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基础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氨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B 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紫色变红 二氧化碳分子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C CuSO4溶液和Na2SO4溶液的颜色不同 两种溶液中的阳离子不同
D 在阳光下,看到空气中灰尘颗粒的运动 分子很小且不断运动
A.A B.B C.C D.D
2.已知某固体粉末由CaCO3、MgCO3、KHCO3、NaHCO3四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将该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4.4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KHCO3+HCl=KCl+CO2↑+H2O;MgCO3+2HCl=MgCl2+CO2↑+H2O)
A.若固体粉末质量为9克,则混合物的可能组成有2种
B.若固体粉末质量为10克,则混合物一定由CaCO3和KHCO3组成,且质量比一定为1∶1
C.若固体粉末质量为8.4克,则混合物一定由MgCO3和NaHCO3组成,质量比可能为2∶1
D.若无论组成成分质量如何变化,固体粉末质量为一定值,则固体一定由MgCO3和NaHCO3组成
3.某同学在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他对反应后的滤液很感兴趣,遂向该滤液中不断加入碳酸钠溶液并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横坐标x可表示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B.a点对应的纵坐标c的数值为7
C.b点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1种
D.据图象可知制二氧化碳时盐酸不足
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取样,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B 检验氯化钙溶液中含有稀盐酸 取样,加入适量的碳酸钙
C 除去氯化铜溶液中的氯化锌 加入过量的锌,过滤
D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将混和气体点燃
A.A B.B C.C D.D
5.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空气和呼出气体 伸入燃着的木条 通入水中
B 硬水和软水 观察颜色 煮沸
C 铁粉和木炭粉 用磁铁吸引 观察颜色
D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加入二氧化锰 加入硫酸铜溶液
A.A B.B C.C D.D
6.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共存,而且加入酚酞显红色的是
A.NaOH、、 B.NaCl、、Na2CO3
C.NaCl、HCl、Ba(NO3)2 D.、Na2CO3、
7.下列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医用酒精敞口久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B.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C.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混合长时间研磨
D.聚乙烯塑料产品燃烧
8.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Ba2+、Cl-、SO42-
B.H+、Ag+、Cl-
C.K+、Cu2+、Cl-
D.Na+、OH-、NO3-
9.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缅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入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宝石的成分复杂,其中含有的Al2O3属于盐
C.“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传入中国。茶叶中含有维生素C,其化学式为C6H8O6,C6H8O6由20个元素组成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H4燃烧只生成CO2
10.烧杯中盛有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滴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产生白色沉淀
B.bc段溶液质量增加86.3g
C.c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5%
D.向d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
11.烧杯中盛有 8.0g CuO,向其中逐滴滴加100.0g 稀硫酸,然后再在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 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中有2种溶质
B.b~c 点之间(不包括c点)对应的固体中有 Cu(OH)2
C.m=4.66
D.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为维持好碳、氧循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B.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
D.为保护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要处理后排放
二、填空与简答
1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习的特点。
(1)现有下列微粒:①Ca2+ ②3C ③3N2 ④。其中能表示3个分子的是 (填序号);①和④两种微粒可以构成一种化合物,其化学式是 ,构成的化合物的物质类别属于 (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2)高锰酸钾是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加热可生成锰酸钾(K2MnO4)。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是 ,其中锰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最简整数比)。
14.有四种物质:A.熟石灰 B.活性炭 C.干冰 D.硝酸钾,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2)可作复合肥的是
(3)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 ;
(4)能吸附冰箱异味的是
15.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现有①小苏打②胆矾③硫酸三种物质,请按要求填写序号。
(1)可用于除去铁锈的是 。
(2)可用于生产发酵粉的是 。
(3)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 。
16.金属冶炼技术最早起源于我国.考古发现,300多年前我国古代民间工匠们就掌握了较成熟的“火法炼铜”技术.“火法炼铜”是用炭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从而将铜还原出来. 李白《秋浦歌》中的一首描写的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火法炼铜”的热烈场面.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 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唐代属池州府,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古代时著名的铜、银产地. 这首诗的意思是:“炉中的炭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 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工人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他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寒川,也有译作寒冷的山 谷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诗句中描写了炭的燃烧现象是 ,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 为使炭充分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 .
(2)“火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3)河水是人类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下列有关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寒冷河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 寒冷河水中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
C. 农药、化肥会污染河水 D. 用活性炭可将河水净化为纯净水.
17.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对水的研究从没停止过。
(1)1782年,卡文迪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得到“易燃空气”,该气体是 (填名称),把该气体和氧气混合点火发生爆鸣,产生水,他认为水是一种元素。根据实验事实,你认为他观点错误的理由是 (填序号)。
A.“易燃空气”和氧气中都含有水
B.反应物只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2)1783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高温的铁枪管,得到“易燃空气”和四氧化三铁,确定了水的组成,该化学方程式为 。
(3)我们用图1装置电解水也可得出水的组成,b管得到气体是 。
(4)海水中含有NaCl、Na2SO4、MgCl2等。直接电解海水,主要发生的电解反应是: ,产生的碱与海水中离子作用,产生白色难溶固体易覆盖电极,该固体的化学式是 。我国科学家最新科研成果解决了该问题,原理如图2,聚合物膜的作用是 。
18.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钠盐,且A、D都由三种元素组成,E是红棕色固体,且与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有黑色粉末生成,C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图中“一”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2)反应①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一个即可): 。
19.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略去),其中D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B是金属氧化物,C为最常见的液体,且C与E元素组成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 。
(2)写出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A→D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室常分解E来制备氧气,实验过程需要加入MnO2作为催化剂。MnO2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粗MnO2的提纯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将粗MnO2(含有较多的MnO和MnCO3)样品转化为纯MnO2的实验,其流程如下:
①加稀硫酸之前粗MnO2样品必须先研磨,目的是 ,实验室使用的研磨仪器是 (写名称)。
②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请补充完整):
5MnSO4+2NaClO3+ =5MnO2+Cl2+4H2SO4+Na2SO4。
③本实验流程中可用于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三、科学探究题
20.某化学兴趣小组演示了“吹气生火”实验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向过氧化钠粉末中不断吹气,观察到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在导管口P处放置 (写出具体操作的现象),同时还观察到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
探究二:试管内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②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1:CO2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
猜想2:H2O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OH;
猜想3:CO2和H2O均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 。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产生 固体成分含有碳酸钠
②取适量①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固体成分含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 反应,猜想 正确。
【拓展延伸】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时,一旦失火,不能选用 (填字母序号)灭火。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细沙 C水基型灭火器
四、计算题
21.取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10.6克于烧杯中,完全溶解于一定量的水中,向所得溶液中滴加10%的稀盐酸,所加稀盐酸与生成气体质量如图所示,求:
(1)写出图中A点表示的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
(2)图中BC段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
(3)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NH3有刺激性主要证明NH3具有挥发性,且NH3本身具有刺激性味,不可以说氨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故选项错误;
B、CO2分子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因为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可以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错误;
C、CuSO4溶液和Na2SO4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不同,所以溶液颜色不同,CuSO4中铜离子显蓝色,则CuSO4溶液显蓝色,而Na2SO4中的钠离子没有颜色,则Na2SO4溶液是无色,故选项正确;
D、灰尘为一种极小的颗粒,由于光照在灰尘上发生漫反射,我们才可以看到,而分子的扩散为分子间运动,肉眼不可见,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C
【分析】若二氧化碳分别全是其中一种物质产生的,则需要CaCO3、MgCO3、KHCO3、NaHCO3四种物质中的质量分别为x、y、z、a,则
,,解得x=10g;
,,解得y=8.4g;
,,解得z=10g;
,,解得a=8.4g。
【详解】A.若固体粉末质量为9克,则混合物的可能组成有:碳酸钙和碳酸镁,碳酸钙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钾和碳酸镁,碳酸氢钾和碳酸氢钠,共4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若固体粉末质量为10克,则混合物一定由CaCO3和KHCO3组成,且质量比可以是任意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若固体粉末质量为8.4克,则混合物一定由MgCO3和NaHCO3组成,质量比可能为2∶1,也有可能是任意比,因为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8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若无论组成成分质量如何变化,固体粉末质量为一定值,则固体一定由MgCO3和NaHCO3,或者是碳酸钙和碳酸氢钾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3.D
【详解】A.碳酸钠先和溶液中的盐酸反应,当完全时,溶液呈中性,pH=7,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在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的过程中,溶液呈中性,故会出现如ab一段pH不变的情况,当氯化钙反应完之后再继续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pH逐渐大于7,故A正确;
B.在a点时,盐酸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7,故B正确;
C.在b点时,氯化钙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故C正确;
D.根据滤液的pH<7可知,制二氧化碳时,盐酸过量,故D不正确。故选D。
4.B
【详解】A.根据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分析解答;
B.根据盐酸的性质分析解答;
C.根据氯化铜和氯化锌的性质分析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A.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显碱性,取样,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都变红,无法区分,故错误;
B. 检验氯化钙溶液中含有稀盐酸。取样,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而碳酸钙与氯化钙不反应。正确;
C. 除去氯化铜溶液中的氯化锌。加入过量的锌,过滤。由于锌与氯化铜发生反应,将需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了。故错误;
D.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将混和气体点燃。由于一氧化碳的量很少,气体无法点燃。故错误。
5.D
【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以及鉴别方法
【详解】A、空气和呼出气体,伸入燃着的木条,呼出气体因为含氧量低燃着的木条会很快熄灭,空气不会,可以用于鉴别,通入水中,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B、硬水和软水都是无色液体,无法观察颜色进行区分,煮沸硬水会有少量白色固体产生,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铁粉和木炭粉,铁粉可以用磁铁吸引,而木炭粉不可以,可以鉴别,两种粉末都是黑色,无法通过颜色鉴别,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会产生气泡,水不会,可以用二氧化锰鉴别,加入硫酸铜过氧化氢会产生氧气,而水不可以,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过氧化氢在硫酸铜溶液的催化下会产生氧气。
6.B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NaOH与CuSO4、H2SO4均能发生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钠和水,故选项错误;
B、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Na2CO3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显红色,故选项正确;
C、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故选项错误;
D、H2SO4与Na2CO3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7.A
【详解】A、医用酒精敞口久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是因为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主要发生两个反应:碳酸钙、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涉及了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混合长时间研磨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涉及了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聚乙烯塑料产品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涉及了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pH=13,溶液呈碱性。A、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形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可共存; B、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水,不可共存,银离子与氯离子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可共存;C、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硫酸铜沉淀,不可共存;D、 在碱性溶液中钠离子,氢氧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可以共存,故D正确。
【点睛】灵活应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顺利完成本题的重要保证。
9.A
【详解】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符合题意;
B、氧化铝是由Al、O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C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能论个数,不符合题意;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分析】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然后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之后无反应发生。所以ab段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bc段为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cd段为碳酸钠过量。
【详解】A. ab段产生气泡,无白色沉淀,错误。
B.溶液增加质量为212g-106g-19.7g=86.3g
C. 设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m,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所以c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错误。
D. d碳酸钠过量,溶液为碱性,则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错误。
故选:B。
11.C
【详解】A、滴加稀硫酸,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由图可知,a点不溶固体的质量为零,所滴加稀硫酸恰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硫酸铜1种溶质,故A错误;
B、由图可知,a~b点之间(不包括a点)硫酸过量,b点滴加Ba(OH)2溶液后,Ba(OH)2先和过量的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反应完以后,Ba(OH)2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所以b~c 点之间(不包括 c 点)是Ba(OH)2和硫酸反应,对应的固体中只有BaSO4,故B错误;
C、d点处,铜离子、硫酸根离子完全变成沉淀,对应的固体为硫酸钡和氢氧化铜,c点对应的m为过量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数值,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铜元素质量不变,为:,所以氢氧化铜的质量为:,生成硫酸钡的总质量为:37.76g-9.8g=27.96g,设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x,
解得x=23.3g,所以过量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27.96g-23.3g=4.66g,m=4.66,故C正确;
D、100.0g 稀硫酸中的硫酸根全部转化到硫酸钡中,所以硫酸中硫酸根的质量为:,硫酸的质量为:,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D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A、为维持好碳、氧循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故不符合题意;
B、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故不符合题意;
C、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是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的,因为焚烧塑料袋产生的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故符合题意;
D、为保护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要处理后排放,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故不符合题意。
13. ③ CaSO4 盐 +6 55:64
【详解】(1)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N2表示3个氮分子;①Ca2+和④可构成硫酸钙,其化学式为:CaSO4;硫酸钙是由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属于盐;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可得锰酸钾(K2MnO4)中,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1)×2+x+(-2)×4=0,解答x=+6;K2MnO4中锰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5:(16×4)=55:64。
14.(1)C
(2)D
(3)A
(4)B
【详解】(1)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可用于人工降雨;
(2)硝酸钾中含有K、N元素,属于复合肥;
(3)熟石灰氢氧化钙呈碱性,能改良酸性土壤;
(4)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冰箱异味。
15.(1)③
(2)①
(3)②
【详解】(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硫酸可以和氧化铁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铁,可用于除去铁锈,故填③;
(2)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稳定性较差,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面食蓬松,能与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可用于生产发酵粉,故填①;
(3)胆矾是硫酸铜晶体的俗称,配制波尔多液的原料是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故胆矾(CuSO4 5H2O)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故填②。
16. 炉中的炭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 碳原子与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 鼓入大量的空气 C+2CuO2Cu+CO2↑ 置换反应 B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现象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的,该诗句中描写了炭的燃烧现象是炉中的炭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碳原子与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为使炭充分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鼓入大量的空气,使炭充分燃烧。(2)“火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C+2CuO 2Cu+CO2↑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3)河水是人类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下列有关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寒冷河水中水分子不会停止了运动,故A错误;B、寒冷河水中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温度变化会引起水体积变化,这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故B正确;C、农药、化肥会污染河水,应适量使用,不可大量使用,故C正确;D、用活性炭不可将河水净化为纯净水,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但不可吸附水中一些钙镁等离子,故D错误。
点睛∶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但不可吸附水中一些钙镁等离子,可以净化水,但不会净化为纯净水。分子是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17.(1) 氢气 BC
(2)
(3)氧气/O2
(4) Mg(OH)2 使离子不能进入电极或分离出水分子或分离离子与水分子或过滤掉离子等合理即可
【详解】(1)锌和稀硫酸反应得到的可燃性气体是氢气,故填:氢气;
A、“易燃空气”和氧气中不含有水,错误;
B、反应物只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生成物中应该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属于化合物,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氢气和氧气混合生成物质,属于化合反应,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故填:BC;
(2)铁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氢气和四氧化三铁,故填:;
(3)电解水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b中气体体积小,是氧气,故填:氧气或 O2;
(4)电解产生的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产生氢氧化镁是白色沉淀,故填:Mg(OH)2;
图中可知,聚合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离子不能通过就不会反应,故填:使离子不能进入电极或分离出水分子或分离离子与水分子或过滤掉离子等合理即可。
18. Na2CO3 复分解
【详解】C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所以C是二氧化碳,E是红棕色固体,E会转化成C,所以E是氧化铁,B会与氧化铁反应,并能转化成二氧化碳,所以B是一氧化碳或碳,A、D都会转化成二氧化碳,其中A是钠盐,且A、D都由三种元素组成,所以A是碳酸钠,D是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1) A是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
(2)反应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或氯化钙等)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或氯化钠等),属于两种化合物互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氧化铁转化得到二氧化碳,可以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9. H2O2 H2O+CaO=Ca(OH)2 Ca(OH)2+CO2=CaCO3↓+H2O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研钵 4H2O H2SO4、NaClO3
【分析】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D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即碳酸钙,C为最常见的液体,且C与E元素组成相同,碳酸钙会转化成C,所以C是水,水和F可以相互转化,E会转化成水和F,所以E是过氧化氢,F是氧气,碳酸钙转化成的B会与水反应,所以B是氧化钙,转化成的A会转化成碳酸钙,所以A是氢氧化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1)E是过氧化氢,E的化学式为H2O2。
(2)B和C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3)A→D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①加稀硫酸之前粗MnO2样品必须先研磨,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实验室使用的研磨仪器是研钵;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量不变可得,5MnSO4+2NaClO3+______=5MnO2+Cl2+4H2SO4+Na2SO4。
反应物中有5个锰原子、5个硫原子、26个氧原子、2个钠原子、2个氯原子,生成物中有5个锰原子、30个氧原子、2个氯原子、8个氢原子、2个钠原子、5个硫原子,所以未知反应物中包含4个氧原子、8个氢原子,故横线处应填4H2O。
③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本实验流程中可用于循环利用的物质有H2SO4、NaClO3。
20. 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放出 NaOH和Na2CO3 白色沉淀 氢氧化钠 二氧化碳水蒸气都反应 3 AC
【详解】探究一:
燃烧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根据燃烧条件分析:①脱脂棉是可燃物;②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③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温度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 故向过氧化钠粉末中不断吹气,观察到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氧气具有助燃性,在导管口P处放置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同时还观察到导管口出现气泡,说明反应还放出了热量,温度升高,锥形瓶内气体膨胀。
探究二:
作出猜想:结合猜想1、2可知,猜想3为CO2和H2O均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NaOH。
实验验证:①取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成分含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
②取适量①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固体成分含有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
实验结论:由实验验证及现象可知,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蒸气都反应,猜想3正确。
拓展延伸: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时,一旦失火,不能选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因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均能生成氧气,使火势更大,应用细沙盖灭,隔绝氧气。
故填AC。
21.(1)NaCl 、Na2 CO3(2)盐酸过量(3)50%
【详解】(1)向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图中A点表示碳酸钠没有反应完毕,所以A点中的溶质有氯化钠、碳酸钠,化学式分别为:NaCl、Na2CO3;
(2)向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完毕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改变,所以图中BC段表示的意义是碳酸钠反应完毕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改变即盐酸过量;
(3)分析图像中的信息可以知道当生成的气体达到2.2g后,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所以可以判断生成气体的最大值为2.2g。
设:生成2.2克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5.3g;
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点睛】数形结合类问题中变化的曲线的折点表示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能够依据图像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2g,然后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