shí
tuò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再忆白莽
纪念柔石
纪念白莽
又念柔石
无法忘却
划分结构,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阅读第一部分
第二段中提到五烈士遇害以后上海报章的态度,有几种态度?
作者概括了当时所有报章在白色恐怖下的四种态度和不同的立场。
“不敢载”:指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
“不愿载”:指明哲保身,怕惹是生非的糊涂虫;
“不屑载”:指思想反动,轻视革命者,为虎作伥的小臭虫。
“隐约其辞”:指《文艺新闻》刊载了国民党屠杀五烈士的事,可见其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面对强权,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事实。
阅读第一部分
作者叙述了与白莽交往的哪几件事?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第一次
白莽亲自来送《彼得斐传》原书并有意曲译
第二次
与鲁迅初次见面后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
第三次
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
单纯热情、爱憎分明
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
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经鲁迅回信解释后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率直坦诚
勤奋好学
坚强乐观
阅读第一部分
文中为何反复提到彼得斐?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要引用彼得斐的诗?(32段)
彼得斐,匈牙利爱国诗人和英雄,他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主义的政治活动。1849年7月31日,在保卫祖国抵抗奥地利和沙皇俄国侵略的战争中牺牲,年仅26岁。
白莽
“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第6段)
阅读第一部分
文中为何反复提到彼得斐?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要引用彼得斐的诗?(32段)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并且像彼得斐一样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引用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歌来记念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记念方式。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颂扬白莽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的精神。
中国的彼得斐
阅读第二部分
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
硬气
自己借钱做印本
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也都自己做
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后面即便怀疑减少了,但“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渐渐改变起来的“迂”(与女性走路)
“只要学起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勤奋能干
刚毅坚强
不计较个人得失
天真单纯
不切实际
淳朴老实
积极进取
勇于探索
阅读第二部分
“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
“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
说明柔石为了理想执着坚定、大公无私,表达作者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如何理解第8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
当代的方孝孺
如何理解“迂”和“硬气”?
“迂”—为人随和,单纯、善良、忠厚,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的认识。
“硬气”—对革命工作执着热心,具有果敢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柔石是忠厚、果敢,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第二部分
方孝孺:
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
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手法,写出了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典故一:(p45)方孝孺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方孝孺因朱允炆、朱棣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鲁迅正是用这一典故来突出柔石的坚定正直、耿介不阿,也写出鲁迅对青年的敬意和爱护。
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类比方教孺的用意。这个典故和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运用典故,借用明朝方孝孺不肯给燕王朱棣起草即帝位的诏书而被杀害的典故,借古讽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柔石有着与方孝孺一样的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都将被后人敬仰和赞颂,通过类比,突出柔石的“迂”而“硬气”。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控诉和作者的愤懑之情。
思路:典故的人物、内容(运用...典故)+效果(委婉含蓄地表达...内容)+情感
答题技巧
阅读第二部分
16段对冯铿的回忆,作者连用三个“疑心”体现了什么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急于事功”,在鲁迅看来,这种缺乏严酷的斗争经验的女青年常会有这样的缺点。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意志坚定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冯铿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她身上去了”,突出鲁迅勇于自责的精神。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甚至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我其实……文学青年高明”正可见这段回忆的真实可信。
反衬其意志是强的,心灵是美的
写冯铿“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第三部分
文章第三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
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密切关系。
结构上
承上启下,由对烈士被捕前情况的介绍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
▲左联领导的文艺刊物《拓荒者》
阅读第四部分
引用《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有何用意?
岳飞
秦桧
道悦
“莫须有”罪名

同情

坐化
反动派
秘密处决
不明不白
柔石
鲁迅
好友
捉 拿
逃走
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主张保存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革命精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控诉和作者的愤懑之情。
典故二:(p47)《说岳全传》一个高僧的故事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典故的内容:秦桧假托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岳飞在回杭州的途中作了一个噩梦,他预感不祥,便到镇江金山寺的高僧道悦那里去释梦。道悦劝岳飞要么出家,要么逃走,否则必有大祸。岳飞没听,回到杭州后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死后,秦桧并不罢休,追问看守岳飞的人,岳飞死前说了什么话,回答说,岳飞说悔不该没听道悦的话。于是秦桧便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便留下一个“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去”的偈子而“坐化”了。
文章在交待了柔石被捕以及官厅正在追捕鲁迅自己之后,引用了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
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典故的三层意思:
A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蒋介石杀害柔石也是“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B.秦桧杀了岳飞仍不罢休,还要去杀道悦;蒋介石杀了柔石等人还不甘心,还要追捕鲁迅,无独有偶,都一样狡猾凶残。
C.鲁迅对道悦的“坐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既不愿意到那“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自投罗网,更不愿意想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暴行,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鲁迅运用这一典故,不仅使文章巧生波澜,更重要的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
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思路:典故的人物、内容(运用...典故)+效果(委婉含蓄地表达...内容)+情感
运用典故,借用“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杀了岳飞仍不罢休,还要去杀为岳飞解梦的道悦,道悦便留下一个‘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去’的偈子而‘坐化’”的典故,借古讽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认为蒋介石杀害柔石也是不知原因,且杀了柔石等人还不甘心,还要追捕鲁迅,都一样狡猾凶残。同时体现作者对道悦的“坐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既不愿意到那“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自投罗网,更不愿意想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暴行,保存实力,继续战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控诉和作者的愤懑之情。
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的作用
阅读第四部分
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1,挈妇将雏鬓有丝2。
梦里依稀慈母泪3,城头变幻大王旗4。
忍看朋辈成新鬼5,怒向刀丛觅小诗6。
吟罢低眉无写处7,月光如水照缁衣8。
注释:
1、惯:含有司空见惯之意。长夜:漫长的黑夜,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岁月。
2、“挈妇”句:挈、将,是同义词,均有提携、带领的意思。妇:指鲁迅夫人许广平。雏:指鲁迅的幼儿周海婴。当时,海婴还只有一岁零三个月。鬓有丝:指两鬓斑自。鲁迅写此诗时已51岁。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3、慈母:泛指当时受迫害的革命者的母亲。
4、城头:指南京。变幻:指国民党军阀间的勾心斗角,长期混战,使政局动荡不安。
5、朋辈:指被害的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
6、刀丛:比喻国民党的迫害政策。
7、无写处:含有无处发表之意,形容极度悲愤。
8、“月光”句:月光如水,语出杜牧《七夕》诗:“瑶阶夜色凉如水”。缁(zī)衣:即黑色的衣服。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
情感
(1)有对中国笼罩在反动统治的黑暗中的深深忧虑;
(2)有对敌人的残忍与白色恐怖的愤怒与抨击;
(3)有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悼念;
(4)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战斗精神。
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牺牲》是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含悲让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这时正值欧洲大战,她的两个幼子都死在战线上。现收藏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①柔石母亲的遭遇和版画的内容非常相似。
②作者无法明确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能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控诉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
“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阅读第四部分
阅读第五部分
如何理解作者提到向子期的《思旧赋》这一典故?
在司马昭的高压统治下,向秀没有办法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只能借简短的文字隐晦地表达自己对好友的追忆和惋惜。
国民党发动派统治下的白色恐怖和司马政权是多么相似,哪里有言论自由。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动派的暴行。
典故三:(p50)向子期《思旧赋》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
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鲁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动派的暴行。
《思旧赋》
研究探讨:作者提到向子期的《思旧赋》这一典故。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我们又从中懂得了什么呢?
(1)典故内容:向秀,字子期,三国时人,竹林七贤之一。《思旧赋》是为了纪念被司马昭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而作。司马昭是个阴谋家、野心家,他的西晋政权是个极端黑暗的朝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嵇康,不满司马氏政权的黑暗统治而遭杀害。向秀在《思旧赋》里,隐约其辞纪念嵇康,不能直言。虽在赋的最后说他“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但是他怎么能尽情去抒写胸中的悲愤呢?
《思旧赋》
(2)作者懂得了: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3)我们懂得了:第一,我们懂得了蒋介石正是和历史上的司马昭一样的野心家、阴谋家、刽子手;第二,我们也懂得了国民党发动派统治下的白色恐怖和司马政权是多么相似,哪里有言论自由。——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动派的暴行。
鲁迅纪念的只是以白莽和柔石为代表的五烈士吗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所有追求光明,敢于斗争,不惧牺牲的中国青年
个体到群像
阅读第五部分
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
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分析。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将悲哀摆脱,给自己放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忘却”——摆脱悲哀的重压、暂时搁置悲痛
“为了忘却的记念”——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记念死者,奋力前行。
反动势力的统治还很严酷,敌人的黑暗势力还很强大
革命道路漫长,革命任务艰巨
文题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将悲哀摆脱、搁置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1.借助诗歌
2.借助版刻木画(珂勒惠支《牺牲》)
3.借助典故(向秀《思旧赋》)
4.借助标点符号
“原来如此!……”(……感叹“身上中十弹”烈士死亡之惨烈,连夜秘密残忍动手可见国民党反动派之凶残)
5.借助修辞(比喻)
“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
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所造成的高压恐怖氛围
如何表达“记念”?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为了忘却的记念》: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生平及遇难情况的回忆,高度赞扬了烈士们善良、执着、坚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为了忘却的纪念》
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避”与“逃”?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为了忘却的纪念》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北京通信》)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
——《华盖集续编 空谈》
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避”与“逃”?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记念刘和珍君》
他“用笔”对世间的一切黑暗、暴力、专制,大胆揭露,大胆批判,他追求真理和自由,于悲痛中不断反省自我,在黑暗现实中不断战斗。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断前行、勇敢无畏的“精神界的战士”
不是逃跑,而是反抗,是保存实力,是继续战斗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避”与“逃”?
拓展延伸
这两篇文章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色。请结合课上所学,与邻近同学交流,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合作与探究,比较“记事抒情类散文”的特点
课文 写作背景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竟打死打伤200余请愿群众,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并污蔑爱国青年又制造各种流言。
鲁迅于4月1日写下这篇悼念遇害青年的文章。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
反复、反语、比喻、排比、对比
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
课文 写作背景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秘密枪杀的柔石、白莽、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五位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记叙为主
用典、象征、比喻、排比、反复。
语言朴实,
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隐晦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