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考点一 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类型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的变化 的变化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联系 ①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 ; ②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是 ,石蜡燃烧是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判断依据:是否 。
判断方法:①依据生活常识判断变化前后物质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为 。如水果榨汁、铁丝弯曲。
②如果无法明确判断变化后的物质,则看变化过程的关键动词(常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词总结)
类型 关键词
化 学 变 化 燃烧类 燃烧、烧纸、燃放等
变质类 发酵、酿酒、发霉、腐烂、变馊等
锈蚀类 铁生锈、生成铜绿
其他 酸碱中和、盐酸除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物 理 变 化 形状变化 榨汁、粉碎、破碎、研磨、雕刻、弯曲、拉直、折断、压缩、膨胀、凿、锯、揉、捏等
状态变化 扩散、聚集、结晶、晾干、沸腾、液化、凝固、熔(融)化、挥发、升华、凝华等
实验操作 过滤、蒸发、溶解、稀释等
其他 海水晒盐、工业制取氧气、风力发电、摩擦生热、升温、灯泡发光、活性炭吸附等
(
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关键
1.宏观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新物质”:是指相对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也可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2.微观上判断物质变化类型:把握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改变的是物质的
(分子
)。物理变化主要是
的改变和
的改变。状态变化的微观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
本身
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
。
)
考向01 生活生产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1】(2023·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下列火箭发射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吊装上塔 B.瞄准定位 C.关闭舱门 D.点火发射
【变式1-1】(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蜡烛燃烧及产物检验实验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 B.石灰水变浑浊 C.火焰上冒黑烟 D.棉质芯线烧焦
【变式1-2】(2023·湖北咸宁·统考中考真题)请听厨房中几种物质的“谈话”,其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醋瓶:我摔碎了 B.煤气:我燃烧了
C.菜刀:我生锈了 D.蔬菜:我腐烂了
【变式1-3】(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重庆火锅备受追捧。下列火锅底料的制作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刀切原料 B.清水洗涤 C.大火熬制 D.成品装袋
考向02 文学知识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2】(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下诗词蕴含的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白玉为床,金作马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变式2-1】(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成语的本义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云清雾散 B.木已成舟 C.风吹草动 D.火上浇油
【变式2-2】(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传统工艺,古诗词或俗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曾青(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B.爆竹声中一岁除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酒香不怕巷子深
考向03 工艺流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3】(2023·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肉豆浆是襄阳人早餐的标配,豆浆的制作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冷水泡豆 B.磨豆制浆 C.过滤豆渣 D.燃柴煮浆
【变式3-1】(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天工开物”是指人利用自然规律开创物质财富。下列过程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粮食酿酒 C.烧石成灰 D.烧窑制砖
【变式3-2】(2023·四川·统考中考真题)阆中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以下生产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原料 B.搅拌混匀
C.入坛发酵 D.成品装瓶
考向04 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例4】(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潮解过程是物理变化;②变质过程是化学变化;③变质过程是物理变化;④潮解过程是化学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变式4-1】(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变式4-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有白色固体生成 B.看到耀眼的白光
C.变化中放出大量的热 D.镁条形状改变
【变式4-3】天然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天然气分子间距离变大
B.发光,并放出热量
C.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D.不再闻到气味
(
不能只根据
判断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1)如灯泡通电发光,是
。
(2)如轮胎“爆胎”、蒸汽锅炉因压力过大而爆炸,是
;
(3)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等,是
。
涉及
的成语:沙里淘金、花香四溢、刻舟求剑、海市蜃楼、破釜沉舟、凿壁偷光、大海捞针等。
涉及
的成语:火烧赤壁、钻木取火、玉石俱焚等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
发生,但是出现化学变化的
,
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
。
)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1.物质的性质
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概念 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性质 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腐蚀性和毒性等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判断依据 是否需要通过 才能表现出来
性质和用途关系 (
反映
) (
决定
) (
决定
) (
变化
) (
反映
) (
用途
) (
性质
)
2.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 ,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一个 ,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 ,变化体现 。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 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 ;而“镁条燃烧”则是 。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性质决定 ,用途反映 。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不同状态的 物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如冰和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考向0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
【例1】(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变式1-1】(2023·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常温下呈固态 C.难溶于水 D.熔点高
【变式1-2】(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下列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密度略小于空气 D.不支持燃烧
考向02 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例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 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
【变式2-1】(2023·宁夏·统考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B.天然气作燃料
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D.稀盐酸除铁锈
【变式2-1】(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以下属于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是
A.用漏勺从锅中捞取小汤圆
B.用武德合金做电路保险丝
C.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
D.用盐酸去除铁架台上铁锈
(
1.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根据物质的性质可推测物质的用途,同样根据物质的用途可分析其性质。如用作燃料的物质一定具有
,制作炊具的材料具有
等。
2.判断物质性质的关键是看物质性质的表现形式,即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体现的就是化学性质。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体现的就是物理性质。
)
考点三 基本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 物质的反应 由 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 与一种 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由 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 A+B+....→C C→A+B+... A+BC→B+AC AB+CD→AD+CB
特征 多变一 一变多 单换单 双交换,价不变
举例 (
点燃
)3Fe+2O2======Fe3O4 (
△
)2KMnO4====K2MnO4+MnO2+O2↑ Fe+CuSO4==FeSO4+Cu NaOH+HCl==NaCl+H20
2.其他反应类型
(1)中和反应: 与 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2)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
类型
定义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甚至不易察觉的反应,即缓慢氧化
举例 碳在氧气中然后 动植物呼吸、铁生锈、食物腐烂
联系 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 被夺去的反应。例如:CuO+H2Cu+H2O( H2具有还原性)。
1.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高温3CO+ Fe203===2Fe+3CO2。
2.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3.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Ca(OH)2+CO2=====CaCO3↓+H20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4.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
点燃
)5.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CaO+H2O====Ca(OH)2反应属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反应,如CH4+2O2====CO2+2H2O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
考向01 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
【例1】(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事实,书写及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选项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化合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A.A B.B C.C D.D
【变式1-1】(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铁与稀盐酸反应: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C.在高温下分解
D.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变式1-2】(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HCl参与的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B.
C. D.
考向02 结合传统文化或工艺判断反应类型
【例2】(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十八世纪工业生产碳酸钠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反应条件均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属于置换反应 B.②属于复分解反应
C.③属于分解反应 D.④属于化合反应
【变式2-1】(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我国宋代《梦溪笔谈》中有“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记载,其化学反应原理为,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变式2-2】(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郴州有丰富的溶洞资源。溶洞中钟乳石、石笋的形成与下面反应有关: ,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红糖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等功效。下列用甘蔗制红糖的主要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石辘碎蔗 B.削蔗去杂 C.火煮熬糖 D.渣汁分离
2.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描写春节的诗句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D.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3.成语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的含义主要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A.百炼成钢 B.水滴石穿 C.火中取栗 D.绳锯木断
A.A B.B C.C D.D
4.同学们考试中的以下行为,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做深呼吸 B.折叠试卷 C.削铅笔芯 D.涂答题卡
5.湖北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下列非遗项目涉及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熔化麦芽糖制备天门糖塑 B.沔阳三蒸制成熟食
C.用棕叶包制端午粽子 D.用针线制作汉绣
6.化学为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液氢和液氧作为推进剂,下列属于液氢化学性质的是
A.沸点低 B.密度小 C.能燃烧 D.无色无味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做助燃剂 B.氢气做火箭推进剂
C.氦气填充飞艇 D.氮气做保护气
8.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A.农村用沼气作燃料 B.用活性炭来除掉冰箱中的异味
C.CO2用来灭火 D.盐酸用于除水垢
9.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B.干冰用于人工增雨 增雪
C.用石墨制造金刚石 D.用水灭火
10.我国古代书法家用墨(含炭黑等物质)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其中利用的炭黑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较小 B.难溶于水 C.不容易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D.黑色粉末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氢气充节日气球 B.细铜丝制家中导线
C.铁粉做食品脱氧剂 D.食盐作冬天融雪剂
12.如图所示,如果用一个圆表示化合反应,另一个圆表示氧化反应,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图中“C”区域的是
A.2HgO2Hg+O2↑ B.C+O2CO2
C.石蜡+O2CO2+H2O D.CO2+H2O=H2CO3
13.下列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四个反应,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B.
C. D.
14.下列HCl参与的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NH3+HCl=NH4Cl B.Mg+2HCl=MgCl2+H2↑
C. D.HCl+NaOH=NaCl+H2O
15.物质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称为水解反应。例如:Al2S3+6H2O=2Al(OH)3↓+3H2S↑。根据上述观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NaClO的水解产物是NaOH和HClO B.BaO2的水解产物是Ba(OH)2和H2O2
C.PCl3的水解产物之一是PH3 D.Ca3N2水解产物是Ca(OH)2和NH3
16.我国宋代《梦溪笔谈》中有“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记载,其化学反应原理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氧化反应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考点一 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类型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判断依据 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伴随现象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联系 ①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②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判断依据:是否有其他物质的生成。
判断方法:①依据生活常识判断变化前后物质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为物理变化。如水果榨汁、铁丝弯曲。
②如果无法明确判断变化后的物质,则看变化过程的关键动词(常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词总结)
类型 关键词
化 学 变 化 燃烧类 燃烧、烧纸、燃放等
变质类 发酵、酿酒、发霉、腐烂、变馊等
锈蚀类 铁生锈、生成铜绿
其他 酸碱中和、盐酸除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物 理 变 化 形状变化 榨汁、粉碎、破碎、研磨、雕刻、弯曲、拉直、折断、压缩、膨胀、凿、锯、揉、捏等
状态变化 扩散、聚集、结晶、晾干、沸腾、液化、凝固、熔(融)化、挥发、升华、凝华等
实验操作 过滤、蒸发、溶解、稀释等
其他 海水晒盐、工业制取氧气、风力发电、摩擦生热、升温、灯泡发光、活性炭吸附等
(
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关键
1.宏观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新物质”:是指相对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也可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2.微观上判断物质变化类型:把握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改变的是物质的
种类
(分子
种类
)。物理变化主要是
形状
的改变和
状态
的改变。状态变化的微观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
本身
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
间隔
。
)
考向01 生活生产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1】(2023·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下列火箭发射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吊装上塔 B.瞄准定位 C.关闭舱门 D.点火发射
【答案】D
【解析】A、吊装上塔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瞄准定位也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关闭舱门只是舱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点火发射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
【变式1-1】(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蜡烛燃烧及产物检验实验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石蜡受热熔化 B.石灰水变浑浊 C.火焰上冒黑烟 D.棉质芯线烧焦
【答案】A
【解析】A、石蜡受热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火焰上冒黑烟,是因为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棉质芯线烧焦,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变式1-2】(2023·湖北咸宁·统考中考真题)请听厨房中几种物质的“谈话”,其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醋瓶:我摔碎了 B.煤气:我燃烧了
C.菜刀:我生锈了 D.蔬菜:我腐烂了
3.【答案】A
【解析】A、醋瓶摔碎了,为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煤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蔬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1-3】(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重庆火锅备受追捧。下列火锅底料的制作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刀切原料 B.清水洗涤 C.大火熬制 D.成品装袋
4.【答案】C
【解析】A、刀切原料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清水洗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大火熬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成品装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向02 文学知识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2】(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下诗词蕴含的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白玉为床,金作马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答案】B
【解析】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错误;
B、“烈火焚烧若等闲”指的是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正确;
C、“白玉为床,金作马”,只是物质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选项错误;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D选项错误。
故选:B。
【变式2-1】(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成语的本义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云清雾散 B.木已成舟 C.风吹草动 D.火上浇油
【答案】D
【解析】A、云清雾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木已成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风吹草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火上浇油过程中有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2-2】(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传统工艺,古诗词或俗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曾青(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B.爆竹声中一岁除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酒香不怕巷子深
【答案】D
【解析】A、曾青(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即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
B、爆竹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
D、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考向03 工艺流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3】(2023·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肉豆浆是襄阳人早餐的标配,豆浆的制作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冷水泡豆 B.磨豆制浆 C.过滤豆渣 D.燃柴煮浆
【答案】D
【解析】A、冷水泡豆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磨豆制浆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过滤豆渣的过程中,只是将不溶性固体颗粒分离出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柴煮浆的过程中伴随着燃烧,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如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变式3-1】(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天工开物”是指人利用自然规律开创物质财富。下列过程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海水晒盐 B.粮食酿酒 C.烧石成灰 D.烧窑制砖
【答案】A
【解析】A、海水晒盐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粮食酿酒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烧石成灰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烧窑制砖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变式3-2】(2023·四川·统考中考真题)阆中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以下生产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原料 B.搅拌混匀
C.入坛发酵 D.成品装瓶
【答案】C
【解析】A、清洗原料,只是洗去原料表面的灰尘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搅拌混匀,只是将原料等混合均匀,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入坛发酵,有醋酸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成品装瓶,只是将醋装入瓶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考向04 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例4】(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潮解过程是物理变化;②变质过程是化学变化;③变质过程是物理变化;④潮解过程是化学变化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A。
【变式4-1】(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答案】C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 铜雕锈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枯木腐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冰雪消融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火山烈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BD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C。
【变式4-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有白色固体生成 B.看到耀眼的白光
C.变化中放出大量的热 D.镁条形状改变
【答案】A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要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发出耀眼的白光、镁条形状改变、放出大量的热,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A。
【变式4-3】天然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天然气分子间距离变大
B.发光,并放出热量
C.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D.不再闻到气味
【答案】C
【解析】A、分子间间距变大,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水蒸发变为水蒸气,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但是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发光、放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不再闻到气味,天然气本身是无味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不能只根据
现象
判断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有其他物质生成
。
(1)如灯泡通电发光,是
物理变化
。
(2)如轮胎“爆胎”、蒸汽锅炉因压力过大而爆炸,是
物理变化
;
(3)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等,是
化学变化
。
涉及
物理变化
的成语:沙里淘金、花香四溢、刻舟求剑、海市蜃楼、破釜沉舟、凿壁偷光、大海捞针等。
涉及
化学变化
的成语:火烧赤壁、钻木取火、玉石俱焚等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
伴随现象
发生,但是出现化学变化的
伴随现象
,
不一定
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
物理变化
。
)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1.物质的性质
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概念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性质 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腐蚀性和毒性等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判断依据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性质和用途关系 (
反映
) (
决定
) (
决定
) (
变化
) (
反映
) (
用途
) (
性质
)
2.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性质;而“镁条燃烧”则是变化。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如冰和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考向0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
【例1】(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C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冰、雪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和凝华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植物秸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述的是月光照射,溪水流淌,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1】(2023·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可燃性 B.常温下呈固态 C.难溶于水 D.熔点高
【答案】A
【解析】A、可燃性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B、常温下呈固态是物质的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C、难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熔点高是物质的熔点,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故选A。
【变式1-2】(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下列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
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密度略小于空气 D.不支持燃烧
【答案】D
【解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A、氮气无色无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氮气难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氮气不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考向02 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例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 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
【答案】C
【解析】A、天然气因为具有可燃性所以用作燃料,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是氮气含有氮元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可转化为硝酸和氮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盐酸可以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故选C。
【变式2-1】(2023·宁夏·统考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B.天然气作燃料
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D.稀盐酸除铁锈
【答案】A
【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稀有气体作电光源是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后,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A正确;
B、天然气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B错误;
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C错误;
D、稀盐酸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发生化学反应,将其除掉,利用了化学性质,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变式2-1】(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以下属于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是
A.用漏勺从锅中捞取小汤圆
B.用武德合金做电路保险丝
C.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
D.用盐酸去除铁架台上铁锈
【答案】D
【解析】A、用漏勺从锅中捞取小汤圆,是因为小汤圆和其它物质的颗粒大小不同,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B、用武德合金做电路保险丝,是因为武德合金熔点低,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C、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D、用盐酸去除铁架台上铁锈,是因为盐酸显酸性,盐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故选D。
(
1.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根据物质的性质可推测物质的用途,同样根据物质的用途可分析其性质。如用作燃料的物质一定具有
可燃性
,制作炊具的材料具有
导热性
等。
2.判断物质性质的关键是看物质性质的表现形式,即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体现的就是化学性质。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体现的就是物理性质。
)
考点三 基本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 A+B+....→C C→A+B+... A+BC→B+AC AB+CD→AD+CB
特征 (
点燃
)多变一 (
△
)一变多 单换单 双交换,价不变
举例 3Fe+2O2======Fe3O4 2KMnO4====K2MnO4+MnO2+O2↑ Fe+CuSO4==FeSO4+Cu NaOH+HCl==NaCl+H20
2.其他反应类型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2)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
类型 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
定义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甚至不易察觉的反应,即缓慢氧化
举例 碳在氧气中然后 动植物呼吸、铁生锈、食物腐烂
联系 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例如:CuO+H2Cu+H2O( H2具有还原性)。
1.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高温3CO+ Fe203===2Fe+3CO2。
2.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3.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Ca(OH)2+CO2=====CaCO3↓+H20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4.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
点燃
)5.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CaO+H2O====Ca(OH)2反应属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反应,如CH4+2O2====CO2+2H2O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
考向01 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
【例1】(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事实,书写及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选项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化合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项中方程式未配平,故A错误;
B、银的金属活动性较氢弱,所以银和盐酸不反应,故B错误;
C、碳酸钙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C正确;
D、一氧化碳和三氧化二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其化学方程式为 。复分解反应中,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改变,而该过程中碳元素和铁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所以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1-1】(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铁与稀盐酸反应: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C.在高温下分解
D.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D
【解析】A. 铁与稀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在高温下分解,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1-2】(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HCl参与的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向02 结合传统文化或工艺判断反应类型
【例2】(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十八世纪工业生产碳酸钠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反应条件均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属于置换反应 B.②属于复分解反应
C.③属于分解反应 D.④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反应①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②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反应③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反应④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2-1】(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我国宋代《梦溪笔谈》中有“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记载,其化学反应原理为,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化合反应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的定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分解反应的定义: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两个化合物之间相互交换成分发生的反应;
由该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金属单质铁与化合物硫酸铜发生反应生成单质铜和化合物硫酸亚铁,所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B。
【变式2-2】(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郴州有丰富的溶洞资源。溶洞中钟乳石、石笋的形成与下面反应有关: ,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A、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C、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D、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红糖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等功效。下列用甘蔗制红糖的主要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石辘碎蔗 B.削蔗去杂 C.火煮熬糖 D.渣汁分离
【答案】C
【解析】A、石辘碎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削蔗去杂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热锅熬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渣汁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描写春节的诗句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D.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答案】B
【解析】A、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涉及爆竹燃放,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3.成语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的含义主要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A.百炼成钢 B.水滴石穿 C.火中取栗 D.绳锯木断
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A、炼钢时,生铁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B、水滴石穿时,碳酸钙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C、火中取栗时,栗发生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D、绳锯木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故选D。
4.同学们考试中的以下行为,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做深呼吸 B.折叠试卷 C.削铅笔芯 D.涂答题卡
【答案】A
【解析】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深呼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B、折叠试卷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削铅笔芯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涂答题卡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湖北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下列非遗项目涉及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熔化麦芽糖制备天门糖塑 B.沔阳三蒸制成熟食
C.用棕叶包制端午粽子 D.用针线制作汉绣
【答案】B
【解析】A、熔化麦芽糖制备天门糖塑,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沔阳三蒸制成熟食,发生了蛋白质变性等,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用棕叶包制端午粽子,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针线制作汉绣,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6.化学为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液氢和液氧作为推进剂,下列属于液氢化学性质的是
A.沸点低 B.密度小 C.能燃烧 D.无色无味
【答案】C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沸点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密度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该选项符合题意;
D、无色无味均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做助燃剂 B.氢气做火箭推进剂
C.氦气填充飞艇 D.氮气做保护气
【答案】C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A、氧气做助燃剂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错误;
B、氢气做火箭推进剂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错误;
C、氦气填充飞艇是利用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正确;
D、氮气做保护气属于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错误。
故选C。
8.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A.农村用沼气作燃料 B.用活性炭来除掉冰箱中的异味
C.CO2用来灭火 D.盐酸用于除水垢
【答案】C
【解析】A、用沼气作燃料,是因为沼气具有可燃性,可燃性是沼气的化学性质。
B、用活性炭来除掉冰箱中的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吸附性是活性炭的物理性质。
C、CO2用来灭火的原因一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这是物理性质;二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是化学性质。
D、盐酸用于除水垢,是盐酸能与水垢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利用了盐酸的化学性质。
综上所述:选择C。
9.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B.干冰用于人工增雨 增雪
C.用石墨制造金刚石 D.用水灭火
【答案】C
【解析】A、用洗洁精清洗餐具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增雨 增雪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C、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物质,用石墨制造金刚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该性质是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正确;
D、用水灭火是利用水汽化能吸热,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C。
10.我国古代书法家用墨(含炭黑等物质)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其中利用的炭黑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较小 B.难溶于水 C.不容易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D.黑色粉末
【答案】C
【解析】A、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难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不容易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选出来,属于化学性质,该选项符合题意;
D、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氢气充节日气球 B.细铜丝制家中导线
C.铁粉做食品脱氧剂 D.食盐作冬天融雪剂
【答案】C
【解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A、用氢气充节日气球是利用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细铜丝制家中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铁粉做食品脱氧剂是利用铁能生锈的化学性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食盐作冬天融雪剂,食盐溶于水,凝固点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如图所示,如果用一个圆表示化合反应,另一个圆表示氧化反应,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图中“C”区域的是
A.2HgO2Hg+O2↑ B.C+O2CO2
石蜡+O2CO2+H2O D.CO2+H2O=H2CO3
【答案】B
【解析】A、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且该反应为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C、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含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为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与氧气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13.下列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四个反应,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A、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下列HCl参与的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NH3+HCl=NH4Cl B.Mg+2HCl=MgCl2+H2↑
C. D.HCl+NaOH=NaCl+H2O
【答案】A
【解析】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B、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B错误;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C错误;
D、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5.物质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称为水解反应。例如:Al2S3+6H2O=2Al(OH)3↓+3H2S↑。根据上述观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NaClO的水解产物是NaOH和HClO B.BaO2的水解产物是Ba(OH)2和H2O2
C.PCl3的水解产物之一是PH3 D.Ca3N2水解产物是Ca(OH)2和NH3
【答案】C
【解析】物质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中,水分子分成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分别与另一种物质中的离子结合生成两种化合物。
A、由Al2S3+6H2O=2Al(OH)3↓+3H2S↑可知,NaClO的水解产物是NaOH和HClO,选项正确;
B、由Al2S3+6H2O=2Al(OH)3↓+3H2S↑可知,BaO2的水解产物是Ba(OH)2和H2O2,选项正确;
C、由Al2S3+6H2O=2Al(OH)3↓+3H2S↑可知,PCl3的水解产物是P(OH)3和HCl,选项错误;
D、由Al2S3+6H2O=2Al(OH)3↓+3H2S↑可知,Ca3N2水解产物是Ca(OH)2和NH3,选项正确,故选C。
16.我国宋代《梦溪笔谈》中有“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记载,其化学反应原理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氧化反应
【答案】B
【解析】置换反应的定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由该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金属单质铁与化合物硫酸铜发生反应生成单质铜和化合物硫酸亚铁,所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