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盐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某校实验室将药品按分类放在不同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药品柜编号 ① ② ③ ④ ……
药品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 盐酸 硫酸 二氧化锰 氧化铜 氯化钠 硫酸钠
该实验室新购进部分生石灰和纯碱,应将它们分别放在
A.③和① B.④和① C.③和④ D.①和②
2.氯乙烷(C2H5Cl)是运动场上常备的局部麻醉剂。下列有关氯乙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乙烷属于盐 B.氯乙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氯乙烷中共有 8个原子 D.氯乙烷中 C、H、Cl元素质量比为 2:5:1
3.对于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上方出现白烟
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
C.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红色固体变黑
D.无水硫酸铜上滴几滴水,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4.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上的三位航天员成功返回。以下是他们的“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开课内容,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航天员在水球中形成正反两个像实验 B.乒乓球在水中的悬浮实验
C.泡腾片放入水球后变成气泡球实验 D.航天员太空转身实验
5.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铁粉、碳粉、CuO粉末 滴加稀盐酸
B 区分NaOH溶液和溶液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C 除去中的生石灰 高温煅烧
D 除去溶液中的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A.A B.B C.C D.D
6.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肥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B.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嗅到刺激性气味
C.氯化钾(KCl)和磷酸二氢钾(KH2PO4)都属于复合肥料
D.化肥的过度使用会造成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改良
7.下列各组离子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呈无色的是
A.Ca2+、Cu2+、、Cl-
B.Ag+、Mg2+、、Cl-
C.Na+、K+、、
D.K+、Ca2+、Cl-、
8.用括号内的物质不能区分的一组是
A.NaCl固体、NH4NO3固体 (水)
B.K2CO3溶液、BaCl2溶液 (稀硫酸)
C.铁粉、氧化铜粉末 (稀盐酸)
D.NaOH溶液、Na2CO3溶液 (酚酞)
9.下列关于NaCl、Na2CO3、NaHCO3、CaCO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属于盐类
B.都易溶于水
C.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D.都可用作调味品
10.向100gCuCl2溶液中逐滴滴加40 g NaOH溶液并振荡,恰好充全反应。过滤,将滤渣烘干得到9.8g固体N。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类型是中和反应 B.固体N的颜色为蓝色
C.滤液中的溶质为NaCl D.40g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11.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酚酞溶液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C.用水区分碳酸钙粉末和碳酸钠粉末 D.用水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12.将CO2通入滴有酚酞的BaCl2、NaOH混合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或变为无色
B.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C.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NaCl
D.反应过程中,溶液里的、NaOH的质量分数均减小
二、填空与简答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
②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③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 。
④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 。
⑤ 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14.为深度学习酸、碱、盐有关知识,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中和反应探究活动。实验开始后将注射器内的液体缓慢地全部注入烧瓶内,用p田传感器测得烧瓶内溶液的pH变化如图1所示。
(1)图1中c点所示溶液中所含溶质是 (填化学式)。
(2)下列试剂不能验证反应到达c点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镁条 B.硝酸银溶液 C.无色酚酞试液 D.氧化铜
(3)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盐酸中存在的微粒有水分子和氯化氢分子
B.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子
C.和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消耗
D.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15.按要求从镁单质、氯酸钾、二氧化硫、氢氧化钠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一种可燃烧的金属 ;
(2)导致酸雨的氧化物 ;
(3)一种易溶于水的碱 ;
(4)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盐 。
16.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石墨 ②生石灰 ③干冰 ④氯化钠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2)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
(3)可用作调味品的是 。
(4)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
17.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用相应序号填空。
①氧气 ②氢气 ③小苏打 ④碳酸钙 ⑤氯化钠 ⑥硝酸钾
(1)最清洁的燃料是 。
(2)用于发酵食品的是 。
(3)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是 。
(4)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是 。
(5)能使燃料燃烧更旺的气体是 。
18.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C转化为E的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能发生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1)A生成B和C的化学方程式是 。
(2)C的一种用途为 。
(3)D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超细碳酸钙可用于生产钙片、牙膏等产品。利用碳化法生产超细碳酸钙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如下:
(1)石灰石中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石灰窑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2)在乳化池中,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 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3)过筛的目的是拦截 (填“大于”或“小于”)筛孔直径的颗粒。
(4)碳化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科学探究题
20.盐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物质。在实验课上,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与盐酸有关的探究。
[探究一]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1: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实验中观察到甲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产生的气体,检验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于是继续进行探究。
[探究二]乙试管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2:小组同学取少量实验后乙试管中的溶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 ,证明稀盐酸和石灰水发生了反应。
稀盐酸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三]混合后废液中的溶质成分。
小组同学将实验1中甲、乙两个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 猜想三:NaCl和Na2CO3
[进行实验]实验3: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无明显现象,证明猜想二不正确。
实验4:另取滤液, (填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三成立。
[拓展应用]如果在实验1的甲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所得到的溶液,无须另加试剂,只要对溶液进行 (填操作名称),即可从中得到NaCl固体。
四、计算题
21.在含少量NaCl的某纯碱样品23g中加入盐酸,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与盐酸的用量关系如图所示。计算当恰好完全反应时:
(1)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__________ g。
(2)此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属于氧化物。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属于盐,药品柜③是存放氧化物的,药品柜④是存放盐的,故选C。
2.B
【详解】A、氯乙烷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不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盐,错误;
B、氯乙烷中碳元素、氢元素、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5):35.5=48:10:71,所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正确;
C、氯乙烷是由氯乙烷分子构成,一个氯乙烷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其中共有2+5+1=8个原子,错误;
D、氯乙烷中C、H、Cl元素质量比为(12×2):(1×5):35.5=48:10:71,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上方出现白雾,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选项错误;
C、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选项错误;
D、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硫酸铜晶体,无水硫酸铜上滴几滴水,白色固体变为蓝色,选项正确,故选D。
4.C
【详解】A.航天员在水球中形成正反两个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乒乓球在水中的悬浮是由于乒乓球受有浮力,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泡腾片放入水球后变成气泡球是因为泡腾片中的酸与其中的碳酸氢钠等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航天员转身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A、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生成,碳粉不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变蓝色,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B、NaOH溶液与Na2CO3溶液均显碱性,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均显红色,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除去了目的物,不符合题意;
D、铜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发生反应,其不能除去其中的硫酸锌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A、化肥能给农作物提供营养素,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说法正确;
B、铵态氮肥与熟石灰反应产生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说法正确;
C、氯化钾(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说法错误;
D、化肥的过度使用会造成土壤酸化,可以加入熟石灰改良土壤的酸性,说法正确。
故选:C。
7.D
【分析】强酸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离子,溶液呈无色则不含铜离子、铁离子、亚铁离子等。
【详解】A、铜离子在溶液中为蓝色,错误;
B、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C、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D、四种离子之间不会结合生成气体、沉淀和水,与氢离子不会结合生成气体、沉淀和水,且在溶液中均为无色,正确。
故选:D。
8.D
【详解】A. NaCl固体溶于水既不放热,也不吸热,溶液温度不变,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用水可以区分两种固体,选项正确;
B. K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BaCl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沉淀,现象不同,可以用稀硫酸区分两种溶液,选项正确;
C. 铁粉与稀盐酸产生气泡,氧化铜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呈蓝色,现象不同,可以用稀盐酸区分两种粉末,选项正确;
D. NaOH溶液与Na2CO3溶液均显碱性,加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均呈红色,现象相同,不能用酚酞试液区分两种溶液,选项错误,故选D。
9.A
【详解】A、NaCl、Na2CO3、NaHCO3、CaCO3均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盐类,故选项说法正确。
B、NaCl、Na2CO3、NaHCO3都易溶于水,CaCO3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Na2CO3、NaHCO3、CaCO3能与稀盐酸反应,氯化钠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NaCl可用作调味品,Na2CO3、NaHCO3、CaCO3不能用作调味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0.A
【详解】A、中和反应为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氯化铜为盐而非酸,符合题意;
B、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滤渣为氢氧化铜,蓝色,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铜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滤液中只有NaCl,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铜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滤渣为9.8g,可知氢氧化铜的质量为9.8g,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得氢氧化钠的质量,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解得x=8g,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不符合题意;
11.A
【详解】A、由于酸性和中性溶液遇酚酞均不能使其变色,而稀盐酸显酸性、食盐水显中性,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A符合题意;
B、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而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不同,所以用燃着的木条可以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碳酸钙不溶于水,而碳酸钠溶于水,所以用水可以区分碳酸钙粉末和碳酸钠粉末,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氢氧化钠溶于水后会放热,所以溶液的温度会升高;而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现象不同,所以用水可以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B
【详解】A、因为氢氧化钠属于碱,能使酚酞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碱性会减弱或消失,所以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或变为无色,故A说法正确;
B、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故B错;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最后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故C说法正确;
D、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可知BaCl2、NaOH都是反应物,在不断减少,所以质量分数在不断减小。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3. ①② ③
【详解】①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方程式。
②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方程式。
③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方程式。
④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反应方程式。
⑤ 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①②,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③。
14.(1)NaCl、HCl
(2)BC
(3)A
【详解】(1)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点时溶液pH<7,说明盐酸过量,则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2)A、镁条能与盐酸反应,则能证明溶液中含有盐酸,即能证明反应到达c点,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银与氯化钠、盐酸反应均能生成氯化银沉淀,则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盐酸,即不能证明反应到达 c点,符合题意;
C、酚酞遇酸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则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无色,可能为c点,也可能为b点,符合题意;
D、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则能证明溶液中含有盐酸,即能证明反应到达c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3)A、由图可知,盐酸中存在的微粒为水分子和氢离子和氯离子,而不是氯化氢分子,该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为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反应生成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前后钠离子和氯离子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D、恰好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5.(1)Mg
(2)SO2
(3)NaOH
(4)KClO3
【详解】(1)镁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可燃烧的金属为镁单质,化学式为:Mg;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氧化物,化学式为:SO2;
(3)氢氧化钠能溶于水,是易溶于水的碱,化学式为:NaOH;
(4)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氯酸钾由钾离子和氯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在二氧化锰催化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化钾的化学式为:KClO3。
16.(1)③
(2)①
(3)④
(4)②
【详解】(1)干冰升华时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③;
(2)石墨化学性质较稳定且质地较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痕迹,所以铅笔制造时笔芯用石墨,故填①;
(3)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剂,故填④;
(4)生石灰具有吸水性,能够用作干燥剂,故填②;
17.(1)②
(2)③
(3)④
(4)⑤
(5)①
【详解】(1)氢气燃烧生成水,比较环保,是最清洁的燃料,故填:②;
(2)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可用于发酵食品,故填:③;
(3)碳酸钙可用于建筑材料,故填: ④;
(4)氯化钠有咸味,是常用的调味品,故填:⑤;
(5)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料燃烧的更旺,故填:①。
18. 用作食品干燥剂(合理即可)
【分析】由题意可知,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A是碳酸钙,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则D是碳酸钠,A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C转化为E的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则C是氧化钙,E是氢氧化钙,且D和E可发生反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1)A生成B和C的反应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是氧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建筑材料等;
(3)D是碳酸钠,E是氢氧化钙,D和E反应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 ;
(2)用作食品干燥剂(合理即可);
(3)。
【点睛】在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9. CaCO3 CaCO3CaO+CO2↑ 化合 CaO+H2O=Ca(OH)2 大于 Ca(OH)2+CO2=CaCO3↓+H2O
【详解】(1)石灰石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故填:CaCO3;CaCO3CaO+CO2↑;
(2)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填:化合;CaO+H2O=Ca(OH)2;
(3)过筛的目的是拦截大于筛孔直径的颗粒。故填:大于;
(4)碳化塔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填:Ca(OH)2+CO2=CaCO3↓+H2O。
20.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导管口b处,小木条熄灭 溶液呈无色 NaC1和CaCl2 Na2CO3溶液(合理即可) 用pH试纸测定其pH> 7(合理即可) 蒸发结晶
【详解】[探究一]
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实验中观察到甲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用图20所示装置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从a端进入,检验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导管口b处,小木条熄灭。
[探究二]
实验2:小组同学取少量实验后乙试管中的溶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呈无色,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完全反应,证明稀盐酸和石灰水发生了反应。
稀盐酸和石灰水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三]
小组同学将实验1中甲、乙两个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氯化氢,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提出问题]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 NaC1和CaCl2 猜想三:NaCl和Na2CO3
[进行实验]
实验3: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证明猜想二不正确。
实验4:另取滤液,用pH试纸测定其pH> 7,证明猜想三成立。
[拓展应用]
如果在实验1的甲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所得到的溶液,无须另加试剂,只要对溶液进行蒸发结晶即可从中得到NaCl固体。
21.(1)8.8(2)92.2%。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图即可知道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从而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详解】(1)据图可以看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x=21.2g
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92.2%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2.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本题的关键是从关系图中找到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